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和空閒農房
依偎深林之中,靜臥碧水之畔,仿佛一夜之間,雲和大山深處的農屋成了新風景。
「以前村裡的土雞土鴨很搶手,想不到現在連老房子都成了『香餑餑』!」當地農民這樣形容空閒農房如今的火爆之勢。
鄉村,成了休閒養生的嚮往之地;農房,成了投資創業的優質資源。曾經養牲圈畜的牛棚,菸灰燻天的灰寮紛紛搖身一變,成了土洋結合的鄉村酒吧,書香瀰漫的安靜書吧,餘音繞梁的清幽琴房。現階段,雲和已成功租賃150幢閒置農房,為農民直接創收600餘萬元。閒置青山綠水間的「沉睡資源」正轉化為發展資本,成為推動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新動能。近日,我們趕赴崇頭鎮、石塘鎮等地,探尋農房升值的奧秘。
土房變身「精品房」
沿盤山公路一路向上,行駛近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了位於海拔763米的崇頭鎮坑根村柳山頭自然村。「前面就是牧雲居了!」司機指著路邊一幢5層高的酒店告訴我們。
古村落裡為什麼會有如此現代化的建築?帶著疑問,我們走進了牧雲居民宿。白色磚牆掛著梯田油畫,榻榻米、小陽臺、落地窗將這裡點亮。「原先是幢毛坯房,我們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改造。」牧雲居度假民宿業主宿慶蕾笑著說。
2015年初,雲和對空閒農房調查摸底,在全縣1115幢空閒農房中,有意願出租的有上千幢。當年6月,雲和縣開啟了「空閒農房二次創業」改革,出臺一系列配套措施,吸引、鼓勵工商資本進村上山。來自安徽的宿慶蕾趕上了這股浪潮,花下200餘萬元租下一處農房。2016年開門營業後效益漸好。2018年,又在「牧雲居」門前幾十米拐角處開了「一雙人」民宿,裡面一間由牛棚改造的「半舍」小院頗受顧客喜愛。
「我帶你們去看看!」宿慶蕾領著我們往羊腸山道走去。「喏,『半舍』的前身就是這樣的!」在十來幢相連的頹圮牛棚前,她停了下來。
改造前的「半舍」小院原是廢棄牛棚
我們注意到,不到十平方米的牛棚牆體開裂,瓦簷上也滿是青苔。「可別小看它們,稍加改造,就大不一樣,一間的年租金都要四五千元呢!」宿慶蕾說。
來到「半舍」,果真讓我們眼前一亮:青石地黃泥牆的獨立小院,花草鮮妍,簡約清幽。「這間房日常價1200元左右,一般得提前預定。」宿慶蕾說,他們計劃將剛租下的十來間牛棚再進行改造。
「這裡有20多幢80來間牛欄灰寮,我們計劃打造成一個特色商業街區。」崇頭鎮駐坑根村幹部許煜明告訴我們,村裡有農家樂民宿12家,引進牧雲居、雲谷山房等外來投資商3家,年營業收入780餘萬元,目前,正逐步加強環村遊步道建設、汙水線網改造等工程,以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
「六頭民宿」有標準
空閒農房改造成民宿,改變了房子空置、土地空閒的狀況,但民宿整體「低小散弱」,普遍缺乏特色和品牌,同質化現象嚴重。2016年,雲和縣提出了「雲和雲居·六頭民宿」品牌和發展理念,讓農房改造和民宿發展有標準可依。
「『六頭民宿』跟其他民宿最大的不同在於植入地方文化元素,融入鄉土特色,形成了系統化、規範化的民宿體系。」雲和縣鄉村振興服務指導中心主任李雲偉說。「六頭民宿」中的「六頭」指的是門頭牆頭、灶頭、床頭、木頭、石頭、田頭。其中,「門頭牆頭」指民宿建築外觀,「灶頭」指餐飲服務,「床頭」指住宿體驗,「木頭」指民宿與木玩文化的結合,「石頭」指民宿建設利用小順石等本土石材,「田頭」指周邊的田園風光等。
安溪畲族鄉黃處村佛兒巖山腳下的雲和浮生半日民宿是雲和首批標杆「六頭民宿」。客房用松陽、雲和、景寧等麗水九個縣市區名稱命名,從地板到家具,都用老木頭純手工打造,以天然木蠟油取代油漆,屋子裡到處充盈著淡淡木香。
房間軟裝方面,也凸顯著當地文化特色。松陽房主要結合松陽古村落特色,軟裝呈現濃鬱的中國鄉村田園風;青田房根據凍石石雕特色,軟裝採用了鵝黃與翠綠的主色調;龍泉房呈現龍泉青瓷和寶劍文化;縉雲房主打石頭城特色;景寧房軟裝著重體現少數民族特色,房間裡掛著畲族繡品,畲族文化書刊等。
在「六頭民宿」的規範化管理下,雲和民宿產業開始朝著集聚化、集群化方向發展,而「雲味十二道」餐飲品牌的推出,則大大聚集了人氣,帶動了鄉村旅遊。
在石塘鎮長汀村,33家閒置農房中有13家改為民宿,身價漲至百萬,當地村民搖身一變成為民宿業主。「五一期間生意雖然沒有往年好,但每天預訂量也有4到5桌。」農家樂餐飲深受顧客喜愛,與店裡推出的特色菜品有關。
「雲和湖裡的螺螄和大頭魚,我們就地取材做成椒鹽螺螄和仙宮魚頭等,土雞土鴨用牛奶藤熬湯。」民宿老闆娘謝雲燕介紹說。
一道富有特色的「家鄉菜」,是一個地方的地理坐標和文化具象。雲和採用本地所產土特產品為食材,用傳統烹飪手法製作,創新推出了仙宮湖有機魚等「雲和十二道」特色菜品,形成了「味道船幫」「農耕梯田」「漁味仙宮」「尋味客家」等四大菜系等。
通過規劃引領、龍頭帶動、廊道先行,走集群化發展道路,「雲和雲居·六頭民宿」「雲味十二道」品質和品牌認知度、美譽度正不斷提升,逐步形成了「十裡雲河」精品民宿產業集聚帶、「最美梯田」民宿產業集聚區,小順、長汀、龍門等民宿產業集聚村。
改造後的「半舍」小院煥新顏
共享農屋新業態
雲和全縣範圍內的閒置房屋被激活,與當地政府紮實推進「空閒農房二次創業改革試點」有很大關係。
雲和山多地少,村多人少。2001年,雲和提出「小縣大城」發展戰略,引導邊遠山區、庫區等交通不便、自然條件較差的農民下山搬遷,實現農民異地搬遷3.66餘萬人。
一批批山民下山進城,一幢幢農房進入了閒置狀態,「七成人口居住在縣城」的雲和,率先迎來了大批閒置農房的處置與盤活問題,「空閒農房二次利用」應時而生,但外商投資積極性不強,空閒農房利用率不高。為此,雲和開始探索空閒農房開發利用機制,搭建平臺、梳理制度等,尋找新的突破口。
「理順『三權分置』,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尤為重要。」雲和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君說,雲和目前在探索農村閒置農房拆後重建改建審批有關政策等,以處理好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地上建築農戶個人所有、經營收益經營者所有的三者關係,盤活利用空閒農房及宅基地。
制度理清後,緊接著就是平臺搭建的問題。「我們正在探索『共享農屋』模式,在不改變農屋所有權前提下,將空閒的農民住宅單體或集中式租賃。」雲和縣農業農村局農經站站長毛必田說,雲和正設立縣級層面的公益性質的空閒農房流轉平臺, 通過網際網路、物聯網技術,實現城鄉功能互換、生態空間共享。
「打造精品民宿,豐富民宿發展新業態是今後的發展方向。」 李雲偉說,雲和有民宿284家,其中,大部分由農房改建而成。後續還需將雲和鄉土文化、木玩文化、雪梨文化與民宿建設充分融合,培育「牛欄咖啡館」「鄉村酒吧」等一批新業態,形成集民宿、文化創意、農事體驗的新興經濟體。
【亮招】
就地取材 變廢為寶
「空閒農房二次創業」和「舊物回收再利用」有點像。空閒農房就像是被閒置的雜物,在封閉的角落裡,無人問津,甚至一文不值。而外來投資商和返鄉創業者擔任了「設計師」的角色,他們選中適宜改造的房屋,通過租賃或自建的方式,結合當地特色,摻入自身的設計理念,從外觀到內部進行精心改造,讓原本不起眼的老房子變成「藝術品」。在它們的牽引下,遊客慕名而來,投資接踵而至,村民致富有了新出路,鄉村振興有了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