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刷這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風雨哈佛路》,我發現了女主角成功的4個秘訣。
麗絲出身在一個非常糟糕的貧民窟家庭。
有多糟糕?
父親是癮君子,對家漠不關心。
母親也是癮君子,並且年少時被自己的獸父侵犯過,導致精神分裂、酗酒。
這樣的父母,何談照顧孩子,他們自己都要人照顧。
8歲的麗絲,只能靠翻垃圾箱和上街乞討維持生存。
她總是渾身髒臭,喜歡上學,卻總是被同學異樣的目光勸退。
日子就這麼地捱著,然後,政府的人來了。
母親進了戒毒所,父親進了收容所,麗絲進了福利院,一家人分崩離析。
福利院的孩子,多少伴有心理問題,麗絲在這裡目睹和經歷了無數霸凌。
終於,15歲的時候,麗絲逃了出來。
她歡喜地跑去看母親,卻得知母親染上了愛滋,身體日漸衰竭。
17歲的時候,母親油盡燈枯,被埋在了慈善墓地。
一口薄棺,沒有牧師,沒有墓碑,下葬程序機械而潦草。
掩埋人員不停催促麗思離開,對他們而言,這只是一份工作而已。
母親活著時,偶有神志清醒,也會關心麗絲。
當然,僅限於口頭上。
現在,連這樣稀薄的母愛,都沒有了。
生如草芥,死如鴻毛。
母親的悲劇,如同一記響亮的而光,徹底打醒了麗絲。
從小到大,麗絲目力所及的每個人都是憤怒的、無力的。
她要從這樣惡劣混亂的環境中爬出來。
她找到一所高中,用真誠打動校長,獲得了入學資格。
一邊上學一邊打零工,麗絲的生活,第一次有了秩序感。
這樣的秩序感,常人習以為常,對麗絲而言卻是難得的美好體驗。
2年的時間,麗絲學完了高中4年的課程,平均分達到了95以上。
這讓她獲得了公費參觀哈佛大學的資格。
環境優雅,氛圍活躍,這座知識殿堂比想像中更加令人怦然心動。
麗絲好奇地注視著來來往往的哈佛學子。
他們,看起來和常人似乎沒什麼不同啊。
老師看出麗絲的心思,鼓勵道:麗絲,他們也都是普通人而已。
可以嗎?不試試怎麼知道,又沒有什麼可失去的。
經過多方奔走努力,麗絲成功了。
她考入了哈佛,還從上千人中脫穎而出,申請到了每年12000美元的獎學金。
這個貧民窟女孩,徹底改寫了自己的人生。
這個世界上,有人生在羅馬,有人生在通往羅馬的路上。
而麗絲,生在萬丈深淵。
她愣是憑藉自己的努力,創造了奇蹟。
這樣的人生經歷,用我們的修辭語言來說,就是妥妥的大女主勵志劇啊。
但是多年來,總有人說,這部電影根本是毒雞湯。
理由是,麗絲智商奇高。
她的父親是高智商,對於電視上的答題節目信手拈來。
麗思也遺傳了他的高智商。
一個月只上3天課,就能輕鬆考100分,僅憑鄰居送的一本百科全書。
記憶力、理解力、自學能力,完爆普通孩子。
不可否認,麗絲的確智商高。
那麼真的只是如此嗎?
電影中有很多耐人尋味的細節,已經給出了答案。
努力
影片前的三分之二,都在渲染麗絲悲慘的出身。
以至於後面展現麗絲的奮鬥過程只是一筆帶過。
然而通過寥寥的幾個鏡頭,依然能看出來,麗絲很努力。
坐地鐵在學習,打工洗盤子在學習,隨時隨地,爭分奪秒,廢寢忘食。
實際的學習經歷必定比電影展現的要辛苦千百倍,也枯燥千百倍。
平心而論,僅這一步就能勸退很多人。
這一點,相信真正拼搏過的人都能體會。
越努力越幸運。
天才和瘋子,往往只有一線之差。
智商高又如何。
不努力,也許最終會像父親那樣,蹉跎一生。
選擇
麗絲的母親年少時被枉顧人倫的父親侵犯過。
所以,她很早離家出走,那個家對她而言不堪回首。
但是感染愛滋走投無路後,她還是搬去了父親家。
因為相比令人痛苦的父親,現在的丈夫更可怕。
只要還待在丈夫身邊,她就無法停止吸du。
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和環境,就是選擇什麼樣的生活。
回顧影片,麗絲做過很多選擇。
福利院可怕,外公家也可怕,麗絲乾脆去流浪。
後來又去讀書,結識了很多積極向上的人。
開啟了人生的正向循環。
孟母三遷的故事,適用於古今中外。
勇氣
麗絲的姐姐麗薩,在母親去外公家時,也跟著去了。
外公是什麼樣的人,姐倆都知道。
壞人只會變老,不會變好。
麗絲在外乞討、打零工、睡地鐵、撿剩飯時,麗薩在外公家接受庇護。
她屈服於這種飲鴆止渴般的安全感。
影片沒有明說,但透過一些細節,隱晦地暗示了麗薩的遭遇。
比如,母親下葬時,外公像情侶般去牽麗薩的手。
還有麗絲為了面試找姐姐借衣服時,麗薩對她說的話。
麗薩極有可能,重蹈了母親的覆轍。
當麗絲穿上她的衣服,邁著堅定自信的步伐走出去時。
麗薩的眼裡,流露出不甘和羨慕。
曾經,她也是熱愛上學的人。
可惜,她沒能有勇氣跳出這間罪惡的屋子。
不設限
麗絲在福利院時,交到了一個好朋友克裡斯。
克裡斯7歲時被父親侵犯,懦弱的母親卻繼續待在父親身邊。
身心飽受創傷的她,對待生活麻木不屑。
甚至會自殘來消解內心的痛苦。
她發自內心地認為,像她這樣的人,這輩子就這樣了。
麗絲給她介紹學習機會,她滿不在乎。
麗絲要去哈佛面試,她大吼著阻止:
「我不想上學,我不屬於這裡,你也是。」
「你以為他們會讓我們這樣的人進哈佛嗎?」
麗絲沒理會她,頭也不回地奔向了面試地點。
電影的結尾,麗思考上了哈佛。
克裡斯沒有上大學,但是有了穩定的工作。
有理由相信,這是麗絲的榜樣作用,給她帶來的啟發:
路是自己走出來的,哪怕出身如此不堪,也可以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現實中的麗絲,後來成為了全美著名的演說家,她通過努力,擺脫了原生家庭的精神桎梏,成長為一名樂觀開朗的優秀女性。她的自強不息感動了成千上萬的美國人,也鼓舞了無數底層掙扎的普通民眾。「我迫使自己向前,我必須這樣,沒有後路,我必須竭盡所能的工作,看會發生什麼…… 」電影結尾的這句臺詞,送給每一個彷徨迷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