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第四:何為觀自在菩薩——觀口自在,觀身自在,觀心自在

2020-12-18 紅塵若鏡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

咱們繼續來討論《心經》,今天我們主要來聊一聊觀自在菩薩,看看這個「自在」到底是哪裡自在,又如何自在。

其實這個觀自在菩薩就是我們都知道的觀世音菩薩,只不過前者是玄奘法師的翻譯,後者是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玄奘習慣直譯,而鳩摩羅什習慣意譯,兩者角度不同,但說的都是一位菩薩。

「觀世音」這三個字大家都太熟悉了,可謂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單論名聲和影響力恐怕諸佛都不能相比,窮極呼父母,困境求觀音,都已經成了很多人的本能。

而觀音菩薩最擅長的也是「耳根通」法門,可以觀世間一切聲音,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不管是誰,身在何地,只要誠心祈求觀音名號,菩薩都必有回應,故名「觀世音」。

觀世音的意思大家應該明白了,那麼這個「觀自在」又作何解釋呢?我們又該如何讓自己真的自在呢?

這一篇咱們就主要來討論這些,其實觀自在就是三業自在——觀口自在,觀身自在,最後觀心自在,也就是真正的得大自在。

這裡我們先看下經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口自在

這第一步自在就是要觀自己的口業,這看似不起眼,只是說話而已,但其實卻是最難避免,影響也最大的一種。

像是我們常說的凡夫最容易造的十種惡業,分別是三意業「貪嗔痴」,三身業「殺盜淫」,以及四口業「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單從數量來說口業就是最多的。

而且言語似乎看不見摸不著,但其實破壞力卻極大,比如您剛買了一雙鞋,燙了一個頭,孩子比賽得了個二等獎,如果朋友會說話的,說你這雙鞋好時尚啊,這個頭髮弄得好漂亮,你孩子真優秀,您聽了嘴上肯定謙虛幾句,但是心裡卻樂開了花。

相反對方要是說這什麼鞋啊,根本不值這麼多錢,你肯定被騙了,這個頭髮燙的真是老土,像老太太似的,這種比賽水平很低的,你孩子就算拿一等獎都沒啥了不起,更何況二等獎?

相信大部分師兄聽到這樣的話肯定心裡不舒服,修養好的敷衍兩句趕快躲對方遠點,但修養不好境界不高的,恐怕早就反唇相譏懟回去了。

但其實我們仔細想一想的話,我們買這雙鞋是因為自己喜歡,燙這個頭髮是自己高興,孩子得二等獎已經不錯了,說到底都是自己的事情,但為何又會因為別人的幾句話就心情完全變化了呢?

由此可見語言的力量有多大,我們大部分人對於言語的免疫力是很低的,也就是極容易受別人語言影響,而導致自己在口業上不得自在。

那麼我們該怎麼避免口業上自在呢?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我們自己不要去犯口業,總是說人家不好,議論別人是非,傳閒話等等,這些口業犯多了,最終都會回到自己身上的。

而第二就是我們也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話,嘴長在每個人的身上,人家要說什麼我們是無法控制的,而且有些人是從來不會說別人好話的,哪怕佛陀和菩薩都敢誹謗謾罵,更何況您呢?這些話在意的話您就輸了。

當然了,如果大部分人都在說您有問題,那就要好好的反省和懺悔了。

觀身自在

再下來是觀身自在,也就是放空我們的這個身體。

道家的聖人老子在《道德經》中曾經感慨過——吾有大患者,為吾有身,若吾無身,吾有何患

而佛陀也曾經說過,眾生本來皆有佛性,只是因妄想和偏執而不能看到,比如我們就常把「地水火風」這四大要素看做自己的身體,而把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看做自己的內心。

換句話說,我們因為這個妄想而錯認了自己的身心,然後又緊緊的抓住他們不放,這當然就不得自在了。

這樣說可能還有點抽象,我們就再說的具體一些,並舉幾個例子好了。

大家首先要明白,我們的身體並不是永遠不變的,它其實也只是「地水火風」這四大因素因緣而聚,最後緣分盡了也就分散了。

比如地大代表了堅硬,我們的骨骼肌肉就屬於地,水大代表了液體,我們的血液,唾液,尿液等體液都屬於水,火大代表了溫度,風大則代表了氣息,沒溫度沒呼吸那肯定也就不是活人了。

而這個色身最終都會消亡的,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四大分離」,所以就算再珍惜這個身體也沒用,您總有一天會失去它。

當然了,這也不是說讓大家放縱慾望,隨意損害這個身體,這雖然只是四大假合,但也非常重要,咱們這一世的修行也還真離不開這個身體,真正的修行者都會修心養性,大大減少這個身體的損耗,並最終達到修心的目的。

所以大部分的高僧大德都是比較長壽的,像是虛雲老和尚世壽120歲,夢參老和尚103歲,而且都是提前預知歸期,這都是因為他們早就看開了這個身體,觀身自在,所以反而高齡。

相關焦點

  • 觀自在菩薩,觀了什麼「自在」?
    觀自在菩薩的智慧功德自在--是破除人我、法我二執而證得二空的般若智慧,於五蘊等一切法上而直見其無性之性,破除一切煩惱、業、苦。觀自在菩薩已經自證一生補處菩薩怎樣觀自在?首先,是觀色法自在行住清淨。菩薩即依據根本智,以後得智的如實遍智,在出世的禪定心中,藉助禪定所起的智慧遍照力,正觀自身以及一切眾生的色身。皆可分析安立為無量的極微,都是因緣而起的如幻影像,毫無實體可得,從而破除對自身及一切眾生色身的微細實體執。其次,是觀名法自在行住清淨。
  • 星雲大師教你如何觀自在,自在人生,學會六觀
    「觀自在」是觀世音菩薩的另一個名號,但事實上,觀自在也不一定是觀世音菩薩,而是我們每個人,我們自己就是觀自在。你觀察自己自在嗎?你能自在,就能像觀世音菩薩;你觀照不自在,雖說每個人都能做觀世音,但總是不自在。
  • 《心經密意》:觀自在菩薩之密意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開始一句一句、一段一段的來講《心經》:  「觀自在菩薩」的密意,就是在講:真心與妄心和合併行,也就是宣示:欲界的眾生是八識心王和合在一起來運作的,能夠如此現觀的人,就叫做「觀自在菩薩」。請問你們:「觀自在」這三個字所講的境界,有沒有能觀?有沒有所觀?(大眾答有)是有嘛!如果沒有能觀的心,怎麼叫做「觀自在」?
  • 自在觀音——最具禪意的觀音造像
    自在觀音就是觀音菩薩的另一稱謂,民間也多簡稱為觀自在菩薩,意為觀世界形能自在無礙,對苦惱眾生能自在拔苦與樂。佛教中謂之:「觀世音菩薩,觀有不住有,觀空不住空,聞名不著於名,見相不惑於相,心不能動,境不能隨,動隨不亂其真,自在無礙。」
  • 禪樂《觀心自在》
    觀心龔自珍結習真難盡,觀心屏見聞。燒香僧出定,話夢鬼論文。《青華秘文》裡說「觀心得道」;其次,是「觀想」;再次是「存神」。 要點總結如下。 1、「觀心」得道,化解煩惱。觀心是安心法門,人要能覺察自己 的起心動念,由此向善去惡;進一步,悔過省己;再進一步;念頭空明。 人有很多糾結,就在於不能,這些糾結會成為煩惱,煩惱會成為病因病根,最終,煩惱會成為疾病。即便煩惱不成為身體上的疾病,也會降低幸福指數,因為你活得不快樂。
  •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上,下
    說蓮華部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身口意金剛秘密修行法。行者應從瑜伽阿闍梨處。求受菩提心律儀戒入大曼荼羅。受灌頂。位勝解行地。捨身命財。勇猛精進。懷悲愍心。不厭生死。決定求證普賢菩薩身。歷侍諸佛。樂修勝義般若波羅蜜。具慈悲喜舍。饒益有情。或於山間勝地閒淨之處。或於清淨伽藍及舍利塔前。修治精室塗拭壇場。周匝懸幡上施天蓋。於壇西面安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像。持誦者於壇東對像。敷茅薦為座。或坐被腳小床。
  • 心經生命大智慧5-生命幸福快樂的核心秘密-「自在」的生命大智慧
    導讀:心經揭示了通達智慧生命彼岸的具體內容和實操方法;「自在」的生命大智慧是輕鬆獲得生命幸福快樂的核心秘訣之一。 【心經】作為大眾熟悉的重要佛教經典之一,其中有很多生命奧義的批示以及探索方法。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在心經中揭示的,輕鬆獲得身心幸福快樂的簡單智慧心法「自在」。
  • 笛卡兒:'我思故我在',佛法:'我觀故自在'!
    ◆凡夫轉境不轉心,聖人轉心不轉境。 ◆過去,已成過去,它只是記憶的殘影。 ◆智者知幻即離,愚者以幻為真。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黃金無種子,惟生於勤儉之家。 ◆笛卡兒:『我思故我在』,佛法:『我觀故自在』。 ◆人必須在自我中覺醒,才能破除我執。 ◆凡有追求,必定有煩惱。 ◆學佛就是要你,認識自己,找到永恆的生命。 ◆要做好你個人的衛生,尤其『心理衛生』最為重要。
  • 佛教:觀世音菩薩,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
    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為阿彌陀佛身邊的左右脅侍,並稱「西方三聖」。觀世音菩薩常住西方極樂世界輔施教化,即以西方淨土為此菩薩之本住處。凡遇難眾生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故稱觀世音菩薩。又因其於理事無礙之境,觀達自在,故稱觀自在菩薩。
  • 《心經》,到底厲害在哪裡?
    《心經》的第一句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自在菩薩可以理解為一位具體的菩薩的名號,也可以理解為所有修般若法門的人。我們人生有種種局限,種種追求和執著,因而有煩惱、有痛苦,不得自在。▲ 于右任草書《心經》4、心自在心即心識,我們能隨意指揮心識。
  • 放下一切 方能觀心自在
    放下一切,便能觀心自在(圖片來源:資料圖)在寒冷的清晨裡,我總愛煮著一壺香氣濃鬱的奶茶,每當從那壺嘴中噴出淡淡甜甜的氤氳時,總會引起我許多寫作靈感和遐思。所以,有句話說:「放下一切,便能觀心自在。」就讓那過去美好的餘溫,自然地過去吧,不要勉強地留下它。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音及譯文版)
    不久,這老和尚的疥癩病痊癒,老和尚感他調治之恩,無以為報,惟有一部經,可以口傳給他,就是這一部《心經》,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師便記在心內,後來把它譯出來,一個字也沒有更改。  鳩摩羅什法師也有翻譯這部《心經》,名叫《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如是我聞等語,但不及老和尚傳給玄奘法師所說的那麼簡潔流利清楚。
  • 《心經》大自在!大智慧!
    能觀之智與所觀之理不二即是涅槃。所以彼岸並非遙不可及,會心當處即是。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此岸與彼岸有八萬四千裡之遙,非也!此岸在當下一念,彼岸還是在當下一念。一念頓悟,眾生即佛。《心經》的第一句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自在菩薩可以理解為一位具體的菩薩的名號,也可以理解為所有修般若法門的人。我們人生有種種局限,種種追求和執著,因而有煩惱、有痛苦,不得自在。
  • 你知道觀自在菩薩是什麼意思嗎?
    圖片來源於百度百科點擊即可收聽01誦讀一遍唐三藏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般若智慧已達自在之境b. 觀,心之覺,以自心照自心為觀,以自明化自愚為觀,以自心悟真空為觀。c. 自在,並不是自由自在,或道遙自在,而是自心理體如如不動,不住於法,不住於相,一無所住,自性本空為自在。
  • 抄心經,有福報
    《心經》的第一句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自在菩薩可以理解為一位具體的菩薩的名號,也可以理解為所有修般若法門的人。我們人生有種種局限,種種追求和執著,因而有煩惱、有痛苦,不得自在。▲ 于右任草書《心經》4、心自在心即心識,我們能隨意指揮心識。
  • 《心經》解析
    《心經》的第一句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自在菩薩可以理解為一位具體的菩薩的名號,也可以理解為所有修般若法門的人。我們人生有種種局限,種種追求和執著,因而有煩惱、有痛苦,不得自在。《心經》告訴我們只要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能「度一切苦厄」,就能「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獲得大自在、大解脫。
  • 佛教:觀世音菩薩和普陀山
    在佛家文化中,觀世音也有譯成「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的,音譯「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積多伊溼伐羅」。觀音是「觀世音」的略稱。唐朝太宗李世民時,減去「世」字,故稱觀音。據《妙法蓮華經》中的「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菩薩,能現33種化身,救12種大難。遇難眾生只要念誦他的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觀世音主張「隨類化度」,他對一切人救苦救難,不分貴賤賢愚,所以他的美名尊號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簡稱「大悲」。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到底厲害在哪裡?
    三、到彼岸破除了執著,所顯示的無漏智慧就是彼岸,就是涅槃。能觀之智與所觀之理不二即是涅槃。《心經》的第一句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自在菩薩可以理解為一位具體的菩薩的名號,也可以理解為所有修般若法門的人。我們人生有種種局限,種種追求和執著,因而有煩惱、有痛苦,不得自在。《心經》告訴我們只要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能「度一切苦厄」,就能「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獲得大自在、大解脫。
  • 「自在方便三乘」是什麼?
    舊譯九乘,即世俗三乘、苦行三乘、自在方便三乘。世俗三乘是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中三乘(苦行三乘)屬於事部、行部、瑜伽部,也稱為作密、行密、瑜伽密。九乘中,無上瑜伽部的自在方便三乘即大瑜伽密、無比瑜伽密、無上瑜伽密;無上瑜伽密又稱大圓滿阿底瑜伽。「自在方便」這個用詞非常好,有很大的意思。我們可以知道感官覺受不是一切情器世間的依據,這是很明顯的,一切情器世間的最終依據只能是最細微的光明心。有外五大及內五大。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到底厲害在哪裡?
    所以,《心經》說的第二個內容就是破執著。破執著很具體,不是空洞的,一定要從當下一念做起。破除了執著,所顯示的無漏智慧就是彼岸,就是涅槃。能觀之智與所觀之理不二即是涅槃。所以彼岸並非遙不可及,會心當處即是。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此岸與彼岸有八萬四千裡之遙,非也!此岸在當下一念,彼岸還是在當下一念。一念頓悟,眾生即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