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對稱藝典》 是中國首部演繹漢字結構藝術的學術專著。是李京先生歷時二十餘年,在精研甲骨文、金文、篆書等字體對稱規律基礎上,遵循形式美法則和構字規律編著而成的集文獻性、工具性、資料性、藝術性、趣味性和學術性於一的體綜合性典籍。是中國漢字近代史上常用漢字數量較多、對稱漢字及圖案量較大、全程書法創作、編纂而成的一部傑作。2019年10月份,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發行。
所謂對稱體結構漢字,是指字形按形式美法則結構起來的,具有軸對稱意義的漢字。其特徵是以中心或中線為軸,兩側鏡像反轉180度,左右完全重合,兩側陰陽平衡、對稱、相互映照、包容。字體外形重心垂直、居中,穩健、典雅,圖案奇絕俊美。是集形式美與人文美於一體的三維立體文字。
對稱體漢字是在甲骨文象形性、對稱性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李京先生在深入研究、發掘甲骨文、金文、篆書等古漢字對稱規律之美的同時,發現古人發明漢字是以宇宙觀和方法論為前提的。在此基礎上,他本著「演繹有依據,實踐有案例,源頭有出處」的基本方針,豐富、發展並創建了中國對稱漢字體系,將甲骨文對稱基因貫穿、融入每個漢字,總結出符合形式美要求及漢字構字科學的理論體系規範和適用於所有漢字的對稱規律、法則、操作方法,填補了中國對稱體文字的空白,與現有漢字一併成為相互映照,不可分割漢字的漢字集群。
《漢字對稱藝典》收集了甲骨文、金文、漢簡、漢印、石鼓文、三體石經、說文解字等文獻資料中的相關漢字和李陽冰、趙孟、鄧石如、楊沂孫、吳大澄、吳昌碩、王禔、林散之、齊白石等百餘位古今書法大家的漢字作品作為例字,比照對稱漢字,全程演繹漢字構件搭建演變過程,展示邏輯聯繫,縱橫關係。字字有出處,筆筆有交待,變化有依據,使人一目了然。
李京先生
李京先生認為,漢字的結構就相當於一個人的骨架,一幢建築的四梁八柱,漢字的外形美基於漢字的結構美。漢字對稱也是結構的對稱,對稱性是客觀世界、自然現象的主觀反映,是形式美的最高境界,是漢字特徵的主旋律,是順應了天人合一的基本規律和美的法則,其中的天,就是空間,漢字對稱美也是空間美。
對稱體漢字的動態構建,動態欣賞,正是基於古人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六書」造字法傳承建立起來的。它是多維立體的文字(時空文字),是從正面可以推測或看到反面的文字(反之亦然),是左右可以互推、互觀的文字,是有厚度、高度的文字。對稱體漢字結構與「五行」、「九宮格」的動態關係為:一個字的偏旁或部首, 可以調整安排至漢字的東、南、西、北、中五個空間,剛好與金、木、水、火、土五行位置相對應。如「金西、木東」相對、「火南、水北,」相對,「土與中」相對;而「五行」也與漢字「九宮格」位置相吻合。即「火、水」對「上三宮、下三宮」,「金、木」對「右宮、左宮」,「土」對「中宮」。
鑑於這種動態性,他在漢字「六書」造字法和「間架結構」構字法中的「天覆、地載、中變化」的基礎上,研究出:「動態五行結構法」又根據漢字的複雜多變結構總結出:1.同元素結構複製法;2.增加結構法;3.減少結構法;4.中庸結構法;5.借代結構法;6.變換方向法。以此對應漢字的左右、左中右、上下、上中下、包圍、半包圍結構和獨體字七種結構方式。
漢字在這個空間中,其構件不僅有長度、寬度,而且有高度。漢字的部件乃至由它組成的複合漢字,猶如被置放於玻璃立方體裡中,我們可以從各個角度去觀看、調整它的部件,理順它的邏輯關係,使之形成對稱平衡模式,反正都一樣的文字形態。對稱體漢字即使結構外形發生變化,仍不影響它表音,表義。這些規律也同樣適用於所有漢字。
漢字對稱藝典
對稱體漢字是中國漢字的再藝術化和升級版,是漢字從原始的模樣脫穎而出的更為雋美的文字。它融匯、傳承了甲骨文的圖畫美、對稱美,金文的嚴謹端正美,秦篆的純淨簡約美,漢簡的質樸自由美,隸書的抽象頓挫美,漢印的勻稱裝飾美,行書的收放張弛美,是集眾美於一身的對稱漢字,它凸顯了漢字辨識性、觀賞性和時代感。
對稱結構形成了眾多神奇、對稱的漢字圖案, 幾乎每個字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其中有很大的聯想和創作空間。如《象》、《法》、《藝》、《虎》、《壽》、《雅》等,與本字的概念形象十分接近,令人驚嘆。我們仿佛看到憨態可掬的大象向我們走來,代表正義化身的獨角獸那威嚴的眼神。對稱漢字營造了一個的漢字藝術「魔方世界」。大容量的對稱漢字圖案使人們仿佛進入了漢字藝術的「萬花筒」和「百花園」!對稱賦予她們更多的內含和靈性,古漢字「活」起來、動起來,「美」起來了,她們邁出了時代的步伐、向我們走來!著名書畫藝術家,百歲老人孫菊生在評價對稱漢字藝術時曾經說過,它是抽象藝術中的形象藝術,形象藝術中的抽象藝術。
據不完全統計,甲骨文對稱漢字約佔41%。後來由於漢字數量增加,使對稱漢字相對減少。據漢代許慎所撰的《說文解字》記載,共收錄漢字為9353個。不對稱漢字(複合文字等),約佔漢80%左右,多為形聲、形意字。其中,對稱漢字比例約佔%12。漢字對稱的焦點、難點就集中在這部分尚未能對稱的漢字上!發現、發掘古漢字的對稱規律,探幽其間內在邏輯關係,並與不對稱漢字關聯起來融為一體,使這種對稱基因傳承下去或自然回歸成為對稱漢字,是一個千古學術難題!李京先生在幾十年漢字研究和書法實踐中,結合參考大量的資料文獻,發現諸多古人尋求漢字儘可能對稱的漢字案例和訴求,看到很清晰,有時卻斷斷續續的翰墨滄桑古道以及他們為之而上下求索的身影,足跡。而今《漢字對稱藝典》出版了,圓了古人的千年之夢!
陳懋治作品(中 臨摹)
回首2018年6月,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信息中,人們發現了民國時期的近代教育家、書法家陳懋志一副對稱書法楹聯,而這副九字聯又是陳懋治應邀,摹寫北京大學著名教授馬幼漁先生的楹聯。題識為,幼漁先生自撰正反相同篆文,上聯,論古於伯皇中央而上:下聯,郷思在天童育王之西。屬為之,工拙固不計也,癸未春日,中平弟陳懋治並識,潼字衍。聯中十八個字有七個不對稱漢字,都創作成為對稱漢字,十分雋美,莊重,和諧,引人注目。這副珍貴的楹聯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為近代的與對稱文字有關的漢字書法作品,反映古今以來人們追求漢字和諧之美,追求漢字結構能夠對稱的美好願望。
和諧對稱是漢民族文化的重要風格特徵,這從漢字的形體結構,漢字在詞句中的應用等方面可以得到很好地體現。文字和文化具有自相似性,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傳播和發展文化的重要工具和載體,通過文字可以很好地了解文化。了解漢字中體現的和諧對稱思想,可以深層次地解讀漢民族的和諧對稱文化和整體思維方式。因此,《漢字對稱藝典》通過漢字結構的時空變化,精緻地表現漢字外在美和深層次民族文化內涵,非其莫屬。從這一點上看,藝典不僅僅是一部具有學術意義的經典之作。
漢字對稱藝典
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中國文字博物館顧問88歲的李範文教授在《漢字對稱藝典》的序言中寫到:「藝典」對於了解中國藝術文字的起源、演變、生成,認識乃至普及,產業開發,傳播,了解藝術文字發展史和人文思想內涵,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對於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傳承民族優秀文脈基因,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傳統國學的博大精深,具有積極意義。這是一部有學術研究價值又有普及意義的好書。
對稱體漢字在中國文字史上,是唯一以演繹塑造漢字結構系統再現文字平衡之美、哲理之美的漢字。由不對稱漢字到對稱漢字,到對稱體漢字是中國漢字史上程碑式的飛躍和變革。是漢字美學意義上形式美、數字美、幾何美、秩序美與辯證美、哲學美、人文美的完美結合。漢字對稱體系的形成,對於漢字對稱理論更系統、更深層次的學術研究,對於深刻認識古漢字的宇宙和觀方法論,對於拓展古漢字的實用空間以及在傳承中發展,在運用中傳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社會價值和學術意義。
中國書法家協會國際交流委員會委員、北京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丁嘉耕認為: 對稱體漢字是對中國對稱漢字的一個總結,彌補了中國文字學、對稱學的一個空白,《漢字對稱藝典》是一部文字學法典,它將載入歷史、出版史、書法史、中國文化史、文字學史。
對稱體漢字是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傳承,拓展與延伸,是提純了原有古漢字的對稱基因和規律,融入其他漢字,激活、同化了原有漢字的對稱元素和細胞,形成了古新自然融匯的演變模式。她以嚴謹、穩重、清雅、奇美的書法風格和嶄新的陣容、身姿,為中國書壇的百花園再添春色。
書法作品
對稱體漢字數以萬計的漢字圖案,可能是當今最大的文圖資料庫。必將成為書畫藝術的再創作,少兒智慧啟蒙教育,動漫創作領域,智慧休閒、行業的形象設計,高等院校相關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特色各類藝術品的開發、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特色文化旅遊文化小鎮建設等領域最為豐富的藝術創作資源和珍貴素材。
《對稱漢字藝典》分為:出版說明、序言、編委人員名單、部首索引、藝典正文、拼音查字表六個章節。載入6133個常用對稱漢字,繁簡兩體。拼音直接導入頁內漢字下方,部首索引、拼音查字、邊框注字速檢,查閱快捷。全典為983頁,豎版精裝,787*1092 1/16開本,重量約2公斤。採用布面漢字壓凹燙銀一次成型工藝,輕型護眼道林紙4色印刷,視覺柔和雅致。是一部外觀精緻古樸,內容實用,具有美學價值的典藏。(編輯 石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