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滿樓
明清鼎革之際,滿洲八旗的驍勇善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八旗勁旅最開始只是擅長騎射,雖然在初期兵鋒犀利、勢如破竹,但畢竟野戰為長,攻堅為短,只能在曠野打打圍殲戰。
隨著戰爭進程的不斷深入和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八旗在進軍遼東後,攻城就得啃硬骨頭了。在明軍的堅城利炮面前,對火炮缺乏認識、對攻城也沒有經驗的八旗同樣損失慘重,如寧遠大戰中,就連一生從無敗績的努爾哈赤也被炮火擊傷,並在不久後死去。
吃此大虧後,皇太極時期開始大力加強清軍的火炮能力。當時,清軍先是利用從遵永等地掠來的工匠製造紅夷大炮,其炮重約1800至3000公斤,彈重約4-8公斤(相當於12-24磅炮)。在大凌河之戰中,清軍就攜帶了這樣的8門紅夷重炮和80門大將軍炮(明制短管滑膛炮,重千斤,接近8磅炮),其炮火能力已不容小覷。
在發展清軍火炮能力的過程中,漢人也是額附的佟養性立下汗馬功勞,當時就是由他率領歸降的明軍士兵負責鑄造大炮。1630年,明軍藉助炮火一舉收復永平、灤州四城,皇太極大為震怒,命佟養性加緊鑄炮。
次年,佟養性制炮成功,皇太極極為興奮,他親自將紅衣大炮命名為「天佑神威大將軍」,並在炮身上刻下了鑄造者的名字:督造總兵官額附佟養性、監造遊擊官丁啟明、備御祝世蔭、鑄匠王天相、竇守位、鐵匠劉計平。從此,八旗也有了自己的大炮了。
1633年,明軍中火炮能力最強的孔有德、耿仲明部投降皇太極,同時也將大量炮手、炮匠和大炮帶了過來,清軍火炮作戰能力更是如虎添翼。除了耿精忠、尚可喜外,孔友德還有後來的吳三桂等,其大量的漢軍部隊都非常熟悉火炮槍枝的使用,他們在八旗在中原攻城略池時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然,當時的火器火炮都是作坊時代的產品,其成本昂貴而效率不高,用於攻城尚可,真在野戰中,也難以對八旗騎兵形成壓制性威脅。因此,八旗軍在取代明朝的徵戰過程中,實際是將騎射和火炮綜合應用,所謂野戰則騎射、攻城則火炮的結果。
清代明後,火器製造技術在原來基礎上又有了較大的發展和創新。康熙年間,康熙在宮中設造辦處,景山和鐵匠營設立炮廠,所制槍炮專供皇室和滿洲八旗之用。此外,還專門設立了裝備鳥槍、火炮的火器營。
之後,為平定吳三桂的「三藩之亂」,康熙命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製造適應南方地形特點和便於戰場上機動使用的輕便火炮。南懷仁「依洋式鑄造新炮」,並進呈《神威圖說》一書,介紹了西方的制炮理論和方法。
據統計,從康熙十四年(1675)至康熙末年的四十餘年間,清軍督造或改制神威無敵大將軍、制勝將軍、威遠將軍、金龍炮等各型火炮近千尊,數量之大,十分可觀。從種類上說,清軍火炮十分齊全,有幾十斤、幾百斤的輕便炮,也有上千斤乃至七八千斤的重型炮(用於攻城)。
據乾隆二十一年(1756)《欽定工部則例造火器式》記載,當時共有火炮85種,可見火炮種類之多。此外,當時的火炮性能也有所改進,如安裝瞄準器提高命中精度,加長炮身提高射程;安裝炮車炮架增加機動性;改進炮彈和火藥加強殺傷力,等等。
然而,清軍火器製造雖然有所進步,但畢竟是工業革命前舊作坊時代的產物。近代以後,在真正的火炮面前,即使再驍勇的滿蒙八旗,也被打得七零八落。如在1860年英法聯軍之役中,由僧格林沁率領的精銳騎兵即遭到毀滅性打擊。以下是英法聯軍軍官的事後追記,十分形象的再現了當時的那場大戰:
大批密集的蒙古騎兵,從他們藉以掩蔽的樹林後面向一隊法國步兵法國炮兵猛撲,後者正從距運河三裡許的一個村莊中出發。槍炮加上照明彈的作用,迫使這一群陣容雜亂的騎兵不得不折回原地。……當阻扼聯軍進攻的嘗試遭到失敗後,中國騎兵又在八裡橋前沿的墓地一帶和寺廟附近重新發動攻擊,但這兩次都被為數不多的法軍擊退了。
最後也是十分頑強的抵抗,發生在八裡橋橋堍一帶。在橋的另一端,部署了擁有二十七尊炮的一個炮兵連,同時還有從北京調來的正黃旗的滿洲禁軍,在此次戰役中負傷的指揮官勝保也親臨陣前。八門法國線膛炮把中國的炮兵隊摧毀了,接著步兵又以刺刀對該橋進行了掃蕩。滿洲人英勇搏鬥,並未立即撤退,但是當法軍渡過運河以後,他們便潰不成軍了。
據法軍軍官蒙託邦回憶說:八裡橋是一種古老文明造就的偉大古蹟。那些衣著華麗的騎兵,在橋道上揮動旗幟,毫無掩護地對我軍進行無能為力的炮火攻擊。在一番激烈的炮火反擊後,早晨還鬥志昂揚的清軍騎兵,現在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法軍中尉保羅·德拉格朗熱則記載說:八裡橋之戰中,炮彈和子彈無法徹底消滅中國騎兵,他們似乎從灰燼中重生。他們如此頑強,以至會拼命地衝到距大炮只有30米遠的地方。我們大炮持續和反覆地排射,炮彈在他們左右飛馳,他們在炮火中紛紛倒下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八裡橋之戰實際成為傳統騎兵的最後輓歌。昔日縱橫無敵、不可一世的滿蒙騎兵,就此消失在歷史長河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