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前,「跨性別」相關的概念在國內尤其是大陸雖有記錄,但卻鮮有人提及 ,僅在部分野史和小說中有所記載。例如,清代袁枚在《子不語》中有一則《假女》,大概講了一名「男子」自小學習女裝的故事;《聊齋志異》中亦有一篇相似的文章,講故事主角王二喜以女裝害深閨,最後被發現的故事;《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一書中亦記載了12世紀初在開封便有「男」妓存在,Ta們「皆傅脂粉,盛裝飾,善針織,呼謂亦如夫人」。
通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看到「跨性別」的現象古已有之,不過那時人們認識局限,使得大部分流傳至今的與「性轉」有關的內容都常帶著偏見和誤解。
解放後不久,便有一位郭姓的戰鬥英雄通過正規醫療渠道改變了「性別」,性別重置手術的歷史也可以有相當長的歷史可以追溯。1980年後,大眾熟知的「中國變性第一人」張克莎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完成了性別重置手術,並第一次被公開地報導。1990年,跨性別社群熟知的何清濂教授也在北京成功實施一例性別重置手術,在當時引起了相當廣泛的關注。在這之後,不斷有一些公眾人物也相繼選擇了性別重置手術或者公開出櫃的消息,一點一點地提升了大眾對性別多元的認識。
例如,1995年,著名舞蹈家,脫口秀主持人金星女士實施了性別重置手術;2014年,「全國道德模範」劉婷出櫃並實施性別重置手術,等等。得益於公眾人物的影響,讓「跨性別」這個議題對大眾來說漸漸不再那麼陌生,但偏見和歧視仍然存在,很多人誤以為跨性別者一定是做過「全套」手術的人,必須包括生殖器的切除和再造;還有的誤以為跨性別女性(姐妹)要比跨性別男性(兄弟)多很多等等。
2014年底,性學家李銀河女士在網絡上公開介紹自己的伴侶大俠,而大俠便是一位還未完成手術的「兄弟」……雖然帶有引導性及歧視色彩的媒體內容層出不窮,但這些或大或小的新聞,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大眾的認知和理解。
提到跨性別,我們當然也要討論「非二元性別」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在中國大陸的普及並不多,鮮有人能全面認知和了解。最近幾年大陸媒體上報導比較多的關於性別非二元的個人,以曾上過《奇葩說》的性別酷兒超小米和公益人第三性別方羽然為主。雖然這個概念在剛剛被提起時,受到了一些來自跨性別社群內外的質疑,但從社群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不能否認Ta們對於推動性別多元的貢獻。
2015年以前,網站和論壇是跨性別社群的主要聚集地。比較出名的如「夏士蓮小姐客棧」網站,其中的「風荷雅築」論壇及TG小屋語音聊天室都是給跨性別社群帶來很多回憶的地方。除了網站和論壇外,「激素藥商」及「性工作者」的群同樣聚集了許多社群夥伴。當時因為社會環境和政策的限制,這類網絡群組承擔了一定社群夥伴情感支持和資訊分享的功能,但也有人認為這樣的網絡社交平臺並不能很好得引導跨性別年輕人認識自己並且規劃自己人生。後來,跨性別相關論壇,貼吧及知乎等信息遭到了數次大面積刪帖和封禁,這雖然在一定程度「遏制」了「不當」信息的傳播,但許多跨性別社群夥伴間的資訊分享以及相互交流也同時被阻斷,中國跨性別者的生存空間遭到了進一步的壓縮。
2015年前後,LGBTIQ+相關組織將注意力放到了跨性別這個群體,並開始嘗試面向跨性別社群提供服務。有些LGBTQ+機構在早期曾創立跨性別小組,其中一個跨性別小組後來發展成了知名的跨性別生活社。部分LGBTIQ+機構也逐漸開設跨性別相關工作公益服務。如西安Relax同學社和武漢同志中心等。這些嘗試最大的意義是讓相對主流的性少數群體開拓視野,不僅局限於同性戀群體,也能關注其他更被邊緣的性少數群體。
這些面向跨性別社群開設的工作內容是多方面的,尤其在社會倡導方面。一方面,涉及跨性別相關議題的文化及藝術層面的探討,給大眾提供了解跨性別的機會。2011年至2013年,由同語、北同及706青年空間等幾家機構開展了9期「跨出我人生」的系列活動,包含觀影討論,嘉賓座談及互助小組等形式;另一方面,一些具有影響力的訴訟也給跨性別議題的曝光帶來了許多機會,其中包括2016年貴州跨性別就業歧視第一案、2019年杭州跨性別平等就業權案及2019年小小霏學歷性別標記修改援助等。這些案件的推動離不開當事人,各個公益組織(如同語)及法律專家(如北京義派律師事務所於律師)等各方面的參與和支持。
與此同時,跨性別社群也通過各種努力,走進大眾視野,為服務社群和教育公眾添磚加瓦。在這個過程中誕生了非常多優秀的跨性別組織和公益人。而這些組織和公益人的成長,離不開早期各類會議、培訓,以及使社群內部彼此認識的平臺。以下列出近幾年來部分的跨性別相關培訓及會議供參考(信息來源:網絡及訪談):
2013年——亞洲跨性別者社區圓桌會議
2015年——跨性別生活社組織籌備會
2016年——「種子營」跨性別專場
2017年前——東北跨性別支持網絡(培訓及會議)
2017年——寧波跨性別積極分子討論會
2017年——「跨性別領導力培訓」
2018年——「跨性別公益領導力培訓項目」
……
在這個契機下,許多跨性別組織及平臺應運而生,極大得鼓勵了更多力量積極地投入到跨性別社群的工作中。以下列出近幾年來部分的專門服務跨性別社群的組織及平臺供參考(排名不分先後,信息主要來源:跨之聲):
跨性別生活社、跨性別危機避難所、跨兒中心、跨兒心理、跨青年教育中心、跨青年、跨兒說、跨兒說、Translives、鎮鎮兄弟會、全國跨性別熱線、同性戀親友會京津冀跨兒小組……
在跨性別社群及親友的參與和支持下,我們看到跨性別的議題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社群內部也越來越呈現出多樣的服務及倡導方式,並以更加緊密的合作方式,共同參與到各類項目中,為跨性別社群運動的發展帶來新鮮血液。希望這篇短文可以幫助社群內外的夥伴對大陸跨性別社群的發展和成長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也非常感謝皮皮、雨雪霏霏、Karen及歡喜在撰寫過程中給予的歷史資料,意見和反饋。如果讀者有任何想要補充或者建議的地方,歡迎給後臺留言或者聯繫跨兒心理團隊(郵箱:kuaerxinli@protonmail.com)。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社群自己的歷史可以更加生動有趣、值得回味。
北京同志中心的跨性別項目部門於2017年3月正式成立,立足北京,輻射全國,主要為中國跨性別群體積極開展倡導工作與服務工作。目前部門共有一名主管,一名兼職及十五名志願者。每年通過直接服務觸及的跨性別社群達1200人次,通過線上工作能夠影響跨性別社群達10萬人次,通過與媒體合作,每年至少能夠影響100萬中國民眾了解中國的跨性別社群。北同跨性別項目部已經搭建起了跨性別社群與包括法律,醫療及心理等方面專家彼此溝通,互相支持的平臺。
北京同志中心跨性別部門上一輪的項目資金已經接近尾聲,我們從2019年下半年就在多方面的拓展其它可能的資金渠道,繼續維持跨性別部門的公益項目。我們很幸運,在一位堅實的盟友的支持與發起下,我們即將共同成立跨性別專項基金。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我們需要你的力量,伸出援手以創造更為性別多元且友善的社會環境!
或許你曾經來過中心,或許你接收過我們線上/線下的服務,或許你只是單純的想讓跨性別社群發展的更好,遠離歧視和偏見……無論出於什麼原因,歡迎你成為捐贈人,讓我們平穩度過專項基金的第一年,並可以持續運作。我們希望在2020年至2021年間,招募10位大額捐贈人(5000元-10000元)和20位月捐人(10元起,無上限)。期待你的參與,我們一起努力!!
sachi.bjlgbt@proton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