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長時間沒更新了,為啥?懶唄,而且懶得我自己也看不下去了,所以今天勤奮一把,怎麼也要更新一下。今天聊牛腱,為啥?因為最近有好多人找我要牛腱、問牛腱。我這個人吧,也算是科班出身的(當然不是牛肉哈),對什麼事情都特別較真,形成了某種偏執的思維方式,就是不僅凡事自己要搞明白,而且一定也要給別人講明白。所以一講就是半個小時,講得我也煩了,而且沒準人家聽得雲裡霧裡。所以趁著心裡的這個熱度,趕緊聊聊牛腱。
ABCDEF,你以為我和你扯英語呢?其實我是在聊牛腱的基本概念。牛腿上的肉,就是牛腱。前腿上的叫前腱,後腿上的叫後腱,這個好理解。但是一塊牛腱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一塊肉,而是一個肌肉群,每塊肌肉的形態、結構乃至烹飪的花色、口感都不太一樣。因此,中華文化中吃牛肉的真正大神-我們的臺灣同胞,在一塊牛腱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肌肉群和烹飪特徵,進一步的將牛腱細分為了六個子部位,以便於將牛腱的肉質區分的更加細緻,方便具體烹飪的料理。而臺灣同胞對牛腱的精細劃分,竟然獲得了世界人民的廣泛認可,以至於慢慢的全世界的屠宰場都慢慢的按照「臺規」的方式來分割牛腱了。所以ABCDEF,代表了不同的牛腱部位,就是這麼來的。
牛的前後腱,分割精修出來以後,就是這個樣。上圖不是按照A-F的順序排列的,你要是能直接看著外形標出不同的部位,甚至還能再描述一下肌肉紋理和肉質特徵,你肯定能晉升到頂級牛肉食客的群體中。
那麼這六個細分的牛腱都是啥,有什麼不同,肉質特色和烹飪方式是哪些呢?現在我要來拽專業了,請允許我炫耀一番
A腱:後四分體伸肌群
B腱:後腳肌
C腱:錐形肌(臂二頭肌)
D腱:後四分體屈肌群
E腱:前四分體伸肌群
F腱:前四分體屈肌群
這是澳洲Harmony食品公司的谷飼380天F1和牛系列牛腱。和牛腱通常全部採用單獨封裝的包裝形式。對於CEF這樣的小部位牛腱,通常一個真空包裝裡有多條牛腱。
裝完了,我要開始說人話了。不過這個人話也不好說,因為賣牛肉的人已經把一般消費者忽悠暈了,什麼梅花腱啊、金錢腱啊,中文中的形容性詞彙實在太多了,可是又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說明白所謂的梅花腱、金錢腱到底指的是什麼。而且每個牛肉販子口中的梅花腱、金錢腱,又不完全是一個東西。所以你讓我用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去解釋了介紹,也實在難為我了。所以我儘量講,你也儘量聽。希望咱們這一把,能把亂七八糟的稱謂搞清楚。
A腱和D腱,都是後腿上的。其中A腱筋膜略微多一些,花色好看,就是筋包肉、肉包筋的效果,但是總體上還是肉比筋多,肉質相對軟嫩一些。所以有的牛肉販子們就起了「後腿金錢腱」這樣的名字。我的建議是記住字母,別聽中文,容易被忽悠。在潮汕牛肉火鍋中,有個肉的名字叫三花趾,說的就是A腱。通常A腱的烹飪方法,可以醬滷,可以涮肉。
A腱生肉切片後的樣子,潮汕人就拿這個直接涮火鍋了。現在很多地方流行潮汕牛肉火鍋,你可以點一份「三花趾」試一下。
這是A腱做成醬牛肉後切片的樣子。
D腱就是去掉A腱以後的部位,經過適當的修型後得到的。D腱的最大特點,就是肉多筋少,而且筋落的走向也不太規則。所以D腱的肉質最為軟嫩,喜歡吃肉的朋友,那一定要選擇D腱。D腱的烹飪方法比較百搭,醬滷也可以,燒成湯湯水水也可以,而且肉多且嫩,味道非常濃鬱。
D腱的切面,雖然D腱也能看到很多筋膜,但是相對其他部位,D腱的筋膜偏薄,烹飪後形態不明顯,所以嚼勁上不如其他部位,但是對於老人和小孩又特別適合。如果你是做湯、紅燒或者喜肉感,那D腱就是最好的選擇。如果你喜歡牛筋的嚼勁,那還是不要選擇D腱。
B腱也在後腿,後腿的龜腱經過精修出來的腱子芯,B腱肉質比較軟嫩,花色漂亮,最適合醬滷之後冷卻,然後切片,外形圓潤均勻、肉質緊實。北方餐廳裡的醬牛肉,如果你看到是又圓又整齊的,八成是B腱做成。
C腱就是標準的金錢腱,也可以叫前腿金錢腱。和A腱相比,C腱結構更加多元,肉質更加優越,結締組織和筋腱相互摻雜的難分難解,呈現更豐富多層次的口感特徵。潮汕火鍋中的「五花趾」正是C腱。我的感覺是C腱呈現兩極分化,生肉切片的時候,那花紋實在是太漂亮了,可是要是做熟了再切,好像又沒有B腱那麼規整漂亮、錯落有序。這事見仁見智吧,C腱比較好處理,通常涮火鍋或者醬滷都可以。
C腱的生肉切片,是不是比A腱更漂亮了。這就是「五花趾」,口感層次比A腱要更加的豐富多元。
E、F腱都是前腱,而且是前腱的兩個腱子芯,中文的標準稱呼應該叫做「梅花腱」。其中E腱小一些,所以有的也叫邊腱。而F腱雖然略大,但是整體外形的完整性又差了一些。EF腱這兩塊腱子肉,一般來說家庭烹飪不必過於精細的挑選,兩者比較通用,而且風味口感上幾乎沒有差別,可以相互代替。也就是說有什麼你就用什麼,沒太大差別。
E腱和F腱我的主管感覺是差不多,除了整腱的大小差別以外,其他的差別我是毫無感覺。又都是前腱心,所以購買的時候我覺得無需特別關注到底是E還是F,反正不論你買到哪個,都不難吃。
六個部位的牛腱的大概介紹,就是這麼多了。但是,上面說的是普通牛腱的特點,而和牛腱是另一個段位的存在(基本上和牛所有的部位都躍然高於任何一個其他的牛種),和牛腱具有明顯的獨特濃鬱香味,並且更加軟嫩,以至於有些對嚼勁情有獨鐘的人還要鄙視一番和牛腱,認為和牛腱太軟嫩而缺乏嚼勁。口味偏愛這個事,沒啥標準,一人一個愛好,所以你覺得好就行。從我的個人體驗來看,和牛腱就是神級牛腱,一塊高等級的和牛腱,軟嫩而香氣濃鬱,能炒能涮能燉煮,ABCDEF,隨便拿一個部位都是讓人垂涎欲滴。
最後補充一點,在進口牛肉的市場上,也並非全都是一個標準。和牛腱通常按照A-F的標準分割的非常細緻,並且基本都能做到獨立包裝。安格斯牛腱,一般可以做到細緻切割,但是獨立包裝的比較少,一般都是整件貨有序的排列在一個大箱子裡,但是每一塊牛腱不是獨立包裝的,而是以箱為單位包裝。還有一些普通牛隻的腱子肉,也不做細緻的切割,就是整塊前腱、整塊後腱的,每一塊腱子有或者沒有獨立包裝。澳洲是牛肉的出口大國,而且澳洲的牛肉確實品質優良,但是除了大品牌的牛肉以外,畢竟也有私人小規模的飼養,除了和牛、安格斯牛以外,也有一些其他牛種的存在,比如什麼西門塔爾牛、荷斯坦牛等等。所以對於這類普通牛隻的牛腱分割,只做前後腱的處理,面向普通家庭市場出售。
今天這篇牛腱,就講完了,希望對大家日後選擇牛腱能夠有所指引和幫助。最有趣的鑑賞方式,就是同樣一口鍋,同樣的滷料,然後把所有部位的牛腱放在一起燉煮,然後切片,品嘗。這樣的話我們就能超越一般的大口吃肉的狀態,細品不同牛腱的風味、口感以及飲食的搭配了。話說我的醬牛肉水準,還是相當不錯的,下次等我把左右牛腱湊齊了,爭取給大家來一次牛腱全品類的美食報告哈。
歡迎加微信暢聊,公眾號沒客服,您打字了我也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