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裡橋之戰中,為何清朝損失萬餘精騎,英法聯軍卻只死了十餘人?

2020-12-12 歷史戰爭

1860年9月21日,清朝與英法聯軍展開決戰。在八裡橋之戰中,清朝精銳盡出,六萬大軍中有三萬都是騎兵,而且其中一萬還是來自察哈爾的蒙古馬隊,統帥則是大將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這是清軍的王牌,也是遊牧民族的驕傲,它們曾馳騁於草原上,縱橫無敵。

清朝知道聯軍強大,但他們相信,這支強大的騎兵能夠咬下聯軍的一塊肉來。可是,當戰事打響以後,呈現在清朝面前的,是清軍的慘敗。炮聲、槍聲、戰馬嘶鳴聲,這一切像是清朝這個帝國轟然倒塌前的悲鳴。

八裡橋之戰中,清朝以兩萬多最精銳的騎兵對決聯軍的八千人。可這一戰的結果卻是清朝損失三千騎兵,七千步兵,聯軍則只陣亡了十餘人。這是一場單方面的碾壓,聯軍方面的一部分人甚至不認為這是一場勝仗,因為這根本不能稱之為「戰爭」。

清朝最後的王牌在八裡橋之戰中,為何如此的不堪一擊呢,是因為清軍的軟弱無能嗎?顯然不是,清朝末年的軍隊表現的確令人失望,但公平地講,八裡橋之戰中的清軍,值得「軍人」的稱謂。在這一戰中,儘管清軍損失慘重,但他們卻沒有喪失戰鬥勇氣,他們表現得十分英勇,連對手都肯定了這一點。

保爾·瓦蘭在《徵華記》記載說:「中國人和以勇氣鎮定著稱的韃靼人在戰鬥的最後階段表現得尤為出色……他們中沒有一個後退,全都以身殉職」。

德裡松伯爵也在《翻譯官手記》中有著這樣的描述:「敵人已經兩次被打退,卻還沒有認輸,正準備橫下一條心來爭奪通道。……我們的炮彈造成了成批的殺傷。死神一刻也沒有歇手,卻並沒有嚇倒這些不靈活,然卻勇敢的鬥士,他們寸步不退。」

從親歷這場戰爭的聯軍軍官記錄中可以看出,這支清軍並不是一群烏合之眾,他們有著高昂的戰鬥熱情和不懼犧牲的戰鬥勇氣。

可是,血肉之軀終究不是鋼鐵洪流的對手。聯軍的軍隊固然稱不上是鋼鐵洪流,但他們的裝備,卻實實在在的領先了對手一個時代。聯軍軍隊裝備了配備刺刀的前膛燧發槍和滑膛炮,有的軍隊甚至還配備了剛剛發明不久最新的線膛火炮和線膛步槍。他們的火炮擁有瞄準儀,且威力巨大。

而清軍裝備的主要是大刀、長矛等冷兵器,即便有火器,也多是少數進口和仿製的舊式滑膛槍、自製的本國鳥槍,抬槍,抬炮、劈山炮等,它們精準度低,射速慢,射程近,威力小。所以,當這支軍隊對聯軍發起衝鋒時,就像是二戰時期波蘭騎兵對陣德國的坦克,固然英勇,但卻毫無反手之力。

不過,清軍的慘敗,也不僅僅是因為武器落後,戰術上的落後,亦是導致清軍失敗的重要原因。首先,清軍本就不應該和聯軍打野戰。將自己最精銳的騎兵拿出來和聯軍的先進部隊進行野戰,是一個巨大的戰術失誤。學者胡世芸就在《略論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主戰派》一文中寫道:「僧格林沁在第三次大沽口之役中已經知道冷兵器不能抵抗新式兵器,就不該督率馬隊與聯軍決一野戰,是他的無知和錯誤使官兵付出慘重的代價……」

在戰事中,清軍所使用的戰術,亦遠遠落後於聯軍方面。八裡橋之戰中的聯軍是一支精銳之師,經過拿破崙戰爭的錘鍊和克裡米亞戰爭的洗禮,這支軍隊的素質在當時堪稱世界一流。在面對清軍騎兵衝鋒時,聯軍使用的是空心方陣和三排陣列的戰列步兵線等最新戰術。這種戰術被很多人戲稱為「排隊槍斃」,但實際上,它是當時最先進的戰術之一。士兵們站在指揮官設定的「紅線」上,每一個人即便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位置上。這種戰術下的軍團單兵素質不如古代遊牧騎兵,但他們的整體戰鬥能力卻遠超對方。

當戰鬥打響時,清軍朝著聯軍衝鋒,他們英勇,他們無畏,可他們卻成群結隊地倒在對方的槍下,炮下,他們排山倒海地衝了過去,卻始終無法衝到對方的陣地上。僧格林沁也曾找到聯軍的薄弱點,那就是兩軍的結合部,他指揮大軍向這裡猛衝,試圖分割戰場。可是當蒙古騎兵即將衝到對方陣地時,對方的騎兵出動了。

沒錯,即便是騎兵的交鋒,清軍也輸得十分徹底。這支一千五百人的騎兵由兩國最精銳的騎兵團組成,他們的馬體格強悍,爆發力極強,遠超蒙古騎兵的馬。當聯軍騎兵衝鋒時,蒙古騎兵們分散開來,他們仍舊採取祖先的遊射戰術,不與敵人近身搏鬥,企圖利用弓箭將對方消滅。成吉思汗曾用這個戰術徵服了世界,可當幾百年以後,這個戰術已經落後了。聯軍騎兵如同洪流一樣,瞬間就衝到了還未分散的蒙古騎兵面前。

武器的落後和戰術的落後,讓這支精銳的清軍王牌在聯軍面前卻成了一群待宰的羔羊。聯軍以碾壓之勢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當指揮戰鬥的法軍將領孟託班回國後,法國皇帝提議將他封為「八裡橋伯爵」,並他年金五萬法郎作為獎賞,但大多數議員卻堅決反對,他們認為這只不過是「一場引人發笑的戰鬥」「在整個戰役期間,我們只有十二個人被打死,不值得再給他那麼高的獎賞!」

這對於八裡橋上陣亡的清軍,對於當時的清政府,實在是一個莫大的悲哀。當世人提起這場戰爭時,人們對於清軍即便絞盡腦汁所能想到的稱讚之詞,也只有「勇氣可嘉」,可這背後,卻是無數人的犧牲,是中國上百年屈辱歷史的開端。

所以,回顧八裡橋之戰,清軍的失敗,是軍事科技的失敗,是軍事戰術的失敗,亦是思想、經濟等全方面的失敗。這場戰爭,每時每刻都在提醒我們,不以開闊的心胸去面對世界,一味地故步自封,終將遭遇失敗。

參考資料:

《徵華記》

《翻譯官手記》

《略論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主戰派》

相關焦點

  •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1860年9月21日,在京郊八裡橋,由森格林欽率領的1.7萬蒙古騎兵與英法聯軍展開了最激烈的戰鬥。為了消滅這些侵略者,蒙古騎兵揮舞軍刀,手持火線槍,對英法聯軍陣地發起一波又一波的衝擊。
  • 八裡橋之戰中被英法聯軍打回原形
    在大凌河之戰中,清軍就攜帶了這樣的8門紅夷重炮和80門大將軍炮(明制短管滑膛炮,重千斤,接近8磅炮),其炮火能力已不容小覷。 如在1860年英法聯軍之役中,由僧格林沁率領的精銳騎兵即遭到毀滅性打擊。以下是英法聯軍軍官的事後追記,十分形象的再現了當時的那場大戰: 大批密集的蒙古騎兵,從他們藉以掩蔽的樹林後面向一隊法國步兵法國炮兵猛撲,後者正從距運河三裡許的一個村莊中出發。槍炮加上照明彈的作用,迫使這一群陣容雜亂的騎兵不得不折回原地。
  • 坐擁12萬湘軍,眼看英法聯軍侵入京城,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在中國的近現代史當中,自從1840年清政府被英國殖民侵略以後,中國就開始了恥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狀,1860年英法聯軍再次攻入北京城,進行燒殺擄掠,無惡不作的行徑,當時擁有著12萬湘軍的曾國藩卻不為所動,一心只想著剿滅太平天國,這究竟是為什麼?
  • 大清對列強的逆襲:大沽口之戰清軍痛打英法聯軍,傷亡比1:10
    英法聯軍共計出動11艘艦艇,掩護1160餘陸戰隊登陸,計劃迅速奪取炮臺後,同上次一樣長驅直入。 要知道,在一年多以前的第一次大沽口之戰裡,英法聯軍可是僅僅花了2個多小時就佔領炮臺,打得清軍落花流水,自身只付出10餘人陣亡的代價。
  • 中國歷史上最慘戰役,3萬精銳全軍覆沒,對手僅死2人,史書都沒記載
    古詩中提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依然是秦漢時期的月亮和邊塞,但是去徵戰的士兵們卻沒有一個人回來的。這也描寫了戰爭的慘痛性,然而在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有很多代表的。比如秦朝末年時期的巨鹿之戰,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等等。
  •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曾國藩與左宗棠反應為何不同?誰愛國一目了然
    這下諸位看官可能已然心中有數了,這場由英法牽頭髮起的、以「貿易不公」為藉口的戰爭,從一開始就有著別樣心思,而圓明園則只是這次戰爭中的一環,在清朝軍隊與英法聯軍的對峙中成了那個不幸的犧牲品
  • 敦刻爾克大撤退,德軍為何會停止進攻,放過英法聯軍?
    德軍的裝甲兵團在法國土地上一路橫掃,將英法聯軍打的潰不成軍。最後大約40萬英法敗軍被德國裝甲部隊驅趕到法國東北部的一個港口城市敦刻爾克。前有大海,後有追兵,英法聯軍真正走到了絕境。英法政府利用這來之不易的喘息之機,緊急出動海軍船隊,實施了名震後世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成功挽救了這支敗軍,為將來的反攻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希特勒為什麼會突然下令德軍停止進攻呢?要知道當時包圍敦刻爾克的德軍足足有80萬,是英法軍隊的兩倍,而且敦刻爾克的英法軍隊瀕臨崩潰,根本不是德軍的對手啊。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希特勒下令停止進攻,放過英法聯軍呢?
  • 鹹豐皇帝被英法聯軍打出京城,曾國藩12萬湘軍,為何見死不救
    1860年,英法聯軍攻進北京城。1860年9月,鹹豐皇帝為了消滅英法聯軍的囂張焰火,親派手中的王牌軍隊前去應戰。僧格林沁率領的上萬蒙古騎兵,與英法聯軍展開了英勇的廝殺。不幸的是,僧格林沁揮舞著馬刀的騎兵團,在英法聯軍的洋槍洋炮下不堪一擊。
  • 從英國軍官回憶1860年大沽口之戰,看英法聯軍的真實傷亡數字
    一般認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清軍表現較第一次更為糟糕,不僅丟失了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成為俘虜,還被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了圓明園。然而就在一年前,清軍在大沽口打了一個勝仗,擊沉擊傷英國軍艦6艘,打死打傷500餘人。開創鴉片戰爭爆發以來的最大戰果。
  • 1860年英法聯軍兩次火燒圓明園時,還燒毀了哪些園林?
    提到火燒圓明園,很多人會說是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的惡行。實際上,早在1860年,英法聯軍就將圓明園燒毀殆盡。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甚至再次搶劫了圓明園,致使圓明園徹底毀壞。另外,從當時的史實來看,英法聯軍燒毀的不只是圓明園一處,還包括三山五園的其他園林。這些行為是人類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體制,到了清朝以後許多弊病逐漸顯露出來,而清王朝的統治者們卻不思進取,並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認為天朝物產豐盈,完全可以自給自足。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中華的腳步逐漸落後全世界。到了清朝末期,整個大清朝已經千瘡百孔,甚至於各項事業一直止步不前。
  • 敦刻爾克大撤退中為什麼德軍對英法聯軍手下留情?
    1940年5月,面案對德軍西線攻勢,英法聯軍在法國東北部敦刻爾克進行了二戰史上最大規模的撤退行動。盟軍能夠取得這次海上撤退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西線戰局進程與聯軍這次撤退密不可分,德軍首腦「停止前進」命令的下達促成了撤退決定性的成功。
  •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火燒圓明園,卻沒燒紫禁城,為何?
    1860年,英法聯軍為了擴大在華特權和利益,毅然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侵入京城,將圓明園洗劫一空,並放火將其燒毀,致使我國很多的珍貴文物或流失海外,或葬身於火海。當然了,這其中還有一個國家最為可惡,那就是沙俄,他們在戰爭中因出兵「調停」有功勞,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成了真正的贏家。
  • 敦刻爾克大撤退中,英法聯軍已經走投無路,德軍卻為何不乘勝追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5月,在納粹德國對法國發動閃電戰後僅僅幾個禮拜,英法聯軍的防線,就在德國機械化部隊的閃電攻擊下崩潰了。德軍只用了5天時間,就輕而易舉的繞過了馬奇諾防線,橫貫了整個法國。此時英法聯軍已經被壓縮在寬50公裡的敦刻爾克周邊的濱海地區,隨時都有被殲滅的危險。一路的瘋狂撤退,使得英法聯軍的士兵士氣大落,也損失了大量的裝備。正如英國首相邱吉爾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說,軍隊歸來時除了步槍、刺刀和幾百挺機槍外,什麼都沒有了。要讓這樣的部隊在敦刻爾克的灘頭上背水一戰,去擊敗德國裝甲部隊的進攻,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曾國藩與左宗棠是什麼反應?誰愛國一目了然
    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北京攻入圓明園,面對圓明園裡的奇珍異寶,他們貪婪之心開始躁動起來,不僅搶奪走了園內一切可以拿走的東西,還焚燒了圓明園,這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的恥辱。但是面對這樣的恥辱,當時的清朝重臣曾國藩與左宗棠卻有著不一樣的反應,他們是如何看待的呢?
  • 你知道英法聯軍敢燒圓明園,為什麼不敢火燒故宮嗎?
    一八六零年,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這是刻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奇恥大辱,有的人可能問,既然英法聯軍攻打了北京,火燒了圓明園,為什麼當時沒有燒故宮?首先我們先談一談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燒圓明園,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一八五四年,英、法、美三個國家提出要修改南京條約,遭到清政府拒絕。
  • 為什麼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後,燒的是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
    英法聯軍當然不會去燒紫禁城。紫禁城什麼地方?那是清朝的政府所在地和權力中樞。在英、法兩國的政府看來,要先保證自己不要陷在對華戰爭中無法抽身,接著要保證清政府的統治是穩定的,最後還要保證這個帝國還有油水可榨,否則此番動刀動槍搞出那麼大動靜,那就是賠本買賣。而且,英法聯軍在進入北京城之前,與清廷有約定,即清軍應將安定門交給聯軍,但聯軍不得破壞城市,也不得令大量士兵進城,於是紫禁城得以保全。
  • 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撤退時,德軍為何停止前進?這是希特勒的命令
    這個時候英法聯軍做出了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那就是保存有生力量,選擇撤離法國大陸。當時40萬英法聯軍,全部朝著敦刻爾克撤退,背後的英吉利海峽,幾乎成了他們最後的希望。希特勒的命令,給了英法聯軍生還的希望。
  • 33.8萬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成功撤退,是因為希特勒「愚蠢」決定?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成功,除了英法兩國決策性的成功,還要歸功於另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希特勒,希特勒在德軍收緊對敦刻爾克的包圍圈是下令讓德軍停止前進,為英法聯軍的撤退爭取了時間,有人評價說希特勒的這一決定是「愚蠢」的,真的是這樣嗎?這就要從德軍包圍英法聯軍說起了。
  • 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火燒圓明園呢?
    學過歷史的朋友都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事情,這場大火整整燒了三天三夜,經歷了幾代人才建立的圓明園被燒成了灰燼,那麼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燒圓明園呢?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