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臺之我不是藥神

2020-12-09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Never mistake motion for action。」——歐內斯特·海明威

引子

中臺火了。

在阿里加持和各路江湖大佬的呼應下,在一幫眾小弟的熱捧下,各種中臺及中臺衍生品借雞下蛋,迅速上位:業務中臺、數據中臺、技術中臺、AI中臺、安全中臺、全渠道中臺……

「中臺」恍若一劑解決大企業病和加速企業數位化轉型的良方,在網際網路紅利到頂和減員提效的2019年,一時蔚然成風。

筆者多年來一直從事企業信息化平臺建設,在2019年上半年接觸到中臺,經過一年多實踐和研究,對中臺有了一些認識,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討。

中臺是誰生的?

大家都知道是阿里提出了中臺,但背後的細節也許並不了解。讓我們追本溯源,回歸一下中臺的關鍵時間點:

2009年,阿里巴巴成立共享事業部,開始建共享服務平臺,當時不叫業務中臺;

2012年開始建數據平臺,當時也不叫數據中臺,數據平臺在系統架構上處於底層;

2015年4月1日 阿里基於共享服務理念和阿里雲計算平臺為某大型國企打造的物裝電商平臺上線,大數據能力通過阿里雲數據平臺透出,對外提供數據服務;

2015年中 馬雲帶阿里巴巴集團高管拜訪了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移動遊戲公司supersell,這家公司號稱世界上最成功的的移動遊戲公司;

2015年12月7日年 阿里集團宣布全面啟動集團中臺戰略,構建符合DT時代的更具創新性、靈活性的「大中臺、小前臺」組織機制和業務機制;

2016年阿里在雲棲大會上發布了雙中臺架構;

2018年開始騰訊、美團、京東、百度、字節跳動陸續跟進,發布各自的中臺產品,中臺逐漸進入大眾視野;

2020年1月,36氪資深作者蘇建勳一文《中臺,我信了你的邪》發表,引爆對中臺的反思。

整個過程,有幾個有意思的細節:

1. 中臺這個名字的由來?

大家都認為是2018年阿里第一次提出中臺的概念,然而事實上是否真的如此呢?近期一篇阿里中臺親歷者的文章《數痴才言:數據中臺從何而來》還原了歷史。

原來,阿里早在2009年搭建共享服務平臺,並在2015年上半年為某零售連鎖企業成功搭建了電商平臺。中臺這個名字是阿里和其客戶的一次美妙共創,是阿里和其客戶一起創造了中臺這個概念。當然,在此之前就已經存在微服務和數據平臺這樣的中臺雛形。

可以這麼理解這個事情,如果客戶和阿里一樣叫數據平臺則無法和原來的系統解耦,在推進過程中預期的內部阻力會較大,而中臺這個概念是原來沒有的,中臺項目可以獨立運作,比較容易在組織內推進。

中臺的名字是為了呼應前臺和後臺,是為了作為一個獨立的業務單元而提出的,中臺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

2. 神奇的Supercell

「遊戲世界永遠不會停歇,supercell有全天候受眾,我們應該為每一個玩家提供良好的體驗。我們需要一個穩定而強大的技術平臺,從第一天起就一直在使用雲技術。」——SuperCell 服務主管Yliharju。

再來看下馬雲率隊拜訪的這家遊戲公司,幾個數字隨意感受一下這家公司的牛掰:

總部設在芬蘭的 Supercell 公司,2010 年創建,是全球發展最迅猛的社交遊戲公司之一,目前人數不足300人;從2015年開始,連續三年收入超過20億美金;2016年6月,騰訊將收購總共佔最多約84.3%的Supercell股票,預計總金額為86億美元,按這個估值計算,每個員工的價值超過3000萬美元。以2017年收入計算,該公司2017年人均創收840萬美元、人均創造利潤336萬美元。這家成立僅7年的公司,以「慢工出細活」聞名,截止目前僅推出了5款產品,每款吸金超過10億美元,《部落衝突》《皇室戰爭》這兩款遊戲的收入更是達到百億美元。

Supercell的採用了一種成為「部落」的組織方式,一個部落就是一個完整的開發團隊,通常只有5-6人組成。整個公司由多個部落,而CEO則為部落提供必要的資源。作為Supercell執行長,埃卡·潘納寧(Ilkka Paananen)自稱是「整個行業權力最小的CEO」。

公司在遊戲正式發布前會進行嚴格的試運營測試,達不到目標的遊戲supercell會毫不猶豫砍掉,每砍掉一個不成功的遊戲,都會用香檳酒慶祝。

和大部分遊戲公司一樣,該公司有一個強大的遊戲引擎(遊戲平臺),包含渲染引擎、物理引擎、碰撞檢測系統、音效、腳本引擎、電腦動畫、人工智慧、網絡引擎等開發遊戲的核心組件。真是基於這樣一個強大的遊戲平臺,才能支撐這些「部落」團隊快速交付和試錯。

Supercell 的模式給參加此次拜訪的阿里高管們很大的震撼, 在大家反覆的心得交流和討論中, 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資訊時代的公司架構到底應該是怎樣的?

正是有了這次拜訪,才真正讓阿里巴巴的領導層有了足夠的決心,要將組織架構進行調整。在此次拜訪的半年後,集團啟動2018年中臺戰略。

筆者認為,Supercell的成功關鍵是:

(1)創新驅動的企業文化

企業構建了一個鼓勵創新、大膽試錯、目標牽引的企業文化氛圍,在戰略、價值、原則、目標和約束上達成了高度共識。

(2)強大的技術平臺

這個技術平臺包括AWS雲+遊戲引擎,平臺每天儲存多達 10TB 的遊戲事件數據,處理多達 450 億個遊戲事件。平臺滿足了大批量遊戲性能、可擴展性和快速增長要求。

(3)敏捷思維

有了強大火力支援(技術平臺),「部落」這種小規模、自組織、跨職能團隊充當了遊騎兵(輕前端)的角色,作戰效力可以說以一敵百,銳不可當。

3. 阿里發布中臺戰略的初衷是什麼?

所謂的「中臺」,並不是阿里巴巴首先提出的詞語,從字面上理解,中臺是居於前臺和後臺之間,其實在阿里巴巴集團啟動中臺戰略之前,有一個被外界所熟悉的「厚平臺,薄應用」架構。這個架構則不得不說最為重要的一個部門——共享事業部。——摘自鍾華《企業IT架構轉型之道》

上文提到,中臺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技術問題,那麼它到底是什麼,這還得從阿里的共享事業部說起。

早期的阿里有淘寶和天貓兩大電商事業部,另外彼時阿里還有一個搜索電商平臺一淘。由於部門牆的存在,這幾個事業部各自發展,各自擁有獨立的電商平臺,而每家的電商平臺都包含支付、搜索、物流、用戶等系統。

2015年,在考察了supersell以後,阿里巴巴為了開啟了企業架構調整,核心訴求是通過平臺化支撐淘寶、天貓和一淘的前端業務,提供企業級復用能力。

具體措施包括:

(1)業務中臺化

前端業務部門可以像搭積木一樣調用平臺上的產品技術模塊,從而快速搭建新業務場景,通過「業務數據化」實現了業務的數字孿生。

(2)數據中臺化

打破了不同業務部門之間的煙囪式IT架構,打通了數據孤島,為「一切數據業務化」打好了基礎。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事與願違,雖然組織架構上共享業務事業部和淘寶天貓平級。但從對業務的理解和業務貢獻的體現來說,淘寶和天貓相對共享事業部擁有這更多的話語權,結果就是共享業務事業部在兩大業務部門的業務需求下艱難的生存著。到此,共享業務事業部的產生和發展確實與大多數人的期望有著很大的偏差。

圖片來源:《企業IT架構轉型之道》

高層的架構設計是好的,但組織架構成為制約共享事業部發展的瓶頸。

圖片來源:《企業IT架構轉型之道》

這時候出現了對於共享業務事業部歷史轉折的一個舉措,集團要求三大電商平臺如果要與聚划算平臺進行業務對接,必須通過共享業務事業部!

正式有了對接聚划算這個「點睛之指」,使得共享業務事業部有了一個極強的業務抓手,將原本與三大電商業務的對話權不平衡的天平拉到一個相對公平的水平,從而奠定了今天大家所看到的共享業務事業部成了阿里巴巴業務核心平臺。

中臺是什麼?

中臺不是一個標準,也缺乏嚴格的定義。

理解中臺有兩個上下文,一個是企業戰略,也就是業務視角,包括從業務價值鏈,業務分析和項目組合。一個是IT解決方案,也就是技術視角,包括信息匯集,數據共享和數據治理。

1. 從企業戰略看,中臺是企業架構

「企業架構是關於理解所有構成企業的不同企業元素,以及這些元素怎樣相互關聯。」——The OPEN GROUP

企業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能力就是實現企業戰略、業務、IT的一致,而企業架構就是戰略、業務、IT三者的粘合劑。

(1)企業架構是一個業務和IT對齊的戰略執行工具,一種設計、管理、溝通的工具;

(2)企業架構是將組織戰略標映射到IT總體標的藍圖設計;

(3)企業架構識別企業當前能力和IT未來應該達到的狀態,並實施一系列的計劃,使項目團隊通過交付達成。

企業架構主要包含業務架構和IT架構兩個維度。

業務架構:是把企業的業務戰略轉化為日常運作的渠道,業務戰略決定業務架構,它包括業務的:運營模式、流程體系、組織結構、地域分布等內容。

這兩部分上接戰略,下接項目實施,從此企業架構成為了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IT架構:

也就是前文所述的解決方案結構。包括指導IT設計,決策IT框架,是建立企業信息系統的綜合藍圖,包括:數據架構、應用架構和技術架構。

業務架構是戰略,IT架構是戰術。其中應用架構承上啟下,一方面承接業務架構的落地,另一方面影響技術選型。

2. 從IT解決方案看,中臺就是企業級能力復用平臺

企業級」劃定了中臺的範圍和上下文。

能力」指定了中臺的主要承載對象,能力的抽象解釋了各種各樣中臺的存在。

復用」定義了中臺的核心價值,中臺的興起,使得人們的目光更多的從平臺內部,轉換到平臺對於前臺業務的支撐上。

平臺」指標準化組件、模塊和工具的集合,對外通過API接口提供共享服務。

平臺目的是通過業務拆分來降低系統的複雜性;通過服務共享來提供重用性;通過服務化來達到業務支持的敏捷性;通過統一的數據架構來消除數據交互的屏障。

圖片來源:《企業IT架構轉型之道》

中臺為何而生?

「阿里巴巴的中臺支持了集團靈活變陣,如果沒有中臺,變陣一次,底下的系統要重建一次,這根本無法實現。」——郭繼軍

中臺要解決的企業痛點是:

1. 技術債

技術債是團隊在開發新項目的過程中不得不處理原有系統遺留的各種質量缺陷(還債),而產生缺陷的過程則被稱為欠債。技術債包括需求質量問題、文檔質量問題、代碼質量問題。

這些質量問題就像俄羅斯方塊遊戲中未填滿的空格,有時候我們能通過消層再回填的方式解決(技術重構),有時候我們會忙於應付不斷掉落的方塊(新的需求)而無暇顧及這些空格。

企業無分大小,只要系統建到一定規模或者數量,時間累積到一定程度,總有「技術債」要還,總有重構的十足理由,那麼作為一種架構設計理念去應用中臺,未嘗不可。

2. 前臺和後臺脫節

大部分的軟體系統都是前後臺兩層架構:

前臺:企業前方市場的管理平臺,是企業的終端用戶直接使用或交互的系統。比如像微信、QQ、淘寶這樣的APP;

後臺:企業內部支撐的管理平臺,是企業管理核心能力的系統。比如像企業ERP管理平臺、企業財務管理平臺等系統。

這種劃分既是IT架構劃分,也是一種職能劃分。傳統上,後臺是面向企業內部的,側重於企業內部流程支撐和數據支撐,而前臺側重於提供服務界面和客戶交互。兩者的目標也不盡相同,後臺追求的是穩,前臺追求的是快。

由於這種目標差異,導致後臺逐漸不能滿足前臺快速響應的要求。前臺和後臺之間需要一個中間層來充當一個差速齒輪,這個中間層就是中臺。

中國古代打仗就有三軍的說法。春秋開始是上軍、中軍、下軍,隨著時代的演進,為前軍、中軍、後軍所代替。前軍是先鋒部隊;中軍是主將統率的部隊,也是主力;後軍主要擔任掩護和警戒任務。這種軍事謀略和我們今天前臺、中臺和後臺是一致的。

中軍才是主力,中臺一開始就不是小打小鬧。

3. 大企業病

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組織架構和層級必然不斷膨脹擴張。各大事業部下各大部門,就像一個小型組織一樣,各佔山頭,勢必會出現屁股決定腦袋的現象。大企業內部各處都是牆——部門牆、業務牆、數據牆。

一些原本可以快速提供的用戶服務,卻需要多重對接,無法快速拿出產品方案,耗費很大的成本和極長的時間。一個原本可以共用的服務,被不同部門重複建設。

阿里成立共享事業部的初衷正是為了解決部門牆的問題。

中臺不是藥神

如果一個企業奔著中臺做中臺,就是死。——阿里巴巴董事長兼CEO張勇

對於存在技術債、前後臺需求不匹配、重複建設的企業,中臺是藥,但是藥三分毒,不能亂吃,更不能看著別人吃藥自己也要吃。

阿里中臺之所以成功,倚靠的不僅是技術,更是組織變革。但涉及組織變革,便成了敏感話題,許多組織內部山頭林立,更有藍軍部隊,獨立團這樣的野戰單元,誰也不服誰是常態。

人誰出?誰調用誰?KPI怎麼算?怎麼評估價值?風險誰來擔?中臺可能一開始就是深水區。

從務實的角度,很多企業在實施中臺戰略的時候選擇了戰術級別的操作,也就是從下往上從數據標準化開始,通過數據治理提升其能力,包括數位化形式管理信息的能力,利用關鍵指標分析提供有價值的人機互動的能力。這個也就是數據中臺目前大行其道的原因,相對業務中臺,數據中臺更容易標準化。吃藥的時候酌情減量才是正解。

1. 不夠大就不要上中臺

中臺是為解決複雜系統而生。規模夠大的企業,才會有技術債,才會有多個業務系統,才會有重複建設的問題。

如果你的企業還處在初創和早期階段(小於12個人),那麼微服務架構+敏捷開發就足夠應付。

筆者見過極端的案例是企業在沒有一個可用系統的情況下,就在考慮建設中臺。一開始就把技術平臺搭建好,就不需要中臺。

2. 不夠痛就不要上中臺

沒有銀彈

阿里巴巴在 2016-2019 年內,進行過 19 次組織調整,當中涉及諸多高管換崗、部門合併,均為拉通中臺提供了基礎。

鍾華在書中曾寫到:「共享業務事業部」要同時滿足淘寶和天貓的業務支持,就算再怎麼加班加點,也很難及時周到地滿足兩大業務部門的業務需求,員工則是有苦說不出,只能默默流淚。

中臺是企業級能力復用和數據共享,既然是復用就免不了關停並轉、合併同類項,唯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自上而下的治理,才能突破組織藩籬,為變革提供組織保障。

中臺或將涉及企業戰略,是一把手事情,缺少管理層贊助是很多企業實施中臺失敗的主要原因。

結語

中臺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一個戰略價值落地問題、組織變革管理問題,是一個創新發展決策問題,甚至是企業文化導向問題

企業在上中臺項目之前先要弄清楚中臺是什麼?企業的目標是什麼?痛點在哪裡?然後再對症施藥。中臺絕不是包治百病的藥神。

參考文章:

1.《企業IT架構轉型之道》 機械工業出版社 鍾華編著

2. 《數痴才言:數據中臺從何而來》 微信公眾號起點雲

前華為高級產品經理,PPV課數據科學社區發起人,15年以上IT和通信領域,5年B端產品總監,數位化轉型實踐者,Togaf粉。

本文由 @濤哥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我不是藥神》中的假藥到底是什麼藥
    各種各樣的藥《我不是藥神》播出後,就有很多網友議論紛紛。什麼是假藥?什麼是專利藥?什麼是仿製藥?破妄之眼原創!!藥不能亂吃了那麼小編在這裡就說明一下,《我不是藥神》裡面的藥就是仿製藥。什麼是仿製藥?仿製藥是擁有專利藥的原始化學式製造而成。(各位買藥的時候是不是會看見一名分說明書?
  • 《我不是藥神》:我不要當「藥神」,只想做個普通人!
    看了《我不是藥神》,一方面被程勇身上這種偉大的人格所折服,另一方面我又感到十分遺憾:他明明只想當個普通人,卻被逼成了神!如果能選擇,「我不要當個神,只想做個普通人」,恐怕才是程勇內心最真切的呼喚。這或許也是影片被命名為《我不是藥神》的原因。
  • 《我不是藥神2》上映之前,重溫值得二刷的首部《我不是藥神》
    據說,已經開機拍攝中的新電影《我不是藥神2》,不僅僅原班人馬回歸,還有這兩位老戲骨加盟。一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演員:黃渤,另一個目前還不太清楚。網友們表示非常期待!但在《我不是藥神2》上映前,今天小編跟大家回顧一下《我不是藥神1》。
  • 她是《我不是藥神》中的劉思慧,也有魅力四射的另一面
    她是《我不是藥神》中的劉思慧,也有魅力四射的另一面兩年前的電影《我不是藥神》,想必很多人都看過。這部電影可以說是很具有現實的意義,把普通老百姓看不起病、吃不起藥這樣一個現實擺在了人們的眼前。拋開徐崢不說,我來說說說女主角,影片中女主角劉思慧的扮演者是譚卓。說實話譚卓並不是一位很出名的演員,即便她出演了《我不是藥神》,很多人依然記不住她。看過《我不是藥神》的朋友,對於影片中譚卓的一段舞蹈,影響應該比較的深刻,這也是她比較出彩的一段表演。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譚卓的顏值並不出眾,但我並不是這樣認為的。
  • 電影《我不是藥神》:賣印度神油的大叔,如何成為「藥神」
    「藥神」並不常見 但是有時候是常見的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藥神」電影《我不是藥神》已經過去了將近兩年,但是不得不說,它在我的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單單從口碑來看,我相信大家的感受是一樣的。作為一個男人,人到中年,最怕的是什麼?
  • 《我不是藥神》經典臺詞,句句讓人潸然淚下!
    徐崢、王傳君、周一圍領銜主演的電影《我不是藥神》在去年上映!影片講述了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販程勇從印度帶回了天價藥的仿製藥「印度格列寧」,並私自販賣,引起警方調查。《我不是藥神》以喜劇題材開頭,講述的卻是一個最扎心的故事,不僅演員演技炸裂,劇情滿分,就連臺詞也直戳心窩。徐崢《我不是藥神》最經典的四句臺詞,句句直白卻一句比一句催人淚下。「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
  • 看《我不是藥神》是如何把複雜的情感主題表現出來的
    在《我不是藥神》中,文牧野再次通過對社會現實細緻入微的體察與觀照並且將以往的鏡語敘事策略一以貫之,使得電影通過流暢的小景別和自然的運動感的有機結合構成了整部影片光影敘事與鏡像感知的基礎,同時也構築起了電影的現實主義美學風格,實現了對生命的思考和對人性的慨嘆。在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晃動式的鏡頭成為其鏡語風格的一大特色。
  • 我不是藥神觀後感
    劇荒就重溫了一遍,再一次看完《我不是藥神》,我腦子裡還是那些畫面。程勇第一次去印度藥廠,負責人問他:你想做一個救世主嗎,程勇笑了,他說,我想掙錢,錢就是命。就像電影徐徐開場,英文的「dying to survive」展開在每個人眼前。
  • 我不是藥神,我也不是酒神
    「拉菲傳奇」確實混淆了許多中國消費者,甚至一部分酒商,讓他們誤以為這就是印象中那個高不可攀的「拉菲」。而且「拉菲傳奇」的確借了「拉菲羅斯柴爾德」的品牌效應,為自己的市場營銷鋪了路。 「拉菲傳奇」並不是出產自我們慣性思維中的那個真正的拉菲羅斯柴爾德酒堡,而是由一家中國的酒行管理公司申請註冊的shangbiao。
  • 人民日報誇讚《我不是藥神》高曉松:能獲獎
    要說最近最熱門的電影,《我不是藥神》絕對可以居於榜首,徐崢自導自演,韓寒還對其有很高的評價,可以說又是一部票房大賣的電影了。由於有著很高的關注度,製作方決定7月5日上映,這個電影是根據真人真事進行改編,由王傳君、徐崢等人飾演,人民日報更是對《我不是藥神》加以誇讚,稱:好久沒有看過這麼好看的電影了!
  • 高分電影《我不是藥神》,代表著現實主義的活躍和崛起
    《我不是藥神》由徐錚、王傳君、周一圍、王佳佳等人主演,於2018年的暑期檔上映。影片選取社會現實題材,探討了種種現實生活中的矛盾與困境:病人的生存困境,藥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法律困境,醫藥公司的商業困境。
  • 不知道他們,等於白看《我不是藥神》
    客觀地說,《我不是藥神》的分數「虛高」了。排在它前面的國產電影是《霸王別姬》《大話西遊》《鬼子來了》《活著》這個級別的。排在它後面的有《陽光燦爛的日子》《甜蜜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等。為什麼觀眾願意多打分給《藥神》呢?
  • 經典回顧:電影《我不是藥神》中隱藏的「電線」含義,您看懂了嗎?
    今天,一個熱搜新聞又悄悄登上了榜首的位置,新聞主角的名字叫陸勇,正是電影《我不是藥神》主角程勇的原型。大家都知道,電影中的他為了拯救病人毅然決然的遠走他鄉—印度,為白血病患者帶來了藥物,以延續病友們的生命,被人們稱作藥俠、藥神,這一次疫情,我們的藥神又出手了,從印度帶來了3000個護目鏡,3000個n95。
  • 《我不是藥神》通過對白建構出的社會和人物
    自《我不是藥神》這部影片上映以來,觸動了無數在熒幕前觀影的觀眾。我想這是因為影片深刻地揭露了社會的一角,塑造了一個平凡卻又令人肅然起敬的「藥神」。而影片中的對白正是展現這個社會的一角和掙扎著的人們的載體,接下來我將一一分析。
  • 有種「整容」叫《我不是藥神》中的黃毛,掀劉海染黑髮叼煙,帥到你...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吧,這部電影在華語界也是非常少見的精品,不負眾望的獲得了較高的票房,在電影界也留下了好的口碑,然而好的口碑完全是離不開團隊的合作。
  • 《我不是藥神》好評如潮,原型陸勇不滿:「我不是個藥販子」
    2018年,《我不是藥神》票房大賣30億元,電影評分高達9分,可「藥神」的原型陸勇卻說:「徐崢演的主角破壞了我的形象。」徐崢演得挺感人的啊,「藥神」本人怎麼會有意見呢?可現實中,陸勇自己就患有慢粒白血病,要靠服用瑞士產的抗癌藥「格列衛」,但這種藥價格高昂,每盒就要23500元,一盒只能吃一個月,而且這藥不在醫保目錄裡。陸勇是個企業老闆,每個月幾萬塊對於他來說是小菜一碟,可對於廣大的普通患者來說,負擔確實很重。
  • 《我不是藥神》:一部堪稱「神作」的華語電影
    比如,2018年十大賣座的華語片,動作大片只有《紅海行動》和莊文強、周潤發、郭富城、張靜初聯手打造的《無雙》這2部上榜;喜劇片上榜6部:《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前任3:再見前任》《一齣好戲》《超時空同居》。
  • 《我不是藥神》票房100億都不為過,成就遠超任何電影,實至名歸
    《我不是藥神》劇照《我不是藥神》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故事主角程勇為了賺錢,從印度進口仿製藥,低價賣給那些身患白血病,卻買不起正版藥的病人。而在這過程中,主角因為和病人們的生意而認識,當程勇走進這些患者的圈子了解之後,漸漸地把走私的目的,從賺錢變成了為了能夠讓這些病人,不眼睜睜的等死,而進一步降低了藥價,最後因為走私違法,而被判入獄的故事。其中人物情緒與想法的轉變,與國外著名救贖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有異曲同工之妙。其間有許許多多的畫面都讓我們感同身受,很多人都讓我們記憶猶新。
  • 聊電影《我不是藥神》
    文牧野導演,寧浩和徐崢監製,徐崢主演的《我不是藥神》,一經上映,便引起了巨大反響。這部現象級類型電影,以其接地氣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準確的觸達了人們的痛點而引起了廣泛熱議。窮是一種病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
  • 《我不是藥神》深刻揭露社會問題影片 國人實在沒有必要妄自菲薄
    看了這部已經下載許久的國產高分電影《我不是藥神》。很慶幸沒有浪費我兩個多小時,看了一場足夠精彩和發人深思的影片。國產片中少有的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能走心的影片,讓我第一次看國產影片而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