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腸,算是很受爭議的食物之一了。
就像榴槤、臭豆腐、螺螄粉等等,愛它的人的一想到就流口水,不愛它的人聽到名字就咬牙切齒了。
丨腦滿腸肥?不,我只是滿腦肥腸丨
- 風物君語 -
沒啥食慾的時候,就該來一盤肥腸
管它是麻辣、爆炒、幹煸、紅燒
還是滷水、清湯、焦溜兒、粉蒸
一口下肚,你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很多人對它無法接受大概就是因為它那若有若無的臭味和令人尷尬的聯想。
愛的人一想到就口舌生津
恨的人隔著屏幕都要咬牙切齒
從不存在搖擺不定的曖昧感覺
所以肥腸甚至能測試友情
能拋頭露面、不顧形象地
一起大嚼肥腸
才是真正「過命」的交情
但對於那些愛吃肥腸的人來說,都有著一種【肥腸虐我千百遍,我卻待它如初戀】的覺悟。
肥腸,就是豬大腸,豬腸是用於輸送和消化食物的,有很強的韌性,還有適量的脂肪。根據豬腸的功能可分為大腸、小腸和腸頭,它們的脂肪含量是不同的,小腸最瘦,腸頭最肥。
藥用價值《千金.食治》:豬洞腸,主洞腸挺出血多者。唐盂詵:主虛渴.小便敷。
《本草圖經》:主大小腸風熱。《本草綱目》:潤腸治燥。《隨息居飲食譜》:外感不清,脾虛滑瀉者,均忌。
其實,腸才是豬身上最完美的地方,Q彈柔韌,有脂肪但卻沒有那麼膩,富含營養,還有潤燥、補虛、止渴止血之功效。
中國人對肥腸的感情,自古就不一般。
《金瓶梅》第52回曾寫道,西門慶、潘金蓮、李桂姐、應伯爵等圍坐在棬棚內,
桌上擺設許多餚饌:兩大盤燒豬肉,兩盤燒鴨子,兩盤新煎鮮鰣魚,四碟玫瑰點心,兩碟燉爛鴿子雛兒,又是四碟肚子、血皮、豬肚、釀腸之類。
欸,這「釀腸」,可不就是以豬大腸為主料的菜嘛!可見,早在明朝萬曆年間,就有一群「肥腸粉」了。只是,人類到底是何時將它作為烹飪原料入菜,史料卻鮮有記載。只能粗略得知,國人喜食肥腸的歷史並不短暫。
吃貨們在與肥腸鬥爭的這條路上可算是費勁腦汁,計策百出。為了讓肥腸的異味消弱,凸顯香味百試不厭。
美食家小寬老師曾說:肥腸,才是吃貨的接頭暗號,在通往肥腸的路上,全是兄弟,沒有敵人。
他和陳曉卿一起,都是神秘組織 「腸委會」 的高級成員。該組織接納了全國各地的肥腸愛好者,全稱是:中國中老年非常(肥腸)危機解決委員會。
不光好吃的美食家,對肥腸的熱愛,不分胖瘦、不論長幼,甚至窈窕淑女也能為腸沉迷。
圖為西安葫蘆頭
把吃奉為人生最高藝術的張大千請張學良吃飯,不忘一道 「軟炸扳指」 ,把肥腸蒸熟切段、入油炸得金黃酥脆;陝西作家賈平凹獨愛 「葫蘆頭」,大有嚇退外地人,把這種美食據為己有的意思:生了痔瘡的葫蘆頭最有味,最耐咀嚼。
很多人懼怕肥腸無非是因為它似有若無的臭味和令人尷尬的聯想。 「肥腸虐我千百遍,我待肥腸如初戀」 ,肥腸的臭味影影綽綽,但對愛腸人來說這種體驗卻是必不可少。
所以肥腸老饕對清洗肥腸都有要求:洗過頭了,腸味消散,空留軀殼;沒洗乾淨,又腥臊得讓人反感。
清洗肥腸是體力活,加鹽、白醋、麵粉之類反反覆覆搓洗,最後還要飛水。作家MC拳王在《肥腸之神》裡描寫小李在清洗時把肥腸想像成自己的幻肢。
清洗肥腸是體力活,加鹽、白醋、麵粉之類反反覆覆搓洗,最後還要飛水。作家MC拳王在《肥腸之神》裡描寫小李在清洗時把肥腸想像成自己的幻肢。
其實,腸才是豬身上最完美的地方,Q彈柔韌、油脂豐滿。堪稱蛋白質和油脂結合的典範。為了能讓更多人理解,肥腸它玉體橫陳、煞費苦心,試遍了所有溫柔或粗暴的加工方法。
品遍天下肥腸,最好的肥腸做法不過十來種:山東九轉大腸、北京焦熘肥腸、上海草頭圈子、成都蘸水肥腸、四川溫拌肥腸、東北燻貨大腸、肥腸面肥腸米線肥腸豆花、成都冒節子、西安葫蘆頭、廣州生腸粉蒸竹腸,湖南肥腸火鍋和乾鍋肥腸……
▼▼
豬腸口感軟糯Q彈,又不像豬肚一樣嚼不爛;腸衣帶著適量的脂肪,又不像五花一樣肥厚。而且大腸、小腸、腸頭脂肪含量不同,也分別提供了差異化的口感,適合不同的做法。
滷,一種讓南北方人都認同的完美做法。北京人有滷煮,廣東人有滷水大腸,江浙人也鍾情於滷味店的大腸,一條掛著汪汪油花的肥腸,只能用 」誘人「 來形容。
滷肥腸,分為紅滷、白滷、脆皮滷,脆皮滷即是滷過後過熱油炸出脆皮。而溜肥腸,則更受北方人的喜愛。
長時間悶燒入味的滷肥腸
一入口就汁水四濺,細細品味還有濃鬱滷香味
滷肥腸最重要的還是滷,滷分紅白
紅滷味道重,白滷則清淡
滷味更注重的是食材原本的香味
所以當你吃滷肥腸的時候
你會感受到來自肥腸原本的美味
據說光緒年間因為用五花肉煮製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所以人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滷煮火燒。
將火燒和燉好的豬腸和豬肺放在一起煮,加上炸豆腐片、滷汁,加蒜汁、醬豆腐汁、香菜等,使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深受人們的喜愛。
當你走進滷煮店裡你會發現,每家滷煮店裡都有著一個燉著老湯的鍋,當你點上一份,你就可以看著他們的「表演」了。
就看夥計迅速的從老湯裡撈出一截小腸,幾塊肺頭、幾片豆腐、迅速切碎,再把火燒切成小塊,統統放進碗裡,澆上一勺老湯,配上點香菜、蒜蓉、辣椒油,端到你面前,簡直完美。
在東北雖然不上檯面,地位僅相當於十分之一個鍋包肉,但尖椒溜肥腸絕對是不言自明的心頭好。
溜肥腸,油色發亮,賊拉誘人。乾鍋、火鍋則更多出現在西南地區人民的菜單裡。
它最先是在湖南、湖北、江西一帶流行
後被川廚引進並提升屬於川菜
這樣的美味怎能獨享呢
現在在各地都是能吃到的
對於愛吃辣的朋友簡直太友好了
就算讓我天天吃它配米飯我也願意
在鍋仔裡,辣椒、花椒、肥腸攜手激發了各自更大的潛能,再和土豆等蔬菜搭配,簡直是西南人民的一鍋燉。
煎得吱吱作響,讓人無法拒絕。多少人的肥腸啟蒙就從一盤乾鍋肥腸開始?在最會烹調下水的中國,肥腸各有各的不幸,但吃肥腸各有各的幸福。魯菜裡的九轉大腸,一口下去苦辣酸甜鹹,五味融合;廣東、香港裡的脆皮大腸,腸皮香酥、腸肉仍然Q彈……
但這些地方吃肥腸往往單打獨鬥,不及去肥腸天堂——四川一次吃個痛快來得爽。
四川的肥腸最好吃不是毫無根據。
肥腸自帶的、最令人害怕的腥羶味遇見重口、善調味的四川人,也只能乖乖臣服。花椒、豆瓣、紅油辣椒,這些川菜最基本的調料往熱油裡一爆香,伴著肥腸或爆炒、或紅燒、或幹煸,就沒有不好吃的道理。
走碼頭、闖江湖的四川人不僅把黃喉、毛肚的地位提升到國民美食,下水之王肥腸也被四川人開發了許多吃法。比如成都肥腸粉、蘸水肥腸等,就算單單滷肥腸,也滋味豐富。
四川最巴適、最正宗的小吃,往往起源於小縣城。
成都往北160公裡的小城江油,就以 「燒肥腸」 獨步全川。問十個四川人哪裡的肥腸最好吃,九個都會說江油。其中有一個是安徽人,陳曉卿。
陳曉卿在一席上盛讚江油肥腸,在最新一期的綜藝《天天向上》裡甚至把江油當作他心裡的世界肥腸之都,被小寬譽為 「肥腸仁波切」 。
在這座人口不足百萬的小城,肥腸店卻異乎尋常地繁榮。
老火車站的川羅肥腸香辣開胃;東二巷的 」周肥腸「 名聲在外,小菜豐富、下酒巴適;東大街的 」小小吃肥腸「 把內膜、內壁油都颳得乾淨,入味三分、耙和下飯;馬路灣的建民肥腸、青蓮的香菇肥腸都有各自擁躉……
小小吃肥腸,08年溫總理在這裡點了100份肥腸,從此聲名大振。但江油的肥腸店,全靠回頭客立足。所以隨便找一家,味道都不會太差,只是味道稍有不同而已。
肥腸從業者眾多,江油人創意也層出不窮:醬爆肥腸、回鍋肥腸、豆花肥腸、芋兒肥腸,都油脂滿滿地俘獲人心,就差 「肥腸刺身」 了。
但是每家最體現水準的招牌產品,一定都指向江油肥腸界中神一般的存在「燒肥腸」 。
江油 」燒肥腸「 。江油人傳統的吃法就是燒肥腸,源自上世紀江油的長鋼鋼廠工人。燒肥腸便宜解饞還下飯,陪工人走過了漫長的辛勞窮苦歲月,也擴散到了小城的各個角落。
和別處不同,江油人沿襲了農作時的習慣:早餐是重頭戲,一定要吃米飯,吃飽才有力氣幹活;中餐反而隨意對付。而燒肥腸是江油人早餐無可匹敵的下飯神器。
一坨坨白嫩的肥腸處理得乾乾淨淨,浸在一整盤氣吞山河的紅油裡。幾筷子夾完肥腸,再把剩下的 」肥腸湯湯「 拌在飯裡, 」西裡呼嚕「 地填飽靈魂。
蜀稻口感硬、咯牙,沒有湯拌飯難以入口。這就要求一份燒肥腸有嚴格的標準:腸段,三公分左右,燒制後要如蝴蝶結般整齊優雅;而湯要鹹鮮適度,紅亮不濁,以少見調料顆粒為最好。
和乾飯、肥腸一同登臺的還有 」海帶肉丸湯「 和棕紅色的 」中壩醋湯「 。
前幾天,我向身邊「好吃」的朋友們做了一個關於肥腸的小徵集。問大家,哪裡的肥腸最好吃?10個回答裡,有8個都說「四川江油」。
「江油的肥腸最好吃」這個事實簡直是根深蒂固地安插在大家心底,不可動搖。
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部的江油,距離成都160公裡。這裡最為出名,但卻最被當地人「平常以待」的一道美食,便是江油肥腸。
在過去,江油人其實是不吃肥腸的,只作廢物丟棄。在二十世紀6、70年代,國家經濟極度困難的時候,當地才有人開始吃肥腸。
而對於現在的江油人來說,「肥腸」是他們一種早已習慣的生活方式。一碗肥腸,一碗乾飯,一碗飄著蔥花的醋湯……便是全部的生活至味。
廣東潮州
豬腸脹糯米
「豬腸脹糯米」 ,傳統做法需要用大腸中段搓洗至無味,糯米需要加食鹽、胡椒、豬肉、香菰、花生、蝦米、蓮子浸軟,填入豬腸煮一小時左右即可。
潮州話裡的 」脹「 字,意思是灌入、填滿。這種小食,其實就是將糯米灌進豬腸中,煮熟後蒸、或切片煎著吃。流淌著肥油的豬腸和張開了懷抱的糯米經過眾多繁瑣步驟,最終在醬油、甜醬或魚露的見證下裡迎接彼此。
還有脆皮大腸,也是粵菜中的名菜,更是一道絕佳的下酒菜。
它的脆韌和油脂,更能激發酒的醇香。一口肥腸一口酒,肥腸油潤、酒漿清冽,纏綿著滑入胃中,美哉。
成都
肥腸粉
「成都肥腸粉」 。常常與鍋盔和冒節子結伴出現。冒節子,就是豬小腸打成結形成個源泉,油脂少,口感好,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
一碗晶瑩剔透的紅薯粉;兩三個油色發亮的冒節子;一個熱氣騰騰的鍋盔,是個成都人看到都不能佯裝淡定。
麻、辣、鮮、香,讓人一飽口福
一碗晶瑩剔透的肥腸粉,麻辣鮮爽,色紅味美,配上特色的拌肥腸,受到了全國人民的喜愛。
餓了的時候來上一碗肥腸粉,簡單方便
最主要的還是解饞呀
不能淡定的結果往往是這樣:中午一份蘸水肥腸,晚上再溜到小巷子裡找一份腦花肥腸,這一天從肥腸開始,再從肥腸結束才夠完美。
▲ 肥腸豆花。
山東
九轉大腸
「九轉」 一詞是道家用語,《西遊記》裡太上老君就有煉 「九轉金丹」 。用在食物上,說明這道菜要反覆燒制,極為繁瑣。 「九轉大腸」 或許是大腸界最有仙氣的一位了。
相傳,九轉大腸是清朝光緒初年,濟南九華樓酒店創製的菜品。
開始名為紅燒大腸,後經過多次改進,味道進一步提高。一些文人雅士食後,感到此菜確實與眾不同,別有滋味,為取悅店家喜「九」之癖,並稱讚廚師製作此菜像道家「九鍊金丹」一樣精工細作,便將其更名為「九轉大腸」。
做好後的九轉大腸,呈半透明狀,色澤紅潤,層層相疊卻又層層相分
吃起來很軟嫩有層次。
兼有酸、甜、香、辣、鹹五味
是山東的十大經典名菜
一道九轉大腸,要 」下料狠,用料全,五味調和「 。既帶著山東漢子的粗獷,也含著士大夫食不厭精的追求,讓上不了臺面的豬大腸瞬間升華成魯菜的得意之作,就算在山東都很難吃到最正宗的味道。
上海
草頭圈子
作為滬上一品名菜, "草頭圈子" 其實是兩道菜的結合:紅燒大腸和生煸草頭。一葷一素、一紅一綠,兩個水火交融卻又各自走向極端。
"圈子" 必須是最肥膩的直腸,也就是肛門上面那段。不然燒不出規整的圓圈,也不能滿足老饕們對於肥糯酥爛的極致追求。
"草頭" 是著名的油抹布苜蓿菜,即使這道菜濃油赤醬、大量加糖,都能被苜蓿一下拉入清新的境界。
北京
燉吊子
」燉吊子「 其實屬於魯菜,不過卻在北京發揚光大。滷煮是火燒和燉好的豬腸和豬肺等放在一起煮,買一碗,主食、副食、連熱湯都有了。而燉吊子是一道菜,一般用砂鍋燉煮,以大腸為主,加豬心、豬肚、豬肺等,獨不加豬肝。
燉吊子,是進階版的滷煮。不下重料,不以奇勝,一個字:燉,就是這道菜的主旨。
把食材切塊下砂鍋,慢火煨燉。直到燉得軟爛如脂,端上來的時候顫顫巍巍、瑟瑟發抖,光是看就能讓老北京食指大動。
西安
葫蘆頭
」葫蘆頭泡饃「 ,原湯以豬肚和大腸為底料熬製,加青菜、粉絲、香菜、蒜苗、辣子等製成。吃法與普通泡饃無異,最好佐一碟泡菜。
西安當地有句話: "提起葫蘆頭,滿嘴涎水流" ,能讓西安人流口水的是葫蘆頭泡饃,風味比羊肉泡饃更甚。
葫蘆頭要用肉質厚實、富有嚼勁的 "腸頭" ,也就是最靠近豬肛門的那一段,因為形似葫蘆而得名。
貴州丨好吃到跳舞的腸旺面
肥腸,還是肥的好,才夠有味,才能吃得爽!而腸旺面,就是這樣一個完美的存在。
腸旺面是貴州極具特色的一道傳統風味麵食,有著血嫩、面脆、辣香、湯鮮的獨特口感。
腸,即豬大腸;旺,即豬血。除此之外,另一個必不可少的便是脆哨。腸旺面中的紅油是由腸油、辣椒、脆哨共同熬製而成,色澤紅豔鮮亮,瀰漫著豬油的香氣。再加上花椒、山奈、八角、蔥姜、辣椒、豆乾、青蒜等配料,還有手工擀制的雞蛋面。
這熱乎乎的一碗吃下去,味辣而不猛、麵條細脆、濃鬱醇香,真叫人直呼過癮。暖心又暖胃!
肥腸
在喜歡的人心中簡直是美味之首
肥腸
完美中的唯一不完美
就是長在了尷尬的位置
它好像出現在錯誤時間 地點的天蓬元帥
只讓人心生感嘆: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以肥腸相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