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哈佛路》:說它是毒雞湯的人,一定沒有認真看電影

2020-12-23 一匹野蝸牛

重刷這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風雨哈佛路》,我發現了女主角成功的4個秘訣。

麗絲出身在一個非常糟糕的貧民窟家庭。

有多糟糕?

父親是癮君子,對家漠不關心。

母親也是癮君子,並且年少時被自己的獸父侵犯過,導致精神分裂、酗酒。

這樣的父母,何談照顧孩子,他們自己都要人照顧。

8歲的麗絲,只能靠翻垃圾箱和上街乞討維持生存。

她總是渾身髒臭,喜歡上學,卻總是被同學異樣的目光勸退。

日子就這麼地捱著,然後,政府的人來了。

母親進了戒毒所,父親進了收容所,麗絲進了福利院,一家人分崩離析。

福利院的孩子,多少伴有心理問題,麗絲在這裡目睹和經歷了無數霸凌。

終於,15歲的時候,麗絲逃了出來。

她歡喜地跑去看母親,卻得知母親染上了愛滋,身體日漸衰竭。

17歲的時候,母親油盡燈枯,被埋在了慈善墓地。

一口薄棺,沒有牧師,沒有墓碑,下葬程序機械而潦草。

掩埋人員不停催促麗思離開,對他們而言,這只是一份工作而已。

母親活著時,偶有神志清醒,也會關心麗絲。

當然,僅限於口頭上。

現在,連這樣稀薄的母愛,都沒有了。

生如草芥,死如鴻毛。

母親的悲劇,如同一記響亮的而光,徹底打醒了麗絲。

從小到大,麗絲目力所及的每個人都是憤怒的、無力的。

她要從這樣惡劣混亂的環境中爬出來。

她找到一所高中,用真誠打動校長,獲得了入學資格。

一邊上學一邊打零工,麗絲的生活,第一次有了秩序感。

這樣的秩序感,常人習以為常,對麗絲而言卻是難得的美好體驗。

2年的時間,麗絲學完了高中4年的課程,平均分達到了95以上。

這讓她獲得了公費參觀哈佛大學的資格。

環境優雅,氛圍活躍,這座知識殿堂比想像中更加令人怦然心動。

麗絲好奇地注視著來來往往的哈佛學子。

他們,看起來和常人似乎沒什麼不同啊。

老師看出麗絲的心思,鼓勵道:麗絲,他們也都是普通人而已。

可以嗎?不試試怎麼知道,又沒有什麼可失去的。

經過多方奔走努力,麗絲成功了。

她考入了哈佛,還從上千人中脫穎而出,申請到了每年12000美元的獎學金。

這個貧民窟女孩,徹底改寫了自己的人生。

這個世界上,有人生在羅馬,有人生在通往羅馬的路上。

而麗絲,生在萬丈深淵。

她愣是憑藉自己的努力,創造了奇蹟。

這樣的人生經歷,用我們的修辭語言來說,就是妥妥的大女主勵志劇啊。

但是多年來,總有人說,這部電影根本是毒雞湯。

理由是,麗絲智商奇高。

她的父親是高智商,對於電視上的答題節目信手拈來。

麗思也遺傳了他的高智商。

一個月只上3天課,就能輕鬆考100分,僅憑鄰居送的一本百科全書。

記憶力、理解力、自學能力,完爆普通孩子。

不可否認,麗絲的確智商高。

那麼真的只是如此嗎?

電影中有很多耐人尋味的細節,已經給出了答案。

努力

影片前的三分之二,都在渲染麗絲悲慘的出身。

以至於後面展現麗絲的奮鬥過程只是一筆帶過。

然而通過寥寥的幾個鏡頭,依然能看出來,麗絲很努力。

坐地鐵在學習,打工洗盤子在學習,隨時隨地,爭分奪秒,廢寢忘食。

實際的學習經歷必定比電影展現的要辛苦千百倍,也枯燥千百倍。

平心而論,僅這一步就能勸退很多人。

這一點,相信真正拼搏過的人都能體會。

越努力越幸運。

天才和瘋子,往往只有一線之差。

智商高又如何。

不努力,也許最終會像父親那樣,蹉跎一生。

選擇

選擇

麗絲的母親年少時被枉顧人倫的父親侵犯過。

所以,她很早離家出走,那個家對她而言不堪回首。

但是感染愛滋走投無路後,她還是搬去了父親家。

因為相比令人痛苦的父親,現在的丈夫更可怕。

只要還待在丈夫身邊,她就無法停止吸du。

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和環境,就是選擇什麼樣的生活。

回顧影片,麗絲做過很多選擇。

福利院可怕,外公家也可怕,麗絲乾脆去流浪。

後來又去讀書,結識了很多積極向上的人。

開啟了人生的正向循環。

孟母三遷的故事,適用於古今中外。

勇氣

麗絲的姐姐麗薩,在母親去外公家時,也跟著去了。

外公是什麼樣的人,姐倆都知道。

壞人只會變老,不會變好。

麗絲在外乞討、打零工、睡地鐵、撿剩飯時,麗薩在外公家接受庇護。

她屈服於這種飲鴆止渴般的安全感。

影片沒有明說,但透過一些細節,隱晦地暗示了麗薩的遭遇。

比如,母親下葬時,外公像情侶般去牽麗薩的手。

還有麗絲為了面試找姐姐借衣服時,麗薩對她說的話。

麗薩極有可能,重蹈了母親的覆轍。

當麗絲穿上她的衣服,邁著堅定自信的步伐走出去時。

麗薩的眼裡,流露出不甘和羨慕。

曾經,她也是熱愛上學的人。

可惜,她沒能有勇氣跳出這間罪惡的屋子。

不設限

麗絲在福利院時,交到了一個好朋友克裡斯。

克裡斯7歲時被父親侵犯,懦弱的母親卻繼續待在父親身邊。

身心飽受創傷的她,對待生活麻木不屑。

甚至會自殘來消解內心的痛苦。

她發自內心地認為,像她這樣的人,這輩子就這樣了。

麗絲給她介紹學習機會,她滿不在乎。

麗絲要去哈佛面試,她大吼著阻止:

「我不想上學,我不屬於這裡,你也是。」

「你以為他們會讓我們這樣的人進哈佛嗎?」

麗絲沒理會她,頭也不回地奔向了面試地點。

電影的結尾,麗思考上了哈佛。

克裡斯沒有上大學,但是有了穩定的工作。

有理由相信,這是麗絲的榜樣作用,給她帶來的啟發:

路是自己走出來的,哪怕出身如此不堪,也可以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現實中的麗絲,後來成為了全美著名的演說家,她通過努力,擺脫了原生家庭的精神桎梏,成長為一名樂觀開朗的優秀女性。她的自強不息感動了成千上萬的美國人,也鼓舞了無數底層掙扎的普通民眾。「我迫使自己向前,我必須這樣,沒有後路,我必須竭盡所能的工作,看會發生什麼…… 」電影結尾的這句臺詞,送給每一個彷徨迷茫的人。

相關焦點

  • 最貧窮的女孩兒如何考上哈佛?淺談經典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
    這是個人最喜歡的一句臺詞,出自電影《風雨哈佛路》。《風雨哈佛路》《風雨哈佛路》又叫「最貧窮的哈佛女孩兒」,是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風雨哈佛路》因為沒有錢買新衣服,身上穿的衣服一直髒髒的,因此在學校遭同學排擠。
  • 一部與學霸有關的電影——《風雨哈佛路》
    《風雨哈佛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莉斯(Liz)歷經各種人生磨難,憑藉自己的努力,最終考上哈佛大學的故事。也是在此刻,她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她知道自己不能再這樣頹唐下去了,她知道自己該結束之前荒唐一切,重新來過,她的人生就此轉折。她用真誠打動了校長,爭取到了了讀高中的機會。隨後,她開始了漫漫求學路。她用兩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四年的課程,同時還兼職打工掙生活費,無家可歸的她只能在來來回回的地鐵裡度過漫長夜。
  • 風雨哈佛路:付出了不一定會有結果,但贏了就是賺了,輸了也不後悔
    早在小白還不明世事的時候就聽說過《風雨哈佛路》這本書,當時也不知道它為什麼會那麼出名,但只就「哈佛」二字就已足夠牽動莘莘學子的神經。後來知道了還有一部同名電影,前兩天小白就抽空看了一下,只能說:這部電影沒有辜負它的盛名。
  • 風雨哈佛路:貧民窟女孩的哈佛逆襲之路
    #風雨哈佛路進到哈佛大學有多麼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覺得做一件事情的難度係數與收益正比。最基礎的經濟學原理也說到「高回報意味著高風險。」,即使是在遊戲世界,玩家們也會認同「越高的操作上限,意味著越高的回報。」這些道理在入學哈佛大學上一樣適用,甚至更加殘酷。
  • 中國版「風雨哈佛路」:哈佛學霸Molly的求學經歷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她畢業於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曾擔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外聘教師,但她有一個你無法想像的起點:她父母幾乎都是文盲,小Molly 9歲起就為自己的學費擔憂、奔走,去哈佛讀書的學費也是自己籌款而來的! 從一個普通的客家女孩到哈佛學生會的主席,她的經歷就像一部中國版的《風雨哈佛路》。客家人堅韌的品格,不屈不撓的闖勁在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 《風雨哈佛路》:理解「杜根定律」,把自信變成行動,走向另一邊
    我們以前在《奇葩說》看到的只是傅漢城尖銳有趣的一面,但在這個節目裡,她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男人從無到有的奮鬥史,沒有誇張和誇張,只有欽佩和祝福。漢城和中立子有著相似的童年,充滿了灰色,沒有媚態,沒有保護,只有奮鬥和自卑。但他們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希望,他們下定決心,竭盡全力,10多年後,漢城過上了他們想要的生活,利茲終於考上了哈佛大學。
  • 忽悠我們最狠的那些「毒雞湯」名言
    你有沒有座右銘?有沒有撐不下去時能夠給你力量的話語?或者是讓你聽完豁然開朗的名言?我想每個人都是有的,甚至有的座右銘會陪一個人走過一生的路。這些聽起來有勁、讀起來智慧、看起來工整的名句,真的就一定對嗎?真的就是真理嗎?
  • 《風雨哈佛路》:解讀迷途少女自我拯救背後的現實意義
    文/月如豆瓣8.1分的經典電影《風雨哈佛路》是美國一部催人警醒的勵志電影,影片由Peter Levi執導,索拉·伯奇、邁克·裡雷等主演。主題一:拼搏奮鬥、改變自己、追求夢想夢想與電影,一直是不可分割的,電影本來就是造夢的藝術。
  • 重溫電影《風雨哈佛路》,從3個角度分析女主麗絲如何完成蛻變
    周末重溫了一遍電影《風雨哈佛路》,可能是因為它足夠真實,在上映16年後,它給人帶來的鼓舞依然存在於每個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心中。影片中講述的是一個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裡的女孩麗絲,生活在一個父母酗酒,吸毒,還染上愛滋的悲慘家庭,她經常流落街頭。
  • 《風雨哈佛路》:只要內心強大,你也可以成功逆襲
    《風雨哈佛路》是美國演說家莉絲·默裡的自傳體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在2003年上映,當年就獲得第55屆艾美獎的三項提名,影片也以其真實的情境、逆襲的精神感動了無數的觀眾。當遭遇困境時,看看這部影片,它會帶給你最大的啟示。
  • 一本好書 | 莉絲·默裡的《風雨哈佛路》
    每天起床,我看見的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好像都披著一層膜,無法穿透。這種感覺很奇怪,有點悲哀,可是沒有辦法改變。
  • 毒雞湯比雞湯更能讓你走出困境
    有時候,毒雞湯比雞湯更能讓你從現在的困境中走出來。所以壯士,幹了這碗毒雞湯,放下你的錦鯉夢,前路漫漫 有什麼可怕。
  • 來,幹了這碗「毒雞湯」!
    想像一下:你加班到黎明修改方案,卻收到甲方金主一句「不夠有創意,請重新修改」,瀕臨崩潰的一瞬間,如果有人跟你說一句「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你會不會想送他「一錘子」?但是,如果有人跟你說「不經歷風雨,怎麼迎接暴風雨」,你會不會覺得碰到了人生知己,恨不得跟這位心有靈犀的朋友,一起「擁抱轉圈圈」?
  • 《風雨哈佛路》:影響人生成敗最大因素,隱藏在這條心理學法則裡
    我甚至要感謝它,它讓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往前走。我沒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我為什麼不能做到?——麗茲如果你看過《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一定會對這句臺詞銘記於心。這是一個從苦難沼澤爬起來的勇敢女孩對世界的宣言。她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因為這是一部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
  • 有哪些讓人絕望的毒雞湯?
    不知從何時開始,網上開始流行著很多有毒的雞湯文,對這些毒雞湯,我們應該有自己清晰的判斷,要正確地對待毒雞湯,即看到它有害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好的一面。也許是因為現實生活太過殘酷,毒雞湯用犀利諷刺的語言說出我們彼此心中的苦,讓人直面最慘澹的人生,容易引起大家情感上的共鳴,成為宣洩負面情緒的一個出口。但是過分沉迷於這些毒雞湯會讓一部分原本抱有希望和動力的人,逐漸變得消極起來,開始逃避現實,甚至怨恨現實,走向錯誤的道路。真正的強者從來不會把心靈雞湯和毒雞湯當成自己的精神食糧,最多也就是空暇時候的消遣。
  • 《風雨哈佛路》經典臺詞:人生有風有雨,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
    從窮困潦倒的破敗家庭出生,憑藉著執著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一步步艱難地實現哈佛夢,最終改變了既定的人生。分享一些電影《風雨哈佛路》的經典臺詞,縱使世間有諸多不公平,我們可以做的不是憤怒、不是等待,而是加速快跑,或者尋找更合適的賽道。 1. 我覺得我自己很幸運,因為對我來說從來就沒有任何安全感,於是我只能被迫向前走,我必須這樣做。世上沒有回頭路,當我意識到這點我就想,那麼好吧,我要盡我的所能努力奮鬥,看看究竟會怎樣。
  • 被毒雞湯毀掉的中國情侶.
    用三個字概括它們就是:毒雞湯,顧名思義,即喝著好喝但卻可能要人命的玩意兒。為了不讓更多人被這些神奇的「理論」荼毒,今天我決定挺身而出,解開封印,挑一些被很多人信奉為真理的毒雞湯,一條條懟回去!撒個嬌對方能哄著,發脾氣對方能忍著,犯了錯對方能原諒……是的,真心愛一個人的時候,都會不斷包容和為對方降低自己的底線。但這不代表底線消失了,更不代表我們可以肆無忌憚地撒潑任性,去傷害對方。
  • 《風雨哈佛路》經典回顧:你的人生,其實早就註定了(附完整視頻)
    生活的殘酷會讓人不知所措,於是有人終日沉浸在彷徨迷茫之中,不願睜大雙眼去看清形勢,不願去想是哪些細小的因素累積在一起造成了這種局面。電影《風雨哈佛路》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女孩利茲有一個很糟糕的原生家庭,父母都是癮君子,母親還精神分裂,雙目失明。小小年紀的利茲,就生活在骯髒、飢餓的貧民窟。
  • 讀莉絲.默裡的《風雨哈佛路》,讓你把一切的不可能,變成可能
    我會去翻看《風雨哈佛路》這本書,是來自大學英語老師的推薦。那個時候的我對於未來極度迷茫,但是看完這本書後,我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生活的目標。對於文中主人公而言,沒有比她經歷的生活更糟糕的了,但是在她的努力拼搏之下,仍就把曾經的不可能都變得有可能。主人公莉絲和家人一起生活在紐約的貧民窟,要知道,這是全紐約最糟糕的地方,到處充斥著毒品、非法交易。儘管所處環境惡劣,父母都是「癮君子」,但麗絲依舊深愛著自己的家人。因為家庭貧窮·,頭上長滿蝨子也沒辦法洗澡。
  • 毒雞湯三問:毒雞湯是怎麼害人的
    毒雞湯有針對男人的,有針對女人的,有針對學生的,有針對老年人的,相對來說針對女人的毒雞湯比較多,這類毒雞湯傳播途徑主要是來源於網際網路的微信,短視頻平臺,自媒體平臺,論壇等一系列人氣比較高的平臺,如果不去深入思考,毒雞湯和心靈雞湯一樣也是一種精神慰藉,因為毒雞湯屬於精神層面的東西,所以到底毀了多少人沒有辦法去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