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百度上看到很多文章中寫,魯迅先生的好多文章從語文課本中摘除了,我就很疑惑,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魯迅先生寫的文章不好?還是魯迅先生不夠大牌?在我的記憶當中,魯迅先生是20世紀新文學的領軍人物。
《中國小說史略》是他唯一一部長篇學術專著,代表了他的最高學術成就。
《中國小說史略》是第一本系統介紹中國古代小說史的書。魯迅寫這本書,有兩個原因:一是為了改變人們對小說的輕視態度,使人們了解古代小說的價值;二為了宣傳社會批判思想,實現改良社會的目的。
魯迅歷時十餘年完成的《中國小說史略》(以下簡稱《史略》),是中國學術史上較早的古代小說專門史之一。它所形成的文學史理念,對於中國文學史學科的建立,甚至現代學術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史略》為魯迅在北京大學國文系講授「中國小說史」課程講稿的基礎上補充修訂而成,1923年由新潮出版社出版,1925由北新書局再版。在撰寫該書的過程中,魯迅對中國古代小說進行了大量的搜集、選本、鉤沉、校勘、考證,將「乾嘉諸大師用以輯校周秦古籍的方法」用以「輯校中國古代小說」(鄭振鐸語)。自1907年始魯迅就搜集中國古代小說的文本文獻,輯錄了大量自先秦至隋的小說,其中有《漢書·藝文志·小說家》《隋書·經籍志·小說家》《新唐書·藝文志·小說家》中著錄的小說,也有上述文獻之外著錄的小說,經過不同版本小說的辨偽、校理和同一小說的不同版本校勘,輯錄留存了36種1400餘則小說,完成了《古小說鉤沉》一書。
1912年,魯迅「發意匡正」,將校勘考證的範疇擴大到唐傳奇和宋傳奇。關於唐宋傳奇,當時學界的慣例是遵照朝代進行歷時性研究,二者間「涇渭分明」。魯迅反其道而行之,依照《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太平御覽》《全唐文》等將唐傳奇和宋傳奇加以合併校勘,在眾多的作品中去偽留真,考鏡源流,審定45篇唐傳奇和宋傳奇而成8卷《唐宋傳奇集》,並在書末附有《稗邊小綴》,對各篇小說作者和版本進行考證說明。經魯迅校勘的《唐宋傳奇集》「較通行本子,稍足憑信」,得到了學界的廣泛好評,成為研究唐宋傳奇公認的經典輯本。
於宋至清末的古代小說,魯迅同樣用乾嘉學派的校勘方法進行考證。他查閱了《小浮梅閒話》《小說叢考》《石頭記索隱》等小說書籍90餘類,約1500餘卷,從中甄別、考證出該時期小說以及作者的相關史料41種39篇,其中35篇為小說史料,4篇為小說源流、評刻、禁黜等方面的史料,命名為《小說舊聞鈔》。魯迅在該書序言中曾說:「昔嘗治理小說,於其史實,有所勾稽。凡值涉獵故記,偶得舊聞,足為參證者,輒復別行移寫。歷時既久,所積漸多。」由此可以佐證《史略》在成書過程中,魯迅進行了大量的輯佚校勘工作。《小說舊聞鈔》或辨作品歸屬,或糾前人誤考,或補舊說不足,因校考謹嚴,搜集周全,為學術界所稱道。
魯迅通過中國傳統學術的輯佚校勘方法,對從先秦至明清的眾多古代小說進行了搜集、梳理、辨偽、甄別、校勘和考證,形成了《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三本中國古代小說的考據之作,雖然在當時的條件下,儘可能地搜羅宏富,甚至「竭澤而漁」,但不可避免地存在「掛一漏萬」的現象,趙景深、朱成華、歐陽健就曾指出其缺陷。但總體而言,歷時多年對中國古小說的校勘輯佚,為魯迅的《史略》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史略》中所有例證和引文,大都出自上述經過他本人嚴格考證的輯集,可謂「無一不無出處」,《史略》也因此成為中國古代小說史的經典之作。
與多次對傳統文化和文學「大張撻伐」,甚至主張青少年「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的「激進主義者魯迅」的角色定位不同,魯迅在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研究過程中,深諳中國傳統學術輯佚校勘方法的精髓並熟練運用之,歷經多年「盤點」,輯錄出版了一系列考據之作,並完成了《史略》這樣的中國古代小說史的上乘之作。可以說,魯迅不但是中國現代的文學家和思想家,而且是現代學術史上著名的考據家。蔡元培曾說:「魯迅先生本受清代學者的濡染,所以他雜集會稽郡故書,校嵇康集,輯謝承後漢書……完全用清儒家法。」阿英說《史略》「不止是一部史,也是一部非常精確的"考證"書,它正訛辨偽,正本清源,成史而可信」。就連對自己的小說研究頗為自得的胡適亦承認,《史略》「是一部開山的創作,搜集甚勤……」
《中國小說史略》共二十八篇,上起神話時期,下到清朝末年,完整講述了中國古代小說的起源、從寫神到寫人、從非自覺到自覺、從文言到白話的演變歷程。
一、古代小說的起源。
主要涉及自先秦到漢朝的小說歷史。
魯迅認為,古代小說起源於神話和傳說。保存神話傳說比較多的典籍有《山海經》、《淮南子》等,《山海經》對後世的影響最大。書裡許多神話傳說,像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等,成為後代很多小說的創作素材。
神話傳說只是小說的源頭,小說出現是在兩漢。但真的漢代小說都失傳了,現在看到的是號稱漢代小說的都是假的。
二、古代小說從寫神到寫人的演變歷程。
這一歷程主要在六朝時完成。
六朝時,志怪小說、志人小說比較興盛。志,記載。從寫神到寫人的發展,也就是從志怪小說到志人小說的演變。
志怪小說是記載鬼神之事的小說。一種是文人寫的,主要寫靈異神怪的故事;一種是佛教徒、道教徒寫的,主要寫佛教的因果故事、道教的神仙故事。
《搜神記》是六朝志怪小說的集大成之作。書裡不少故事,像「東海孝婦」、「董永織女」、「幹將莫邪鑄劍」等,都流傳很廣。
志人小說是記載人物言行和軼事的小說。六朝的志人小說裡最出色的是《世說新語》,文字簡約,筆調含蓄。書裡記錄了大量魏晉名士的言行和軼事,表現了他們的不拘禮法、率真灑脫,被魯迅稱為「名士的教科書」。
六朝小說雖然實現了從寫神到寫人的變遷,但仍缺乏小說創作的自覺意識,這是小說文體還沒成熟的表現。
三、古代小說從非自覺創作到自覺創作的演變歷程。
這個演變,在唐朝時完成,在宋元時被強化。
在唐朝,古代小說創作進入自覺狀態,代表是唐傳奇。唐傳奇指在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說。較之前代小說,它的文學性有了很大提升,內容奇異新穎,文辭華豔。
唐傳奇中,元稹的《鶯鶯傳》影響比較大,寫的是書生張生對少女鶯鶯始亂終棄的故事。其中張生和鶯鶯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很成功,小說裡的愛情套路像書生與小姐用詩歌傳情、相會後花園等等,也被後世的小說、戲曲廣泛借鑑。
宋元時期的文言小說延續了六朝志怪和唐傳奇的創作道路,但整體水平不高,也缺乏獨創性。
四、古代小說從文言到白話的演變歷程。
這個歷程在宋元時期開始,明清時期完成。
宋元時期,白話小說開始出現,以短篇為主,整體水平也不高,但為明清小說的繁盛開啟了先聲。
明清時期,古代小說進入興盛階段,以長篇白話小說為主。魯迅把明清小說劃分為講史小說、神魔小說、人情小說、諷刺小說、俠義及公案小說、譴責小說等多種類型,其中不少論斷體現了魯迅的文學觀。
魯迅對《金瓶梅》的相關論斷至今被奉為經典。他認為《金瓶梅》是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小說,貼近現實,直面人生,展示了晚明社會的眾生相。雖然「間雜猥詞」,但瑕不掩瑜,整體上是本好書。
但魯迅在評價古代小說時過分強調社會功能,而忽視了文學本身的審美價值,有一定缺陷。譬如他對《儒林外史》的評價很高,認為它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人性的醜惡,抨擊了科舉的罪惡禮教的虛偽等,是一面封建社會的照妖鏡。但不少學者對此持不同看法,認為《儒林外史》缺乏創造力。
從整體來看,《中國小說史略》具有很高的學術成就:
第一,它探索了中國古代小說的整體發展規律,建立了中國小說史研究的體系,填補了小說史研究的空白,意義重大。
第二,把中國傳統的治學方法和西方先進的文學理念相結合,耳目一新。
第三,具有現實的社會意義。
《中國小說史略》與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被合稱為「中國文藝史上的雙璧」,一直被奉為經典,「是無數後來學者的研究指南」。
今天,魯迅當年所期盼的「大家動手,研究戲劇的寫戲劇史,研究詩的寫詩史,研究漢的寫漢,研究唐的寫唐」之局面早已實現,在中國文學史的撰寫、出版和研究已經呈現出雨後春筍般的繁盛局面時,在當下中國文學史研究面臨著「文學史研究立足中國本位」的命題時,我們不應忘記《史略》在中國文學史發軔期所作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