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電影《風雨哈佛路》,從3個角度分析女主麗絲如何完成蛻變

2020-12-23 大毛在學習

周末重溫了一遍電影《風雨哈佛路》,可能是因為它足夠真實,在上映16年後,它給人帶來的鼓舞依然存在於每個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心中。

影片中講述的是一個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裡的女孩麗絲,生活在一個父母酗酒,吸毒,還染上愛滋的悲慘家庭,她經常流落街頭。在15歲時母親逝世後,她意識到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從此踏上了求學的徵程,後面通過自身的努力,入學哈佛,人生就此走向成功的勵志故事。

以往看到諸多影評基本都是偏向勵志角度去寫,這次我想拋開那些勵志的光環,從家庭、個人、社會三個角度去刨析一下,女主麗絲除了自身努力之外,還有哪些因素同樣起決定性的作用。

一、父母的影響。

首先說說麗絲的母親,儘管片中麗絲的母親是一個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吸毒、酗酒、還感染愛滋的「醜陋」角色,但是從影片中,可以明顯看出,母親在於麗絲心中的位置是很堅定的,美好的。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表現,片中回憶的片段可以看出原因,在麗絲六歲之前,母親是很健康的,給足了她溫暖和愛。片中多次出現這樣一個鏡頭:在麗絲六歲的時候,和母親在斜坡上玩紙皮滑板的情景,整個過程中是充滿歡樂和愛的。

麗絲對這個階段的美好無比懷念,在電影旁白中說:「我記得和媽媽在山上滑坡的情景,那是冬天,可她抱著我的手很暖。那時我很小,她很健康。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也許這種情景只發生過一次,也許她背叛過我一千次,這並不重要。」可見這段美好經歷已在她心中深深紮根。

長大後,家庭情況發生了變化,但麗絲內心是渴望愛的,有個片段麗絲母親搶到家裡僅剩的錢後,對麗絲露出和兒時一樣甜美的微笑,讓麗絲快速陷入了當年的美好情景中,這個笑是她最熟悉、最渴望的,甚至是她長期堅持的精神支柱。

麗絲在片中還多次提到,「有媽媽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媽媽住在我的心裡」,可見媽媽在她兒時這段成長經歷中帶給她的愛和溫暖是巨大的,影響了她整個人生。

兒時的愛和溫暖,發展出麗絲對媽媽穩固的愛和對家的依戀,以及建立了一個健全的人格,這對她後續的意識想法的形成,起了關鍵的作用。

相比母親,影片中麗絲較少提到父親,但父親對麗絲的影響也同樣深刻。

影片中有個細節,麗絲的父親在看演講視頻時,能夠準確的說出演講者下一句要說出的話,說明他是聰明的、機智過人的。在麗絲的印象中父親的形象也是如此,在麗絲的父親作為監護人為她到校做證明後,麗絲和父親兩人進行了一次最長的談話:

......

麗絲父親:我不算個正常人,如果你明白的話。

麗絲:但你今天過來了。我愛你,爸爸。

麗絲父親:別愛我,會浪費力氣。

麗絲:在我的小時候,你是我的世界力最有趣的事情,其他人都是談論毒品、性,儘量撐過每一天。但是你老有主意,因為你的緣故,我總會發現另外的出路。

麗絲父親:好好上學,我搞砸了,但是你可以做到。

從對話中可以看出,父親的影響,對麗絲善於思考,獨立判斷思維的形成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和她日後的選擇形成了巧妙的呼應,她周圍的朋友都認為自己不可能讀書,甘願流浪街頭,只有麗絲在這個時候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利用讀書打破現有的悲慘境遇。

這種堅定的信念和獨立的判斷能力,正是來自於父親的影響。就像她父親最後對她說的那句話一樣:「我搞砸了,但是你可以做到。」麗絲最後的確做到了。

通過片中細節的分析,毫無疑問,父母在童年時期對麗絲的影響,是她後面能夠在困境中得以走向成功的關鍵。

從心理上進行分析,弗洛伊德曾提出一個「客體關係理論」,可以解釋形成這樣情況的原因。

百度百科對於這個理論解釋是:

客體關係理論的重要假定是,自我與他人的關係型態一旦建立,就會影響其日後的人際關係。進而言之,人們會去尋找符合過去已建立過關係型態的關係。例如:過於依賴與過於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複著剛學走路時與母親所建立起來的關係型態。

通俗來說,就是麗絲在童年時期與父母建立起這種美好的關係形態之後,後續的成長中,就會受到這個已經形成的美好關係的影響。如果一個人在幼年能建立起較穩定、良好的客體關係,這種關係就能內化成她較穩定與健全的自我。

童年時期麗絲獲得了足夠的溫暖和愛,讓麗絲在長大後,面對這種惡劣的關係時,仍有童年這段經歷作為支撐。父母在兒時的影響,促使她健全人格的形成,是麗絲得以走向蛻變的根基。

二、自身意識的覺醒。

除了父母的影響,麗絲自身意識的覺醒同樣重要。

影片中有兩個關鍵的轉折點,一是麗絲母親逝世,給她帶來沉重的打擊,同時也讓她幡然醒悟,只有自己努力突破才能掙脫「牢籠」。

電影中在麗絲母親下葬時有這樣一段旁白:有時候我覺得世界外有一層外殼,我們所有人都生在這層外殼之下,你能從外殼裡看到外面,但是你卻走不出去。

這個外殼,就是她要掙脫的困境,而後麗絲決定要去上學,片中對話:我需要一個機會從糟糕的環境中爬出來,我知道外面的世界才是更好的世界。

這是整部電影的第一個轉折點,為她後面獲得獎學金、去哈佛做了鋪墊。

當然,這裡不得不提的就是戴維老師,他是麗絲的伯樂,是他通過一篇作文和一次談話就決定將麗絲錄取,加速了麗絲成長,這是轉折的關鍵點。

第二個轉折點是去哈佛參觀,哈佛的這趟旅程,讓麗絲看到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一個不用掙扎,能過上更好生活的世界。

在參觀哈佛時,片中有這樣一段旁白:

它比想像中要好的多,這裡的人為什麼不是像我這樣的普通人,什麼讓他們這麼不同?因為他們出生的地方嗎?我盡我所能的工作,所以不用靠救濟糧票或房屋租借度日,如果我更加努力的工作呢?我現在離那層外殼那麼近,甚至可以觸摸到它。

可見哈佛之旅,讓麗絲對人生進行了更深刻的思考,該如何掙脫原生家庭的束縛?該如何掙脫命運的枷鎖?

此時扮演麗絲伯樂的戴維老師看出了麗絲的想法:這是一種渴望,不是不可能。這句鼓勵更堅定了麗絲去哈佛的信念。

從性格上分析,麗絲屬於那種自我教育成長型,她的內心一直住著一個更加執拗的自己,時刻提醒自己要往更高更強的地方上走。

這是她內心的信念:

我想和人們站在一塊兒,不想在他們之下。

我想去哈佛,做受教育最高的人,讀所有最好的書。

有時候我也發現我在想我是不是一時衝動,

用我所有的潛能去做這件事,

我必須這麼做,我沒有選擇。

片中有個很巧妙的安排,麗絲認識一群和自己身世相仿的人作為朋友,在命運面前,他們境遇是一樣的,但是由於想法不一樣,選擇不一樣,最後導致結果不一樣。

這個對比更加突出了麗絲成長意識覺醒的關鍵,同時也極具教育的意義:不是因為看見所以相信,而是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有時候我們覺得難,是因為自身就覺得自己不行,轉換觀念,建立起頑強的信念,是我們得以突破「牢籠』」,掙脫命運枷鎖的關鍵。

三、社會背景的驅動。

前兩個是麗絲成長中內在因素的形成和呈現,第三點我想說說,當時社會背景對她成功的驅動。

故事背景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當時美國經濟正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國力強盛的美國注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提供了極大的保障。

從物質上來說,相對健全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保障了麗絲一家生存和受教育的權利。

一起回顧一下,影片中出現了哪些社會支持福利。

麗絲媽媽精神病發作,有機構出面將她收治入院;

麗絲不去上學,老師會報告相關機構敦促她上學;

當麗絲父母無力撫養她時,麗絲斯可以去收容所得到安置;

麗絲父母吸毒以及染上愛滋,有專門的機構給他們保障生存和提供治療。

具有平等的權利,即使是麗絲這樣的普通人,也能通過自己申請《紐約時報》的獎金,獲得進入哈佛的機會。

這一系列的社會保障無疑成為的麗絲能夠成功的墊腳石,甚至可以說是成功的基礎。

這裡需要引入一個概念:社會支持系統。

「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系統」,也稱為「社會關係網」,是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心理學專業詞彙,即個人在自己的社會關係網絡中所能獲得的、來自他人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援。

影片中良好的社會系統的支持,是麗絲身心能夠健康成長的關鍵,為她後續的發展奠定的基礎。所以儘管麗絲家境貧困,家庭破裂,但她獲得了社會提供的基本的保障以及受教育的機會,可以讓她在生存之外能夠有更多的思考,這是決定走向成功的基礎。

由此看來,一個健全的社會體系,一個健康的環境,是能促進個體的身心健康的。

這些內外因素的結合,是麗絲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影片給我們上了深刻的一課,人生總有逆境,你總有覺得自己很悲慘的時候,但絕望的背面是希望,活著和努力就有希望。

這部電影之所以能讓人動容,是因為大多數人都體會過生活的不易,每個人的境遇不一樣,形成影響成長的因素也不相同,影片中麗絲的身世是悲慘的,但她的童年是幸福的,經歷是幸運的,

社會是有愛的,結局是美好的。

最後想用豆瓣的幾個精彩評論作為結束:

沒想到美國人這麼的重視愛和感情,並擁有如此被愛包裹著的內心世界 。

麗絲的成功,是整個美國社會的成功。

重點不在於進哈佛,而是主人公人生思想的轉變。

麗絲的成長,其實是國家和社會共同推動的成果,從家庭,到個人,再擴大到整個社會,反映的的是整個社會的人權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麗絲是幸運的。

相關焦點

  • 最貧窮的女孩兒如何考上哈佛?淺談經典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
    這是個人最喜歡的一句臺詞,出自電影《風雨哈佛路》。《風雨哈佛路》《風雨哈佛路》又叫「最貧窮的哈佛女孩兒」,是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風雨哈佛路》之後,Liz一邊讀書一邊打工,用兩年的時間完成4年的學業,最後考上哈佛大學。
  • 一部與學霸有關的電影——《風雨哈佛路》
    《風雨哈佛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莉斯(Liz)歷經各種人生磨難,憑藉自己的努力,最終考上哈佛大學的故事。隨後,她開始了漫漫求學路。她用兩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四年的課程,同時還兼職打工掙生活費,無家可歸的她只能在來來回回的地鐵裡度過漫長夜。憑藉著過人的聰慧和刻苦努力,莉斯的很好地完成了高中學習,成績名列全班第一,並最終申請到了紐約時報的全額獎學金,步入了哈佛的學堂,同時還在紐約時報獲得了工作。
  • 風雨哈佛路:貧民窟女孩的哈佛逆襲之路
    #風雨哈佛路哈佛大學是美國最難進去的院校之一。從03年到18年,美國哈佛大學本科正常錄取率在逐漸降低,從7%降低到3%,而國際性學生的錄取率更低,每一年國際性學生僅佔總錄取率的20%。每一年僅有極少數中國學生進到哈佛。
  • 《風雨哈佛路》:理解「杜根定律」,把自信變成行動,走向另一邊
    本文將以《風雨哈佛路》為例,向您介紹「杜根定律」的含義,並通過羅森塔爾實驗驗證這一規律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在本文的最後,我們還提供了正確使用「杜根定律」的三種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什麼是「杜根定律」?
  • 風雨哈佛路:付出了不一定會有結果,但贏了就是賺了,輸了也不後悔
    早在小白還不明世事的時候就聽說過《風雨哈佛路》這本書,當時也不知道它為什麼會那麼出名,但只就「哈佛」二字就已足夠牽動莘莘學子的神經。後來知道了還有一部同名電影,前兩天小白就抽空看了一下,只能說:這部電影沒有辜負它的盛名。
  • 中國版「風雨哈佛路」:哈佛學霸Molly的求學經歷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上官華珍,英文名Molly,是個地道的客家女孩。她畢業於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曾擔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外聘教師,但她有一個你無法想像的起點:她父母幾乎都是文盲,小Molly 9歲起就為自己的學費擔憂、奔走,去哈佛讀書的學費也是自己籌款而來的! 從一個普通的客家女孩到哈佛學生會的主席,她的經歷就像一部中國版的《風雨哈佛路》。
  • 《風雨哈佛路》:說它是毒雞湯的人,一定沒有認真看電影
    重刷這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風雨哈佛路》,我發現了女主角成功的4個秘訣。麗絲出身在一個非常糟糕的貧民窟家庭。有多糟糕?父親是癮君子,對家漠不關心。這樣的人生經歷,用我們的修辭語言來說,就是妥妥的大女主勵志劇啊。但是多年來,總有人說,這部電影根本是毒雞湯。理由是,麗絲智商奇高。她的父親是高智商,對於電視上的答題節目信手拈來。
  • 《風雨哈佛路》:解讀迷途少女自我拯救背後的現實意義
    文/月如豆瓣8.1分的經典電影《風雨哈佛路》是美國一部催人警醒的勵志電影,影片由Peter Levi執導,索拉·伯奇、邁克·裡雷等主演。接下來我主要從人物性格和主題呈現兩個角度來分析主人公麗茲實現自我拯救背後的現實意義,希望為迷茫中的你我點亮一盞燈,願我們過上想要的生活。
  • 「奇蹟女孩」莉茲默裡的逆襲,《風雨哈佛路》中的真實寫照
    大家好,今天來推薦給大家一部催人警醒的美國經典勵志故事片:《風雨哈佛路》。影片講述了一位,生長在紐約貧困區的女孩麗思,經歷人生的艱辛,憑藉自己的努力,最終走向哈佛大學最高學府的故事。影片女主十五歲的女孩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從小生活在一個不幸的家庭和環境中。
  • 《風雨哈佛路》:只要內心強大,你也可以成功逆襲
    《風雨哈佛路》是美國演說家莉絲·默裡的自傳體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在2003年上映,當年就獲得第55屆艾美獎的三項提名,影片也以其真實的情境、逆襲的精神感動了無數的觀眾。當遭遇困境時,看看這部影片,它會帶給你最大的啟示。
  • 一本好書 | 莉絲·默裡的《風雨哈佛路》
    《風雨哈佛路》作者莉絲·默裡1980年出生於紐約市布朗克斯區,父母吸毒,15歲的莉絲無家可歸。她在居無定所,流浪街頭的日子裡,用兩年時間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學業,以全優的成績考入哈佛。這本書的講述的是她與命運抗爭的故事。
  • 讀莉絲.默裡的《風雨哈佛路》,讓你把一切的不可能,變成可能
    我會去翻看《風雨哈佛路》這本書,是來自大學英語老師的推薦。那個時候的我對於未來極度迷茫,但是看完這本書後,我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生活的目標。偶然的機會,老師帶她和同學參觀了哈佛大學。從那以後,考哈佛便成為了她的目標。莉絲髮奮苦讀,用兩年的時間完成了高中四年的課程,還獲得了《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12000美元。莉絲的成功是偶然嗎?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這是必然的結果。
  • 解析《風雨哈佛路》:困境中的莉斯,教我們如何面對「習得無助」
    孩子總是會習得無助地生活,只會讓孩子的生活變得一團糟糕,孩子應該要學會該如何去面對習得無助。一:解析《風雨哈佛路》影片講述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莉斯(Liz)經歷人生的艱辛和辛酸,憑藉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最高學府的經歷。
  • 《風雨哈佛路》:影響人生成敗最大因素,隱藏在這條心理學法則裡
    ——麗茲如果你看過《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一定會對這句臺詞銘記於心。這是一個從苦難沼澤爬起來的勇敢女孩對世界的宣言。她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因為這是一部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電影裡的麗茲,在真實生活中叫莉斯·默裡,她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
  • 哈佛求學「自卑」落淚?這位奧斯卡女星的人生遠比電影更精彩
    」許多的好萊塢明星紛紛接力回答,有一位女明星的答案觸動了人們的心弦,她說:「為了家人、朋友和守護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平安度過難關。」這位女明星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她就是《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
  • 《風雨哈佛路》經典臺詞:人生有風有雨,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
    從窮困潦倒的破敗家庭出生,憑藉著執著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一步步艱難地實現哈佛夢,最終改變了既定的人生。分享一些電影《風雨哈佛路》的經典臺詞,縱使世間有諸多不公平,我們可以做的不是憤怒、不是等待,而是加速快跑,或者尋找更合適的賽道。 1. 我覺得我自己很幸運,因為對我來說從來就沒有任何安全感,於是我只能被迫向前走,我必須這樣做。世上沒有回頭路,當我意識到這點我就想,那麼好吧,我要盡我的所能努力奮鬥,看看究竟會怎樣。
  • 《風雨哈佛路》經典回顧:你的人生,其實早就註定了(附完整視頻)
    電影《風雨哈佛路》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女孩利茲有一個很糟糕的原生家庭,父母都是癮君子,母親還精神分裂,雙目失明。小小年紀的利茲,就生活在骯髒、飢餓的貧民窟。起初,由於要照顧母親,上學對她來說,只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母親過世後,她一度心灰意冷。可她很快意識到,自己今天的決定,會註定以後的命運:「你十六歲了,卻只有八年級的水平。
  • 一個父母吸毒、15歲就開始流浪的小女孩,是如何考入哈佛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電影?名字就叫做《風雨哈佛路》。電影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小女孩,她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裡,從小就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親經常精神病發被送進精神病院治療,而且還身染愛滋,父親更是無暇顧及家務。他們靠領政府救濟金生活,經常會沒有食物。小女孩在毒品、愛滋、飢餓充斥的環境中艱難地度過她的童年。
  • 重溫《穿普拉達的女王》,這次從兩性的角度,一起來探討維持愛情的...
    天喵喵又重溫了一遍《穿普拉達的女王》這部由安妮海瑟薇所飾演的時尚職場電影,但今天喵喵所要談及的不是年輕人應該如何在職場上奮鬥,喵喵從另一個角度來挖掘這部電影的內涵。其實無論是閱讀還是看電影,亦或是生活中的各種小事,每一次的重新回味,都會收穫不一樣的體會。
  • 誰不是一邊受傷一邊成長,陪孩子看的6部勵志電影
    義大利男孩米克雖然出身在窮鄉僻壤,但他從小就夢想成一流的電影大師,只因他是那麼的熱愛電影。然而上帝跟他開了一個最殘酷的玩笑,米克玩弄一支來復槍時不幸走火,從此他只能淹沒在巨大的黑暗當中。這一度令米克感到沮喪萬分,仿佛活著已沒有了動力。然而盲校的唐老師的一番話讓米克豁然開朗,為什麼音樂家在演奏時會閉上眼睛,因為那樣音符會蛻變,變的更有力量。於是,米克選擇了用耳朵代替眼睛,去記錄他生活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