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生長於上世紀末,一定對《雍正王朝》不陌生,可以說,它是那時全民窩在沙發裡討論的流行文化,也是後面所有清宮劇的「爸爸」和「祖先」。
沒想到,時隔二十年,它重新成了當下年輕人手中流傳的成長聖經。
在抖音、B站、快手,在你可以想到的一切短視頻平臺上,研究《雍正王朝》已經成為最熱門的影視解析類內容之一。
圖片來源:抖查查
身處影視行業痴迷Netflix、IMAX和杜比環繞的年頭兒:重新分析1999年拍攝的《雍正王朝》,無疑是一種文化復古。而這種古早流行文化的再復甦,還要從1997年說起。
01
《雍正王朝》大流行
1997年,秋。導演胡玫和作家二月河在國際飯店頂層的自助餐廳吃飯,吃飯的目的是為了探討有關《雍正王朝》改編電視劇的問題。
這次見面兩年後,雍正王朝上映,在央視收視率一度達到19%,在北方地區收視率甚至一度超過80%,塑造出了中國影史上第一波「雍劇熱」。
圖片來源:《胡玫與〈雍正王朝〉》
這波熱潮當時有多火呢?從幾個細節可以看出來:
一、《雍正王朝》為央視賺了1億廣告費。
二、當年1500元一套的VCD,發售即被搶購一空。
圖片來源:孔夫子舊書網&《新華日報》1999年2月12日
三、《中國商報》報導,寧夏省銀川市賀蘭縣11戶農民,為了看《雍正王朝》特別花了大價錢買了彩電。
當時賀蘭縣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2509.88元,而一臺29英寸的長虹彩色電視機的市場價在2100元左右;這一消費細節,足以見得人民群眾為了看這部大劇,有多肯下本。
圖片來源:《寧夏統計年鑑2000》&《中國時報》1999年3月28日
這種紅火不局限於中國大陸,在當時的中國臺灣地區亦如是:
收視率僅次於兩檔綜藝節目位列第三,以至於有不少人會找人在內地代購《雍正王朝》的VCD。
2012年版的《雍正王朝》(中國臺灣)
圖片來源:YESASIA.com
在國外的視頻平臺上,你能看見老外對第一波出海中國電視劇的痴迷。
在Reddit上,它被老外視作學習中國歷史、了解中國官場文化的聖經。在Youtube和VIKI上,無數老外火急火燎為求字幕喊叫。
有一堆老外求著要葡萄牙語字幕
圖片來源:VIKI
而本就酷愛整活的日本影迷,更是以做手帳的方式為整部劇做人物關係表。把《雍劇》原著作者二月河稱作是中國的司馬遼太郎。
每一個看過它的日本影迷,都被電視劇裡展現出的複雜而殘酷的中國古代政治鬥爭而著迷;同時讚揚從「九子奪嫡」中勝出的雍正是位能掙錢、能攢錢的好皇帝,建議日本政客多學學。
圖片來源:hatenablog
儘管在外網上《三國》背後的權謀故事早就讓老外們沉迷其中,但看過《雍劇》的沒人不曾反省自己為什麼不早一點接觸這部比馬基雅維利更殘忍、比《權遊》鬥爭更激烈且精彩的 China Drama。
02
成為富礦
你不用費勁心機去知網檢索數據,也不必在媒體報導中獲得答案。
只需要去網上隨便一搜,就會發現《雍正王朝》早就成了大師們撰寫職場兵法的選題富礦。甚至在虎撲上,分享解讀雍正王朝的UP主也成為了JR們討論的話題。
圖片來源:GOOGLE
而之所以這部劇在20年後再解讀依然受眾眾多,除了原著內容硬核之外,與整個改編的過程密不可分:
全劇圍繞「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心是「當家難」,兩個基本點則是「九子奪嫡」與「治國」,結構就顯得格外清晰。
這種清晰感,你也可以從人物關係圖中窺見
因此,當短視頻浪潮來臨,這座富礦就像約翰尼斯堡礦區一樣被一挖再挖,成為流量的淘金勝地。
視頻類博主運用《雍劇》素材的侵權與否沒有幾個人能說清,但清晰的是,有了這些每段5-10分鐘的講解視頻,人們不必再從繁忙生活中擠出33個小時把44集《雍劇》從頭到尾的自我吸收、沉澱和消化。
圖片來源:B站
在他們的作品中,劇中的權力、機會和信號,都被重新放在當代職場的環境中被建構,成為了當代中國式成功學的方法論:簡單易懂,方便實操,有利成長。
比如,他們可以從第一集雍正在做皇子是「躬身入局」的劇情,詮釋出一套如何在職場爭取機會的秘笈。
圖片來源:B站
再比如,他們會通過劇中政治飯局的菜品特寫和對話,為觀眾分析出如何在飯局上達到目標的套路。
圖片來源:B站
雍劇的解讀視頻成了很多人的必看內容,這無關藝術修養,只是出於現實意義:
國企員工從這些短視頻中獲得前輩經驗、職場菜鳥學習到了生存之道,甚至就連多子多孫的老人都想從中習得遺產分配的最優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帝王故事與中國民間敘事的深度交融,讓它們不但成為大眾議題;更是成為民眾所痴信的宗教,人們希望從中獲取經驗、規避風險、設計人生、一步登天。
這其中的再流行密碼,就藏在二月河接受媒體的採訪時,被問到「為什麼中國人那麼愛這部歷史劇」的回答裡:
「這麼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主體社會結構是政治結構,所以人們潛意識裡講究:上下、君臣、父子、左右,這種禮教的關係,根深蒂固……這跟中國人遺傳下的人文基因有關係。」
圖片來源:B站
03
時代的隔空擊掌
《雍正王朝》經久不衰地被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播、解讀背後的更深層原因,在於它跟時代的關係實在是太過密切了。
在中國,借古喻今是創作者的常用技巧,《雍正王朝》亦如是。
扮演雍正的唐國強在1999年接受採訪時也說:「雍正當年做的很多事,我們今天仍在做,反覆倡廉、整頓吏治、清理國庫,這些都是老百姓非常關心的問題。」
該劇編劇羅強也曾坦言,這部劇的主旨就是緊扣國家主義這一主題。並通過對清王朝的剖析,對中華民族的政治歷史進行一種結構性關懷。
圖片來源:《胡枚與雍正王朝》
也正是因《雍劇》與現實的勾連實在太深,所以我們常能在微博裡看見人們會把它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進行解讀。
小到咱們上面說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職場絕招。
圖片來源:微博
大到探討高考頂替案的社會議題。
《雍正王朝》的身影幾乎無處不在,它可以套用進任何一個社會議題進行分析,也可以變成任何一個人的人生聖經。
圖片來源:微博
從創作角度來講,《雍正王朝》的敘事、選角、製作都近乎完美,包攬了那一年電視劇獎項的所有大獎。它作為90年代末的歷史劇標杆,和後世的《康熙大帝》《漢武大帝》一起開啟了中國歷史劇的黃金時代。
二月河成名之後接受採訪時說:「出名之後感覺很悽涼,感覺人生走到這一步,得到這麼點東西實在太艱難了。」而對這部備受當代人喜愛,被不斷解讀的《雍正王朝》也只給出了59.5分,這在他看來已是高分。
在他筆下,被視為當代成長聖經主角的雍正皇帝,或許也有遺憾,而這個點就是《大義覺迷錄》事件:
當時雍正為了讓誹謗他得位不正的謠言自破,特意赦免了謀反的曾靜,讓他去各地誦讀他和雍正的辯論記錄——《大義覺迷錄》。但在其駕崩後不久,乾隆就燒毀此書並將曾靜凌遲。
關於這個歷史的細節,史景遷在《皇帝與秀才:皇權遊戲中的文人悲劇》中寫道:
不知道這個細節,算不算一次時代的隔空擊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