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的一個鄰居,女孩,90後。到了適婚的年齡,女孩在外面有結交一個男朋友,就準備給家裡說要結婚了,看下父母這邊有什麼要求。
女孩的母親也知道這個男孩,因為女孩經常在他們面前提起。她就對女孩說「你們結婚我沒意見,但彩禮必須要300000元,少一分都不行。」
女孩一聽,吃驚地說道「幹嘛一張口就要這麼多啊!他家條件跟我們家也差不多,你讓他上哪裡去弄這麼多錢啊!」
女孩母親很堅決對說道「那不行,這個數字也不算多;你以為我要這錢是給我們養老啊!我要這錢是為了你弟弟以後結婚用,你弟弟結婚不要彩禮嗎?不用買房買車嗎?這點錢我根本就沒多要。」
然後,這女孩就問她媽道「媽,如果以後我弟結婚的時候,女方要是問你要500000元彩禮,還要房子,車子怎麼辦?」
結果這女孩母親說道「那不行,要這麼多彩禮,這種女人我們不能要。」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雙標」父母絕對不是少數。
彩禮或是嫁妝到底應該是給誰的?父母還是子女?我覺得這就是現如今,越來越多情侶因為彩禮問題而分手的原因!
我一直認為「彩禮或是嫁妝,應該是兩個家庭對新的一個家庭的扶持與幫助,而不應該成為一個家庭對另一個家庭的扶貧。」
那麼,有的人會說是不是不要彩禮就好了?不,我個人並不認為說彩禮不應該要。我個人是認同這個傳統的文化,不過我覺得彩禮的多少,應該是建立在雙方家庭自願,共同協商的條件下。
就好比彩禮的用途一樣,並不是說一定要交給女兒帶走才是正確的。婚姻的前提一定是相互尊重,自願的。
我講一個我身邊的事例;女孩家庭條件很一般,弟弟還在讀大學;父親也因為一次意外,只能在家休養,全家的重擔就落在了她和母親身上。
女孩認識了一個家境還不錯的男孩,女孩一直不敢告訴男孩自己的家庭情況,害怕男孩看不起她。後來,男孩還是知道了,女孩以為男孩會就此離開自己。不曾想男孩從那以後對她更好了,也更加關心她的家人。
男孩帶女孩回家見了父母,父母也對眼前這個善良懂事的女孩大加讚賞,催促著兩人早點結婚。後來,兩人商量決定結婚;男孩母親問女孩家裡那邊有什麼要求,他們男方這邊一定盡力辦好。
女孩回家問母親有什麼要求,女孩媽媽看了看女孩說道「我們這個家庭你也知道,只要他對你好就行,我不要什麼,你們有時間就多回家看看我們老兩口;你弟弟再過2年也畢業了,他自己的人生,他自己知道怎麼走!」
雖然女方沒要什麼,但男孩還是在自己父母的安排下;給女孩父母準備了20萬彩禮,給女孩父母買了養老保險,還讓女孩將自己這幾年的存款都留給了自己父母,他則將自己的工資卡上交給了女孩。
當女孩將這些交到父母手上時,母親說什麼都不肯要。她說道「你們結婚,我跟你爸爸也沒有給你準備任何嫁妝,我怎麼還能要他家的彩禮啊!現在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都是一樣的,只要你們小兩口過得好,只要你婆家對你好,我們做父母的也就心滿意足了。」
嫁妝或是彩禮,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作為物質層面來說,應該是一個新生家庭的啟動資金;而作為精神層面來說,則是兩個家庭對於彼此的一個尊重。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說:你可以不要,但我不能不給,就是這個道理。
對於彩禮數字來說,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還是一個態度。什麼態度?一是男方對女方重視的程度;二是女方對男方體諒,理解的態度。
所以,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將彩禮「妖魔化」;不要一提起彩禮,就是獅子大張口,賣兒賣女,吃人不吐骨頭……而是應該正視它,了解它。
所以,生活中經常會出現多則百萬,千萬的彩禮嫁妝,兩個家庭卻開開心心為子女操辦人生大事;當然也會出現因為幾萬元甚至幾千塊彩禮而談崩,導致兩個家庭反目成仇。
所以,本質上並不是說彩禮多少導致了雙方家庭矛盾重重;重要的是雙方家庭能否站在彼此的角度為雙方共同的子女考慮。
所以,如果再有人問你,到底是要愛情還是彩禮時?你應該告訴他:在合理的範圍內,我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