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務推出「供給」新模式
中山區把圖書館搬進咖啡館
大連市中山區的「後咖啡」館成了閱覽室。3月7日,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咖啡館裡的1000餘冊圖書全部來自中山區圖書館,從年初進入咖啡館後,每天吸引著大量的居民前來閱讀。
圖書館公共服務該如何供給?傳統思維是定時定點、坐等上門。今年,中山區轉換思路,圖書館放下身段,主動沉到社區、咖啡店,嘗試供給新模式。
「大連作家森林」是大連近兩年打造的一個作家與讀者交流的文化平臺,「後咖啡」的「南山谷」正是這個平臺的一個「分站」。
經常光顧的市民付女士告訴記者,她家就住在附近,自從中山區圖書館把1000冊經典文學作品「搬」過來後,和家人一起喝咖啡看書已成了習慣。「跟以前去圖書館相比,在咖啡館時間自由,閱讀也更輕鬆。」
近幾年,移動網際網路對閱讀的革命性改變,讓年輕人的目光從書本轉到手機,這樣的變化對圖書館一樣產生影響。
中山區文體局局長宋建龍介紹,閱讀方式的變化讓圖書館意識到,現有的公共服務體系必須調整。以往坐等讀者上門的方式不行了,要讓館內20萬圖書真正讓市民消費,首先應該放下身段,走出家門。
從圖書館到咖啡館,這只是圖書館供給變化的動作之一。中山區近幾年建立大量的社區書屋,更多的圖書被搬到這裡,成為百姓身邊的圖書館。「圖書館+」計劃已經從咖啡館、社區增加到了學校、幼兒園、流動車。
宋建龍介紹,以前進圖書館,有什麼,看什麼。今年,中山區圖書館推出了「你選書,我買單」的全新模式,圍繞需求端提供精準服務。讀者喜歡看什麼,憑券直接從書店買,閱讀後只要將書還到圖書館,就由圖書館與書店結帳。
紙質圖書找到新路,「指尖閱讀」該如何應對?宋建龍告訴記者,網際網路不是洪水猛獸,藉助新媒體,圖書館的公共服務會做得更好。
目前,中山區正加快向數位化圖書館轉型,已經開通了公共文化服務信息發布、網上閱讀、網上預約服務、網上體驗等功能。轄區居民不用到館,在家動動手指就能在電腦或手機上閱讀館藏的數字圖書。
供給新模式不僅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輻射力,方便市民在家門口就能閱讀,也大大激活了館內的圖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