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樓市參考
10個月之前,正值疫情嚴重的時期,我寫了一篇文,叫:
《長租公寓埋下的「雷」,怕是要爆了…》
彼時的蛋殼,就像這篇稿子的封面圖片,破損、漏雨,在風中搖搖欲墜。
時下的蛋殼,已經全然破裂,這個高調在美股上市的長租公寓裹挾著數萬租客,成為了新網際網路經濟中又一個暴雷的產物,威力遠比P2P暴雷要大的多。
而其中整個時間的另一個核心房租貸的背後——微粒貸,也同樣被裹挾進來,頗有一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意思。
在一條鮮活生命因為房租而逝去之後,微粒貸三次緊急公告,最終承諾租客與蛋殼的合同結束後,剩餘未還的貸款由自己埋單,自己吞下苦果。
對於許多人來看,幾個月租金不算什麼,但對於剛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哪怕幾千塊錢,也決定了自己是否能溫飽和生存。
所以,這件事才會如此重大如此的嚴肅和複雜。
當然,絕大多數人可能沒有經歷過蛋殼暴雷這種數年難見一次的網際網路+地產大事件,但或多或少都有遇到過很多的不如意。
比如,被中介坑了中介費、被中介吃了差價、被房東臨時趕走、被房東大幅漲租、被房東剋扣押金等等。
以及,反覆搬家帶來的痛苦,以及像疫情間沒有房產證就不讓進小區這種奇葩事件。
總之,租房肯定不是長久之計。
所以,才會有了今天這個話題:年輕人,我勸你還是買個房子吧。
01
很多人總是覺得中國的房子租售比這麼低,買當然不如租。
很顯然,只是從租售比的角度來看,當然買不如租,無論是房子還是車位,按照租售比來看,都沒有買的意義。
但你如果只盯著租售比看,那眼光就太過於狹隘了。
拋開收益不談,房子本質是什麼?本質就是資源。
而何謂房子背後的資源呢?
房子背後的教育配套、醫療配套,戶口的捆綁,這些東西至今沒有辦法以其他的方式平行替換。
注意,我說的是平行替換。
比如孩子上學又要戶籍,要居住年限。你租的房子,一年換一個地方,哪裡來的戶籍、哪裡來的居住年限?
另一點是金融屬性。但凡是貸款基本都要有抵押物,只不過是抵押物不同罷了。
房產儼然就是當下金融體系裡最受歡迎的抵押物,比汽車、黃金都要明顯,比如你說你企業經營貸款,如果沒有房產還是很難憑藉公司所謂的繳稅記錄和所謂的既往經營狀況來獲取貸款。
很多人可能會說,我信用卡不需要抵押啊就可以刷出來貸款出來好多錢。
其實,信用這種虛擬的東西也是抵押物,信用的背後仍然是實物的支撐,低額度尚且好說,但如果你沒有房產也非常難批下較高的額度,不信你可以去各大銀行網點問一問,10W以上額度白金信用卡的進件資料到底是不是非常看重房產、車產。
最本質原因,就是房產這個特殊的產物,它不僅僅有出租和居住的屬性,還有非常強的升值能力,所以他才會被金融機構、銀行,以及個人借貸中作為最優質的抵押物。
估計又有人說了,我一般也不需要拿房去抵押貸款啊。這頗像曾經對於保險完全不認同的國民,以為自己用不到保險,所以排斥拒絕保險。
總之,房子無論升不升值他都是你的,而租來的房子不論如何,你租的再久他都不是你的。
而且,房租是會漲的,但月供基本不會漲。
所以我勸年輕人,一定一定要有買房思維。無論你再聰明再能幹,大概率賺錢的速度跟不上樓市房價上漲的速度。
02
很多人估計又有問題了,很多地方的樓市不是已經熄火了?
你怎麼還敢說,我們賺錢的速度跟不上房價的上漲?
這就又回歸到了,我上周寫的那句話的:地方看供需,大勢看通膨。
不同的城市,要分而看之,只看局部城市板塊就是供需決定了漲跌,放到全國大局來看通膨決定了整個大的長期走勢。
換句話說,買房猶如選股票。
這20年來,北上廣深的房子房價的漲幅遠遠高於整個中國的房價漲幅,並且也高於不少傳統投資渠道的收益。
有數據說:廣州漲了8倍,上海漲了18倍,北京漲了31倍,深圳漲了33倍。
到底精確不精確不好說,但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不同城市的機遇不同房價的漲幅差異也很大。
曾經我們說選擇城市就是選擇命運,其實核心是選擇城市之後在那裡買房,才是真正的選擇命運。
就如同深圳,當所有人都認為深圳房價很高的時候,深圳依然在漲。
就像所有人都認為茅臺股票破千的時候已經到了頂,一年不到又繼續衝到了1800+。
選擇茅臺的人跑贏了99%的股民,選擇深圳的人跑贏了99%的買房者。
茅臺和深圳的背後核心都是所謂的稀缺和特殊性。
所以,你得理解我說我們大概率賺錢的速度跟不上樓市房價上漲的速度,這句話不具有普適性,只是針對優質的城市和稀缺的板塊房源。
03
上周我寫通膨和樓市大勢要漲這個問題時,有留言說:印錢未必通膨,反而有可能通縮。
這個完全不必去槓,印錢本來就是一把雙刃劍,但而且我們也沒有在稿子裡討論印錢放水的問題。
我們講的是:
在例如深圳中西部這種樓市供需沒有發生改變,政策沒有革命性的改變的前提下,GDP提高、人均收入提高、社會發生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房價的只會繼續走高,只會讓人更加意想不到。
深圳房價香港化,東莞房價廣深化都是實實在在可能會發生的。
更何況,房子的開發商的、是你的,但金融是國家的。
還是那句話,只要外匯管制沒有消失,樓市就不是完全市場化的樓市!
04
最後,還是呼應標題。
年輕人也好,中年人也好,有能力我還是勸你買房。
不需要貪多也不需要太執著某個城市,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稍微高一點,去到國內TOP20的城市買套房,或者去自己工作的地級以上城市買套房。
不買房,你永遠只是給別人繳租,買了房,特別是70%貸款的槓桿買房,你才有可能實現財富躍升。
你買了房,起碼還有漲的、賺的可能性。
你房子都不買,憑什麼想著一夜、一月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