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00614_1029088_taonews.html
獨創藥理學家和名醫辦刊新模式,薈萃醫學名家,集納藥理精華,指導家庭如何對症選藥,科學用藥;告訴讀者什麼情況下可以自我診治,如何診治;什麼情況下必須就醫,如何在家中配合醫生治療。普及生理、心理、生育及性保健知識,講述與身心健康有關的感人故事。
文章數
敷貼療法是中醫傳統療法,又稱外敷療法,是將藥物研為細末,與各種不同的液體調製成糊狀製劑,敷貼於所需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是中醫常用的外治療法之一。敷貼療法除了能使藥力直達病灶所發揮作用,還可使藥性通過皮毛腠理而由表及裡,循經絡傳至臟腑,以調節臟腑氣血陰陽,扶正祛邪,從而治癒疾病。
然而,作為中醫,我自己從來就不用足貼這些東西。因為就成分來講,真的不像它宣傳的那麼好。
市面上的足貼成分大多數都是艾葉、乾薑、竹炭等,還有一個電氣石。理論上來講,有一定溫熱效果,有些人就會覺得很舒服。艾葉、乾薑,這些在中醫裡面都有溫熱和通經絡的作用。電氣石其實有矽酸鹽礦物質,受熱後會產生一些電離子,釋放一些遠紅外線,這些遠紅外線也有一定的溫熱作用。
「排毒」說法不靠譜
事實上,現代醫學沒有所謂的排不排毒。中醫和西醫都不講排毒,我們只說解毒。西醫解毒是針對純粹的毒素,如說蛇毒、蟲咬傷、有毒食物等。中醫解毒就包括外邪、熱毒。這些東西都叫毒,只能去解。從排毒(排出垃圾)的角度講,人體代謝並不是通過腳底,而是由肝腎代謝,通過消化道,以大便形式排出垃圾。這些垃圾,我們都可以叫毒素。還有通過小便、汗液和呼吸排出去的東西,實際上對人體來說也是一種毒,積多了不好。但腳底只能排一點點汗,如果要靠腳底排毒,那真是不可能。保持人體大小便通暢,保持正常出汗,保持呼吸功能正常,我們的身體就不會有太多所謂的毒。
足貼泡到清水裡,會有一些黑乎乎的東西出來,這是它裡面的成分。像艾葉粉末幹的時候是灰白色的,但溼水之後會變成褐色。研磨很細的電氣石也是灰白色的,泡水後也會變得黑黑的。可見,貼一晚上後冒出來的那個黑油一樣的東西實際上不是什麼毒素。我們腳上會出汗,足貼裡面的成分吸收汗液就會析出這些東西。
科學足療有講究
足底養生保健其實自古都有,《黃帝內經》裡就載有「足心貼法」。中醫有經絡理論,現代醫學也有足部反射區理論。足部反射區對應人體所有的器官,從頭到心臟、肝、脾,包括生殖器、肛門等,就像一個全息圖,都認為刺激腳底可以治療相應反射區所對應的器官。如大腳趾對應的是頭,所以像頭痛、頭暈,就可以按大腳趾。
中醫經絡理論較足部反射區理論更系統,經絡學有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十二正經,足經有6條。足三陰經起始在腳,足三陽經終點也在腳,在奇經八脈裡,陰蹺、陽蹺脈都起於足底。中醫認為通過足底養生,可以調理經絡氣血,而經絡跟臟腑息息相關,可以進一步調整臟腑功能,祛除疾病,益壽延年。
另外,中醫講究平衡和通暢。我們首先要保溫,有一定的溫度。所謂寒凝血淤,太冷了,氣血流通就不好。腳底保溫,實際是養生保健的第一步。足部保健最好的方法是泡腳,當然也要根據個人體質而定。如果本身是熱性的體質,再用這些溫熱的藥物泡腳就等於是火上澆油。晚上臨睡前泡腳,水溫不要太高,四十多度,就是腳放下去微微有點熱,或是一開始比較熱,後面慢慢可以適應。泡腳可以促進經絡循行,再加上溫熱作用,我們就會感覺有點微微出汗,有些人會有點心慌。所以泡腳一般15分鐘左右,溫熱就可以了。
泡腳,最好能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個人體質和疾病選用藥物,通常可以用艾葉、紅花等。紅花有活血祛淤的作用,能促進氣血暢通;艾葉溫經祛溼散寒,除非火氣很盛、牙齒痛、喉嚨痛、大便秘結,都是可以用的。若血淤再加上寒氣較重(寒凝血淤),我們可適當加一些當歸、赤芍、小茴香、花椒等;治療皮膚病,可加一些艾葉、桉葉、蛇床子、飛揚草等;降血壓,可加一些葛根、川芎、丹皮、鉤藤等藥物。
本文來自《家庭醫藥》
loading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立即登錄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重新註冊loading
©2011-2020 版權所有:中國數字科技館
未經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複製或鏡像
京ICP備1100085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388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1611號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
敷貼療法是中醫傳統療法,又稱外敷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