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灑脫有內涵的心情句子:停留是剎那,轉身即天涯
一、停留是剎那,轉身即天涯。
-
【無常】是什麼意思?佛教的無常觀是怎樣的?
即世界上山河大地、萬事萬物,包括人的內心活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無不是以變化的形式而存在。 部派佛教時期,對於無常產生了另一類的解說,強調必須透過剎那生滅中知無常,對此稱之為「剎那無常」;或從其相續不斷,稱之為「相續無常」。而根本佛教則是認為,因緣生的當下,即開始變異與改變,非剎那生滅與相續無常,而一切事物皆走向生、住、異、滅的道路,與部派之認知有顯著的不同。
-
人生,接受無常,放下執著!
人生,總是聚散無常。所有的離開和到來都是始料不及,人生聚散都是天意安排,能聚在一起的時候好好聚在一起,分開的時候別去埋怨和糾纏。人生總是會在不經意間有些人闖進你的生活,有些人突然離去,學會接受命運的無常,放下所有的執著。
-
詩詞:人生多無常,寬心即自在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總有那麼一兩件事,抓心撓肺的牽動著心緒,無法釋懷。因為無可奈何,因為無法挽回。幾首寬心詩詞帶給大家,願你放下心中的執念,一朝寬心一世自在。
-
觀自在菩薩,觀了什麼「自在」?
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已經自證一生補處菩薩的功德,即將圓成佛果,在佛陀威神之力的加持下,即以自證的智慧功德宣說妙法,並且以此來饒益眾生。首先,是觀色法自在行住清淨。菩薩即依據根本智,以後得智的如實遍智,在出世的禪定心中,藉助禪定所起的智慧遍照力,正觀自身以及一切眾生的色身。皆可分析安立為無量的極微,都是因緣而起的如幻影像,毫無實體可得,從而破除對自身及一切眾生色身的微細實體執。
-
【遺教與要解】• 葉老師學講無常觀(一)
四念處是觀察宇宙人生的四種正確觀點--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凡夫對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都是顛倒的。我們認為這個世界是永恆不變的,而佛法認為它是無常的,所以我就作無常觀。我們認為這個世界是有快樂的,而事實上這個世界唯苦無樂。所以我就作苦觀,觀受是苦,幫助我們了解六道輪迴的真相。苦受固然已很苦,世間的樂也是苦。
-
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人生,一念舍,一念得,放下,便是自在。 放下那些自私的欲望和心頭的惡念,放下那些無謂的執著和頑固的偏執,生命中,得不到的,握不住的,都要學會放下。 感情的世界裡,面對一段變質的愛情,放手,轉身離開才是你擺脫痛苦的唯一途徑。
-
認識佛教的無常觀:高必墜 聚必散 合必離 生必死……
所以我們必須面對它、認識它、了解它、接受它,如此才能深入體悟佛法的真義,獲得真正的解脫與自在。既然「無常」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那麼無常的意義何在? (二)、 有關「無常、苦、空、無我」的開示 1、色即無常,此即是苦 由此可見,正因為無常的客觀存在,所以有情生命的存在狀態,其實是處於一種逼迫、束縛之中。
-
笛卡兒:'我思故我在',佛法:'我觀故自在'!
◆智者知幻即離,愚者以幻為真。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黃金無種子,惟生於勤儉之家。 ◆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快樂,但卻沒有人真正了解什麼是快樂。 ◆知因果即知進退,知佛法即得『開心果』。
-
佛說:放下執念,萬般自在!
娑婆世界即是堪忍,每個人的一生都註定要經歷苦難,不過苦多苦少罷了,依個人因緣福德而定。其實,當人看破了生死,也就無所謂生死;看破了無常,一切皆為平常;看破了名利,其實不過是虛幻假相。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放下執念,自會自在於心間。人生的很多煩惱都是自找的,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誰又能幫你解脫呢?
-
接受無常,放下執著
無意間看到一句話「人生的必修課是接受無常,選修課是放下執著。」深以為然。世事紛繁,瞬息萬變。人生猶如萬花筒,世事通過三稜鏡變幻出無窮無盡的圖案和形狀。當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不如索性以平常心來接受悲歡離合,接納足以顛覆你三觀的世間萬象。
-
讀《金剛經》,看人生無常
人間的一切現象,無一例外都能歸結到一個無常問題上來。許多過去了的事物,都在無常中發生了改變,感情太多必致傷感,韶光飛逝,彼此都不再是往日的那個人,留戀舊愛是想在往昔上停留,哪裡能夠停留得住?即使再有情的人也無力挽救。
-
【修一生有約第二百一十一天】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有些人放下即新生 在人的一生中,或許我們都曾,錯愛過一個人,錯信過一段誓言,或者錯談過一段感情。許多時刻,並不是所有真情和厚意,都可以找到那個最對和最值得的人,如果人已遠,情已淡,又何必苦苦去僵持和糾纏。有時,當你放下了對方,也才放過了自己。有時,當你選擇了捨棄,也才擁有了新生。
-
心經第四:何為觀自在菩薩——觀口自在,觀身自在,觀心自在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咱們繼續來討論《心經》,今天我們主要來聊一聊觀自在菩薩,看看這個「自在」到底是哪裡自在,又如何自在。其實這個觀自在菩薩就是我們都知道的觀世音菩薩,只不過前者是玄奘法師的翻譯,後者是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玄奘習慣直譯,而鳩摩羅什習慣意譯,兩者角度不同,但說的都是一位菩薩。
-
放下一切 方能觀心自在
放下一切,便能觀心自在(圖片來源:資料圖)在寒冷的清晨裡,我總愛煮著一壺香氣濃鬱的奶茶,每當從那壺嘴中噴出淡淡甜甜的氤氳時,總會引起我許多寫作靈感和遐思。所以,有句話說:「放下一切,便能觀心自在。」就讓那過去美好的餘溫,自然地過去吧,不要勉強地留下它。
-
佛說:一切皆空性,放下便是自在!
人心,痛苦的根源,在於一個「執」字,太在意自己的感受,總想抓住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總想留住跟自己不同路的人,總想要求別人跟自己一樣的愛著,當事與願違的時候,痛苦不堪,拿不起,又捨不得放下,然後在舍與得之間苦痛糾纏。佛說:一切皆空性,放下便是自在!
-
觀無常
在佛門裡面所謂老實學佛、老實修行的人,必定有一個重要基礎,就是無常感很重; 所謂「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並不是等到人老或者重病才想到無常,即使年紀輕輕,身體健康,他也會覺得無常就在眼前,這就是無常感深厚的人。 他會積極的去學佛、修行,如果不精進的話,是不可能成就的,何況要在今生今世解決生死輪迴,那非修行不可,因此可知無常感的重要。
-
放下自在,到底是要放下什麼,怎麼放。自在是在哪裡,幹什麼
說要把放下也放下,這個是空。佛教追求究竟波若,這個沒有錯。但是這個理解有偏頗。善知識能發起故,這個故是過程,不是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心也不是空。道家的無為而為,這個為也不是沒有。所以說佛教的空並不是究竟結果。個人,喜歡佛經,也喜歡道德經。但是經是空洞的,事情是實在的。
-
無常觀
師父說:「我的傻徒弟,哪有不死的人呢。」 一休說:「原來是這樣啊!人都是要死的,那東西有沒有常存的呢?」 師父說:「東西也一樣啊,無情的東西也是無常的,因緣聚了就有,因緣散了就壞。」 一休說:「這樣的話,我們心愛的東西壞了,我們是不是也不該傷心呢?」 師父說:「對呀!自己心愛的東西,因緣散了就沒有了,傷心有什麼用呢?
-
老和尚開示,四念處觀之三禪的覺受還是不清淨的
第一是「境總觀別」,如舉一觀身不淨,也觀其他受、心、法三境統統是不淨。別用一觀,總觀身、受、心、法四境。用不淨觀,觀身不淨、觀受不淨、觀心不淨、觀法不淨,四境皆是不淨。用苦觀,觀受是苦、觀心是苦、觀法是苦、觀身是苦,四境皆是苦。用無常觀,觀心無常、觀法無常、觀身無常、觀受無常,四境皆是無常。用無我觀,觀法無我、觀身無我、觀受無我、觀心無我,四境皆是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