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13日),《「命運與共」 約翰·拉貝及家族與中國的友誼》展覽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展出。83年前,國際友人約翰·拉貝領導的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以3.86平方公裡的區域,保護了25萬多中國人,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休戚與共的大愛精神。
展覽以「命運與共」為主題,在入口處,精心設計了當年小桃園的「拉貝之門」場景複製,83年前,在這扇大門內,拉貝收容了前來避難的難民。這是希望之門,也是生命之門。
進入「拉貝之門」,就是展覽的前言和3個主體部分,分別為漢堡之子·中國之緣、留在南京·伸以援手、不忘拉貝·大愛永恆,用70多幅圖片和40多件展品,向觀眾講述了約翰·拉貝的生平故事。
看到這些,約翰·拉貝的秘書陳文書的孫子陳詩皓將史料和腦海中父輩的講述一一對應了起來,他的祖父祖母就是在拉貝帶領下建立的安全區相遇的,「我的祖父當時是拉貝的秘書,在難民收容所可能做一些協調工作。我的祖母當時其實是以難民的身份進去的,去到收容所之後,看到慘烈的狀況,所以我的祖母也就自告奮勇地去做護士,然後我的祖父跟我的祖母組成家庭。」
在「漢堡之子·中國之緣」這一部分,運用了時間軸的呈現方式,穿插有代表性的圖片,將1882年拉貝在德國漢堡出生到1938年拉貝離開南京的56年時光濃縮其中,包括了拉貝的出生家庭、少年時代、非洲經歷以及先後在中國北京、天津和南京的工作和生活。這一部分在以往的相關展覽中較少涉及,不少照片是首次展出,介紹了拉貝在他68年的人生中,近一半的歲月是與中國有關的。
在「留在南京·伸以援手」這一部分,展示了拉貝出任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開放住宅救助難民、拉貝與難民之間的互相感激,以及重要的歷史資料——《拉貝日記》的公布和出版經過。展覽摘錄了拉貝在日記裡的一段話,「我們難道不應該設法幫助他們嗎?至少救救一些人吧?假如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的同胞呢?」在他心中,已經把朝夕相處6年多的南京人,當作自己同胞一般,所以,他決定留下來。
展覽特別選取了三個典型的視角,再現拉貝在自家院落救助難民的情形:一是拉貝防空洞。拉貝住宅內有一個自建防空洞,在展覽中可以看到,拉貝制定了一條規定:防空洞中間最安全的位置只能給婦女和兒童,男士只能使用兩邊的座位或站位,如果違反這一規定,便不能使用拉貝防空洞;二是拉貝住宅裡的難民。展覽介紹,在拉貝的辦公室和院子裡,一共收容了602人,其中有126名10歲以下兒童。拉貝在日記裡記錄,曾有兩名嬰兒在他的住所出生,拉貝高興地為這兩名嬰兒取名;三是拉貝與中國人之間的彼此感激。展覽展示了25個難民收容所所長籤名致謝拉貝的折頁,難民在新年獻給拉貝的感謝詞,當年的難民,將拉貝稱為「幾十萬人的活菩薩」。
展覽以專題形式展示了《拉貝日記》的發現和出版。拉貝的外孫女萊因哈特1996年在紐約公布拉貝日記的照片,塵封了半個多世紀的《拉貝日記》在當時引發了轟動。近年來,《拉貝日記》推出了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等多個語種。2017年,拉貝之孫託馬斯·拉貝將《拉貝日記》南京卷《敵機飛臨南京》捐贈給中央檔案館,並在南京出版了影印本,成為人們了解和研究南京大屠殺歷史的重要文獻。
在「不忘拉貝·大愛永恆」這一部分,介紹了戰後拉貝回到德國後的狀況,拉貝家族與中國的友誼以及拉貝精神在當代的意義。展覽摘錄了戰後認定拉貝為非納粹分子的判決,介紹了南京對拉貝一家的援助。當戰後拉貝一家生活困頓的消息傳到南京時,南京市成立了勸捐委員會,用捐款購買了奶粉、香腸、咖啡、黃油和果醬等食品,輾轉寄給拉貝。展覽展示了南京市檔案館提供的當年援助拉貝的相關信件,這些檔案訴說了南京市民不忘拉貝的感恩之情。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南京市將防疫物資捐贈給拉貝後人,約翰·拉貝的孫子託馬斯·拉貝特意給紀念館傳來了一份視頻,表達「患難見真情」的和平心聲,「在困難時期,中德兩國人民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兩國之間的友誼將繼續世代相傳,這也證明了中華民族有恩必報的崇高品格。」
展覽時間為2020年12月13號到2021年4月。
更多詳細報導,歡迎收聽江蘇新聞廣播(南京地區FM93.7,蘇南地區FM95.3)的各檔節目,《江蘇新聞聯播》07:00-07:30《新聞早高峰》07:30-09:00《新聞晚高峰》18:00-19:00。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顧倩穎 荔枝網/李琥 編輯/趙夢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