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統國家共十一個,史學家為何只告訴你九個?

2022-01-24 戲秦皇漢武

我們都知道歷史的演變,就是我們民族統一融合的過程,這其中也出現了多次分裂和叛亂,但並不影響我們民族的日漸強盛。

在史學家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知道真正完成大一統壯舉的只有九個國家,分別是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然而如果從嚴格意義上進行劃分的話,歷史上真實出現的大一統國家,一共有十一個!

那麼這兩個被史學家們所忽略的國家是什麼呢?他們又是為何會被史學家們遺忘?

這兩個被歷史學者刻意遺忘的國家,分別是王莽新朝和武則天周朝,只因為這兩個朝代有太多不謀而合的地方,不僅神秘而且極其的特殊,所以只好將這兩個朝代忽略過去。

首先這兩個王朝都是中途篡位才得以建立的王朝,而且巧合的是這兩個王朝都只存在了15年,都在相應的朝代裡承擔了一個「承上啟下」的地位,並且都只有一個皇帝。

可以說既是開國皇帝,也是亡國皇帝了,只是這兩位皇帝最終的待遇差距大相逕庭。

女帝武則天在經過「神龍政變」之後,雖然是被迫的,但至少是平安退位的,最後在皇宮之中,壽終正寢。

然而我們的「穿越者」王莽就沒有這麼好的命了,被後來人殘暴的踢下龍椅,死的極其的悲慘。

史學家在大一統國家的隊伍中,為什麼不承認這兩個朝代呢?

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在於這兩個國家存在的時間都太過短暫,只有短短的 15個春秋,這麼短的時間仿佛並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國家地位的意義。

而且這兩個短暫的王朝在消亡之後,依舊是將統治地位還給了原先的統治者,他們就好像一個打擾主人休息的客人一樣,突然來了,然後又匆匆的離開,將房子重新歸還給原先的主人。

不過不得不說,歷史上能有兩個如此相似的朝代存在,確實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他們的存在仿佛在告訴我們:「歷史也許不會重複,但會押韻」。

那些我們所認為的偶然事件,可能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中途篡位的王莽新朝和武則天周朝的國祚都是15年,都只有一個皇帝,王莽被殺,武則天平安退位,他們都是大一統王朝,但是被歷史學家刻意忽略。於是大一統王朝只有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等九個。

相關焦點

  • 作為九個大一統王朝之一,晉朝為何常被人認為無能至極?
    中國歷史上共有九個大一統王朝,即秦朝、漢朝、晉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秦、漢、隋、唐、明自不必說,都是歷史上盛極一時的王朝,元和清雖然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但是其強盛之時政治清明、疆域遼闊,且促進了多民族的融合;宋朝的武功雖略差,但是其文化之繁榮堪稱中國古代之最。
  • 西安洛陽開封北京南京,為何武漢從沒做過大一統朝代的首都
    西安洛陽開封北京南京,為何武漢從沒做過大一統朝代的首都?秦嶺淮河以南的「大一統朝代首都」有幾個?就算以北的也沒幾個,西安洛陽開封北京。嚴格而言,歷史上就沒有武漢,自然當不了首都。漢口,漢陽一直泡在水裡,武昌有城,古稱江夏,過江困難,影響不了江北。
  • 李零:文字大一統和國家大一統是配套的
    雖然,學者指出,國家不一定非跟文字掛鈎,如印加文明就是沒有文字的國家(用魁普即結繩的方法記事),蘇美爾的國家權力也先於文字。現在,「文字離不開國家,但國家可以沒有文字」,在國際學術界被視為定論,但國和國可大不一樣。種地的跟騎馬、航海的不一樣,小國和大國不一樣,鬆散聯合和高度集中也不一樣。中國大一統,沒有文字,不可想像。
  •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國歷史上的「華夷」與「大一統」
    2「大一統」的政治和理念,因此成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歷史和心理基礎。在關於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研究中,「大一統」同樣受到重視。有學者指出,「秦漢以後,實現大一統國家的治理方式,是歷代統治者追求的治理目標」,「大一統……既是歷代封建王朝治理國家的一個重要工具,也是國家治理自身的重要內容」。3可以說,自秦漢以來,「大一統」既表現為一套政治文化,也是一套國家治理體系。
  • 說說中國古代的三個大一統時代:元清完成了大一統的升級
    我們總是說,中國從秦朝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國歷史上,分裂和統一總是交替出現,而統一的規模在每一個時代也不太一樣。在傳統的觀念中,認為秦漢、西晉、隋唐、宋元、明清是中國歷史上的9個大一統時代,當這其中的統一的概念是有區別的,我們必須進行了一定的區分。
  • 大一統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一統」是一個整體性的詞彙。大多數人對於這個詞彙,都是單純地認為是地域上的統一,國家統一,領土完整。理解較深的人們,則會想到歷史上,古代中國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高度統一。「大一統」的人文思想,早在黃帝時代就開始形成,即:應該以怎樣的形式組建國家政權。這是古代中國,國家觀念的濫觴。具體的表現形式:炎黃兩族通婚,伏羲畫卦,倉頡造字等。血脈以及文字的傳承,很容易可以看出端倪。到了夏朝,國家統治觀念逐漸成型,形成了由氏族血緣關係凝聚而成的王朝世系。
  • 漢服歷史悠久,為何卻成不了中國國服?史學家:有4點原因
    漢服歷史悠久,為何卻成不了中國國服?史學家:有4點原因漢服,即中國歷史上的漢家服飾。自從明朝滅亡後,漢服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及至太平天國時期,想要找一件像樣的漢服基本上已經找不到了。實際上,漢服歷史悠久,為何卻成不了中國國服?在談論這個問題之前,很有必要搞明白什麼是國服。說白了,國服就是代表一個國家的服飾,是認識一個國家的窗口。以日本為例,在公開場合看到一個穿和服的人,就知道這是大和民族,這是日本。日本的文化軟實力,在和服上得到了充足的體現。國服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融入了諸多元素,甚至每一個褶皺,每一個袋子都有講究。
  • 元朝為何將司馬遷墓修成「蒙古包」形狀?因他記載過九個字
    文/歷史九點半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影響後世2000年,被尊稱為「太史公」。元朝是我國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為了更好的統治中原文明,忽必烈逐漸接受了漢文化。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將「大蒙古國」國號改為「大元」,這是具有巨大象徵意義的事件,代表著蒙古正式從草原遊牧國家向中原農耕國家過渡。
  • 「大一統」是誰的榮耀
    「大一統」是誰的榮耀細究之下,「大一統」思維從巫術中可以找到蛛絲馬跡,繼之成長於法家思想體系
  • 講清楚|韓星:不能把「大一統」與「大統一」混為一談
    《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天下平定,他把天下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個區域,稱為九州,標誌著嚮往「大一統」的思想傾向和心理狀態已經有了明確的地理載體。到商周時期,「天下一統」意識已十分明確,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王者即天子。
  • 華佗不辭萬裡趕來給曹操治病,為何會被殺掉?史學家:該殺
    這件事情令很多人摸不著頭腦,華佗是當世之神醫,加上曹操患有頭疼病,華佗真心實意的給他看病,而且分文不取,為何會被他囚禁而死呢?對於這個問題,不少的史學家都有過研究,可是大部分的史學家都認為,華佗該死。今天筆者就來為大家解答一下這個問題,從而分析一下華佗到底該不該死。
  • 我國歷史上的八個大一統王朝
    我國歷史上的八個大一統王朝: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始皇時期滅六國、北擊匈奴,南徵百越。前221年,嬴政稱帝,史稱「秦始皇」。於公元前207年滅亡,歷時14年。2、漢朝(西漢、東漢):是繼秦朝後的又一大一統王朝。
  • 三問原創新藥「九期一」 國家藥監局為何「有條件批准」
    全球17年來首個阿爾茨海默病新藥獲「有條件批准」引發爭議——  三問原創新藥「九期一」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沈 慧  2019年11月份,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有條件批准「九期一」作為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國家I類新藥上市後,有輿論發出質疑,引起社會普遍關注。
  • 晉朝電視劇為何只拍到司馬炎登基統一三國,以後的事情為何不拍?
    在這些精彩紛呈的影視劇中,「三國歷史」也是各大導演最熱衷拍攝的題材之一,只是在這些影視劇中,關於三國的歷史,基本都止於晉朝司馬炎登基統一三國為止,之後與晉朝相關的歷史,電視劇基本不怎麼拍,這又是為何呢?
  • 說了幾千年到底什麼是大一統?從熱播劇《大秦賦》說起
    最近,電視劇《大秦賦》熱播,引發了人們對「大一統」的思考和討論。不能把「大一統」與「大統一」混為一談有人常常把「大一統」解釋為是自上而下地建立一個地域寬廣、民族眾多、君主專制、高度集中、整齊劃一的龐大帝國,意味著思想、觀念、文化、制度等方面的一致性或統一性。「大一統」的「大」很容易被望文生義地理解為「大小」的「大」,「一統」被理解為「統一」「同一」。
  • 共抗疫情 居家健身「九個要」 - 國家體育總局
    共抗疫情 居家健身「九個要」 發布時間:2020-03-19 來源:中國體育報 作者:方旭東 字體: 大 中 小
  • 阿拉伯世界為何沒能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中東地區的強國:埃及、土耳其、以色列、沙特及伊朗)為何阿拉伯人就不能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形成一個力量中心呢?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阿拉伯世界是指以阿拉伯人為主要族群的國家,他們有著相似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絕大部分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 阿拉伯國家共包含22個國家,總面積1313萬平方千米,截止2016年總人口4.06億)第一個原因:阿拉伯人是一個語言宗教共同體而並非民族血緣群體。阿拉伯世界沒有一個主體民族作為統一的力量核心。
  • 荀子大一統思想探賾-劉長明
    (《荀子·解蔽》以下只列篇名)作為先秦時期學術思想的批判者和總結者,荀子批判地吸取諸家之說,建立起包容百家的思想體系——荀學,贏得了「諸子大成」的美譽。作為一個以道為本、道法結合、兼採百家的學術體系,荀學不僅是荀子對先秦學術思想的總結,更是對將來統一國家治國方略的卓越探索,為未來的統一大帝國描繪了切實可行的政治藍圖,被秦漢以降歷代王朝奉為圭臬。
  • 此人是玄武門事變真正的導火索,為何史學家都說此人死得冤枉?
    整個過程當中,李世民不過是一直陪著李淵避暑,然後等楊文幹謀反之後,他奉命前去圍剿,最後為何反倒被李淵責罰?而李建成明明有謀反的嫌疑,為何李淵反倒把他放了出來,依然委以重用呢?這件事,在正史上被當做李淵此時已經老邁昏聵的明證。然而實際上,經過後世史學家的研究和考證,這次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後,卻隱藏了很多不為人知的算計!
  • 是什麼原因阻滯了歐洲的大一統?又是誰,統治歐洲千年之久?
    都說歐洲沒有實現大一統,是文化之殤,是這樣嗎?事實上,歐洲的文化至少統治了歐洲上千年,只是這種統治,始終停留在了諸侯列國獨尊天子的時代。以至於最終的歐洲大陸落得個現在這個樣子,真可謂是諸侯百家,列國各自為政,即使如今有了一個歐盟,也不過是像我國當年的周天子一樣,有名無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