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楊冪、黃軒主演的電視劇《親愛的翻譯官》播出以來,引發收視熱潮。在陪伴螢屏上翻譯官喜怒哀樂的同時,人們也將目光投向「同聲傳譯」(簡稱「同傳」)這一神秘職業。同傳,指譯員在口譯過程中,持續同步地為聽眾提供翻譯。因門檻高、壓力大,同傳譯員常被貼上「多金」「早衰」等標籤。這是現實,還是迷思?記者特地採訪了一名國內資深法語同傳。
像所有職業一樣 同聲傳譯也有一座「金字塔」
常人眼中,同傳是少有的「金領」。全球政要身邊、專程包機上、國際會議中,都常有他們的身影;以小時計價的「金金」計較,更是讓人心馳神往。那麼,現實行業情況如何?
資深國際會議同傳邵煒告訴記者,「人們對同傳的理解很多是出於想像。像所有職業一樣,同傳也有一座『金字塔』。對於位於『金字塔』頂端的同傳而言,以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AIIC)會員為例,一天的標準價可達8000元人民幣;如果算上加班,單日收入可能超過一萬元。」
AIIC代表國際口譯行業最高標準,其在中國內地常駐成員只有32名,其中還包含4名外國人。
據了解,在職業同傳之外,市場上還存在著很多「灰色同傳」。這些譯員職業化程度較低,無法獲取行業標準報酬。
邵煒表示,職業同傳由於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客戶,從業者一般傾向於選擇自由職業,生活工作各不耽誤,兩全其美。但更多的同傳,則需要掛職於翻譯公司,或者乾脆做工薪階層。
供需關係決定了,非英語同傳平均報價優於英語同傳。「但隨著全球化發展,『小語種』同傳市場越來越受到英語同傳擠壓,在市場規模上越發不佔優勢。」邵煒告訴記者。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大眾對於同傳「多金」的看法,可謂真假參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