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很早以前,中國文化是一個大道文化,一直從古代流傳下來。後來《周易》傳承並發展它,才使得周易文化成為中國文化大道之源。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大道文化被天下所裂。各家各派隨便分砍道術成為學術,各取所需,然後各修各的所謂道。大道文化被弄得支離破碎,所以稱這時期為裂道文化產生期。
裂道文化產生於戰鬥時代。當時戰火連綿,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治理國家的君主,如果稍有不慎,勢必造成國破家亡。所以天下之士紛紛著書立說,蹈義而行,視死如歸。這些著作的思想有為民的、為國的、為社會的、為道義的等等都有。這些士人不畏死亡,不怕艱辛,不甘屈辱,竭力全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
從這段歷史可知,思想文化對於中華民族來說,不是立身之本,而是生存之道。在戰爭時期,這個民族往往會爆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整個民族會形成高度的團結,並且尚武精神也會變得異常盛行。從諸子百家來看,他們的思想主張極其講究功用性、時效性和針對性。他們本人身體力行,以義服人。
如何評論中國原本的道術被天下所裂這一現象呢?我覺得按照歷史的發展,大道文化被分裂,這是必然的事!大道文化被分裂,這其中有兩個好處。一是讓更多的人參與文化建設;二是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但這也有一個弊端,就是大道被天下分裂,再難以相合。
在漢朝漢武帝時期,中國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統治政策,裂道文化因此加劇萎縮。漢朝時的儒家雖然摻雜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但是終究還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幹,裂道文化也因此走向單向文化。
近代以來,西方通過大航海,把全世界連在一起。他們的貿易和掠奪,為他們的國家累積了大量財富。後來通過技術的更新,工業的發展,西方文化打敗了中國傳統文化。其實從漢朝到近代,儒家的發展也是起起落落。在這兩千多年裡,它不斷創新發展,最終還是倒下了。這也足以證明了單向文化的發展,終究會受自身思想的局限性所影響,哪怕它曾經吸收過其他家的文化。
中國發展了這麼久,曾經把很多東西都統一,比如國家,文字,錢幣等等,卻唯獨沒有把文化大一統。西方文化起源於一個一直分裂的歐洲,但其文化也是一直處於分裂狀態,各國保留著各自的文化。地緣分裂狀態,各國的競爭意識比較強,會產生各種思想碰撞;地緣統一狀態,國人思想比較安逸,容易滿足現狀。如果此時思想文化也是單向的話,終究會獨木難支。所以我們更加需要文化的大一統,以此來豐富我們的文化,彌補單向文化的缺陷。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二者若缺一,則不能稱為道也。中國文化作為我們最大的道,更不能分離了這個道。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文化從一個大道分裂出不同的思想文化,現如今已經有兩千多年了。在這兩千多年裡,國家把很多東西都分了又合,合了又分,唯獨文化沒有合在一起過。大道文化分裂初,各家就立各派,然後互相攻擊,彼此隔絕。他們是專家,專聽專的,專看專的,專講專的,所以都是片面之詞,不能觸類旁通。如今道術變學術,古典的客觀世界整體早被百家割裂,而我們這些後來的學者,更應該把百家融合,還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
現如今國家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就必然要復興中國文化。要實現中國文化的復興,就必然要思考中國文化最初的道。近代以來,單向文化在和西方文化較量中敗落下來,這證明了單向文化不足以支撐整個中國。我們應該融合百家,還原那中華民族最原始的道,那中華民族最強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