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的臟腑經絡脈證

2021-01-18 至道匯

導讀

《金匱要略》中的「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是張仲景根據《黃帝內經》《難經》的理論,結合他自己的實踐經驗,對雜病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以及預防等各方面,都舉例說明,並列出原則性的提示。學習張仲景雜病理論,首先必須學好本篇作為基礎!

一、問曰:上工①治未病②,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③,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

餘髒準此。

【校勘】

「酸入肝……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一段,《金匱要略心典》謂非仲景原文,系後人旁註誤入正文。

【詞解】

① 上工:指高明的醫生。

② 治未病:這裡是指治未病的臟腑。

③ 實脾:即調補脾臟之意。

【釋義】

本條首先說明五臟之間,有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作用,一髒有病,可以影響他髒。治病時必須照顧整體,治其未病之臟腑,以防止疾病的傳變。如見肝之病,應該認識到肝病最易傳脾,在治肝的同時,當先調補脾臟,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使脾臟正氣充實,不受邪侵。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須活看,就是說,如脾臟本氣旺盛,則可不必實脾。這說明任何治病方法,必須靈活運用,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反之,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其肝,這是缺乏整體觀的治療方法,自然不能得到滿意的效果。

其次,指出治病當分虛實,仍舉肝病為例來作說明。肝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這是治肝虛的方法。酸入肝,肝虛當補之以本味,所以補用酸;焦苦入心,心為肝之子,子能令母實,所以助用焦苦;甘味之藥能夠調和中氣,《難經·十四難》說,「損其肝者緩其中」,所以益用甘味之藥。至於肝實病證,便須瀉肝實脾,上法就不適用。

最後引用經文,對於虛實的治法作出結論:虛證如用瀉藥,則虛者更虛;實證如用補法,則實者愈實。必須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補其不足,損其有餘,才是正治。肝病如此,心、肺、脾、腎等髒,可以類推,所以說「餘髒準此」。

本條所論,在臨床運用上很有指導意義。臨床上遇到的肝病,往往先見頭昏、脅痛、胸腹脹悶,以後飲食減少、乏力、苔膩、脈弦或滑等症相繼出現。這些症狀,都與肝、脾有關。可見肝病傳脾的理論,在臨床上證明是基本正確的。又如肝虛之病,臨床所見,有頭目眩暈、視力減退、失眠多夢、舌光紅、脈弦細等症,治療上直接用芍藥、五味子、山萸肉、酸棗仁等藥調中,往往取得較好效果,即是根據「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的原則。如《臨證指南》曹氏案,用牡蠣、白芍、炒生地、菊花炭、炙甘草、南棗肉以治肝虛風動,方中生地、菊花均炒用,即取「助用焦苦」之意。後世治肝之法,認識肝有體用之不同,治肝虛用滋水涵木、養血濡肝等法,從相生方面以養肝體;治肝實用清金制木、瀉肝實脾等法,從相制方面以理肝用,也即是從本條虛實異治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


二、夫人稟五常①,因風氣②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③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④,中人多死,千般疢難⑤,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藏府,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藏府,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⑥、針灸、膏摩⑦,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藏府之文理也。

【詞解】

① 五常:即五行。

② 風氣:這裡指自然界的氣候。

③ 五藏元真:指五臟的真氣。

④ 客氣邪風:指不正常的氣候,常為病毒侵襲人體之誘因。

⑤ 疢難:疢音趁。疢難即疾病。

⑥ 吐納:是調整呼吸的一種養生卻病方法。

⑦ 膏摩:用藥膏摩擦體表一定部位的外治方法。

【釋義】 

本條論述人與自然有密切關係,強調預防疾病重於治療。首先指出自然界正常的氣候,能生長萬物;不正常的氣候,能損害萬物,對人體亦不例外。但同時又指出,人對於自然不是無能為力的,疾病是可以預防的,只要五臟真氣充實,營衛通暢,抗病力強,則「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只有在正氣不足的情況下,邪氣病毒才能乘虛而入,為害人體,甚至造成死亡。疾病的發展變化雖多,但不出下面三種情況:一是經絡受邪,就傳入臟腑,此為邪氣乘虛入內;二是皮膚受邪,僅在血脈傳注,使四肢九竅壅塞不通,其病在外;三是房室、金刃、蟲獸所傷,此又與上述因素不同。後段重申若人能養生防病,邪氣就不致侵犯經絡;倘一時不慎,外邪入中經絡,即應乘其未傳臟腑之時,及早施治。比如四肢才覺重滯,即用導引、吐納、針灸、膏摩等方法治療,不使九竅閉塞不通。只要平時對房室、飲食、起居等各方面,都能注意調節,再能防備意外災傷,使體力強壯,則一切致病因素,自然無從侵入腠理。本條最後兩句,大意是說人體的腠理是營衛氣血交會出入之處,具有防禦疾病的機能。


三、問曰:病人有氣色見於面部,願聞其說。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雲腹中冷,苦痛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其目正圓者痙,不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

【釋義】 

本條舉例說明面部和鼻部的望診在臨床上的應用。

鼻位於中,內應於脾。現在鼻部出現青色,青是肝色,又見腹中痛,為肝乘脾;如再見極度怕冷,則屬脾陽衰敗。鼻部色現微黑,黑為水色,此屬腎水反侮脾臟之象,所以主有水氣。色黃是指面色黃,不單純指鼻部。黃為脾色,由於脾病不能散精四布,因而水飲停於胸膈之間,所以色黃者胸上有寒,寒指水飲而言。面色白是血色不能上榮於面,失血過多之徵,所以色白者主亡血。如亡血之人面色反現微赤,又不在氣候炎熱之時,此為血去陰傷,陰不涵陽,虛陽上浮之象。目正圓是兩眼直視不能轉動,此為風邪強盛,五臟之精氣亡絕,多見於痙病,證屬不治。但必須指出,本書各篇中所稱死或不治,多為表明疾病已陷於危篤的說法,並非絕對不治,不可以辭害意。「色青為痛」以下一段,仍論面部的望診。

青為血脈凝澀之色,所以主痛。黑為腎色,勞則腎精不足,其色外露,所以主勞。風為陽邪,多從火化,火色赤,所以面赤主風。

黃為脾色,脾病不能運化津液,所以便難。面色鮮明為體內停積水飲,上泛於面,形成面部水腫,所以反見明亮光潤之色。



四、師曰:病人語聲寂然①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②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③細而長者,頭中病。一作痛。

【詞解】

① 語聲寂然:謂病人安靜無語聲。

② 喑喑然:形容聲音低微而不清徹。

③ 啾啾然:形容聲音細小而長。

【釋義】

本條舉例說明聞診在臨床上的應用。骨節間病,指關節疼痛一類病證。由於痛在關節,轉動不利,動則作痛,故病人常喜安靜,但偶一轉動,其痛甚劇,故又突然驚呼。心膈間病,指結胸、痞滿、懊一類病證,氣道窒塞,所以發聲喑喑然而不徹。

頭中病指頭中痛,痛在頭中,如作大聲則震動頭部,其痛愈甚,所以聲不敢揚,但胸膈氣道正常無病,所以聲音雖細小而能清長。

五、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

【釋義】

本條論察呼吸、望形態以診察疾病的方法。息,指呼吸。息搖肩,是呼吸困難,兩肩上聳的狀態,常伴見鼻翼扇動、咳嗽不爽、聲音嘶啞等症,屬肺氣不宣、痰熱內蘊所致,所以說「心中堅」。心中,指胸中;堅,指痰熱內蘊而成實。息引胸中上氣者咳,為胸中有邪,阻塞氣道,以致肺氣不降,呼吸時氣上逆而為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乃上焦有熱,以致肺葉枯萎,肺氣不足,同時津液亦被煎熬而成痰涎,所以病人常吐涎沫,而呼吸時則呈張口短氣的狀態。


六、師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則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①,在下焦者,其吸遠②,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詞解】

① 吸促:指吸氣淺短。

② 吸遠:指吸氣深長而困難。

【釋義】 

本條從呼吸的形態不同,辨別病位之上下,並判斷其預後的吉兇。吸而微數,是吸氣短促,多由於中焦邪實,氣不得降所致。下其實,則氣機通利,呼吸自然恢復常態。若邪實而又正虛,不能任受攻下,則為難治。在上焦主要指病在肺,吸促是肺氣大虛;在下焦主要指病在腎,吸遠是元陽衰竭,皆為難治。假使呼吸時全身振振動搖,這表示呼吸困難已極,無論病證在上在中在下,皆屬不治。



七、師曰:寸口脈動者,因其旺時而動,假令肝旺色青,四時各隨其色①。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時色脈,皆當病。

【詞解】

① 四時各隨其色:指春青、夏赤、秋白、冬黑。

【釋義】 

本條說明四時季節改變,脈象和色澤也有變動,但有正常與異常的不同。如春時肝旺,脈弦,色青,是為正常。假

如此時色反現白,脈反現毛(秋脈),是為非其時而有其色脈,即屬不正常的現象。本條旨在說明四時氣候的變化,可以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表現於色脈,學者當領會其精神而不可拘泥。


八、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師曰: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釋義】 

本條舉例說明四時氣候有正常與異常的情況。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實際是指冬至後六十天的雨水節,此時陽氣始生未盛,稱為少陽之時,天氣轉為溫和,是正常的氣候。如在此時之前,天氣已轉溫和,此為未至而至,是時令未至而氣候已至;如已交雨水節,天氣未轉溫和,此為至而不至,是時令已至而氣候不至;如此時天氣不但未轉溫和,且嚴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是時令已屆雨水而寒冬之氣候當去而不去;如交雨水節後,天氣竟轉熱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氣候至而太過。

凡此皆為異常。異常的氣候,往往影響人體發生疾病,必須注意調攝。治病用藥時也必須看到這點,因時制宜。


九、師曰:病人脈浮者在前①,其病在表;浮者在後②,其病在裡,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

【詞解】

① 前:指關前寸脈。

② 後:指關後尺脈。

【釋義】 

本條舉例說明同一脈象,其出現的部位不同,主病即有差異。寸口屬陽主表,浮在寸口,是邪在表,為外感之病。

尺脈屬陰主裡,浮在尺部,是病在裡,為內傷之病。由於腎陰虧損,陽氣不能潛藏,所以兩尺脈浮。腎主骨,腰為其外府,其脈貫脊。腎虛精髓不充,腰脊失養,故腰痛、背強、骨痿不能行走,甚則不能納氣歸源,呼吸短促,瀕於危篤之候,故云「極」。但須指出,表證屬實者之見浮脈,必浮而有力;裡證屬虛者之見浮脈,必浮而無力。



十、問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師曰: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

【釋義】

本條說明「厥陽獨行」之病理,厥陽獨行,是人體陰陽失去相對的平衡,陽氣偏勝,孤陽上逆,有升無降,故稱「有陽無陰」。臨床上所見到的肝陽上亢,面赤眩暈,甚至跌僕,即屬這一類性質的病證。


十一、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為卒厥①,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府即愈。

【詞解】

① 卒:同猝。卒厥,是忽然昏倒的一種病證。

【釋義】 

本條舉卒厥證為例,說明病證入髒者難治,入腑者易愈。這裡的寸脈,指兩手的寸部脈而言。「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三句,是從脈而解釋卒厥證的病理,但句中有省文,應該說沉大則為血實,滑則為氣實,血實與氣實相併,意方完整。

左寸候心主血,右寸候肺主氣,本證血氣相併,故脈應於寸部。血氣既相併而成實,已為病邪而非正常的血氣,故云入髒即死,入腑即愈。但入髒入腑是假設之詞,猶言在外在裡。即死即愈也只是相對的說法,不能看成絕對。如本條所云入髒,指唇口青、身冷現象,唇口青是血液瘀滯不流,身冷為陽氣渙散,病情嚴重,故云即死。所云入腑,指身和、汗自出,是血氣恢復正常運行的現象,故云即愈。


十二、問曰:脈脫①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謂也?

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裡者即死。

【詞解】

① 脈脫:指脈乍伏不見。是邪氣阻遏正氣,血脈一時不通所致。

② 浸淫瘡:是皮膚病之一種,能從局部遍及全身。

【釋義】 

本條舉脈略證,是承上條卒厥一病而言。卒厥,其脈有見沉大而滑者,亦有脈乍伏而不見者,但入髒即死,入腑即愈的病理則相同,故設為問答以明之。

以上兩條的主要精神,在說明病在髒,病勢重;病在腑,病勢輕。病由外傳內的難治;由內傳外的易治。這是一般規律。所以說:「非為一病,百病皆然。」


十三、問曰:陽病①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陰病②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噦,咽③,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④,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裡,(殸禾)飪⑤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⑥中人,各有法度,風中於前⑦,寒中於暮,溼傷於下,霧傷於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溼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詞解】

① 陽病:是指屬外表經絡的病證。

② 陰病:是指屬內部臟腑的病證。

③ 咽:音噎,指咽中梗塞。

④ 六極:指氣極、血極、筋極、骨極、肌極、精極。極是極度勞損的意思。

⑤ (殸禾)飪:(殸禾),讀如馨。飪,音任。飪指飲食。

⑥ 五邪:指風、寒、溼、霧、飲食之邪。

⑦ 前:指午前。

釋 義 本條是古人對於疾病的一種計數方法。頭、項、腰、脊、臂、腳等六者,病兼上下而在外,通謂之陽病。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等九者,病兼臟腑而在內,通謂之陰病。陽病中有營病、衛病、營衛交病的不同,此一病而有三,三六得一十八,故曰陽病十八。陰病中有虛病、實病的區別,此一病而有二,二九得一十八,故曰陰病十八。五臟各有十八病,謂五臟受風寒暑溼燥火六淫之邪而為病,有在氣分、血分、氣血兼病三者之別,三六合為十八,所以說五臟病各有十八,五個十八,合為九十病。六微謂六淫之邪中於六腑,腑病較髒病為輕,所以稱為六微。六微亦有氣分、血分以及氣血兼病三者之別,三六合為十八,六個十八,合為一百零八病。至於五勞七傷、六極以及婦人三十六病,不是六氣外感,尚不包括在內,所以說「不在其中」。

清邪謂霧露之邪,濁邪謂水溼之邪。大邪、小邪,前人對此有不同的說法。《李今庸金匱要略講稿》云:「大邪:即指漫風之邪,漫風雖大而力散,故中於表分。小邪:即是戶牑隙風,隙風雖小而力銳,故中於裡分。」五邪中人,各有法度,謂所傷之部位及所表現之脈象,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風為陽邪中於午前,而脈必浮緩。寒為陰邪中於日暮,而脈必緊急。溼為重濁之邪,故傷於下而入關節。霧為輕清之邪,故傷於上而及皮腠。胃主納食,脾主運化,故飲食不節,則傷脾胃。經脈在裡為陰,絡脈在外為陽,寒氣歸陰,所以寒極則傷經;熱氣歸陽,所以熱極則傷絡。


十四、問曰:病有急當救①裡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詞解】

① 救:急先救治的意思。

【釋義】 

本條舉例說明表裡證同時出現,應以急者先治為原則。病在表,不可下,誤下之,傷其脾胃,以致表證未除,裡證又起。下利清谷不止,是裡證,身體疼痛是表證,而以裡證為急。因下利清谷不止,正氣已經虛弱,不但不能抗病祛邪,進一步且將亡陽虛脫,故當急救其裡以扶正氣。如服藥後大便已經正常,裡證基本解除,則又須救表以祛其邪,以免再行傳變入裡,引起其他變化。

本條亦見於《傷寒論》,但彼為具體治療,故列有方治,救裡用四逆湯,救表用桂枝湯。此為論述治療原則,故未出方。


十五、夫病痼疾①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②,後乃治其痼疾也。

【詞解】

① 痼疾:痼,音固。痼疾,是指難治的久病。

② 卒病:這裡是指新病。

【釋義】 

本條指久病新病同時存在,當以先治新病為原則。久病勢緩,不能急治;卒病勢急,稍緩能起變化。且痼疾難拔,卒病易治。故既有痼疾又加卒病者,一般當先治其卒病,後治其痼疾。但在痼疾與新病互相影響的情況下,治新病時又必須照顧到痼疾,如喘家病傷寒,用桂枝湯即須加厚樸、杏子。


十六、師曰:五藏病各有所得①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惡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

【詞解】

① 所得:指適合病人的飲食居處。

② 所惡:惡讀去聲。所惡,指病人所厭惡的飲食居處。

【釋義】

本條主要指出,治療疾病,除藥物外,護理工作也很重要。如病人得到適當的飲食居處,能使疾病早期痊癒;反之,能使病情增劇。但五臟病的性質各有不同,因此,所得、所惡、所不喜,不能一概而論。如肝欲散,肺欲收;脾惡溼,腎惡燥;心病禁溫食熱衣,肺病禁寒飲食寒衣。又:病人的性情、生活習慣也各有不同,必須具體分析對待。此外,遇到病人突然想吃平素不喜歡的食物,這是髒氣為邪氣所改變,食後可能助長病氣而引起發熱,也不可不加注意。


十七、夫諸病在藏①,欲攻之,當隨其所得②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餘皆仿此。

【詞解】

① 在髒:這裡泛指在裡的疾病。

② 所得:相結合的意思。

【釋義】 

本條指出病邪在裡日久不解,往往與體內有害物質如痰、水、瘀血、宿食等相結合,醫者當隨其所得,施以恰當的治法。例如渴而小便不利,即為熱與水結,當用豬苓湯利其水,水去而熱除,渴亦隨之而解。他證亦可依此類推,如熱與食結用大、小承氣湯,熱與血結用桃仁承氣湯,理亦相同。

結 語

本篇對疾病的預防、病因、病機、診斷以及治療等各方面,都作了概括性的論述。首先提出內養正氣,外慎風邪,可以預防疾病。並舉例說明各種疾病有一定的發展規律,可以根據臟腑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關係,先治其未病之臟腑,以防止疾病的傳變。未病時重視預防,已病後爭取早期治療,是本篇的一大特色。列「上工治未病」於首條,是有一定意義的。

在病因、病機方面,本篇主要從邪正兩方面來闡述,認為人與自然息息相關,不正常的氣候,常為邪氣病毒侵襲人體的誘因,但主要關鍵還決定於正氣的強弱,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而經絡受邪,深入臟腑的疾病,必有內在因素。

其對於「千般疢難,不越三條」的歸納,為後世陳無擇的三因學說奠定了基礎。關於診斷方面,對望色澤、聞語聲、視呼吸、察脈象,都作了示範性的介紹。指出病在表為淺,入裡為深;在腑易治,入髒難愈;四時氣候的變動,可以影響於色脈。其主要精神在於啟發後學重視客觀的診斷,以探求疾病的本質,判斷預後的吉兇;治療上必須針對病情,因人因時而制宜。

最後,在治療方面,指出虛實必須異治,表裡當分緩急,新久宜有先後,攻邪當隨其所得,都通過具體病例作出原則性的提示。此外,又提出對病人的飲食居處,也必須加以注意。

本篇條文不多,但所論述的,從預防到治療,從原則到具體,無不具備,全面而又簡明,在全書中具有綱領性的意義。學好本篇,對於學習以下各篇,會有很大的啟發。

本文選自《李今庸<金匱要略>釋義》

關注我們,閱讀更多精彩文章!

相關焦點

  • 《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2)
    千般疢(chèn)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藏府,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荊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杵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藏府,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藏府之紋理也。
  • 臟腑經絡之氣各有特異(圖)
    胃為水谷之海,人攝取食物,經過脾胃的消化吸收,飲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化生為能被人體利用的水谷精微,輸布於全身,滋養臟腑,化生氣血,成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  自然界的清氣:又稱天氣,它依賴肺的呼吸功能而進入人體,並同體內之氣由肺不斷地交換,實行吐故納新,參與人體氣的生成。
  • 經絡學說---奇 經 八 脈
    其中:一、中醫學基礎理論內容: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臟腑學說、辨證、經絡學說五章。二、現代醫學基礎理論內容:運動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等七章。諺語云:「為醫不明經絡,開口動手便是錯」。經絡亦是人體的內景隧道,李時珍講:「內景隧道,唯返觀者察之」。對經絡的研習是從醫入道法之一方便法門,對經絡隱性系統了解亦是通往高層次修煉之路。
  • 張仲景《金匱要略》論脾胃病的診治與方劑、中藥的註解
    《金匱要略》是張仲景另外一篇不朽的經典著作,也可以看做是《傷寒論》的雜病續集。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症為主,兼有外科、婦科及卒死急救、飲食禁忌等內容,是非常實用的一本醫學專著。《金匱要略》卷上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節選)漢·張仲景問(黃帝)曰:上工(大醫)治未病,何也?師(岐伯)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 人體臟腑病證
    臟腑辨證,是根據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現,對疾病證候進行歸納,藉以推究病機,判斷病變的部位、性質、正邪盛衰情況的一種辯證方法,是臨床各科的診斷基礎
  • 脈瑞康智能經絡疏導儀
    《黃帝內經》裡面有這麼一句話:「百病源於經絡堵」!民間也有兩句:「經絡不通,走路中風」,「經絡不通,渾身不舒象鬼上身」 。
  • 打通任督二脈對眼睛的好處
    古代武俠小說中很少有近視的大俠,原來是跟習武有關,想要成就大俠,必須要打通任督二脈!而任督二脈的起點就是在眼部!眼睛與經絡的關係關於眼睛與經絡的關係,《靈樞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
  • 【經絡大全】十二皮部簡介
    更多資訊:打開經絡大全公眾平臺,點右上角查看歷史記錄。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布區域,是以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範圍即十二經脈在皮膚上的分屬部分為依據而劃分的。故《素問·皮部論》指出:「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考,諸經皆然。
  • 十五絡脈走向
    中醫寶典微信號 zhongyidaxue經絡的定義經絡的系統組成現代經絡經絡的生理功能經絡的臨床應用經絡的循行走向經絡的循經傳感經絡的作用交會穴腧穴的作用腧穴的主治規律腧穴的定位方法經絡-根與結經絡-標與本經絡-氣街經絡-四海
  • 經絡與時辰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備主持諸氣,疏通水路的作用,亥時三焦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深度睡眠,百脈可休息生息,對身板十分有益,百歲老人有個共同獨特之處,即亥時睏覺。中醫寶典微信號 zhongyidaxue經絡的定義經絡的系統組成現代經絡經絡的生理功能經絡的臨床應用
  • 寫給19—臟腑辨證相似證候異同點總結(歷年常考)
    自汗面色淡白或恍白,舌淡苔白,脈虛心陽虛證畏寒肢冷,心痛,面色恍白或晦暗,舌淡胖苔白滑,脈微細心陽暴脫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蒼白,口唇發紫,神志模糊或昏迷,脈微細欲絕證候相同點不同點心血虛證心悸失眠多夢頭暈眼花,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舌色淡,
  • (經絡)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之所在。皮部作為十二經脈的體表分區,與經脈和絡脈的不同之處在於:經脈呈線狀分布;絡脈呈網狀分布;而皮部則著重於面的劃分。其分布之範圍大致上屬於該經絡循行的部位,且比經絡更為廣泛。
  • 別絡簡介(十五絡脈)
    手太陰絡脈 - 列缺  足太陰絡脈 - 公孫  手少陰絡脈 - 通裡  足少陰絡脈 - 大鐘  手厥陰絡脈 - 內關  足厥陰絡脈例如任脈的別絡散布於腹部,有統率腹部諸陰經絡脈的作用;督脈的別絡雖然起於長強穴,但其脈氣散頭上,別走太陽,有統率頭背部諸陽經絡脈的作用;脾之大絡散布於胸脅部,對於推動周身經脈之氣的運行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就不僅加強了人體前、後、側面的統一聯繫,而且加強了全身絡脈的聯繫。
  • 佛初草氣血平衡丹-養氣血、通雙脈疏通經絡脈,排出身體毒素,改善身體虛症,消除各種慢性疾病.
    答:經絡系統是主宰著全身氣血運行、調節生命活動的信息反饋系統,是人體的總調度、總控制系統。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均需氣血的涵養,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動。而氣血之所以能通達全身,發揮其營養臟腑組織器官、抵禦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都是依賴於經絡的傳輸功能。只有經絡通暢,氣血才能川流不息的營運於全身。
  • 分享:疼痛的臟腑、經絡辨證!
    疼痛有虛實之分,實證疼痛多因感受外邪、氣滯血瘀、痰濁凝滯,或食積、蟲積、結石等阻滯臟腑經脈,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即所謂的「不通則痛」;虛證疼痛多因陽氣虧虛,精血不足,臟腑經脈失養,即所謂的「不榮則痛」。由於導致疼痛的病因、病機各不相同,故疼痛的性質亦各異。
  • 經絡整脊法綜述
    現代研究證明背腧穴與脊神經具有如下關係:足太陽經脈是十四經脈的核心,行於背部脊柱兩側,從解剖位置與主治範圍來看,其循行與與豎脊肌及脊神經後支關係密切,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同絡於腦,行於人體陽中之陽背部,可謂二脈在循行上密切聯繫,在生理上息息相通。
  • 六脈神劍和經絡是什麼關係?這才是六脈神劍打開的正確方式……
    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稱為「正經」。內部,隸屬於臟腑;外部,分布於軀體經絡和臟腑的對應關係可以這麼理解:同名經絡對應同名臟腑,如圖所示:我想起一些成語,五臟六腑、肝膽相照、膽大包天、膽小如鼠、肺腑之言,都跟臟腑經絡相關呀?
  • 經絡通經概念——五門十變法及臟腑通治法(理論篇)
    「五門十變法」及「臟腑通治法」其範疇已跨越現有表裡經概念,加強非手足同名、非表裡經之間的聯繫,補充中醫學的理論,闡釋中醫診療思路之經絡基礎,擴大應用思路,提升臨床治療水準及療效,尤其面對多經絡、多臟腑疾患時,透過通經關係,提綱挈領,可取一經治療多經或多髒疾患。
  • 中醫臟腑辨證診治法,原來這麼深邃
    臟腑診療位於中醫診斷與治療的首位,其地位舉足輕重。要弄清楚中醫臟腑辨證診療法,首先要知道臟腑的概念。臟腑即五臟、六腑、奇恆之腑。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六腑包括小腸、膽、胃、大腸、膀肌、二焦。奇恆之腑包括腦、髓、骨、脈、膽等。講養生不離臟腑,講病證虛、實、寒、熱不離臟腑,講經絡、針灸也不離臟腑。
  • 此方劑可化痰行水,是張仲景為「嘔吐,眩暈,心下悸動」而設
    小半夏加茯苓湯為化痰利飲的名方,此方劑出自《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並治》,為溫化水飲的基礎方劑,是治療嘔飲的主方,此方劑是小半夏湯加茯苓,小半夏湯被稱為是嘔家的祖方,嘔家的聖方,可見此方劑在眾醫家心目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