有一些農村老話,聽上去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甚至有些迷信的說法。
然而,由於歷史的原因,有些話慢慢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慢慢形成了一種傳統文化。
比如農村老話「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意思是說:結婚喜事的時候不能送傘;為老人賀壽的時候不能送煙;如果有人家死了人,你錯過了幫忙、隨禮,過後就不要再補上禮金了。
如果不是這樣,自己出了錢主家還不高興,落個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
這句俗語因何而來?也就是說有什麼說道呢?
這句俗語源於一種傳統文化。「傘」諧音「散」,誰家剛結婚也不盼著小兩口散夥。
如果在結婚時候送「傘」,會讓主家聯想到散的意思,這給主家添堵。喜慶的日子都講究不說「破」話,光說圓滿的「好」話,送東西也是這樣,如此才能和喜慶的氛圍相符。比如說喜慶的日子,不小心打碎了碗,人們就會說歲(碎)歲(碎)平安。如果喜事的日子颳風下雨,人們就會說風調雨順,總而言之是說一些吉利的話。
有的地方結婚喜慶的日子不能送「鍾」,因為「鍾」諧音「終」,完蛋、死的意思。如果送鍾會被主家誤以為是詛咒自己,送鍾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所以人們為了圖個吉利,有喜事的時候,沒人送鍾或者傘,沒人會幹這種花錢不落好的事,況且可送的東西有許多,為什麼非要和世俗觀念對著幹呢?
賀壽的時候不送煙,和這個道理差不多。
因為「煙」諧音「咽」,意思是為老人過壽的時候,如果送煙會讓老人聯想到咽氣的意思。
上了歲數的老人都忌諱死,在祝壽這種歡樂的情景下,送煙會給老人添堵,老人對一些詞兒都敏感,講究老理,能引起老人不愉快的事,儘量不去做。
有一句話叫做「分享快樂的事兒可以成倍」。比如人們赴喜宴的時候,心情就會愉悅,如果你錯過了別人的喜事,沒有及時為人家隨禮,事後可以補上,這沒關係,意思是說快樂的事可以分享。
假如你錯過了別人家的喪事,沒有及時為人隨禮,那麼過後你就不要再補上禮金了。
本來喪事令人痛苦,主家剛剛忘卻,你補上禮金就會想起痛苦的事兒。讓主家心情鬱悶。
其實補償的機會很多,比如他的兒子出生或者升學,你多隨一些禮金,主家會明白你的意思,所以沒必要在這痛苦事上糾結。
綜上所述,以上這三件事雖然看似很小,甚至有些迷信的說法,但是,若違背了傳統,最後花了錢還令主家不高興,甚至引起誤會。
其實人們也不在乎禮金、東西的多少,人到理不虧,捧個人場比什麼都重要,這就是面子問題,人們更在意的是這種氛圍。
人們總是期望將來更美好,一些不吉利的話或者東西就會避而遠之,既然如此,何必要違背這些傳統呢?
文/秉燭讀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