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唯一一部長篇學術專著,《中國小說史略》的傳世價值

2020-12-06 殘疾人的副業生活

最近在百度上看到很多文章中寫,魯迅先生的好多文章從語文課本中摘除了,我就很疑惑,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魯迅先生寫的文章不好?還是魯迅先生不夠大牌?在我的記憶當中,魯迅先生是20世紀新文學的領軍人物。

《中國小說史略》是他唯一一部長篇學術專著,代表了他的最高學術成就。

《中國小說史略》是第一本系統介紹中國古代小說史的書。魯迅寫這本書,有兩個原因:一是為了改變人們對小說的輕視態度,使人們了解古代小說的價值;二為了宣傳社會批判思想,實現改良社會的目的。

魯迅歷時十餘年完成的《中國小說史略》(以下簡稱《史略》),是中國學術史上較早的古代小說專門史之一。它所形成的文學史理念,對於中國文學史學科的建立,甚至現代學術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史略》為魯迅在北京大學國文系講授「中國小說史」課程講稿的基礎上補充修訂而成,1923年由新潮出版社出版,1925由北新書局再版。在撰寫該書的過程中,魯迅對中國古代小說進行了大量的搜集、選本、鉤沉、校勘、考證,將「乾嘉諸大師用以輯校周秦古籍的方法」用以「輯校中國古代小說」(鄭振鐸語)。自1907年始魯迅就搜集中國古代小說的文本文獻,輯錄了大量自先秦至隋的小說,其中有《漢書·藝文志·小說家》《隋書·經籍志·小說家》《新唐書·藝文志·小說家》中著錄的小說,也有上述文獻之外著錄的小說,經過不同版本小說的辨偽、校理和同一小說的不同版本校勘,輯錄留存了36種1400餘則小說,完成了《古小說鉤沉》一書。

1912年,魯迅「發意匡正」,將校勘考證的範疇擴大到唐傳奇和宋傳奇。關於唐宋傳奇,當時學界的慣例是遵照朝代進行歷時性研究,二者間「涇渭分明」。魯迅反其道而行之,依照《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太平御覽》《全唐文》等將唐傳奇和宋傳奇加以合併校勘,在眾多的作品中去偽留真,考鏡源流,審定45篇唐傳奇和宋傳奇而成8卷《唐宋傳奇集》,並在書末附有《稗邊小綴》,對各篇小說作者和版本進行考證說明。經魯迅校勘的《唐宋傳奇集》「較通行本子,稍足憑信」,得到了學界的廣泛好評,成為研究唐宋傳奇公認的經典輯本。

於宋至清末的古代小說,魯迅同樣用乾嘉學派的校勘方法進行考證。他查閱了《小浮梅閒話》《小說叢考》《石頭記索隱》等小說書籍90餘類,約1500餘卷,從中甄別、考證出該時期小說以及作者的相關史料41種39篇,其中35篇為小說史料,4篇為小說源流、評刻、禁黜等方面的史料,命名為《小說舊聞鈔》。魯迅在該書序言中曾說:「昔嘗治理小說,於其史實,有所勾稽。凡值涉獵故記,偶得舊聞,足為參證者,輒復別行移寫。歷時既久,所積漸多。」由此可以佐證《史略》在成書過程中,魯迅進行了大量的輯佚校勘工作。《小說舊聞鈔》或辨作品歸屬,或糾前人誤考,或補舊說不足,因校考謹嚴,搜集周全,為學術界所稱道。

魯迅通過中國傳統學術的輯佚校勘方法,對從先秦至明清的眾多古代小說進行了搜集、梳理、辨偽、甄別、校勘和考證,形成了《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三本中國古代小說的考據之作,雖然在當時的條件下,儘可能地搜羅宏富,甚至「竭澤而漁」,但不可避免地存在「掛一漏萬」的現象,趙景深、朱成華、歐陽健就曾指出其缺陷。但總體而言,歷時多年對中國古小說的校勘輯佚,為魯迅的《史略》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史略》中所有例證和引文,大都出自上述經過他本人嚴格考證的輯集,可謂「無一不無出處」,《史略》也因此成為中國古代小說史的經典之作。

與多次對傳統文化和文學「大張撻伐」,甚至主張青少年「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的「激進主義者魯迅」的角色定位不同,魯迅在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研究過程中,深諳中國傳統學術輯佚校勘方法的精髓並熟練運用之,歷經多年「盤點」,輯錄出版了一系列考據之作,並完成了《史略》這樣的中國古代小說史的上乘之作。可以說,魯迅不但是中國現代的文學家和思想家,而且是現代學術史上著名的考據家。蔡元培曾說:「魯迅先生本受清代學者的濡染,所以他雜集會稽郡故書,校嵇康集,輯謝承後漢書……完全用清儒家法。」阿英說《史略》「不止是一部史,也是一部非常精確的"考證"書,它正訛辨偽,正本清源,成史而可信」。就連對自己的小說研究頗為自得的胡適亦承認,《史略》「是一部開山的創作,搜集甚勤……」

《中國小說史略》共二十八篇,上起神話時期,下到清朝末年,完整講述了中國古代小說的起源、從寫神到寫人、從非自覺到自覺、從文言到白話的演變歷程。

一、古代小說的起源。

主要涉及自先秦到漢朝的小說歷史。

魯迅認為,古代小說起源於神話和傳說。保存神話傳說比較多的典籍有《山海經》、《淮南子》等,《山海經》對後世的影響最大。書裡許多神話傳說,像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等,成為後代很多小說的創作素材。

神話傳說只是小說的源頭,小說出現是在兩漢。但真的漢代小說都失傳了,現在看到的是號稱漢代小說的都是假的。

二、古代小說從寫神到寫人的演變歷程。

這一歷程主要在六朝時完成。

六朝時,志怪小說、志人小說比較興盛。志,記載。從寫神到寫人的發展,也就是從志怪小說到志人小說的演變。

志怪小說是記載鬼神之事的小說。一種是文人寫的,主要寫靈異神怪的故事;一種是佛教徒、道教徒寫的,主要寫佛教的因果故事、道教的神仙故事。

《搜神記》是六朝志怪小說的集大成之作。書裡不少故事,像「東海孝婦」、「董永織女」、「幹將莫邪鑄劍」等,都流傳很廣。

志人小說是記載人物言行和軼事的小說。六朝的志人小說裡最出色的是《世說新語》,文字簡約,筆調含蓄。書裡記錄了大量魏晉名士的言行和軼事,表現了他們的不拘禮法、率真灑脫,被魯迅稱為「名士的教科書」。

六朝小說雖然實現了從寫神到寫人的變遷,但仍缺乏小說創作的自覺意識,這是小說文體還沒成熟的表現。

三、古代小說從非自覺創作到自覺創作的演變歷程。

這個演變,在唐朝時完成,在宋元時被強化。

在唐朝,古代小說創作進入自覺狀態,代表是唐傳奇。唐傳奇指在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說。較之前代小說,它的文學性有了很大提升,內容奇異新穎,文辭華豔。

唐傳奇中,元稹的《鶯鶯傳》影響比較大,寫的是書生張生對少女鶯鶯始亂終棄的故事。其中張生和鶯鶯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很成功,小說裡的愛情套路像書生與小姐用詩歌傳情、相會後花園等等,也被後世的小說、戲曲廣泛借鑑。

宋元時期的文言小說延續了六朝志怪和唐傳奇的創作道路,但整體水平不高,也缺乏獨創性。

四、古代小說從文言到白話的演變歷程。

這個歷程在宋元時期開始,明清時期完成。

宋元時期,白話小說開始出現,以短篇為主,整體水平也不高,但為明清小說的繁盛開啟了先聲。

明清時期,古代小說進入興盛階段,以長篇白話小說為主。魯迅把明清小說劃分為講史小說、神魔小說、人情小說、諷刺小說、俠義及公案小說、譴責小說等多種類型,其中不少論斷體現了魯迅的文學觀。

魯迅對《金瓶梅》的相關論斷至今被奉為經典。他認為《金瓶梅》是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小說,貼近現實,直面人生,展示了晚明社會的眾生相。雖然「間雜猥詞」,但瑕不掩瑜,整體上是本好書。

但魯迅在評價古代小說時過分強調社會功能,而忽視了文學本身的審美價值,有一定缺陷。譬如他對《儒林外史》的評價很高,認為它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人性的醜惡,抨擊了科舉的罪惡禮教的虛偽等,是一面封建社會的照妖鏡。但不少學者對此持不同看法,認為《儒林外史》缺乏創造力。

從整體來看,《中國小說史略》具有很高的學術成就:

第一,它探索了中國古代小說的整體發展規律,建立了中國小說史研究的體系,填補了小說史研究的空白,意義重大。

第二,把中國傳統的治學方法和西方先進的文學理念相結合,耳目一新。

第三,具有現實的社會意義。

《中國小說史略》與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被合稱為「中國文藝史上的雙璧」,一直被奉為經典,「是無數後來學者的研究指南」。

今天,魯迅當年所期盼的「大家動手,研究戲劇的寫戲劇史,研究詩的寫詩史,研究漢的寫漢,研究唐的寫唐」之局面早已實現,在中國文學史的撰寫、出版和研究已經呈現出雨後春筍般的繁盛局面時,在當下中國文學史研究面臨著「文學史研究立足中國本位」的命題時,我們不應忘記《史略》在中國文學史發軔期所作出的貢獻。

相關焦點

  • 魯迅最經典的七言律詩,第三聯是經典名句
    魯迅先生是白話文學的泰鬥,但他對中國的古典文學也有深入的研究,曾著有研究中國古典小說的學術專著《中國小說史略》,還寫過許多古典詩歌,留下了許多名句。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魯迅先生寫的七言律詩。這首詩寫於1932年10月12日,當時,魯迅被北洋政府免職通緝,又受到國民黨政府的威脅與迫害,還受到一些文人的攻擊與陷害。在這一天,鬱達夫同王映霞於聚豐園宴請魯迅,魯迅在席上寫下這首詩。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 《花城》長篇專號拍了拍你,送來三部長篇
    煤礦是劉慶邦的文學富礦,他在千千萬萬中國女工乃至中國工人階級的命運之中,喚醒一代人的記憶,讓青春的姿態永存。 現為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著有長篇小說《斷層》《遠方詩意》《平原上的歌謠》《紅煤》等六部,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集《走窯漢》《梅妞放羊》《遍地白花》《響器》等二十餘種。其短篇小說《鞋》獲1997—2000年度第二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神木》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根據其小說《神木》改編的電影《盲井》獲第53屆柏林電影藝術節銀熊獎。曾獲北京市首屆德藝雙馨獎。
  • 李城希 | 香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三十年:1949—1979
    如《大公報》《星島日報》《文匯報》1949、1950連續兩年製作魯迅逝世13、14周年特輯,1952年創刊不久的《中國學生周報》刊文紀念魯迅逝世16周年,1958年葉靈鳳等50人出席「紀念魯迅,學習魯迅」座談會等等。其他還有如蕭紅等作家的紀念活動。二是各種學術組織持續舉行的專題性學術講座。
  • 他20年著《漢字對稱藝典》,專家:不僅是一部學術專著!
    《漢字對稱藝典》 是中國首部演繹漢字結構藝術的學術專著。是李京先生歷時二十餘年,在精研甲骨文、金文、篆書等字體對稱規律基礎上,遵循形式美法則和構字規律編著而成的集文獻性、工具性、資料性、藝術性、趣味性和學術性於一的體綜合性典籍。是中國漢字近代史上常用漢字數量較多、對稱漢字及圖案量較大、全程書法創作、編纂而成的一部傑作。
  • 狂人李敖:沒有長篇小說,魯迅不算文學家
    大作家歌德也說,「如果你腦子裡老在想著寫一部大部頭的作品,那麼一切都得推開,費大力之餘還要有安靜的生活環境。」魯迅有沒有這樣能令他安靜的環境呢?彼時的中國,自然是沒有!三,魯迅的心腸是極熱的,他的文學創作目標,一開始就站在了所有人之上:喚醒鐵屋子裡熟睡的人們!
  • 中國古代的豔情小說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把明代小說分為元明以來的講史、明之神魔小說、明之人情小說、明之擬宋市人小說及後來選本等幾類,把清代小說分為人情、諷刺、狹邪、譴責四類。一方面,它是一種歷史文化遺產,對於推動清代小說走向巔峰起了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它的負面影響又是顯而易見的,過分看重它的作用不行,對它視而不見也不行。一豔情小說被重視,是從民國時期性學研究領域開始的,從那裡,我們看到了這些描寫性愛內容文學的文化價值,而古代文學研究領域對於中國古代文學的性描寫予以關注,開始於解放前的三四十年代到解放後初期這段時間。
  • 錢鍾書的學術人生 | 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第19期
    △ 劉晶 ,《兩漢數術原理導論》,暨南大學出版社,2020年2月 本書基於兩漢傳世文獻,探討數術原理,主要對兩漢數術所秉持的基礎理論和具體數術部類的推佔機制、理論應用進行研究,相信數術原理研究能為傳世文獻與出土簡帛數術的對接提供條件
  • 新疆第二部長篇反恐小說 《刺青》獲好評
    研討會現場    天山網訊(記者劉霞攝影報導)6月10日,「長篇反恐小說《刺青》研討會」在烏魯木齊舉行。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何向陽,著名文學評論家、《十月》雜誌常務副主編陳東捷等給予好評,並提出寶貴意見。    《刺青》作者孫春明,筆名初十,任職於新疆法制報社。《刺青》是其長篇反恐小說三部曲第二部,講述了環保志願者在海拔近三千米的羊圈營地帳篷裡發現一名安詳死去的絕美女子,警方勘查發現死者大腿內側有神秘刺青符號。
  • 議中國脊梁——魯迅!
    從這點看,魯迅從一開始就深刻且遠見地關注著當時的中國,他的愛國心不僅深沉,而且富有現實意義,具有很強的實際操作性。不少學者認為,魯迅在人生規劃上的兩次轉折,理由都是他對中國的愛。然而在大多數讀者看來,魯迅愛中國,但是也罵得太多了。這其實不難理解,魯迅的「罵」和「愛」其實是一回事。因為愛的深,所以才罵的狠。在魯迅看來,很多中國人想愛國,但是不知道怎麼愛國。
  • 魯迅「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聞一多懺悔:魯迅對,我們錯了
    這是魯迅去世前寫的遺囑中的一段話,顯現出魯迅所特有的本色和風格。魯迅以筆為旗橫掃民國文壇,叱吒風雲無人能敵,被他指 名道姓「罵」過的人,有百人上下;與其論戰的重要人物也有二三十人——胡適周作人梁實秋等等文壇上的頂級人物盡在其中。這在中國現代文壇上也真算得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 有人問魯迅為什麼捉拿一個無聊的阿Q要用機關槍,魯迅的回答神了
    有人質疑魯迅為什麼捉拿一個無聊的阿Q要用機關槍,魯迅的回答神了魯迅先生所寫的大多都是短篇小說。寫得最長的一篇小說,應該是《阿Q正傳》了吧?《阿Q正傳》是一篇中篇小說。講述了男主人公阿Q在革命年代的經歷,以及批評了他個人的精神勝利法。
  • 中國有四大奇書和四大名著,但是七大名著真的存在嗎?
    這些人大概是沒有讀過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可能根本不知道,在民國之前,小說家可沒有太高的地位,即便有洛陽紙貴,也不會被官方大力推崇。你去看看當年歷史上對三國、水滸、西遊、紅樓。哪一個是被列為官方經典的。哪一個被封為名著的。雖然不否認它們的文學價值,但是在它們誕生以及很長一段時間裡,小說始終不入流。
  • 官宣:第四季學術專著免費出版活動延長聲明,還剩最後10天!
    流光易逝轉眼間年底已悄悄來臨第四季學術專著免費出版活動已進入尾聲為了使更多作者朋友抓住最後的機會我們決定2018年11月30活動延長10天本著扶植學術、激勵創新、鑄造精品、傳播知識的出版理念,人文在線聯合學術中國於2015年開始斥資舉辦學術專著免費出版活動,到今年已經是第四屆了。
  • 對魯迅先生的一些評價
    千年來,魯迅先生在天國之下,只有這一個。也許,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沒有人比得上他了,他是偉大的、崇高的、空虛的英雄戰士、思想先驅和文學巨匠。橫眉冷眼旁觀,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就是他的人生寫照。想念魯迅,敬畏魯迅。
  • 以花草樹木為引子 微觀版「魯迅傳」令人大開眼界
    童年時,他愛在百草園中嬉玩,從日本回國時,魯迅隨身攜帶了一株水野梔子,栽種在紹興老家的庭院中,後又贈給了表弟酈辛農。在兩級師範學堂任教時,魯迅提倡種樹,並帶領學生採集標本,為當時中國的自然科學研究做出了示範。魯迅甚至打算編一部《西湖植物志》,可惜未成。魯迅還工筆抄錄了嵇含的《南方草木狀》,不僅熟悉了草木性狀,而且見識了嶺南佚聞故事、風土人情。
  • 102年前的今天,魯迅的《狂人日記》發表,從此揭開創作的總序言
    這就是魯迅的筆鋒,當然今天不是聊魯迅的文筆,而是他驚雷般地先人一步,「大快朵頤」地將中國千年封建痼疾「摧枯拉朽」出來,痛快地暴曬在陽光下,任世人戳勠,任人批駁!1918年的今天, 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發表,它成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白話文小說。
  • 諾獎獲得者的話,卻成魯迅標誌性名言!迅哥作弊了嗎?
    魯迅著作等身,語言攻擊力極強,故而大家很多時候會引用魯迅那些一針見血的話——或者為了駁倒別人,或者為了自嘲。但我們引用魯迅的警句也要充分認識到魯迅是吸收前人成果的。相信大家都看過小說《故鄉》,這篇文章是魯迅的優秀作品之一,被選如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如果你看過《故鄉》,一定會記得最後兩句話: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中國當代最具收藏價值書畫家」李書光作品欣賞
    著名書法家,中華國禮藝術大師丶中國館藏級藝術家。海南省萬寧市人,中山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曾任海南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調研員。技術職稱研究員。2011年退休。社會兼職:海南省老子文化研究會學術顧問。受聘擔任中國藝術家潤格網副主席丶中國詩書畫聯盟網終身名譽主席。他學入多門,是當代知名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