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智遠的第0100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很多人都知道借力,但是部分人卻忽略了借力之前先要把「槓桿另一端的「點」做到極致。
提到槓桿原理,多數人並不陌生,你可能還會幻想著小時候上學的場景,老師告訴你的那句話:「給我一個點,我能撬動整個地球的故事」。
只要「支點」找對了,這個地球就可以撬動起來,充分的說明,槓桿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的槓桿原理也比較多,比如「汽車上的方向盤」,你只要輕鬆轉動,就可以撬動幾百斤的車輪輕鬆轉起來。
再比如自己搬一塊石頭非常的重,你只需要找到一個槓桿,就可以輕鬆撬動它,這就是「槓桿的思維」的原理。
槓桿的原理啟發在於「四兩撥千斤」,為什麼有的人拼命工作而收穫卻很少?
智遠認為除了努力是一方面外,其次就是沒有靈活運用好「槓桿原理」,如果你能夠找到「槓桿」的話,那就很輕鬆的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0101.關於「槓桿」原理。
從金融學角度,如果用一句話解釋槓桿原理,智遠認為是:用極小的成本,去撬動極大的資源,從而做到收益最大化。
而「撬動槓桿」的訣竅在於,找到推動事情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決定性因素,即是這個槓桿的「支點」。
槓桿原理的起源:
這句話來自於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的名言。
據說在公元前,阿基米德就是利用槓桿原理,造成了巨大的投石機,打敗了強大的羅馬軍隊,避免了被滅國的悲劇。
他的著作《板的平衡》中,第一個提出了關於作用在「支點兩邊等距」的等重物體是處於平衡狀態的公理。
之後,他又致力於建立一條原理,即「在槓桿上的不同重物,僅當它們的重量與它們的懸掛點,到支點的長度成反比時,才能處於平衡狀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槓桿原理。
拉回到現代,這個原理被運用到方方面面的機械中,是簡單機械的基本原理,常見的比如「滑輪,輪軸」,都是利用這個模型。
槓桿原理表達為: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阿基米德所創立的槓桿原理和力學理論,也奠定了他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先行者角色,作為一名自然哲學家,他才是力學這門學科的真正創始人。
槓桿原理也稱之為「槓桿平衡條件」,要使槓桿達到平衡,作用在槓桿上的兩個力(動力點,支點,阻力點)的大小跟它們的力臂成反比。
當然,槓桿的支點不一定要在中間,達到這三點的系統,基本上就是槓桿:「支點」,受力點,施力點。
槓桿思維的特徵:
如果你問我,槓桿思維如何表現出來,那麼智遠肯定回答你的是「借」。
當然這個「借」,不僅僅表現在資金方面,它也可以表現在「力量上」,本質的意義就是運用外力,找到「支點」,巧妙的撬動「重點」。
槓桿=支點所帶來的自由度+不一樣的動作。
這個公式看上去可能難以理解,到底什麼是支點所帶來的自由度,和不一定的動作呢?
在我看來,支點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我們的「發力點」,在哪個點上持續的注入定力。
比如拿寫作這件事情來說,因為寫作就是我的發力點。
以前我只會在微信公眾號寫寫筆記,自由度是更高,隨意什麼主題都可以,當然也可以轉載,但是我發現獲得的曝光率是很少的。
後來,我發現了很多的渠道,寫一篇文章可以分布到多個平臺,比如知乎,頭條等。
當自己在一個領域持續輸出有質量的文章後,慢慢的就會形成積累,曝光率,粉絲量和平臺推薦量就會增加。
便會有越來越多的平臺邀請我入駐,這就是一個自我成長和增加槓桿的過程。
再回到我剛說的公式中,寫作確實給了我們最大的自由度。
至少在時間,空間上都是自由的,但是在這個「自由度」裡面,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做出的動作也是不一樣。
各大平臺主播就是「槓桿思維」基本的案例。
一個主播如果想要擁有更多的粉絲,那麼就要持續輸出優質的內容,這個內容就好比是上面智遠所說的「重點」。
槓桿是固定的,就是「平臺」,但是在時間,空間裡面,如果你不堅持做「內容專業,或者垂直維度,持續的加碼動作」,它就會形成阻力,這個槓桿最終是撬不動它的。
0202.槓桿很多,「點」和「目標」很重要。
智遠認為,網際網路發展至今,這個社會上是不缺槓桿的,缺少的是如何利用槓桿去撬動「某個技能」「價值放大」的本事。
當然撬動某個價值,核心因素在於「價值這個點」和「最終想要達到的目標」,如果這兩個方面沒有想清楚,就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比如人脈的本質:
如果我問你,人脈的本質是什麼?
那麼相信多數人都會認為是「價值交換」,但是如果「自己價值不夠高」,認識再多的人脈反之也是沒有任何意義。
假設自己認知到了「人脈的核心是個人價值」,自己若將重要的精力都放在「個人價值的塑造上面」,通過時間的自由支配,不斷的在價值上面ALL-in,成長。
你會發現,自己的地位,職業,身價會隨著時間和知識的沉澱慢慢的上漲。
而上漲之後,自己只需要通過很多較大的平臺,註冊社交帳號,參加行業的大會演講曝光,隨之一些資源就會傾向到自己的身邊。
李佳琪就是典型的案例,初期的他只是一名線下BA,通過門店支撐自己去銷售美妝商品。
後來發現了「直播」這個槓桿之後,圍繞自己的發展目標,他就將專業美妝知識不斷的通過線上分享,形成了粉絲沉澱。
慢慢的隨著量的積累,就達到了質的飛躍,做到行業TOP5之內。
然後各大明星也紛紛來到他的直播間帶貨,同時自己的人脈資源也得到了傾斜,上綜藝,做代言。
為什麼是「點」和「目標」:
這裡的「點」從個人方面可以是一個技能,比如「寫作」,「唱歌」。
從公司方面,也可以是一個「商業模式,變現方式」,你必須要把「點」打磨的足夠強,它才能被靈活控制的「支配」。
相反,如果這個「點」做的打磨的不夠強,另一端「撬動點的目標」,不夠清晰,利用槓桿效應,如果把「它」翹起,就會形成相反的作用。
比如「藉助他人的力量」這件事:小張是在公司做APP運營活動策劃的,因為自己的工作比較忙,還有一份任務,確實抽不出時間了,想「藉助同事的力量」,幫自己完成。
他找到M先生,M先生爽快的答應了,小張在把「整體邏輯」以及如何「有效的執行」告訴到M先生,1個小時就把這件事解決掉了。
相反另一個案例場景,小張找到了H先生,同樣是爽快的答應了。
但是小張並沒有自己的目標場景和執行方式給到H先生,只是口頭描述了下事件。
但H先生按照自以為的方式去完成了,最後目標有所偏差,兩個人還形成了不愉快,最後得到的結果還饒了一大圈子。
2.公司角度,商業模式這個事情:
如果從基礎創業角度,自己的盈利模式,基礎模型沒有跑通,就去大量的擴張團隊,想利用團隊的力量去撬動業務的發展,就會帶來負面作用。
最後的結果會被「團隊不穩固」,「市場模式不通」,「決策導向有問題」等,各種因素耽誤。
相反,如果在創業初期,能夠找到有效的商業模式壁壘,方面明確,找到可以盈利的模型,那麼這個時候再去招募團隊,搭建組織文化,就會非常利於強大隊伍。
假設在成長或者工作過程中,你想獲取別人的某個方面幫助,利用槓桿思維撬動它。
最簡單的方式,自己一定是在「前提」情況下對這個事情有所了解並能夠掌握基礎的信息。
而且有清晰的目標,如果沒有掌握基礎信息和目標,那麼即使求助他人,帶來的結果也會有所差異。
0303.「槓桿思維」的使用。
槓桿思維的運用場景很多,從生活和成長角度,智遠總結認為,你要想清楚四個方面問題,就可以巧用「槓桿」思維。
這四個問題分別是:
我想要達成什麼目標?誰能幫我解決問題?誰有我想要的東西,我有什麼基礎設施?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槓桿才能撬動它?
你要學會給能力加杆:
什麼是自己的能力圈?巴菲特給出的概念為,一個投資人可以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和學習,真正建立起來的自己的能力範圍。
那麼什麼是能力呢?就是能夠對某些公司,某些行業獲得超出幾乎所有人更深的理解,能夠對公司未來長期的表現,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如果你是一個打工者,你可以這樣理解它:
「我自己畢生所學」,「工作所會的技能」,「看待事物的眼光判斷」,三者的綜合即視為自己的「能力」。
什麼是能力加槓桿?
簡單來說就是「想辦法讓自己的能力」放大價值,做到最大化,這樣影響力才會最大化,帶來的利益也自動的擴大。
「能力」加「槓桿」,本質就成了「賦能」,找到一個支點,把「能力」撬動。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M先生畢業於「傳媒學院」,本科學的專業為播音主持,做的第一份工作是主持相關的。
但是經過發展他發現自己明顯不喜歡這個崗位,於是跳槽到了一家化妝品公司,做起了培訓。
他很容易就勝任了這份工作,加上有些可遷移的專業演講能力,讓他做培訓遊刃有餘。
經過崗位經驗不斷的積累,他近幾年又不斷吸收到來自於同事給予的「化妝品行業的專業知識」,讓他從基礎崗位升到了「管理崗」。
他巧妙通過自己管理者的身份,加上公司平臺給自己帶來的價值,認識到了「這個垂直行業」的一些大咖。
一直和這些大咖保持互動,後又參加行業大會,開拓認知邊界,爭取上臺分享名額,主動露面,而這一切就是「能力圈放大」的方法。
通過不斷的給自己「加杆」,圍繞階段性的目標,看清自己擁有的資源,運用資源去撬動著「個人發展」一步一步上升。
不管個人還是公司,專注自身擅長的領域,並把它做到最好,形成強大的優勢,保持穩定的價值輸出是明智之舉。
要學會時常審視自己的能力圈,檢查輸出的價值是否過時,並不斷的優化和改進,對外合作互補,形成穩定的認知迭代非常重要。
如果讓自己擁有更多的客戶?
這樣一來,按照上面的能力圈模型,我如果是一名銷售崗,在工作中,我該找到更多自己的客戶呢?
顯然就非常容易了,那麼第一步就是「找到種子用戶」。
有了種子用戶之後,我要做好服務,維護好這些老用戶,其次能夠想著這些老用戶能幫自己轉發朋友圈或者宣傳。
其次就是能夠獲得大量的客戶反饋,這就是「槓桿」的不斷撬動。
所以從小舍小得層面來說,一些電商平臺剛開始做的時候,都會做一些工具,比如促銷,打折,本質表面看上去不賺錢,但至少賺取了源源不斷的客戶資源。
通過各種的形式,篩選出來重要的一些用戶,給足了利益點,那麼這些用戶就成為了啟動用戶,他們就能帶來更多的資源和口碑了。
這個世界上,任何的產品,都有他的市場需求,都有他的客戶。
你只要前期提供了免費的產品,或者針對於部分群體痛點的解決方案,並把他們維護好,你的客戶對於後期自己推薦的產品或者某些東西,接受就非常的容易了。
這本質就是一種「加槓」行為,不斷的圈層,不斷的在一層一層的籌碼上面制定可行的目標,然後去撬動它。
而撬動它發展,商業模型運轉的手段除了市場策略以外,就是「團隊」的力量。
團隊的力量也是一種「加槓桿」,
老闆為了實現「賺更多錢,更多的市場份額」,利用招聘的形式,找到合適的人才,讓所有人付出腦力和執行力去推動自己想達到的目標。
普通人都會經歷的幾個「槓桿」:
1.學歷
自己畢業的學校,拿到的文憑就是一個槓桿,通過這個槓桿支點你完全可以找到一份自己想要的工作。
而這個工作在尋找的時候,你完全可以運用上自己所學的專業,你可以將專業上的資源傾斜到你身上。
當然這個籌碼運用,多數人在工作3-5年才認知到。
2.工作
你大概聽到最多的就是選工作首先要看的是發展前景,其實找工作就是找平臺,你去了那裡,不僅僅是為了付出「時間」,「精力」去換金錢。
但是多數人確實是這樣,你應該在「工作上」做好本職後,去快速的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並且去ALL-in它,通過它來找到自己職業規劃發展。
有了職業發展規劃,你要不斷的想法設法放大自己的「能力圈」,讓影響力更大,更多人看到你,這樣你的壁壘也就更高。
3.理財投資
現在的多數90後基本是不存錢的,更別說理財方面的規劃了,如果你能藉助槓桿思維,其實你可以將個人儲備的現金資產作為支點。
通過這個支點,你可以撬動更多的資產,比如在「業餘時間外」,看看股票,基金等,也是不錯的選擇。
通過閒錢,你可以投資大腦,讓他學習成長,也是一種「加槓」,只是在通過金錢撬動思維,讓思維看的更高,認知更深。
4.人脈
人脈定律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一定不要害怕麻煩別人。
如果你認識比自己厲害的人,一定要想法和他拉近關係,而且要從他們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方法論,專業知識,他們看到的高度」等。
主動請教,搞定一些核心的人脈,其實他們能幫助我們撬動更多的資源和機會。
正如我上面所說,撬動人脈的槓桿很容易。
就是找到了自己本質「核心價值」,然後不斷的投資價值,達到了一定的峰值,很多的人脈也就是隨之而來了。
0404.「槓桿思維」可以讓自己更幸福。
儘管你可能現在還在不斷的向優秀的人在學習,甚至於還在借鑑他們的成功經驗,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問題?
為什麼我知道槓桿卻不會應用?為什麼我巧用「槓桿」還是沒有很大的進步,或者讓自己更幸福,甚至更繁瑣了?再或者沒有達到想要的高度呢?
智遠總結認為,你可能沒有讓槓桿思維形成一個PDCA循環的模型,而只是「遇到問題」就加槓,間歇性的做槓桿,沒有長期的路徑。
槓桿行動手冊:
核心優勢——確定目標——聚焦目標(精簡)——基礎行動——優化結構——授權(外包)——成功與幸福——「加槓」——繼續循環——核心優勢。
這一套流程是一個像是一個標準的SOP:
你首先要想到的核心優勢,不管做任何事情,自己一定要有籌碼在手,這個籌碼就是「優勢」,他可以是特長,籌碼就好比地基,有了這個你才能賺錢,或者在上面建造房子。
比如,找第一份工作,你的籌碼就是「學歷」。
有了籌碼,自己要弄清楚想要的目標是什麼?不必苦苦追求所有的機會,只需要確認好自己的主線導向,這個目標可以是短期,也可以是人生規劃。
而且要圍繞,利用好自己原有的籌碼,優勢,特長等,這些都能夠使你脫穎而出,有機會成為佼佼者最好的東西了。
其次你要精簡的聚焦目標,有所為,有所不為。在一些小範圍的事情上追求,並把他做精,培養一種核心技能,不必事事都要有好的表現。
就好比工作,不要事事都想著「插手別人」,事事都想學,其實你能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耕好,就已經很厲害了。
要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花在提升大目標的事情上,花在能夠發揮自己潛能的事情上,花在打基地,有創造力的事情上,更能帶來快樂。
尋找最優解,然後PDCA:
付出基礎行動,優化結構便是自己為了目標行動,實操以後,看看有無可以調整的地方,找到最優解決方程。
適當的懂得授權外包,要知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值得自己付出精力。
除了核心技能自己做以外,其他事情你可以授權別人,或者找別人幫忙,甚至於可以「外包」,只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忙碌的人常常犯的一個錯誤便是「事必躬親」,自己親自處理。
對別人不放心,並且把「不緊急的事情變得更緊急,從而證明工作的價值」,其實都是低勤奮的表現,沒有太大意義。
成功與幸福的本質就是「學會拒絕,清除雜念,排除幹擾」,無意義和使自己不快樂的事情少做,就有助於自己提升自我的價值。
圍繞目標,抓住少數的關鍵行動,就可以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成就。
少即是多,等一個「目標」完成,去撬動下個目標的時候,把現在擁有的「核心優勢」當做第一性原理,在進行循環。
不斷的加注,這就是簡單容易理解的「槓桿」思維。
簡單來說,在當下這個時代,只要你足夠勤奮,擁有目標,無論什麼場景下,你都可以巧妙的利用「加槓」的方式,更高效的獲取自己想要的。
核心觀點:
槓桿思維不僅僅是「單槓」,不斷的找到基石,你可以讓它進行PDCA循環。
利用槓桿思維,從認知自我開始,撬開你想要的未來,如何去加持槓桿,放大能力圈,是我們成長必備的思維模型之一。
努力有結果:自我進化的過程離不開「複利思維」
個人成長經濟學:貼現思維,讓自己不斷地在工作中增值
思維固化:表達自我可以,不要做那個「指點江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