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中國清潔空氣政策夥伴關係(CCAPP)2020年度會議在京召開。本次會議由能源基金會支持,與會嘉賓圍繞「碳中和背景下的空氣品質持續改善路徑」主題進行了交流探討。
部分參會嘉賓合影。CCAPP供圖
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吳險峰在會上強調,為實現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和碳中和願景,「十四五」規劃期間有效推動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協同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能源基金會環境管理項目主任劉欣也指出,統籌生態環境與應對氣候變化,是未來一段時間環境、經濟、能源等多領域的重大變革舉措。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CCAPP指導委員會主席郝吉明院士指出,我國碳達峰、碳中和願景與美麗中國建設目標高度協同,應儘快構建新一代大氣汙染防治科學體系,精準感知、智能響應和靶向治理,從行動上推進三個協同,即空氣品質改善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協同、PM2.5與臭氧汙染治理協同以及常規與非常規汙染物治理協同。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遠航院士指出大氣汙染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未來以細顆粒物和臭氧為主的大氣複合汙染是「十四五」大氣汙染防治的重要任務。近期應著力減少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並逐步確立多種大氣汙染物協同控制的長期策略,以全面改善我國空氣品質。
能源基金會執行長兼中國區總裁鄒驥則深入解讀了碳中和願景,指出碳中和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與實現路徑的全局性定義,即增加自然資本,提高氣候穩定與安全程度,減少氣候風險,增加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提高環境質量。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周大地指出,中國2060年前要實現碳中和目標,能源系統需在205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並更早實現電力系統零排放,以支持各個行業的電氣化、綠色化進程。
會上,CCAPP發布了《中國空氣品質改善的協同路徑(2020):氣候變化與空氣汙染協同治理》報告,該報告對「十三五」以來空氣品質的變化情況及2019年「藍天保衛戰」政策的減排效果進行了分析,並初步構建了氣候變化與空氣汙染協同治理指標框架,旨在跟蹤、梳理和分析我國氣候變化與空氣汙染協同治理進程並推動其發展。
本次會議設立了「持續推動氣候變化與空氣品質協同治理」、「我國大氣治理的區域協作和成本效益分析」兩個主題論壇,與會專家分享了區域及城市空氣汙染和氣候變化協同治理經驗,建議加強結構轉型,建立健全協同治理管理制度及聯防聯控機制,創新市場經濟手段。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在主持會議時指出,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提出,為深度治理大氣汙染、持續改善空氣品質,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應增強大氣汙染防治和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研究者、決策者和實施者間的交流合作,以不斷完善協同治理措施策略,釋放減排潛力,為公眾帶來最大的環境、氣候和健康綜合效益。
來自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及珠三角地區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單位的多位負責人出席會議,來自各高校、科研院所、國際機構和智庫等150餘人參加線下會議,超過3500餘人線上觀看了會議直播。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