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探秘:從心理行為學解釋同性之愛是怎麼形成的?

2021-02-09 怪誕心理行為學

怪誕心理行為學(微信號:gdxlx001)——最實用的心理學技巧,帶妳探究妳心裡的奧秘!

過去的20年中,許多關於同性戀的生物性起源的科學文獻相繼問世——就在上周又有一篇相關文章得到發表。這項(同性戀源於生物本能的)理論已然成為科學正統。但是這如何符合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呢?

邁克摩爾和瑞恩·路易斯的暢銷歌曲《Same Love》已成為美國支持同志婚姻運動的非正式主題歌,這首歌體現了許多同性戀者對於自己性取向的態度。

歌曲嘲笑那些「認為同性戀是一種決定,一種人為的傾向改變,是能通過一些治療和信仰治癒的」的傢伙。少數同志對此不以為然,仍然堅持性取向是一種社會構建的產物,他們選擇同性伴侶是一種有意識的,值得驕傲的決定。

科學的觀點則站在邁克摩爾這邊。自上世紀90年代初起,研究者就已指出,同性戀者的兄弟及母系親屬是同性戀的情況更為普遍,其誘因則是某種遺傳因素。對於成年異性戀與同性戀者大腦中特定物理差異的研究,以及令人眼花繚亂的動物同性戀行為,儘管無法證明,也與此不無關係。

然而,由於同性戀男女和異性戀者相比後代較少,便產生了一個問題。

「這有悖於進化論觀點」,加拿大萊斯布裡奇大學教授保羅·瓦齊說,「如果攜帶該性狀的相關基因的個體無法繁殖,男同性戀這種包含遺傳組分的性狀又如何在進化過程中存留下來呢?」

科學家尚未破解這一進化謎團,但已經建立了一些理論。不同的人群可能受到不同的機製作用。大部分理論與男同性戀的研究相關。相較男同性戀,女同性戀的進化未經充分研究,兩者可能作用在相似機制下,也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控制同性取向的基因還有其他作用

用於編組同性戀取向的等位基因或基因組,可能在平時具有很強的生殖效益。這就抵消了男同性戀者無法繁殖的劣勢,通過攜帶該基因的非同性戀者的遺傳,來確保這一性狀的延續。

有兩種以上可能的方法來達到上述目的。其中一種可能性是,這一等位基因會給予能使異性戀男對女性更具吸引力,或是使異性戀女性對男性更有吸引力的心理特徵。「我們知道,女性越來越喜愛具有更女性化的舉止和面部特徵的男性,並且往往把這些與良好的教養和強烈的同情心聯繫在一起,」《生而為同:關於性取向的精神生物學》的合著者,卡茨·拉赫曼說道。因此,這一理論表明,只需少量這種等位基因就能提高攜帶者繁殖成功的機會。家庭中時不時會有一個成員獲得了大量該種等位基因,而影響到他或她的性取向,但是這種基因總體而言仍具有繁殖優勢。

另一種「男同基因」能彌補繁殖劣勢的方法是在異性中產生相反的作用。例如,一個讓攜帶者對男性產生吸引力的等位基因對女性而言是一種明顯的繁殖優勢。如果這一基因出現在男性的基因編碼中就會產生同性吸引力,只要這件事很少發生的話,這種基因就仍然會帶有純粹的進化利益。

有一些證據可以證明第二個理論。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安德烈·坎培裡歐·西亞尼發現,男同性戀的母系女性親屬比異性戀男性的母系女性親屬有更多的後代。這暗示了男性X染色體上存在某種未知機制,既能幫助家族中的女性孕育更多後代,也能導致男性同性戀。這些結果並沒有在其他人種群體中進行平行測定,但這並不意味著坎培裡歐·西亞尼就義大利人種進行的研究就是錯誤的。

小知識:動物中的同性性行為

1、約有400種動物存在同性性行為,包括倭黑猩猩(雌雄皆有)這種與人類有近親關係的動物。

2、在某些情況下,這是基於繁殖理由的,例如雄性古氏鱂假裝成雌性個體來欺騙競爭者。

3、對同性伴侶的長期偏好在動物中比較少見,但是有6%的雄性大角羊(上圖所示)實際上是「基佬」。

4、對動物行為的研究幫助推翻了《德州雞姦法》——儘管科學家警告,人類同性戀情況可能與動物截然不同。

男同都是「巢中幫手」

薩摩亞群島上的fa'afafine(第三性人)不喜歡被人稱作「基佬」或是同性戀。

一些研究者相信,想要理解男同性戀者的演化,我們需要著眼於他們是如何融入更廣泛的文化中的。

保羅·瓦齊在薩摩亞群島的研究將注意力集中於名為「親緣選擇」,又稱「巢中幫手」假說的理論上。這一理論認為,男同性戀者通過提升兄弟姐妹的生殖適應性、貢獻金錢或是表現出其他諸如照看和指導兒童之類的叔伯行為,來彌補他們沒有子嗣的缺憾。一些男同與其甥侄輩共享基因編碼,由是這項理論提出,呈現性取向的基因也會藉此得到遺傳。

懷疑論者指出,由於平均來說人類僅與這些親屬共享25%的基因編碼,每少生育一個自己的後代,男同將需要撫育兩個本不存在的甥侄才能彌補。瓦齊還沒有測算出同性取向者促進其手足繁殖的準確比率,但已經確定薩摩亞的「基佬」相比「直男」來說會花費更多的時間照料自己的甥侄。

「沒有人比我對此更感到驚訝的了」,提起他的研究結果,瓦齊說道。他之前的研究表明,日本的男同志與異性戀無子嗣的男女相比,並沒有對他們的甥侄表現出更多關注和慷慨。在英國、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樣的結果。

瓦齊認為,他在薩摩亞得到的不同結果是由於他的研究對象與眾不同。他研究的是fa'afafine,他們被定義為「第三性者」,穿著女性服裝,並與自視為「直男」的男性發生性關係。他們是一個跨性別的種群,不喜歡被人稱為「基佬」或是「同性戀者」。

瓦齊推測,fa'afafine對他們的甥侄更為關注的部分原因是他們在薩摩亞文化中的被接納度遠高於西方和日本(「你不可能在親屬排斥你的情況下幫助他們」)。但是,他同樣相信有某種機制影響著fa'afafine的生活方式,使得他們更可能傾向撫育自己的甥侄。據此推測,他在世界上其他的「第三性」種群裡也會得到類似的結果。

如果這是正確的,那麼「巢中幫手」理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同性相吸的性狀為什麼沒有被自然淘汰。這一假說促使瓦齊產生另一個推測:被視為男性且具有男性特徵的男同性戀者——大部分的西方男同性戀者即是如此——是有跨性別性徵者的後裔。

男同性戀也有孩子

艾爾頓·約翰和大衛·芬尼斯通過一位代孕母親生育了兩個孩子,但是他們的生物學「父親」的身份卻是一個秘密。

在美國,大約37%的女同、男同、雙性戀和易性癖者有孩子,其中大約60%是親生的。根據威廉士學院的研究,每對有孩子的男同配偶平均會有兩個孩子。

這個數字可能還不足以維持這一群體的基因特性,但是進化生物學家傑裡米·尤德爾在一篇博文中指出,許多現代史上的男同性戀者並沒有公開地過著同性戀生活。迫於傳統社會結婚生子的壓力,過去男同性戀者的生育率可能高於現在。

男同擁有孩子的數量同樣取決於你對「基佬」的定義。在薩摩亞群島,許多和fa'afafine發生過關係的「直男」仍會結婚生子。

「當你從多元文化觀的視角出發,同性戀的範疇會變得十分寬泛」,夏威夷大學進化生物學家瓊·垃夫基登告訴我們,「如果你到印度去,就會發現,如果有人自稱『男同』或是『同性戀』的話,你就可以直接認定他們是西方人。但這並不意味著印度沒有同性戀者。

同樣在西方,有證據表明,很多人經歷過一個階段的同性戀行為。上世紀40年代,美國性學家阿爾弗雷德·金賽發現,儘管僅有4%的白人男性在青春期後成為單一的同性戀者,但是有10%的男性經歷過為期3年的同志階段,37%的男性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曾與同性發生性關係。

去年在英國進行的一項全國性觀念調查得到的數字較小。大約16%的女性表示她們曾與其他女性有過性經驗(8%的女性有過生殖器接觸),7%的男性表示他們曾與其他男性有過性經驗(5%的男性有過生殖器接觸)。

然而相比同性戀和異性戀的定義或是人們發生同性性行為的頻率,大多數研究同性戀進化的科學家對一種持續的、內在的性慾模式更有興趣。「性認同和性行為並不是衡量性取向的好標準,」保羅·瓦齊表示,「性感受才是。」

小知識:雙性戀的優越性

人類學家RC Kirkpatrick指出,雙性戀可能與更高的存活率有關。他以殖民地時代前的夏威夷、15世紀佛羅倫斯和17世紀日本(如上圖)等地區為例,指出同性戀的意願可以幫助個體和家族之間組成同盟,從而獲利。這意味著這些人能夠活得更長,生育並撫養更多後代。

同性戀不只取決於DNA

去年全球同性戀非法國家分布圖。圖中的黑色區域是對同性戀處以死刑的國家。

卡茨·拉赫曼表示,表現同性吸引力的等位基因僅能解釋人類同性戀中的一部分類型。此外,當然會有各種各樣的生物原因在其中發揮作用,根據卡茨的說法,大約有1/7的男同的性取向要歸功於「老大哥效應」。

這與喬治·歐威爾的《1984》沒什麼關係,而是描述了某項觀察結果:有兄長的男孩明顯更有可能成為男同性戀——並且每多一個兄長,其成為同性戀的機會就會增加約1/3。沒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有一種理論是,每次懷上男胎,母體就會對男性發育中起到某種作用的蛋白質產生一次免疫反應。由於這一免疫反應只會在生產多個兄弟姐妹之後才開始發揮作用,他們大部分會是異性戀,並會繼續生育後代,這種產前特異性才沒有被自然選擇所淘汰。


出生前受到異常水平的荷爾蒙刺激也會影響人的性取向。例如,在出生前受到較高水平睪丸酮刺激的女性胎兒此後成為女同性戀的比率更高。研究顯示,充當「丈夫」角色的女同性戀者和男性一樣,食指與無名指之間有些微的長度差異——這是胎兒期受到睪丸酮刺激的一種標記。作為「妻子」角色的女同性戀者中卻很少發現有這種差異。

另一種兄弟——同卵雙胞胎——也帶來了一個微妙的疑問。研究發現,如果同卵雙胞胎中的一個是同性戀,那麼他們的兄弟擁有同樣的性取向的概率大約是20%。雖然比起隨機性,其中的似然性更高,但對於兩個擁有相同基因序列的人來說,這還是較預期要來得低。

來自加州聖芭芭拉大學的威廉姆·萊斯表示,通過研究我們基因序列的處理過程,而非研究基因序列本身,我們就有可能對此作出解釋。萊斯和他的同事參考新興的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該學說研究「表觀標記」(epi-marks),這一標記決定了我們DNA中的各個作用部分開關的狀態。萊斯認為,女性胎兒受某種降低其對睪丸酮敏感性的表觀標記的驅使。這種表觀標記通常不會遺傳給下一代,如果偶然出現遺傳的話,就會導致男孩的同性性傾向。

《同志健康》雜誌主編威廉姆·拜恩博士相信性取向很可能是先天的,但他也認為其中的原理比許多科學家以為得要複雜得多。就此他說明,同性戀的遺傳能力與離婚者類似,但是「社會科學研究者們卻沒有……對『離婚基因』進行過任何研究,反而把重點放在研究遺傳的性格和喜怒無常的特質這些可能會影響離婚可能性的方面。」

對卡茨·拉赫曼來說,是媒體關於「同性戀基因」發現的報導,把性取向遺傳理論看得過於簡單化了。他認為,性取向涉及幾十甚至上百對等位基因,這些基因可能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才能被發現。此外,儘管異性戀比同性戀在進化論原則中更具優勢,也並不是說只有同性戀者的性取向才是由基因決定的,異性戀者同樣如此。

相關焦點

  • 鳥類的同性之愛:130種鳥類有同性戀行為(圖)
    Geoff MacFarlane告訴記者,他所帶領的研究小組對其中93種野外鳥類進行了為期5年的研究,發現在這93種鳥類中至少有5%的鳥類有著同性交配行為。並非只有異性之間才能成功交配繁殖,有一些特殊的鳥類可以在固定的周期內與同性和異性交配。他們分析了93種同性戀的野生鳥類的記錄,發現這些鳥類中,同性求偶、同性交配行為很普遍:38%的雌性有同性戀行為,而82%的雄性有同性戀行為。
  • 臺灣【同性二人婚姻自由案】大法官解釋(全文)
    有關同性伴侶之權益,宜循立法程序,採取適當之法制化途徑加以保障。二、民法系規範私人間社會交往之「社會自主立法」,親屬法制應尊重其事實先在之特色,對於「婚姻上之私法自治」,立法機關自有充分之形成自由。慮及本案之複雜性及爭議性,或需較長之立法審議期間;又為避免立法延宕,導致規範不足之違憲狀態無限期持續,有關機關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2年內,依本解釋意旨完成相關法律之修正或制定。至以何種形式(例如修正婚姻章、於民法親屬編另立專章、制定特別法或其他形式),使相同性別二人,得為經營共同生活之目的,成立具有親密性及排他性之永久結合關係,達成婚姻自由之平等保護,屬立法形成之範圍。
  • 羅馬人的同性之愛
    熟悉西方古典史的朋友們或許會知道,在古希臘人眼裡愛情與性別不存在本質上的聯繫,因此同性之愛亦屬平常之事。可到了羅馬時代,這樣的觀念是否還能被人們普遍接受?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因為首先要界定愛與性,愛情與尋歡,兩者雖有區別但無天然的界限,如果展開這個問題的話,將無法窮盡。當然,作為一篇網絡小短文,我們大可簡單粗暴一些,就暫時把上面兩者揉合到一起,明眼的讀者自然可以分辨差別。
  • 關於性別、性取向、性行為的簡單解釋
    首先要明白三個概念,性別、性取向和性行為。一、性別。每個人都有三個性別,即:社會性別、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社會性別主要是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環境對其性別的認定。在我們的社會中定義了穿裙子、留長髮、化妝等是女性的特徵,所以如果一個生理為男性的人,穿裙子、留長髮、化妝,那麼人們看到後的第一反應為女人,這個外在的「包裝」就是社會性別。
  • 認知神經科學:人類行為研究新進展
    人類行為是如何產生的?不同學科之間雖存在差異和鴻溝,但對人類行為的思考和研究從未停止過,迄今為止,這仍是具有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神經科學從生物學視角出發,試圖解釋神經迴路如何活動進而執行當前行為;認知科學則從心理學視角出發,探討行為產生的內部認知加工過程是什麼;這些過程如何通過計算機加以實現,則是人工智慧關心的問題。
  • 同性戀不是病,剛好他們愛的人和自己同性而已
    通常我們認為,同性戀是指一個人在性愛、心理、情感上的興趣被同性別的人吸引(不管這些興趣是否從外顯行為中表露出來),那些與同性產生愛情、性慾、或戀慕的人被稱為同性戀者。同性戀形成的原因很複雜,通常我們認為有以下三個方面:1、先天生理因素,也被稱為素質性同性戀。如遺傳因素、激素水平、大腦結構等等,大概佔總人口的3%-4%左右。
  • 大法官怎麼說——臺灣同性婚姻釋憲的748號解釋 | 微思客
    2017年5月24日,臺灣司法院大法官作出第748號解釋,宣布民法中關於婚姻的規定,未使得同性擁有「成立最具有親密性及排他性之永久結合關係」的可能性,違反憲法第二十二條關於婚姻自由和第七條關於平等保護的規定。要求立法機關在兩年內完成相關法律修訂或制定,逾期未完成,同性結婚將按照現行民法婚姻登記要求進行登記。
  • 動物行為學及其起源——動物行為學系列(一)
    社交                    氣味通訊                   奔跑動物行為學的研究一般分為兩個學派,即比較心理學派和行為學派。比較心理學家一般以小鼠或者鴿子作為研究對象,他們將實驗在嚴格控制的條件下進行,實驗的目的是探索動物行為的共同規律並將其應用於人類行為的研究中。
  • 被同性表白了,怎麼辦?漲知識
    如果你感到很慌張,甚至開始躲著TA疏遠TA,那你對同性之戀的認識可能有些誤區。 1同性戀≠同性性行為 定義上來說,同性戀是指同性個體間產生愛慕、情感以及性吸引,所以和異性戀一樣,性也僅僅是同性戀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 直人被同性表白了,怎麼辦?漲姿勢!
    如果你感到很慌張,甚至開始躲著TA疏遠TA,那你對同性之戀的認識可能有些誤區。街訪 | 面對同性表白,直人會作何反應?相對應的是,某些情境容易促成同性性行為的發生,例如在監獄或軍隊等同性佔主體的場合。但發生這樣的同性性行為,卻並不意味著同性戀。
  • 見字如面:和小C關於同性、婚姻及同性婚姻等話題的討論
    不知您怎麼看?各自有了家庭和孩子就意味著多了數量級的瑣事,必然會走極大的精力,怎麼還能做到和原伴侶感情如初呢?假如與女同妻子在日復一日的育娃中培養出了感情,哪怕是親情,也會影響和同性伴侶原本心中只有對方的純粹吧?看過《北京故事》後,我開始關注這個群體。既為比異性戀更不容易的同志愛情感動,也對荒淫無度的lan交現象痛心。可惜不是從事心理學專業,能做的幾乎沒有。
  •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立者華生:心理就是行為
    社會的進步促使心理學發展,1913年華生在《心理學評論》上發表論文《行為主義心目中的心理學》,成為行為主義心理學誕生的標誌。此後50年,心理學一直是行為主義的天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立者——華生。【美】約翰·華生J. B.
  • 動物同性戀是錯「愛」還是策略性合作?
    關於動物同性戀的問題,科學家們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解釋。是先天遺傳還是後天造就?動物的同性戀行為是由遺傳先天形成的還是後天環境造就的,是同性戀研究中至今存疑的元命題。在關於動物同性戀生理基礎的研究中,研究者尚未就動物物種中同性戀活動的明確生理解釋達成一致,但性激素水平對動物同性戀行為有一定影響,是被大量研究證實的。
  • 不久的將來,人類有望揭示小腦是怎麼控制人類行為和認知的!
    高解析度成像顯示人類小腦佔皮層面積的80%,表明它隨著人類行為和認知的發展而增長。 SDSU MRI影像中心的心理學教授,認知神經科學家馬丁·塞雷諾(Martin Sereno)表示:「它具有如此大的表面積,這證明了人類行為和認知的獨特發展。」 「它的擴展很大,以至於摺疊模式非常複雜。」 Sereno與來自英國,荷蘭和加拿大的成像和小腦專家合作,使用了專業軟體,以計算方式重建了小腦的摺疊表面。
  • 科學百態:湍流是怎麼形成的?放電現象又怎麼回事?
    科學百態:湍流是怎麼形成的?放電現象又怎麼回事?小編帶大家認識一下。1、湍流之謎平緩流動的溪水倏然忽左忽右旋轉起來,漩渦一個套一個,井然有序,一個精巧別致的漩渦體系須臾形成,這就是湍流。湍流隨處可見,與人類生活緊密相關。
  • 探秘動物世界幕後之旅研學營 6大模塊助孩子發現生命之美
    中國山東網7月12日訊 這個假期,孩子的暑假怎麼過?青島森林野生動物世界專屬打造「發現生命之美——探秘動物世界幕後之旅研學營」。這個夏天,讓你的孩子獨立自信而閃耀!據悉,青島森林野生動物世界已連續開展了5屆研學營活動,第6屆研學營圍繞「生命教育」開展,從動物、植物和人類三個維度出發,教授營員發現生命之美,帶領營員探秘動物世界幕後之旅。自然世界的美妙,任何精度的屏幕都無法再現。昆蟲的鳴叫,樹木的長勢,浩瀚的星空……只有身臨其境,才能帶來無窮的感官體驗。
  • 心理諮詢之解釋技術
    齊天大聖真的愛紫霞嗎?菩提老祖說的是假如菩提老祖對齊天大聖說的是:「昨天,晚上,你夢中叫了白晶晶的名字758次」第二天對齊天說:「昨天晚上,你夢中說了白晶晶的名字759次,比上次多了一次?」依此操作會怎麼樣?沒人知道。
  • 寵物之間會有同性戀情麼?
    我一度懷疑它倆有同性戀愛的傾向。  我個人對同性戀愛保持開放的態度,但是這個事兒如果推及到寵物身上,可能會更複雜,因為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  本文試圖探討這個事兒。這其中也包括狗狗之前。兩隻小公狗騎來騎去的事兒,相信養狗狗的家長可能聽說或者見過這樣的事情。  01.科學如何解釋?
  • 婚前性行為的心理誤區
    歡迎關注        根據調查,女人在婚前行為的心理動機存在需要偏激的觀念和想法。        有些女人認為自己已經成年,可以盡情的滿足自己的生理需要。甚至有的對婚前懷孕、打胎不屑一顧,認為房事沒有罪。        女人應該怎樣看待婚前性行為,婚前性行為的重要性在哪裡,女人該不該選擇婚前性行為?
  • 臺灣釋字第 748 號【同性二人婚姻自由案】
    解釋文:民法第4編親屬第2章婚姻規定,未使相同性別二人,得為經營共同生活之目的,成立具有親密性及排他性之永久結合關係,於此範圍內,與憲法第22條保障人民婚姻自由及第7條保障人民平等權之意旨有違。有關機關應於本解釋公布之日起2年內,依本解釋意旨完成相關法律之修正或制定。至於以何種形式達成婚姻自由之平等保護,屬立法形成之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