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豫西南的人,幾乎都聽過「王莽攆劉秀」的故事。例如「扳倒井」、「掛劍垛」、「老鷹老鴰馬齒菜」、「釀河水中蛤蟆石」、「寺坪的麥子為什麼熟得早」等故事婦孺皆知。雖然故事版本眾多,地名略有差異,但是情節都大同小異。在新野,有這樣的傳說。
1.青牛救劉秀的傳說
劉秀逃出長安,直奔南陽。王莽派兵圍追堵截,一直攆到南陽。危險將至,「天亡我也!」劉秀剛住聲,一頭大青牛從天而降,劉秀便一頭鑽進牛肚裡。那青牛一使勁,把他屙到了新野城北趙莊村旁的一個土臺子上,後人把這個土臺子叫作「光武臺」。
2.老鷹、老鴰、麻食菜與劉秀的傳說
還有一次,劉秀馬上就要被王莽攆上了,他急中智,趴到路旁溝裡一片麻食菜下。王莽四處尋找時,天上飛來一隻老鷹,叫道:「溝裡有,溝裡有!」王莽派人往溝裡尋找時,忽又飛來一隻老鴰,叫道:「瞎說,瞎說!」。劉秀稱帝後,恨透了老鷹,讓告密的老鷹暴死於烈日之下,而對保護他的麻食菜和老鴰則非常感激,遂封馬齒莧「永遠不死」,又封賞老鴰一副銀項圈。只是受到封賞的老鴰得意忘形,帶著銀項圈到處哇啦哇啦地吹大話,遠遠望去它的脖子就是白色的,慢慢地大家都討厭它,都叫它「破嘴老鴰」,在南陽把沒有文化的人叫「白脖」。
3.村姑陰麗華送麥仁飯傳說
有一天,劉秀躲藏到寺東南黃營村後一塊窪地裡,又渴又餓。焦急難忍之時,一位村姑下地送飯,看見劉秀餓得面黃肌瘦,就把一罐麥仁飯送給他充飢。劉秀一嘗,又香又甜,便向村姑發誓說:「等我以後稱帝。一定封你為皇后。」追兵又來了,顧不得吃飯,提著飯罐往東南逃跑.跑到玉皇廟崗下,一鼓勁往崗上跑,麥仁飯濺了出來,撒了一路。直到如今,從崗上到崗下的黑土地裡,還夾雜著一小灘一小灘的白鹼土。這就是劉秀當年擻下麥仁飯的痕跡。
後來,劉秀登基,建立了東漢王朝,他沒忘記送麥仁飯的村姑,就派人到新野將她接到皇宮,封為皇后。這位村姑名叫陰麗華,就是歷史上的陰皇后。
「王莽攆劉秀」的傳說情節荒誕,正史上無據可查。劉秀在豫西南成了正義的化身,它向人們啟示一個真理,正義者必勝。
新野——光武帝劉秀的龍興之地
漢光武帝劉秀是南陽蔡陽人(今湖北棗陽),從小就同其姐夫鄧晨、伯父劉良、堂兄劉縯、等人都生活在新野境內或周邊。劉秀雖是漢高祖劉邦九世孫,但是到他這一代,家道中落,在新野一帶作生意。後因王莽稱帝後社會秩序混亂,群雄並起,就與新野好友鄧禹、馬成等召幕人馬,從新野起兵反莽,建立東漢。作為南陽人,給別人介紹家鄉的時候,我們總會說,我們那裡走出過光武帝劉秀,似乎選擇性地遺忘了同時期同地方的另一位皇帝,也出自南陽新野——新朝皇帝王莽。
新野——也是新朝皇帝王莽的龍興之地
據《漢書》記載,「永始元年,封莽為新都侯,國南陽新野之都鄉,千五百戶。」29歲的王莽被封為新都候,封地就在南陽新野 的都鄉(今新野王莊鎮梅灣村九女城)。54歲的王莽在朝野的廣泛支持下,通過禪讓登上了龍椅,開了中國歷史上禪讓作皇帝的先河。王莽自稱肇命於新野,故國號為「新」。
王莽新朝是東漢的「革命對象」,所以東漢史官班固修訂的《漢書》就把王莽貼上「逆臣」的標籤。封建王朝向來強調忠君、家天下等思想,所以後世對王莽的評價普遍不高,是弒君篡位的千古罪人。
事實上青年時期的王莽是一個道德修養非常高,受人敬仰的青年才俊,用當今的「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來形容也一點也不誇張。
王莽雖然早年喪父,但是,他所在的王氏家族卻是一個皇親貴戚。王莽的姑姑王政君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后。而王政君是漢朝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后,漢元帝劉奭死後,她先後以皇太后、太皇太后的身份輔佐漢成帝劉驁,漢哀帝劉欣、漢平帝劉衎三個皇帝主持朝政,時間長達61年。王氏家族先後有九人封侯, 五人擔任大司馬,權傾朝野。得勢的王家子弟,不學無術,生活侈靡,沉浸在聲色犬馬之中,還互相攀比。而王莽卻是一個另類,拜沛郡的陳參為師,學習《禮經》。王莽生活簡樸,為人謙恭,因為父親和兄長死得早,他又承擔起服侍母親及寡嫂,撫育哥哥遺子王光的責任。王莽生活節儉,並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始終表裡如一貫徹始終的。
已經官至大司馬,位極人臣的王莽家中來了一批「公卿列侯夫人慰問團」來探望王莽生病的母親。王莽的妻子穿著粗布衣服,迎接穿著雍容華貴的「夫人慰問團」,大家都誤以為她是王家的僕人,當聽所她是王莽的妻子的時候,令人十分震驚(《漢書》記載: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見之者以為僮使,問知其夫人,皆驚。)王莽身居高位,向來謙虛謹慎,總賢下士、清廉儉樸,常把自己的俸祿和朝廷賞賜分給門客和平民,甚至賣掉馬車,捐獻田地接濟窮人,在民間深受愛戴被譽為 「當代周公」。封為安漢公的王莽卻淪落為家無餘糧,從來不吃肉,每天往返菜市場的地步,節儉到連王政君老太后都看不下去的程度(《漢書》記載:糴食逮給,物物卬市,日闋亡儲。)
王莽,嚴於律己,不徇私情。辭官歸隱新野期間,王莽長子王獲害死了家中的奴婢,在當時,算不上是什麼大事。西漢時期,奴婢的地位較低,雖然法律規定不能無故處死奴婢,但是隨意處死奴婢的事較常見,按照當時的潛規則:只要事後編造一個奴婢該死的理由(比如所意圖姦淫主母)上報官府,接受一定的處罰就可以免於刑法。但是,王莽卻不徇私情,讓長子王獲以死謝罪(《漢書》記載:其中子獲殺奴,莽切責獲,令自殺。)由此他得到了大義滅親、公而忘私的美名。朝野上下無不動容,稱讚王莽的高風亮節。
王莽早期,確實是一個」四有青年「,進入仕途,是政界的一顆新星,從大司馬開始,加封安漢公,然後加封宰衡賜九錫。54歲的王莽在朝野的廣泛支持下,通過禪讓登上了最高的權位,從假皇帝(代替皇帝攝政)升級為真皇帝。他開了中國歷史上禪讓作皇帝的先河。
眾說紛紜的新政失敗原因
然而篡位後的王莽卻身敗名裂。除了篡位的與正統的主旋律違背外,更多的是他主導的新政,不僅沒有扭轉西漢病入膏肓的局面,更加劇了社會的動蕩。關於新政失敗,眾說紛紜。
有人說,新政沒有遵循自然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急於求成;
有人說,王莽重用王家黨羽,在新政中工作不力,中飽私囊,執行力差;
也有人說,王莽是一個書呆子,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周禮》,《周禮》形成於1000年前的的周朝,當時生產力低下,完全照搬,可操作性差;
也有人說,王莽的運氣實在是太差了,新政期間,天災不斷,據《漢書》記載的就有旱災、蝗災、地震、暴風、倒春寒等接踵而至,農民已經沒有辦法生存下去了,只有出來起義了。
王莽新政雖然初心是為了富國強兵,但是他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用錯誤的方法,做了一件正確的事,註定以失敗告終。
即將被歷史遺忘的「九女城」
距縣城新野縣15公裡的「九女城」和王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至今這裡既無歷史人物塑像,也無紀念碑文。2000多年過去了,這座古城舊貌依稀可辨。據當地居民反饋,1975年以前,那裡還住著人家,1975年的夏季,一場洪水淹沒了那裡的所有住戶。這樣一來,九女城就成了一片荒涼之地。飽經唐河水患侵害的九女城很快就要被淹沒、被衝刷殆盡……
距離九女城北500公裡的安陽,有一個關於竊國大盜袁世凱的遺址——袁林。建國後,有人建議把它摧毀,但領導人力排眾議,不但沒有毀壞,並且還加以保護,至今已是一個AAA級景區。因為它可以作為一個反面教材,警醒世人。
關於王莽和九女城,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參與評論和大家一起參加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