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千多年了,中國把很多東西大一統,卻唯獨沒有把文化大一統!

2020-12-21 思辨小王子

很早很早以前,中國文化是一個大道文化,一直從古代流傳下來。後來《周易》傳承並發展它,才使得周易文化成為中國文化大道之源。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大道文化被天下所裂。各家各派隨便分砍道術成為學術,各取所需,然後各修各的所謂道。大道文化被弄得支離破碎,所以稱這時期為裂道文化產生期。

裂道文化產生於戰鬥時代。當時戰火連綿,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治理國家的君主,如果稍有不慎,勢必造成國破家亡。所以天下之士紛紛著書立說,蹈義而行,視死如歸。這些著作的思想有為民的、為國的、為社會的、為道義的等等都有。這些士人不畏死亡,不怕艱辛,不甘屈辱,竭力全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

從這段歷史可知,思想文化對於中華民族來說,不是立身之本,而是生存之道。在戰爭時期,這個民族往往會爆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整個民族會形成高度的團結,並且尚武精神也會變得異常盛行。從諸子百家來看,他們的思想主張極其講究功用性、時效性和針對性。他們本人身體力行,以義服人。

如何評論中國原本的道術被天下所裂這一現象呢?我覺得按照歷史的發展,大道文化被分裂,這是必然的事!大道文化被分裂,這其中有兩個好處。一是讓更多的人參與文化建設;二是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但這也有一個弊端,就是大道被天下分裂,再難以相合。

在漢朝漢武帝時期,中國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統治政策,裂道文化因此加劇萎縮。漢朝時的儒家雖然摻雜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但是終究還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幹,裂道文化也因此走向單向文化。

近代以來,西方通過大航海,把全世界連在一起。他們的貿易和掠奪,為他們的國家累積了大量財富。後來通過技術的更新,工業的發展,西方文化打敗了中國傳統文化。其實從漢朝到近代,儒家的發展也是起起落落。在這兩千多年裡,它不斷創新發展,最終還是倒下了。這也足以證明了單向文化的發展,終究會受自身思想的局限性所影響,哪怕它曾經吸收過其他家的文化。

中國發展了這麼久,曾經把很多東西都統一,比如國家,文字,錢幣等等,卻唯獨沒有把文化大一統。西方文化起源於一個一直分裂的歐洲,但其文化也是一直處於分裂狀態,各國保留著各自的文化。地緣分裂狀態,各國的競爭意識比較強,會產生各種思想碰撞;地緣統一狀態,國人思想比較安逸,容易滿足現狀。如果此時思想文化也是單向的話,終究會獨木難支。所以我們更加需要文化的大一統,以此來豐富我們的文化,彌補單向文化的缺陷。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二者若缺一,則不能稱為道也。中國文化作為我們最大的道,更不能分離了這個道。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文化從一個大道分裂出不同的思想文化,現如今已經有兩千多年了。在這兩千多年裡,國家把很多東西都分了又合,合了又分,唯獨文化沒有合在一起過。大道文化分裂初,各家就立各派,然後互相攻擊,彼此隔絕。他們是專家,專聽專的,專看專的,專講專的,所以都是片面之詞,不能觸類旁通。如今道術變學術,古典的客觀世界整體早被百家割裂,而我們這些後來的學者,更應該把百家融合,還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

現如今國家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就必然要復興中國文化。要實現中國文化的復興,就必然要思考中國文化最初的道。近代以來,單向文化在和西方文化較量中敗落下來,這證明了單向文化不足以支撐整個中國。我們應該融合百家,還原那中華民族最原始的道,那中華民族最強的道。

相關焦點

  • 中華文化的大一統
    中華民族大一統是文明的大一統、文化上的高度統一集中。要想弘揚中國文化,那麼我們必須明白什麼是中國文化,這其中又包含哪些含義。現在一談到中國文化,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大家自然都會想到與文化相關的元素,兵馬俑、龍圖騰、旗袍之類的,當然這是中國元素的重要內容,但這不是中國元素的全部。
  • 說說中國古代的三個大一統時代:元清完成了大一統的升級
    我們總是說,中國從秦朝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國歷史上,分裂和統一總是交替出現,而統一的規模在每一個時代也不太一樣。在傳統的觀念中,認為秦漢、西晉、隋唐、宋元、明清是中國歷史上的9個大一統時代,當這其中的統一的概念是有區別的,我們必須進行了一定的區分。
  • 中國的大一統思想從哪裡來?
    大一統思想探源中國「大一統」一詞的正式提出,始見於《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這裡的大不是形容詞大,是動詞「尊大」的大,也就是以一統為尊。為什麼要尊大一統呢?大一統是不是公羊高提出的呢?當然不是,大一統的思想本來就蘊含在《春秋》裡面,公羊高只是把這一點闡發出來罷了。在《春秋》裡,「王正月」一詞出現頻繁,所傳達出的信息就是,奉周王的正朔,突出周王的地位,強調天下一統。這種大一統的思想最起碼在《春秋》成書的時候就已經存在。
  • 大一統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一統」是一個整體性的詞彙。大多數人對於這個詞彙,都是單純地認為是地域上的統一,國家統一,領土完整。理解較深的人們,則會想到歷史上,古代中國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高度統一。這個特定的區域被稱為「中國」,即佔據了中原,才具有正統地位。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國家觀念進一步發展。「大一統」的標誌就是海內為郡縣,這個政治理想在秦始皇手裡得以實現。同時,秦始皇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政治措施,使得大一統的觀念深入人心。
  •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國歷史上的「華夷」與「大一統」
    2「大一統」的政治和理念,因此成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歷史和心理基礎。在關於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研究中,「大一統」同樣受到重視。有學者指出,「秦漢以後,實現大一統國家的治理方式,是歷代統治者追求的治理目標」,「大一統……既是歷代封建王朝治理國家的一個重要工具,也是國家治理自身的重要內容」。3可以說,自秦漢以來,「大一統」既表現為一套政治文化,也是一套國家治理體系。
  • 荀子大一統思想探賾-劉長明
    2.荀子大一統思想的時代背景第三條歷史隆起帶上的中國,正值春秋戰國時期,西周所確立的宗法等級秩序徹底崩潰,周天子徒有空位而不得實權,列國紛爭,連年徵戰,禮崩樂壞。當是時,天下「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攻爭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詐偽並起」(劉向《戰國策序》)。
  • 講清楚|韓星:不能把「大一統」與「大統一」混為一談
    不能把「大一統」與「大統一」混為一談 有人常常把「大一統」解釋為是自上而下地建立一個地域寬廣、民族眾多、君主專制、高度集中、整齊劃一的龐大帝國,意味著思想、觀念、文化、制度等方面的一致性或統一性。「大一統」的「大」很容易被望文生義地理解為「大小」的「大」,「一統」被理解為「統一」「同一」。
  • 為什麼周朝不能算是大一統的朝代?
    說起大一統的朝代,很多人第一個想到就是秦朝,在我們很多教材科上,也都將秦朝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王朝」。商朝勢力範圍甚至在周朝之前,中國已經有了王朝的概念。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表明,周朝以前中國已經有了商朝和堯舜禹、夏朝等王朝了。從文字記載來說,夏朝是中國第一個家天下的王朝。
  • 「大一統」是誰的榮耀
    「大一統」是誰的榮耀細究之下,「大一統」思維從巫術中可以找到蛛絲馬跡,繼之成長於法家思想體系
  • 說了幾千年到底什麼是大一統?從熱播劇《大秦賦》說起
    最近,電視劇《大秦賦》熱播,引發了人們對「大一統」的思考和討論。不能把「大一統」與「大統一」混為一談有人常常把「大一統」解釋為是自上而下地建立一個地域寬廣、民族眾多、君主專制、高度集中、整齊劃一的龐大帝國,意味著思想、觀念、文化、制度等方面的一致性或統一性。「大一統」的「大」很容易被望文生義地理解為「大小」的「大」,「一統」被理解為「統一」「同一」。
  • 歷史上大一統王朝統一中國都用了多久?保持統一的局面有多少年?
    中國歷史上共有八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分別是秦、漢、晉、隋、唐、元、明、清。大一統王朝簡史一、秦朝西周孝王時期,贏氏祖先秦非子因養馬有功,得到了周天子的賞賜,封地於秦邑,這就是秦國的由來。到平王東遷的時候,秦襄公因護送有功,被封為諸侯,自此,秦朝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 共識雲課堂|李勇剛《中華文化要義:大一統》(八)
    共識雲課堂|李勇剛《中華文化要義:大一統》(八) 2020-12-09 0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國歷史上的八個大一統王朝
    我國歷史上的八個大一統王朝: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始皇時期滅六國、北擊匈奴,南徵百越。前221年,嬴政稱帝,史稱「秦始皇」。於公元前207年滅亡,歷時14年。2、漢朝(西漢、東漢):是繼秦朝後的又一大一統王朝。
  • 李零:文字大一統和國家大一統是配套的
    雖然,學者指出,國家不一定非跟文字掛鈎,如印加文明就是沒有文字的國家(用魁普即結繩的方法記事),蘇美爾的國家權力也先於文字。現在,「文字離不開國家,但國家可以沒有文字」,在國際學術界被視為定論,但國和國可大不一樣。種地的跟騎馬、航海的不一樣,小國和大國不一樣,鬆散聯合和高度集中也不一樣。中國大一統,沒有文字,不可想像。
  • 西晉,這個曾經實現大一統,卻被後世不願提及的朝代
    自秦始皇一統中國之後,王朝興替不斷進行,中華民族的歷史便在諸多王朝的興衰榮辱中滾滾前進。如今即便是歷史知識不夠豐富的人也知道漢朝、唐、宋、元、明、清這樣的朝代。即便是時間短暫的隋朝也因為各種評書、小說而被大家所熟悉。這些王朝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有著大一統的局面。
  • 汲汲於「大一統」學科體制中求名分,儒學能有多大出息?
    持續多年的國學一級學科舊議未平,設立儒學一級學科的新議又起。第四,「西方文化的強勢地位」之惑。《倡議》稱:「近百年來,由於西方文化的強勢地位,在學科建設中,西方有的我們必有,而西方沒有的學科我們不敢有,導致中國傳統學科在制度設計上幾乎完全被西方學科體系所取代。進入21世紀,中國文化復興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勢在必行。」
  • 西安洛陽開封北京南京,為何武漢從沒做過大一統朝代的首都
    西安洛陽開封北京南京,為何武漢從沒做過大一統朝代的首都?秦嶺淮河以南的「大一統朝代首都」有幾個?就算以北的也沒幾個,西安洛陽開封北京。嚴格而言,歷史上就沒有武漢,自然當不了首都。漢口,漢陽一直泡在水裡,武昌有城,古稱江夏,過江困難,影響不了江北。
  • 作為九個大一統王朝之一,晉朝為何常被人認為無能至極?
    中國歷史上共有九個大一統王朝,即秦朝、漢朝、晉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秦、漢、隋、唐、明自不必說,都是歷史上盛極一時的王朝,元和清雖然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但是其強盛之時政治清明、疆域遼闊,且促進了多民族的融合;宋朝的武功雖略差,但是其文化之繁榮堪稱中國古代之最。
  • 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的年代,站在魏晉南北朝上的隋朝
    又是因為統治者的哪些政策才讓「大一統」的局面展現出來的呢?在那個武力不能解決一切的年代,又是哪些潛移默化的社會轉變促進了「大一統」的局面? 洛陽作為中原文化的核心之地,成為了貿易、文化的交流中心,在孝文帝執政期間,在語言、服飾、官員制度、度量衡、祭祀禮儀、宗教問題等問題上,均要求以漢人的文化為例,就連本土進行得如火如荼的佛教都開始抵制,推崇中華本土的道教。
  • 為什麼中華文明能培育出全世界最早的大一統帝國
    01在各大文明中,中華文明是最早形成大一統的帝國。別以為帝國很容易形成,在近代以前,除了中國的王朝和西方的羅馬帝國,其他文明組建的國家,都很小,哪怕看似統治疆域很大,也只是一個鬆散的邦國組合體。像中國的王朝那樣,對地方擁有強大的控制力的帝國,在近代以前,只有中華文明做到。很多人會認為,這得得益於秦始皇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