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是一部集合了物質屬性、視覺屬性、觀念屬性的概念書,更是圍繞作者個人歷史經驗而完成的一部 「 人生史書 」 。這其間,色彩、圖像、線條構成了整個作品的敘事句法,而敘事線索則是在作者強烈的自我反思下忽隱忽現卻始終真實存在的一條路徑,這個路徑使得個體能夠站在另一重維度上對 「 主體性 」 產生思考和反省。
對藝術家而言,身份的存在先於主體的確立,換句話說,藝術家要先成為 「 藝術家 」 ,再成為個體。在這個進路上,《逆●流》便是以福柯式的思路,以倒敘的方式對主體的形成進行追溯,來尋找每個人生階段不同的自我。但《逆●流》首先是一部視覺藝術作品,因此它藉助的更像是一種視覺上的考古方式,即 「 視覺考古 」 。作者並不是簡單的通過文字或圖像來敘述自己個人的 「 思想史 」 ,她的借力點回到了視覺上,某種程度上來說,只有視覺世界中 「 我 」 的存在,才是作者真正新來甚至依賴的主體之一,也只有如此,才能規避笛卡爾 「 我思 」 式哲學單一主體的困境,同時也緩和了拉康主體間性視角下多重主體造成的心理症候。通過這種視覺考古的方式,即時即刻的 「 我 」 與完成《逆●流》的我在主體身份上完成了歸一,獲得了在一個共時性結構中同時在場或缺席的條件。
在《逆●流》中,這種視覺考古更多的是停留在對視覺認知進行考掘的層面上。並且,這些視覺認知模式更多的是來源於作者自己。在探賾自我的過程中,產生了至少兩個層級的不同含義。其一,是在完成整本書的時間範圍內,作者的視覺認知模式其實處於一個不斷變動的過程中,但直到這本書外封的設計與包裝的完成,一個臨時性的認知機制才被成功構建。其二,與整本書的敘述框架有關。與其說這本書展示的是作者的創作觀念、制像方法,倒不如說這本書首先揭示的是作者自己在一個時間段內的視覺工作方式。諸如《逆 ●流》中幾處常見的對文圖關係的處理,幾乎可以被認定為深植於一種 「 圖形詩 」的視覺邏輯中。這裡所謂的 「 圖形詩 」 ,在指稱上具備了不確定性,但也絕不是 「 詩 」 和 「 圖像 」 的簡單並置,應該說, 「 圖形詩 」 既是詩,也是圖,雖是詩,更是圖。諸如該書中對 「 流 」 字的處理,對 「 高樓 」 二字的變形,都映射出文字表意功能之外的視覺性一面,同時也展露了圖形可見性之外的不可見一面。據此,一個時間段內的視覺認知模式徹底敞露,同時也被自我複製運用到其他視覺生產行為中,分裂出一個在視覺上真正存在的 「 我 」 。
雖然《逆●流》是一部自我考古的描述集,但其話語空間的開放性能夠容納觀者產生情感的愉悅和審美的遐思。誠然,這裡再次突出的自我考古並不是有意要忽略整本書的完成是團隊合作的結果,更無意將這本書僅僅定義為作者個人的作品集。而是要說,《逆●流》想要提供的是一個想像的公共思想空間,在這裡面,觀者能夠獲得除了圖像、文本 / 可視、可述之外的其他諸多信息。言說本身的敞開擴張了話語空間,作品中的符號意義在能指的層面上四處漂流,不過這卻並不預示著徹底無意義。而是只有在通往無意義的過程中,觀者才得以對自己的主體經驗產生反思和懷疑,直到主體重建成為可能。以此來看,《逆●流》不但是一部視覺作品,更是一部自我考古集。在主體性的反思層面上,《逆●流》以特殊的角度來描述作者對主體的懷疑與詰問。這正如同每個現代人的心裡症候一樣,對自己的主體身份保持著不安與懷疑。在此,不僅響應了尼採 「 現代人是關注 『 人之所以為人 』 的人 」 ,也呼應了福柯 「 我不關心人是什麼, 我只關心人是怎樣被建構的 」 ,更揭櫫了一個悖論 — 現代性生產了 「 人 」 的概念,然後又使其消失。
一、《逆●流》——「 一念 」
《 逆● 流 》第一版方案回顧
「 逆流百步,順流九裡;
譬彼舟流,不知所屆 」
這是2016年1月19日
《 逆 ●流 》第一次頭腦風暴。
第一方案在成書後再看,
想法天真直接但可行性不強;
但仍舊是顆優良的種子。
▼
二、逆●流——「 一願 」
《 逆 ● 流 》創作歷程
《逆●流》之感
《逆●流》的編著已接近尾聲,從最初天馬行空的構思到現在全力以赴的成品,不知不覺竟也有了八個多月。
期末將至,在所有人都認為《逆●流》會在下個學期繼續時,發哥出奇的讓我們看到了完成的希望。他的 「 精裝細扮 」 也如 「 出閣小姐 」 般驚豔亮相。
然而,後期製作的繁瑣卻是出乎意料的。在我們想盡心為讀者呈現完美作品的前提下,特種紙的選購、尺寸的量算、列印的誤差、裝幀的形式、包裝的敲定、封面和內頁的手工等等等等,無一不決定著《逆 ● 流》的品質。在反覆輾轉於列印店和特種紙廠的過程中,種種的未曾預料也隨之迎刃而解。然而最熬人的卻是後期的手工部分,工作量很大,好在有著許多同學熱心相幫。這樣的我們為著作品、為著情義,紛至沓來,大學幾年都不曾有的感觸,竟在這最熟悉的教室,遍地開花。《逆●流》就這樣在大家的幫助下、在珏姐的督促中、在我們的預設中、在時間的推敲中,慢慢的、靜靜的、成形完工。
其實在《逆●流》開始的構思中,珏姐對它的設定是民國復古又兼容現代設計,帶有一定的挑戰性。而之所以定這樣的方向也是跟《逆 ●流》的成因密切相關。因為這是一套自我回溯的書籍,回溯意味著回到過去挖掘自我,這裡便需要復古風的融入,但 「 自我 」 似乎又 「 卡 」 在了現在的困頓中,需要梳理,需要解決,這裡便要用現代設計來體現了,兩者的關係微妙而緊湊,有時也並沒有所謂的邏輯關係可資參考。
幾易其稿,最後敲定了少見的龍鱗書裝的形式表現《逆》字書的理念,在《流》字書中兼顧 「 現代設計 」 的感覺。《逆》字書的這種裝幀形式直觀明了便於翻閱,能很好的體現 「 逆 」 所要表達的 「 流動性 」 ,版式中為了貼合設計採用了古代書籍的排版方式,紙張的選取也是復古的感覺。書中《沉潛系列》的畫作在我看來,其實又是對 「 逆 」 的另一種詮釋,這裡的 「 逆 」 是作者在與世沉浮中對自我的掙扎與反觀後梳理出的一條路,逆水行舟雖是千古箴言,但堅持自我 「 特立獨行 」 也未嘗不是一種 「 進 」 ,這樣的 「 逆反性 」 對於每個藝術人來說不都是可愛的嗎?
《流》與《逆》則大不同,開篇的設計給人以空靈含蓄的靜謐之感,此處的 「 流 」 是貫穿全體的,是開篇的洄流、是解字說人的流蕩、是內心劇場的喘流、是囈語的洎流。感性的看,《流》更像是在靜靜訴說著的一本書。一個人在精神世界暢遊太久回到現實則不免落寞,潛意識中往往渴望對話,渴望同道中人的 「 作客 」 ,但這類人往往身邊是很少甚至於無的。這便滋生出了 「 以書為媒 」 的大膽嘗試,來尋覓有緣人的到來。
丨
楊
雅
文
一個念頭的產生往往是奔湧噴發的,但後續的表達和呈現才是真正耗盡心力、千迴百轉復歸平靜的過程。這其中當然有作品構想的嘗試和反思,更有技術的支持和調整,更有從虛擬空間轉向物質呈現遇到的種種料想不及。
然而,這才是做作品的樂趣所在。挑戰、意外、把握、傳達、不可控、內心熱情等等都是這其中太大的樂趣。如巖漿般的「粘液質」性格造就我的情緒的波瀾之力往往是一種內湧,外表平靜如常的同時也許潛藏著無法釋懷的激情和掙扎,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從一個又一個的作品中找到出口。
丨
王
珏
三、逆●流—— 「 一持 」
《 逆 ● 流 》紙本延展
作品完成後期最大的問題是在,具體的紙張和印刷、成本限制和實體呈現中的堅持和妥協,而在此中搖擺遊移的 「 創作初心 」 也是極為真實的存在著。
「十四處純手工製作」
《逆●流》一書有「十四處純手工製作」的部分,它既是本套書堅持「手作溫度」物質展現,是後期完成階段的巨大挑戰,其中有材料甄選、機制和手工的配比估算、製作細節流程的分解教授、人員的分工配合,衝擊著腦洞、精力和體力,影響著也團隊配合和整體推進。書的實際製作過程比起之前的兩次作品更為艱苦,但終於在糾結突破中實現了沉甸甸的成就感 。
當充滿質感的書籍經過最後一道工序,從我們手中成型時,所有參與我們設計和製作的朋友們,全都體會到了「相視一笑」的內心喜悅。
封
面
丨
丨
鱗
針對「流」的這一概念,
我們使用以龍「鱗」裝幀方式為主,
多重疊合展現鱗片細節
內
文
丨
丨
質
針對「流」的這一概念,
我們通過「質」的變化,
使視覺、觸覺有豐富的感受
裝置(立體互動與視覺不同感受)
斜躺的女人(有底圖和硫酸紙的呈現)
「母體」包含「子體」(「書中書」若隱若現)
水
紋
丨
丨
形
針對「流」的這一概念,
我們將其拆解,轉化為多個圖「形」方式。
四、逆●流—— 「一謝」
《 逆 ● 流 》眾人遊
感謝所有參與書籍製作的所有朋友們,他們是一個個從心底蹦出來的名字 — — 李科發、楊雅文、鄭高棋、劉柏就、潘樂、 「 青瓜俠 " 、小花、莫家澤、韋霽芮、陳伊妮、王偉健、陳彩梅、莫素蘭、彭秋妮、黃孔昌、閉之、覃琳、鄭瑜生,還有很多貢獻了想法和祝福的朋友們,我並不一一列出,那麼和你們邀約下一次的手作 之旅吧!
《說文解字》: 逆,迎也。從辵,屰聲。關東曰逆,關西曰迎。
《說文解字》: 流,從水。流為小篆。則㹳為古文,籒文可知。此亦二上之例也。或問曰。何不以流涉入水部,而附㹳㻣為重文乎。曰。如是,則沝無所附。沝不附水部之末而為部首者,以配屾部也。
書籍策劃:王 珏
書籍設計:李科發
撰 文:楊雅文
攝 影:鄭高棋
版 式:劉柏就
經作者授權微信首發
點擊下列 藍色文字 查看精選內容
入行指南丨如何制定讀書計劃丨投稿說明|編輯生活範文|編輯手記範文|詩歌出版|從想法到成書丨書店範文丨電子書丨kindle|豆瓣閱讀|知乎|離線|獨立出版|劉瑞琳|李昕|談頁邊距丨沈昌文|範用|汪家明|姜峰丨原研哉|朱贏椿|聶永真|楊林青|王志弘|誠品|PAGEONE|錢曉華|方所|萬聖書園|理想國丨再談編輯丨再談電子書丨再談讀書丨我在單向街書店的日子丨2015中國最美的書書單丨Goodreads2015書單丨2015年《紐約客》年度書單丨那些在豆瓣上消失的書丨關於書籍設計的一些網站
▼點擊閱讀往期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