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的火炮技術究竟有多強?八裡橋之戰中被英法聯軍打回原形

2020-12-23 騰訊網

作者:金滿樓

明清鼎革之際,滿洲八旗的驍勇善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八旗勁旅最開始只是擅長騎射,雖然在初期兵鋒犀利、勢如破竹,但畢竟野戰為長,攻堅為短,只能在曠野打打圍殲戰。

隨著戰爭進程的不斷深入和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八旗在進軍遼東後,攻城就得啃硬骨頭了。在明軍的堅城利炮面前,對火炮缺乏認識、對攻城也沒有經驗的八旗同樣損失慘重,如寧遠大戰中,就連一生從無敗績的努爾哈赤也被炮火擊傷,並在不久後死去。

吃此大虧後,皇太極時期開始大力加強清軍的火炮能力。當時,清軍先是利用從遵永等地掠來的工匠製造紅夷大炮,其炮重約1800至3000公斤,彈重約4-8公斤(相當於12-24磅炮)。在大凌河之戰中,清軍就攜帶了這樣的8門紅夷重炮和80門大將軍炮(明制短管滑膛炮,重千斤,接近8磅炮),其炮火能力已不容小覷。

在發展清軍火炮能力的過程中,漢人也是額附的佟養性立下汗馬功勞,當時就是由他率領歸降的明軍士兵負責鑄造大炮。1630年,明軍藉助炮火一舉收復永平、灤州四城,皇太極大為震怒,命佟養性加緊鑄炮。

次年,佟養性制炮成功,皇太極極為興奮,他親自將紅衣大炮命名為「天佑神威大將軍」,並在炮身上刻下了鑄造者的名字:督造總兵官額附佟養性、監造遊擊官丁啟明、備御祝世蔭、鑄匠王天相、竇守位、鐵匠劉計平。從此,八旗也有了自己的大炮了。

1633年,明軍中火炮能力最強的孔有德、耿仲明部投降皇太極,同時也將大量炮手、炮匠和大炮帶了過來,清軍火炮作戰能力更是如虎添翼。除了耿精忠、尚可喜外,孔友德還有後來的吳三桂等,其大量的漢軍部隊都非常熟悉火炮槍枝的使用,他們在八旗在中原攻城略池時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然,當時的火器火炮都是作坊時代的產品,其成本昂貴而效率不高,用於攻城尚可,真在野戰中,也難以對八旗騎兵形成壓制性威脅。因此,八旗軍在取代明朝的徵戰過程中,實際是將騎射和火炮綜合應用,所謂野戰則騎射、攻城則火炮的結果。

清代明後,火器製造技術在原來基礎上又有了較大的發展和創新。康熙年間,康熙在宮中設造辦處,景山和鐵匠營設立炮廠,所制槍炮專供皇室和滿洲八旗之用。此外,還專門設立了裝備鳥槍、火炮的火器營。

之後,為平定吳三桂的「三藩之亂」,康熙命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製造適應南方地形特點和便於戰場上機動使用的輕便火炮。南懷仁「依洋式鑄造新炮」,並進呈《神威圖說》一書,介紹了西方的制炮理論和方法。

據統計,從康熙十四年(1675)至康熙末年的四十餘年間,清軍督造或改制神威無敵大將軍、制勝將軍、威遠將軍、金龍炮等各型火炮近千尊,數量之大,十分可觀。從種類上說,清軍火炮十分齊全,有幾十斤、幾百斤的輕便炮,也有上千斤乃至七八千斤的重型炮(用於攻城)。

據乾隆二十一年(1756)《欽定工部則例造火器式》記載,當時共有火炮85種,可見火炮種類之多。此外,當時的火炮性能也有所改進,如安裝瞄準器提高命中精度,加長炮身提高射程;安裝炮車炮架增加機動性;改進炮彈和火藥加強殺傷力,等等。

然而,清軍火器製造雖然有所進步,但畢竟是工業革命前舊作坊時代的產物。近代以後,在真正的火炮面前,即使再驍勇的滿蒙八旗,也被打得七零八落。如在1860年英法聯軍之役中,由僧格林沁率領的精銳騎兵即遭到毀滅性打擊。以下是英法聯軍軍官的事後追記,十分形象的再現了當時的那場大戰:

大批密集的蒙古騎兵,從他們藉以掩蔽的樹林後面向一隊法國步兵法國炮兵猛撲,後者正從距運河三裡許的一個村莊中出發。槍炮加上照明彈的作用,迫使這一群陣容雜亂的騎兵不得不折回原地。……當阻扼聯軍進攻的嘗試遭到失敗後,中國騎兵又在八裡橋前沿的墓地一帶和寺廟附近重新發動攻擊,但這兩次都被為數不多的法軍擊退了。

最後也是十分頑強的抵抗,發生在八裡橋橋堍一帶。在橋的另一端,部署了擁有二十七尊炮的一個炮兵連,同時還有從北京調來的正黃旗的滿洲禁軍,在此次戰役中負傷的指揮官勝保也親臨陣前。八門法國線膛炮把中國的炮兵隊摧毀了,接著步兵又以刺刀對該橋進行了掃蕩。滿洲人英勇搏鬥,並未立即撤退,但是當法軍渡過運河以後,他們便潰不成軍了。

據法軍軍官蒙託邦回憶說:八裡橋是一種古老文明造就的偉大古蹟。那些衣著華麗的騎兵,在橋道上揮動旗幟,毫無掩護地對我軍進行無能為力的炮火攻擊。在一番激烈的炮火反擊後,早晨還鬥志昂揚的清軍騎兵,現在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法軍中尉保羅·德拉格朗熱則記載說:八裡橋之戰中,炮彈和子彈無法徹底消滅中國騎兵,他們似乎從灰燼中重生。他們如此頑強,以至會拼命地衝到距大炮只有30米遠的地方。我們大炮持續和反覆地排射,炮彈在他們左右飛馳,他們在炮火中紛紛倒下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八裡橋之戰實際成為傳統騎兵的最後輓歌。昔日縱橫無敵、不可一世的滿蒙騎兵,就此消失在歷史長河當中了。

相關焦點

  • 八裡橋之戰中,為何清朝損失萬餘精騎,英法聯軍卻只死了十餘人?
    1860年9月21日,清朝與英法聯軍展開決戰。在八裡橋之戰中,清朝精銳盡出,六萬大軍中有三萬都是騎兵,而且其中一萬還是來自察哈爾的蒙古馬隊,統帥則是大將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這是清軍的王牌,也是遊牧民族的驕傲,它們曾馳騁於草原上,縱橫無敵。清朝知道聯軍強大,但他們相信,這支強大的騎兵能夠咬下聯軍的一塊肉來。
  • 從英國軍官回憶1860年大沽口之戰,看英法聯軍的真實傷亡數字
    一般認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清軍表現較第一次更為糟糕,不僅丟失了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成為俘虜,還被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了圓明園。然而就在一年前,清軍在大沽口打了一個勝仗,擊沉擊傷英國軍艦6艘,打死打傷500餘人。開創鴉片戰爭爆發以來的最大戰果。
  •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1860年9月21日,在京郊八裡橋,由森格林欽率領的1.7萬蒙古騎兵與英法聯軍展開了最激烈的戰鬥。為了消滅這些侵略者,蒙古騎兵揮舞軍刀,手持火線槍,對英法聯軍陣地發起一波又一波的衝擊。
  • 大清對列強的逆襲:大沽口之戰清軍痛打英法聯軍,傷亡比1:10
    英法聯軍共計出動11艘艦艇,掩護1160餘陸戰隊登陸,計劃迅速奪取炮臺後,同上次一樣長驅直入。 要知道,在一年多以前的第一次大沽口之戰裡,英法聯軍可是僅僅花了2個多小時就佔領炮臺,打得清軍落花流水,自身只付出10餘人陣亡的代價。
  • 1860年英法聯軍兩次火燒圓明園時,還燒毀了哪些園林?
    鹹豐十年(1860)的9月21日,英法聯軍在北京通州的八裡橋,與僧格林沁、勝保等人帶領的清軍大戰三四個小時。清軍戰敗後,英法聯軍也進行了幾天的休整。10月3日,英法聯軍向北京城裡進發,當得知清軍主力部署在圓明園一帶時,聯軍便尾隨而來。
  • 坐擁12萬湘軍,眼看英法聯軍侵入京城,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在中國的近現代史當中,自從1840年清政府被英國殖民侵略以後,中國就開始了恥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狀,1860年英法聯軍再次攻入北京城,進行燒殺擄掠,無惡不作的行徑,當時擁有著12萬湘軍的曾國藩卻不為所動,一心只想著剿滅太平天國,這究竟是為什麼?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 曾國藩稱英法有德於我 左宗棠疏遠英法兩國
    巴黎有巴黎聖母院,埃及有金字塔,希臘有巴黛農,羅馬有競技場,而屹立於世界東方的中國卻有圓明園,然而在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在對圓明園洗劫一空之後,又縱火燒毀了這一舉世聞名的
  • 被一小兵所殺的「鐵帽子王」:一生戰功赫赫,曾擊退英法聯軍艦隊
    此後,僧格林沁一路升官,在四十歲時,官至鑲黃旗蒙古都統,而且在道光皇帝駕崩時,僧格林沁還成為顧命大臣之一,可見僧格林沁有多受信任。而僧格林沁本人也的確有點能力,在太平天國北伐時,僧格林沁受命統大軍出京抵禦,兩年之中大小數百戰,先後生擒林鳳祥、李開芳,全殲太平天國北伐軍,因此威名震於海內。
  • 你知道英法聯軍敢燒圓明園,為什麼不敢火燒故宮嗎?
    一八六零年,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這是刻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奇恥大辱,有的人可能問,既然英法聯軍攻打了北京,火燒了圓明園,為什麼當時沒有燒故宮?首先我們先談一談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燒圓明園,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一八五四年,英、法、美三個國家提出要修改南京條約,遭到清政府拒絕。
  • 為什麼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後,燒的是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
    一旦動手毀掉紫禁城,有可能會造成兩個後果:第一,清廷拒絕議和,英法聯軍與清廷的戰爭擴大化;第二,清廷滅亡,中國陷入無政府狀態。這兩個後果都是英法聯軍不願看到的。英法聯軍此來,說到底是為修約,換句話說就是謀求擴大在華政治和商業利益,只要是有悖於這個目標的行動,即便是軍隊想做,他們的政府也不會讓他們去做。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但是等他們的戰船開進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虛驚一場,這頭東方雄獅無非只是傳說中的紙老虎而已。於是,西方列強們開始膽子大了起來,接下來便是無休止的敲詐勒索,想要瓜分曾經夢想中的黃金國度。今天我為你帶來一段最恥辱的歷史,那就是火燒圓明園。當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並攻入北京的時候,作為最高統治者的鹹豐皇帝落荒而逃,選擇以打獵為名,前往承德避暑山莊避難。
  • 亞歷山大一世時俄國大敗拿破崙,三四十年後在克裡米亞卻被英法暴打
    但隨著英國、法國的介入,面對各種金屬、木頭、蒸汽相結合的新式軍艦,俄國人沒有在海上與英法兩個工業強國硬拼。而是選擇鑿沉船隻阻礙英、法艦隊的進軍,並把艦炮搬運至岸上。不過俄國這樣做,也等於是把制海權拱手相讓,也影響了俄國的後勤補給效率。而隨後英、法聯合艦隊不費吹灰之力便控制了黑海制海權。此後英、法聯合艦隊對俄國各處的炮臺進行猛烈炮擊。俄國炮臺憑藉地勢優勢與英法艦隊雙方互有勝負,各有損傷。
  •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曾國藩與左宗棠反應為何不同?誰愛國一目了然
    但是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慘禍,面對皇族被外邦人踩在腳下的顏面,當時的清朝重臣曾國藩和左宗棠卻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回應,今天就從這段歷史中看看古人的愛國情懷究竟有多深吧。
  •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火燒圓明園,卻沒燒紫禁城,為何?
    1860年,英法聯軍為了擴大在華特權和利益,毅然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侵入京城,將圓明園洗劫一空,並放火將其燒毀,致使我國很多的珍貴文物或流失海外,或葬身於火海。當然了,這其中還有一個國家最為可惡,那就是沙俄,他們在戰爭中因出兵「調停」有功勞,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成了真正的贏家。
  • 《亮劍》裡八路軍騎兵子彈耗光,為何日軍不開槍,而是打白刃戰?
    騎兵是數千年之前就已經產生的兵種,當坦克還未出現在戰場上時,騎兵在陸戰中的軍事地位是非常高的,我國的騎兵也是一個歷史性的存在,從戰國到清朝的兩千多年裡,騎兵竟然已經發展了這麼多年,可見騎兵對於戰場多麼重要。
  • 手握先進武器,卻只去送人頭,八國聯軍評價:清軍不會打近代戰爭
    文/商學野 1900年農曆庚子年,德、日、英、俄為首的八國聯軍以"剿滅拳匪"為理由侵略中國,史稱"庚子之變"。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其目的是報公使的仇,還是教訓鹹豐皇帝呢?
    在英法聯軍攻破廣州後,又聯合沙俄以及美國率軍艦來到了大沽口,要求與清政府談判。鹹豐被嚇了一跳,本來要抵抗一陣子,結果大沽口失陷,侵略者很快就到了天津,沒辦法,清政府與與英法兩國分別籤訂了《天津條約》。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聯軍與維希法國在敘利亞作戰
    ——雨果(法)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577字,閱讀約4分鐘所以,必須拿下敘利亞!法國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的託管當局實力並不弱,擁有約4.5萬人的部隊,裝備有151門火炮、90輛坦克和179架飛機。英國雖然擁有澳大利亞第一軍、英國第六步兵師、印度陸軍數個旅和自由法國軍,但總兵力不足3.4萬人,僅有370門火炮、157輛坦克和大量戰鬥機。英國海軍還獲得了東地中海的制海權,使法國的委任統治權處於孤立狀態。
  • 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還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許多人出現錯覺
    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還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許多人出現錯覺究竟是誰一把火燒了圓明園?許多人都很容易把八國聯軍與英法聯軍混淆,結果有的人在第一時間回答就是八國聯軍火燒了圓明園,然後緩了一下改口是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至於何為會出現這種錯覺,這個其實並不是我們不懂歷史,而是歷史把我們混淆了。
  • 決戰紫禁之巔:辛酉政變慈禧與肅順之間的生死較量
    英法覺得籤《天津條約》吃了大虧,什麼是強盜邏輯,這就是強盜邏輯!1859年,英法聯軍再次進攻大沽口,清軍英勇抵抗,戰況極其激烈,直隸提督史榮椿戰死,英軍艦隊司令何伯重傷,英法聯軍被擊退。這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取得的唯一一次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