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從奪嫡的角度來看,弘時與弘晝都是失意者;從最終歸宿來看,弘時是失敗者,弘晝是成功者。結局命運的不同,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已經體現得非常明顯。
個性上的不同
弘時喜歡「動」,從小就不安分,背書背到一半就要開小差;弘晝喜歡「靜」,從小就沒有多少存在感,把風頭給了兩位哥哥的同時,也把自己的風險降到了最低。這種小時候的不同點,長大後體現得尤為明顯。
雍正上位後,弘時就開始「小動作」,為了一點零花錢以及幾個狐朋狗友,就夥同張廷璐,製造了「科場舞弊案」。這麼一齣戲,讓弘時非常被動:
一、過早地暴露了自己的奪嫡野心,讓很多人對他有了看法,雍正和張廷玉雖然沒有說破,但心裡明白得很。失去這兩位的支持,基本上已經無緣通過正常渠道取得皇位。
二、被八爺抓住「小辮子」,成了別人手中的一顆棋子;出了洋相,被許多盟友看不上。
此時的弘晝,韜光養晦,沒有任何動作,用「傻」的樣子,麻醉了絕大多數人。弘時出了事,不僅不反思,反而愈演愈烈,人家清流彈劾田文鏡,針對的是雍正的「新政」,你當兒子的,不幫老爸說話也就算了,居然跟清流一路貨色。不該拉攏的清流,你弘時跑去拉攏,該拉攏的雍正身邊的李德全,你卻偏偏去得罪人家,就因為「實心磚」與「空心磚」那點問題跑去揭人家的短。弘晝見了李德全,就很「懂事」,主動塞銀票。這樣一對比,人家李德全很明顯會在雍正周圍說弘晝好話嘛!
弘晝的精明以及處事方式,比弘時高出太多
人跟人最大的區別在於智商和情商,這會直接導致日後所能達到的高度。
劇中,弘晝大智若愚,處處示弱,用不爭來為自己爭取安全感。能夠裝傻充愣的事,他絕不出人頭地;寧肯讓人瞧不起,也不會爭強好勝。比如雍正下旨去抄家,點名讓弘晝去,但他寧可違背聖旨也要躲得遠遠的,這是典型的兩害相較取其輕。違背聖旨,無非就是被雍正罵一頓;抄別人的家,那天人家東山再起了,就只能等著被清算。同樣面對抄家的差事,弘時就很有幹勁,「超額」完成任務,完全沒考慮可能出現的後果。
弘時處處體現出「爭」的一面,凡是敢為人先,不停地爭取盟友,爭取嫡位,為此不惜「忽悠」老爸,將幾位鐵帽子王引狼入室。在「八王逼宮」時,弘時又充當關鍵角色。在豐臺大營,他夥同八爺,奪取了兵權,這也為他的徹底倒臺埋下伏筆。弘晝在現場,心裡明鏡似的,知道這幾個人不懷好意,於是,趕緊與弘時劃清界限,將情報悄悄送給胤祥。
「八王逼宮」上的不同表現,體現出弘時與弘晝的智商差距,徹底拉開了兩人的發展路徑。事後,雍正展開清算,弘晝由於沒有參與而且立刻功,終於化險為夷;弘時因深度參與,被雍正盯上。
弘時之毒辣,可謂六親不認,弘晝不能及
玩政治,需要魄力,但過於狠毒只會讓人心寒。劇中,雍正非常狠,但沒想過置兄弟於死地(歷史上並非如此),弘時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用「忘恩負義」來形容他都算是客氣話。
張廷璐積極配合弘時,事情敗露後,弘時不僅不求情,反而要斬草除根;
隆科多一心扶持弘時上位,事情失敗後,雍正都給面子,準備留活口,結果弘時想要殺人滅口;
抄阿其那的家,雍正都沒下令流放,雍正自作主張,將別人家眷發配邊遠;
為了奪嫡,居然狠下心來,行刺自己的親兄弟。這種明目張胆的狠,玩得過於拙劣。雍正得知弘時這些「狠」,對他也徹底失望了,一杯斷腸酒,送其上西天。
至於弘晝,不能說他不狠,只能說心狠手不辣,他懂得隔山觀虎鬥、借刀殺人,沒像弘時那麼明顯。
秋媚說:弘時與弘晝,兩種不同的人格特性,導致不同的處世哲學,最終,一個早登極樂,一個自保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