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中國古代的三個大一統時代:元清完成了大一統的升級

2020-12-13 斟北鬥

我們總是說,中國從秦朝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國歷史上,分裂和統一總是交替出現,而統一的規模在每一個時代也不太一樣。在傳統的觀念中,認為秦漢、西晉、隋唐、宋元、明清是中國歷史上的9個大一統時代,當這其中的統一的概念是有區別的,我們必須進行了一定的區分。

一,秦漢:奠定了漢地的版圖

中國第一次大一統的朝代是夏朝,夏朝之前的朝代都不能說是統一。大約在前2000年,夏朝建立,但是夏朝的勢力範圍基本就在伊洛一帶。商朝時期,疆域有所擴大,但是範圍基本局限於黃河下遊。西周時期,疆域進一步擴大,基本是控制了北方地區。拋開疆域不談,夏商周也不能算是統一的。三代時期,國家體系還比較鬆散,對地方的控制基本屬於同盟狀態。如夏朝是萬邦林立,商朝是鬆散的「方國聯盟」。西周時期推行了嚴密的分封制,地方擁有很大的獨立性,甚至如楚國、徐國等還公開和周天子叫板,長年累月和西周戰爭,因此難說西周是一個統一王朝。

春秋戰國時代,更是一個大分裂的時代,諸侯之間攻伐不斷,戰亂頻繁。不過,春秋戰國時代卻是一個民族融合的時代。在西周時期,周人自稱為「夏」「華夏」「諸夏」,並且將周邊的民族稱為「東夷」「南蠻」「北狄」「西戎」等,形成了「華夷之辯」。春秋戰國時代,華夏族和周邊的民族不斷融合,風俗文化不斷趨同,逐漸形成了一個擁有共同地域、共同文化、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的民族。不過,還沒有出現一個新的名稱。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因為統一奠定了中國2000年的漢地版圖基礎。從地域上來說,秦始皇幾乎統一了當時東亞大陸所有的農耕地區,並且修建長城和遊牧地區隔開。從民族上來說,秦始皇把戰國形成的7大華夏族國家統一了,形成了一個民族共同體。此後,中國的統一都是以秦朝作為參考的,如果基本實現了農耕區的統一,那就是大一統。不過,這僅僅是針對漢族而言。

秦始皇的統一很快就分崩離析了,直到漢朝,才出現了這個民族新的名稱——漢。漢朝初期的版圖基本就是戰國七雄的組成,也算是統一的。到了漢武帝時期,開始全面的擴張,如吞併了朝鮮、南越、雲貴高原,打下了河西走廊等,這些地方在之後不斷開始,成為了農耕生產的重要地區。這些地區和原本的戰國七雄地區加在一起,就成為了古代所謂的「內地」,外國稱之為「中國本土」。

二,隋唐:內地的第二次大一統

從184年開始,中國內地就再一次陷入了分裂。之後出現了三國對峙,西晉的短暫統一,東晉十六國的亂世,南北朝的對立,一直到589年才再次統一。在這400年的時間裡,內地幾乎都處於大分裂、大動蕩、大混亂之中,不過這個時代又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西晉時期出現了「五胡亂華」,許多遊牧民族進入了內地,漢族又不斷南遷。這就加速了北方遊牧民族的漢化,以及南方地區的開發。因此到了隋唐統一時期,內地南北的經濟就基本平衡了,內地的經濟容量增強了。

大分裂對漢民族和文化形成了一次大規模的改造。在血緣上,匈奴、鮮卑等民族融入到了漢族中,給漢族帶來了彪悍、新鮮的血液。隋唐兩朝君主熱心於開疆拓土,這和身上的鮮卑血液有一定關係。在文化上,印度的佛教東來衝擊了儒學的地位,使得儒學不得不吸收佛教的高深理論,形成了「三教合流」的趨勢。事實證明,佛教後來也成為了中國大一統的一個思想利器,它不僅被運用了內地,還被廣泛推廣到了遊牧民族地區。後來的吐蕃、蒙古都信仰佛教,至少在信仰上有一定的聯繫。

隋唐的大一統,其核心依然是在內地,對於西域等地,基本還是處於羈縻、同盟狀態。但是隋唐時代的國力強盛,使得對外的文化輸出空前頻繁。周邊的南詔、新羅、渤海、日本等國積極吸收唐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最終形成了一個共同的文化圈。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個挑戰。好的地方在於,擴大了漢文化的輻射範圍,為以後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不好的是,加速了周邊民族的制度成熟,導致政治上的離心力加強。

這個挑戰基本在宋朝就顯示了出來。北宋疆域儘管不太完整,但是勉強還算是一個統一王朝。在北宋周邊,分布著大理、越南、高麗、西夏、遼國等國,這些國家在制度上都差不多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有的幾乎就是一個小唐朝。但是他們卻開始創立自己的方塊字、編造自己的民族歷史,塑造獨立的民族心理,離心力異常強盛。由於大家都是農耕為基礎的國家,制度也十分成熟,使得北宋在軍事上難以對之有優勢。如果這種局面長期維持,東亞就可能成為第二個歐洲。

三,元清:完成了大一統的升級

宋朝的歷史已經證明,此時的漢族已經失去了徵服周邊成熟國家的能力。隋唐打下一個高句麗都幾乎耗盡全國的國力,可想而知這是多麼困難。我們抬頭北望就會發現,北方遊牧民族卻已經開始給中國帶來大一統的升級版本。首先是遼國創立了南北院制度,能夠同時對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實現有效的管理。之後的金朝,更是同時管理兩種民族的典範。遼國滅亡後,耶律家族遷徙到西域,建立西遼,並且全面推行了漢文化。由於漢族受到「華夷之辯」思想的禁錮,漢族並未想到這些制度。

蒙古作為歷史上最強大的遊牧民族,他們在13世紀旋風般的興起,最終滅掉了亞歐大陸一個個遊牧國家和農耕國家。忽必烈上臺後,他就開始稱帝,成為中國的皇帝,並且重用儒家思想,推行了理學、漢文化。儘管元朝的漢化並不太成功,但是我們並不能以此否認元朝的功能,是他結束了東亞這些各自獨立的國家,第一次把所有的東亞大陸國家都統一為一國了,這個國有了一個新名字——中國,元朝皇帝對日本、高麗的國書中都基本使用「中國」一詞,這是歷史上第一次。

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元朝對日本的國書

忽必烈

明朝算是一次逆流吧。明朝是最後一個漢族王朝,是推翻元朝的基礎上建立的,因此帶有十分強烈的民族狹隘主義,大漢民族主義。明朝對周邊民族基本採取「以夷制夷」的老套方法,拋棄了遼金元的二元制度。最終,明朝的疆域也萎縮得和北宋、秦朝、隋朝差不多了。在元朝時期,中國已經開始成為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共同的國民,而朱元璋提出:「驅除胡虜,恢復中國」,再一次將中國從國民下降為了地區名字,也就是中原的意思。明朝對外從未自稱是中國,都是稱呼「大明」。

清朝,是金國的繼承者,也是元朝的繼承者,他完成了元朝沒有完成的事業。清朝在1644年入關,在1664年統一內地。如果按照傳統觀念,這已經是大一統了。但是清朝接著又打下了臺灣、驅逐了俄羅斯、統一了漠北蒙古、西藏、青海、新疆,將整個東亞大陸都統一了。清朝對外都宣稱自己的是中國,並且對中國的含義進行了重新的解釋。雍正認為,中國是包括漢族和所有少數民族的,不能把少數民族排斥在中國之外,不能蔑稱為蠻夷,這是多大的進步呀。清朝末年,出現了「中華民族」「五族共和」的概念。

自古中國一統之世,幅員不能廣遠,其中有不向化者,則斥之為夷狄……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並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雍正

總結起來,秦朝首次實現了內地的統一,而漢朝鞏固。之後西晉、隋唐、北宋、明朝是再一次實現內地的統一。而元朝和清朝,是實現了中國的統一,也就是遊牧地區和農耕地區的大一統。中國的歷史不只是漢族的歷史,是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創造的歷史。

相關焦點

  • 大一統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一統」是一個整體性的詞彙。大多數人對於這個詞彙,都是單純地認為是地域上的統一,國家統一,領土完整。理解較深的人們,則會想到歷史上,古代中國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高度統一。「大一統」的人文思想,早在黃帝時代就開始形成,即:應該以怎樣的形式組建國家政權。這是古代中國,國家觀念的濫觴。具體的表現形式:炎黃兩族通婚,伏羲畫卦,倉頡造字等。血脈以及文字的傳承,很容易可以看出端倪。到了夏朝,國家統治觀念逐漸成型,形成了由氏族血緣關係凝聚而成的王朝世系。
  • 中國的大一統思想從哪裡來?
    大一統思想探源中國「大一統」一詞的正式提出,始見於《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這裡的大不是形容詞大,是動詞「尊大」的大,也就是以一統為尊。為什麼要尊大一統呢?這是作者的願望,也是社會的要求,作者公羊高為戰國人,這是一個四分五裂,戰爭頻繁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裡,老百姓食不果腹,朝不慮夕,盼望的是穩定和平,只有天下一統,恢復了秩序,才能過上安定的生活。大一統是不是公羊高提出的呢?當然不是,大一統的思想本來就蘊含在《春秋》裡面,公羊高只是把這一點闡發出來罷了。
  •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國歷史上的「華夷」與「大一統」
    對此,有學者概括為:「中國古代由眾多民族發展、確立為統一國家的過程,也就是『大一統』與『夏夷之防』矛盾對立統一的過程。」並指出:「2000年間,歷代關於民族問題有過種種議論與對策,時移勢異,各不相同,但基本精神總離不開在『大一統』思想主導下強調『夏夷有別』。」1在中國古代民族關係發展和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過程中,「大一統」思想作為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政治思想體系,逐漸發展為中華整體的觀念。
  • 2千多年了,中國把很多東西大一統,卻唯獨沒有把文化大一統!
    很早很早以前,中國文化是一個大道文化,一直從古代流傳下來。後來《周易》傳承並發展它,才使得周易文化成為中國文化大道之源。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大道文化被天下所裂。各家各派隨便分砍道術成為學術,各取所需,然後各修各的所謂道。大道文化被弄得支離破碎,所以稱這時期為裂道文化產生期。
  • 講清楚|韓星:不能把「大一統」與「大統一」混為一談
    顧頡剛說:「中國的統一始於秦」。他的觀點影響很大,幾乎成為學界主流。 也有學者認為「大一統」源於西周封建,從歷史上看,夏商周三代遞嬗演變,「大一統」觀念逐漸形成、發展,至西周形成了「大一統」思想。
  • 荀子大一統思想探賾-劉長明
    一、從列國紛爭到分久必合:荀子大一統思想的時代背景全部的哲學都依存並面對各自的時代。因此,解讀以大一統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荀學,必須首先釐清大一統思想源遠流長的根脈和荀學大一統思想的時代背景。2.荀子大一統思想的時代背景第三條歷史隆起帶上的中國,正值春秋戰國時期,西周所確立的宗法等級秩序徹底崩潰,周天子徒有空位而不得實權,列國紛爭,連年徵戰,禮崩樂壞。當是時,天下「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攻爭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詐偽並起」(劉向《戰國策序》)。
  • 我國歷史上的八個大一統王朝
    我國歷史上的八個大一統王朝: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始皇時期滅六國、北擊匈奴,南徵百越。前221年,嬴政稱帝,史稱「秦始皇」。於公元前207年滅亡,歷時14年。2、漢朝(西漢、東漢):是繼秦朝後的又一大一統王朝。
  • 中華文化的大一統
    中華民族大一統是文明的大一統、文化上的高度統一集中。要想弘揚中國文化,那麼我們必須明白什麼是中國文化,這其中又包含哪些含義。現在一談到中國文化,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大家自然都會想到與文化相關的元素,兵馬俑、龍圖騰、旗袍之類的,當然這是中國元素的重要內容,但這不是中國元素的全部。
  • 說了幾千年到底什麼是大一統?從熱播劇《大秦賦》說起
    不能把「大一統」與「大統一」混為一談,「大一統」與「大統一」有本質不同,前者是儒家推崇的王道政治理想;後者是法家實踐的霸道政治模式。「大一統」思想源遠流長,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從中國歷史上看,「大一統」思想源遠流長,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不過,對於一些細節,學界也有不同說法。顧頡剛說:「中國的統一始於秦」。他的觀點影響很大,幾乎成為學界主流。
  • 李零:文字大一統和國家大一統是配套的
    蒙古入主中國,滿族入主中國,不光在本族內使用本族文字,還允許被徵服民族使用自己的文字,前者是六體並行,後者是五體並行,覆蓋面比漢地更廣。歐洲建東方學,各種古文字的破譯是靠古代銘刻的多語對讀。這些銘刻都是古代大帝國的遺產。1814年,雷慕沙在法蘭西學院開設漢學講座,他是從《五體清文鑑》和滿漢合璧本入手。當時的漢學講座是漢、滿、蒙三語講座。
  • 「大一統」是誰的榮耀
    「大一統」是誰的榮耀細究之下,「大一統」思維從巫術中可以找到蛛絲馬跡,繼之成長於法家思想體系
  • 歷史上大一統王朝統一中國都用了多久?保持統一的局面有多少年?
    中國歷史上共有八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分別是秦、漢、晉、隋、唐、元、明、清。大一統王朝簡史一、秦朝西周孝王時期,贏氏祖先秦非子因養馬有功,得到了周天子的賞賜,封地於秦邑,這就是秦國的由來。到平王東遷的時候,秦襄公因護送有功,被封為諸侯,自此,秦朝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 為什麼中華文明能培育出全世界最早的大一統帝國
    01在各大文明中,中華文明是最早形成大一統的帝國。別以為帝國很容易形成,在近代以前,除了中國的王朝和西方的羅馬帝國,其他文明組建的國家,都很小,哪怕看似統治疆域很大,也只是一個鬆散的邦國組合體。「初稅畝」這三個字,「初」是開始的意思,「稅」是動詞,「畝」是田畝。打這時候開始,就按照田畝面積來收稅了。剛開始當然很難,技術上的障礙還是在的。
  • 西晉,這個曾經實現大一統,卻被後世不願提及的朝代
    自秦始皇一統中國之後,王朝興替不斷進行,中華民族的歷史便在諸多王朝的興衰榮辱中滾滾前進。如今即便是歷史知識不夠豐富的人也知道漢朝、唐、宋、元、明、清這樣的朝代。即便是時間短暫的隋朝也因為各種評書、小說而被大家所熟悉。這些王朝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有著大一統的局面。
  • 為什麼周朝不能算是大一統的朝代?
    說起大一統的朝代,很多人第一個想到就是秦朝,在我們很多教材科上,也都將秦朝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王朝」。譯為秦朝之前的全天下大概有1200個諸侯國,四百個是周朝分封的,八百個商朝遺留下來,並且都向周朝稱臣。
  • 西安洛陽開封北京南京,為何武漢從沒做過大一統朝代的首都
    西安洛陽開封北京南京,為何武漢從沒做過大一統朝代的首都?秦嶺淮河以南的「大一統朝代首都」有幾個?就算以北的也沒幾個,西安洛陽開封北京。嚴格而言,歷史上就沒有武漢,自然當不了首都。漢口,漢陽一直泡在水裡,武昌有城,古稱江夏,過江困難,影響不了江北。
  • 是什麼原因阻滯了歐洲的大一統?又是誰,統治歐洲千年之久?
    都說歐洲沒有實現大一統,是文化之殤,是這樣嗎?事實上,歐洲的文化至少統治了歐洲上千年,只是這種統治,始終停留在了諸侯列國獨尊天子的時代。以至於最終的歐洲大陸落得個現在這個樣子,真可謂是諸侯百家,列國各自為政,即使如今有了一個歐盟,也不過是像我國當年的周天子一樣,有名無實了。
  • 把引力融合到量子力學中,這就是大一統理論,但必須先找到引力子
    物理學中共有四大基本力,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其中引力歸廣義相對論管,而其它的三個基本力皆由量子力學負責,看似互不幹擾,一片祥和。然而物理學家們從不滿足於這種現狀,從愛因斯坦的時代開始,科學家們就試圖將幾種基本力融合統一,創造出大一統理論。
  • 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的年代,站在魏晉南北朝上的隋朝
    元氣大傷的南方,已經成為了北方的獵物,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想要一舉武統南方還是困難的,面對這樣的殘局,北方的謀略家們實現了「三步」將軍的局面,而這三步又是那三步呢?
  • 汲汲於「大一統」學科體制中求名分,儒學能有多大出息?
    清末以來,國學思潮幾度興衰起伏,都有特殊的時代因緣,其中無不是「國」之色彩濃而「學」之色彩淡。有人說國學是「國將不國之學」,雖然難聽,卻也反映幾分事實,照見特定時代人們某種尷尬處境和複雜心理。所謂國學,其實常常是「國」之偏執超過「學」之考量,這也是國學長期以來所以備受詬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