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兒:'我思故我在',佛法:'我觀故自在'!

2021-02-19 唯識學

◆一個人,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

 

◆擁有財富的人,不如擁有智慧的人。

 

◆常常原諒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蒼的原諒。

 

◆常常責備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諒解。

 

◆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卻又每天想去幹涉別人,弄得痛苦不堪。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是非,把它看作很正常,你就不會難過,因為是——人嘛!

 

◆犯錯是平凡的,原諒才能超凡。

 

◆任憑你有多大的快樂,無常總是來到。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傷人之語,如水覆地,難以挽回。

 

◆大家都知道,生氣是一種無知,又無濟於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金錢化妝你的外表,佛法啟悟你的內在。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內在安詳』,才是下手之處。

 

◆自尊太強,優越感太重的人,將不堪一擊,少許逆境,足以使他徹夜難眠。

 

◆嫉妒別人,仇視異己,就等於把生命交給別人。

 

◆誹謗他人就像含血噴人,先汙染了自己的嘴巴。

 

◆輕信道聽塗說,就像一隻傻狗,別人隨便扔了一塊石頭就急忙跑去撿。

 

◆不能把握現在,就無法獲得永恆。

 

◆人心不好,環保、治安,自然不好。

 

◆遇到困難時不害怕,心中無事,是名真修。

 

◆時間總會過去的。

 

◆算命不如認命。

 

◆恨別人,痛苦的卻是自己。

 

◆律己要嚴,待人要寬。

 

◆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知道一定會後悔的地方。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忘記別人的缺點吧!

 

◆徵服世界,並不偉大,一個人能徵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則甘於平凡,卻享受平凡。

 

◆能忍之人,事事稱心;善嗔之人,時時地獄。

 

◆與其說你賺錢,不如說你被錢所賺,因為錢賺走了你的青春、時間、體力,和生命。

 

◆有志氣的人發一次願,終身堅持。沒志氣的人天天發願,浮而不實。

 

◆稻穗成熟,頭自然低下。

 

◆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有德不在年高,無智空長百歲。

 

◆徹底的認識你自己,你就會認識佛。

 

◆因小果大,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

 

◆真正的布施,是把煩惱、憂慮、分別、執著,通通放下。

 

◆若無『是非』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

 

◆透視一切變化的結果都是『空』,就不會掛礙任何事物。

 

◆佛性是每個人的心,所以自己就是主宰。

 

◆各有因緣莫羨人。

 

◆肯低頭的人,永遠不會撞到矮門。

 

 

◆不讓古人是謂有志,不讓今人是謂無量。

 

◆生命是妄想的產物。

 

◆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

 

◆不要相信權威,權威有時也會錯誤。

 

◆為而不有,善而不居。

 

◆煩惱比歲月更易催人顏老。

 

◆常常使別人過快樂日子的人,自己也必定很快樂。

 

◆誹謗他人就像含血噴人,先汙染了自己的嘴巴。

 

◆想編織未來的美夢,現在正是時候。

 

◆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向人低頭,不曾矮小過。

 

◆作福莫如惜福,悔過莫如寡過。

 

◆量大福大。

 

◆遇順境處之淡然,遇逆境處之泰然。

 

◆風平浪靜,訓練不出良好的水手。

 

◆填得飽你的肚子,卻填不滿人心貪念。

 

◆面對現實,逆境也會變為順境,總有機會轉機。逃避現實,雖暫時偷安,但沒有翻身餘地。

 

◆甩掉你的假面具,你就能享受到自然的喜悅。

 

◆凡夫轉境不轉心,聖人轉心不轉境。

 

◆過去,已成過去,它只是記憶的殘影。

 

◆智者知幻即離,愚者以幻為真。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黃金無種子,惟生於勤儉之家。

 

◆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快樂,但卻沒有人真正了解什麼是快樂。

 

◆知因果即知進退,知佛法即得『開心果』。

 

◆菩薩以正覺為習慣,眾生卻以煩惱為習慣。

 

◆家裡的垃圾知清倒,內心的垃圾(貪、嗔、痴)不知『倒』。

 

◆學佛的孩子不變壞,學佛的老人不痴呆,學佛的少年不永不敗。

 

◆智者善植因果。

 

◆聖人可以掌握時空,而凡夫卻被時空所限制。

 

◆真正的看破是提起,積極地為大眾服務。

 

◆誠懇可以感動人,謙虛可以說服人。

 

◆老實是很平淡的字眼,但是要想成就,就非它不行。

 

◆犯了過錯,造了罪業,別人知不知道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

 

◆善於保護自己的,永遠謙虛談話。

 

◆好、壞,都會隨時間消失,沒有例外。上蒼對時間的安排,絕對平等。

 

◆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

 

◆『禪』,就是要在心中留點空間,好作迴旋。

 

◆失去了鴨子,你會急忙找回來,失去了良心,卻不見有人著急。

 

◆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言多必失,儘量少給自己這種機會。

 

◆讚嘆別人,要在大庭廣眾;責備人,必須在私下。

 

◆有智慧的人,從周圍取樂,沒有智慧的人,希望別人給予快樂。

 

◆貪心,你的嘴臉,就是貧窮相。

 

◆色心不除,生死不了。

 

◆有生必有死,人應懼生,不應懼死。無生即無死,究竟解脫。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名『大雄』,故名『大雄寶殿』。即佛也。

 

◆作事不怕不成,只怕無恆。

 

◆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是在迷的佛。

 

◆一個人如果不被惡習所染,幸福近矣!

 

◆笛卡兒:『我思故我在』,佛法:『我觀故自在』。

 

◆人必須在自我中覺醒,才能破除我執。

 

◆凡有追求,必定有煩惱。

 

◆學佛就是要你,認識自己,找到永恆的生命。

 

◆要做好你個人的衛生,尤其『心理衛生』最為重要。

 

◆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

 

◆世界上有一種生意是永遠虧本,那就是發脾氣。

 

◆有了智慧,自然能了解真理,能了解真理,生活自然快樂。

 

◆魚生活在水中,所以我們見不著他的淚。

 

◆真正的神通,是把煩惱弄通。

 

◆是非的原則是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想一想。

 

◆健康,是真正的財富,不要糟蹋它。

 

◆我慢高山,不留德水。

 

◆佛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他慈悲的教導眾生,從不控制眾生。

 

◆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

 

◆愚人求境不求心,智者求心不求境。

 

◆為人正直,則與道相應。

 

◆見一切人皆菩薩,唯我一人是凡夫,則心自息怒。

 

◆德修而謗來。

 

◆緣由願來,願力強,善緣自然具足。

 

◆責人,先責己於人,是名君子。

 

◆能覺他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辱,無動於色,道成近矣!

 

◆境來不拒,境去不留,一切隨緣,能得自在,放下即得解脫。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一個常常看別人缺點的人,本身就不夠好,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自己。

 

◆有智慧的人,永遠不見他人過失。

 

◆聰明難,糊塗更難。

 

◆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誇己能,不揚人惡,自然化敵為友。

 

◆心能平等,我們就能處於一個和諧的世界。

 

◆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點,把自己的理性升華到最高點,就是聖人。

 

◆對自己的享受消極,對大眾的福利積極,就是行菩薩道。 

 

◆凡愛說人不是者,往鏡前一站,鏡中出現一個醜陋的影子,才知正是自己尊容。

 

◆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再大的功德,抵不過一念驕心;再大的罪過,抵不過一個悔字。

 

◆人忙心不盲即有定力。

 

◆山不轉路轉,境不轉心轉。

 

◆世間一切,為我所用,非我所有。

 

◆覺悟真理的人,即擁有真正的生命。

 

◆體會到生命無常的人,便不會再放蕩和貪逸,所以說對於生命無常的覺醒是智慧的開端。

 

◆施比受更有福。

 

◆徹悟本性的人,縱然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他,他依然不覺得寂寞。

 

◆起煩惱時,要迴光返照——退步原來是向前。

 

◆所謂的『放下』即是把什麼事都化為沒有的力量。

 

◆凡事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別人著想,便是慈悲。

 

◆適當的欲望,是人類所必須的,但超過了範圍,痛苦、罪惡,便如影隨形。

 

◆人的價值,在於奉獻與犧牲。

 

◆當你心中有美時,從你眼中看到的世界將會不同。

 

◆知足者雖貧而富,不知足者雖富而貧。

 

◆多數人在緣生緣滅中,搞不清楚自己的去來。

 

◆凡事要隨緣,不要攀緣。

 

◆佛陀從不勉強別人,做不喜做的事情,他只告訴眾生,何者善?何者惡?生命還是要自己掌握。

 

◆學佛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託,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錯誤必生煩惱,罪惡終歸毀滅。

 

◆佛法是什麼?佛法既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現實。

 

◆給人希望,不要給人絕望。

 

◆舍(放下)盡一切(包括煩惱),當下自在。

 

◆海闊縱魚躍,天高任鳥飛。

 

◆能容納異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偉大。

 

◆人常想病日,則塵念自息。人常想死日,則道念自生。

 

◆無法去除內心的煩惱,縱然遍遊世界,也得不到快樂。

 

◆法律是事後追訴,但傷害已成事實,因果是事先防範,能杜漸防微。

 

◆善惡之間,總在一念。一念錯,全盤皆輸。

 

◆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勇於接受別人的批評,正好可以調整自己的缺點。

 

◆行善不求回報,無緣(條件)大慈,同體大悲是聖者之行。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人之所以平凡,在於無法超越自己。

 

◆忍辱多福。

 

◆名字有什麼相干?我們叫做玫瑰的,叫任何別的名字,仍然一樣芬芳。

 

◆吵鬧處,須冷靜。冷落處,須熱情。

 

◆古今庸人,敗於『惰』字。古今才人,敗於『傲』字。

 

◆事無難易,惟心堅忍可成矣!所謂金剛非堅,願力唯堅。

 

◆人命呼吸間,宜當力除偷安、懶惰。

 

◆真正的苦行是修平等心。

 

◆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你至親好友。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人好剛我以柔勝之,人好術我以誠感之。

 

◆盛喜勿許人物,盛怒勿答人書。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實學者必不誇學。

 

◆動於欲,欲迷則昏。任乎氣,氣偏則戾。

 

◆無事時戒一偷字,有事時,戒一亂字。

 

◆聲名謗之媒也,歡樂悲之漸也。

 

◆善用威者不輕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言多必失,說話要精簡。

 

◆若心有定,說你好,說你壞,都一樣。

 

◆舉世盡從忙裡過,誰人肯向死前休。

 

◆什麼是空?難捨能舍,看得破,放得下即是空,空是自在安詳義。

 

◆這個身體,只是借我們暫住而已,如房屋,無常一到,就要搬家,切勿執著。

 

◆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自己,我們在追求什麼?我們活著為了什麼?

 

◆大貧亦是大富,一無所有、了無牽掛,寧靜談泊、恬然自得。

 

◆花開、花謝,生死、死生,人的真實生命在哪裡?

 

◆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

 

◆有一位皇帝,登上城牆說:『這麼多人,國必強勝』,高僧說:『我只見到兩個人,一個貪名,一個圖利』。

 

◆逆來順受,順來忍受。

 

◆要自覺、自悟,佛在心中。

 

◆執著近於迷惑。

 

◆行、住、坐臥,皆是道場,因為道在心中,非在外面。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若了無常之法,得到的不能恆久,失去的終歸復得,得失之心,頓然放下,即能自在。

 

◆看看十年前的種種計較,今覺可笑,若十年後反觀今日的爭執,應會莞爾,由此可知對於時間每個動點上的執著,只會徒增我們的煩惱而已。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欲精神清明飽足,須除得失生滅心。

 

◆欲服大眾,先調自心。

 

◆學佛就是在學做人。

 

◆聖人的偉大,在於他的平等心。

 

◆不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光明燈要點在心中,才能遍照十方。

 

◆真正享受生活,是不經過任何比較的。

 

◆良心是每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自己的良心。

 

◆菩薩不見人過,但見己過。

 

◆菩薩是只管耕耘,不計收穫。

 

◆菩薩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

 

◆說得千裡路,不如走一步。

 

◆能夠放得下煩惱的人,就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面對現實,才能超越現實。

 

◆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間。當互相尊重。

 

◆恆以慚愧水,洗滌懈怠心。

--慧律法師《佛心慧語》

相關焦點

  • 心經第四:何為觀自在菩薩——觀口自在,觀身自在,觀心自在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咱們繼續來討論《心經》,今天我們主要來聊一聊觀自在菩薩,看看這個「自在」到底是哪裡自在,又如何自在。而觀音菩薩最擅長的也是「耳根通」法門,可以觀世間一切聲音,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不管是誰,身在何地,只要誠心祈求觀音名號,菩薩都必有回應,故名「觀世音」。觀世音的意思大家應該明白了,那麼這個「觀自在」又作何解釋呢?我們又該如何讓自己真的自在呢?
  • 觀自在菩薩,觀了什麼「自在」?
    觀自在菩薩的智慧功德自在--是破除人我、法我二執而證得二空的般若智慧,於五蘊等一切法上而直見其無性之性,破除一切煩惱、業、苦。其次,是觀名法自在行住清淨。菩薩同樣依據根本智、後得智,在出世的禪定心中,正觀自身以及一切眾生 受、想、行、識四蘊,皆是無形無相、因緣而起的如幻影像,毫無實體可得,從而破除對自身及一切眾生 受、想、行、識四蘊的微細實體執。
  • 佛法導言——緒言、小乘
    皈佛法僧!  論曰:今當略說佛法要義,引發信心,導歸覺海。  問曰:佛法要義如何?答曰:佛法二字亦不可得,竟無一義一句,欲名何為佛法?然以因緣方便,佛法隨宜如理而說,轉緣多勢,開合無定,今略說為大乘、小乘。有法能運眾生,度脫無常苦空不淨,得至常樂真淨,故名曰乘。  問曰:其小乘法如何?答曰:了生死為因,離貪愛為根本,滅盡為究竟。云何了生死為因?
  • 佛法治好了我的憂鬱症
    下面這篇文章摘自菩提洲網站佛子心語,是一位年輕人寫的學佛真心實感。現在年輕人學習佛法的越來越多,這是非常好的社會現象。昨天女兒還說她的兩個同學都想信佛了,還問女兒信佛每天需要做什麼,我聽了特別開心!願我們的公共平臺有更多的孩子們來關注,也希望我們能夠幫助更多的孩子們,初聞佛法。
  • 佛法無邊
    (二)什麼是佛法?佛法就是解脫法。但是有很多層次,有淺、有深、有更深的。而佛法的解脫,不僅是最深,而且是最究竟的。解脫什麼?脫苦。有人對我說:「我不要佛法來解脫,我不覺得苦,我天天都很自在。」我就問他:「你要不要得到稱心滿意的工作機會?要不要娶一位秀外慧中理想的太太?要不要生個把有出息的孩子?」
  • 時下青年學子諸多沈迷,應如何接引親近佛法?
    有關的問題,正覺電子報第35~37期連載正禮菩薩所著〈「導師」之真實義〉文章內,已有做說明,讀者可自行查閱,故於此僅恭錄該文所引佛於《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5的開示:【云何名勝義僧?謂佛世尊,若諸菩薩摩訶薩眾,其德尊高,於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獨勝覺,若阿羅漢,若不還(阿那含),若一來(斯陀含),若預流(須陀洹),如是七種補特伽羅,勝義僧攝。
  • 法國兩大情書高手:拿破崙和笛卡兒
    但愛就是愛了,拿破崙仍然委屈求全地寫道:「幾天以前,我以為我愛你。不過自從我這幾天看不到你後,我覺得我是一千倍的更愛你了……我求求你,讓我看看你的一些缺點,你可以少點美麗,少點優雅,少點善良嗎?」看看那個馳騁沙場的男人啊!在愛情面前似乎顯得如此卑微。面對傲嬌的約瑟芬,在情書裡的拿破崙讓人感覺約瑟芬就是他的全世界,拿破崙需要約瑟芬的程度遠遠超過約瑟芬需要拿破崙。
  • 深觀佛法的五大見地,你會發現……
    深觀佛法的五大見地,你會發現.佛法的歷練,需要我們學會堅守,把一個個見地,看穿、看透、看得灰飛煙滅。
  • 太極拳與佛法同修之秘(下)
    觀世音菩薩太極拳與佛法同修之秘(下)慈航如是則一心遍周法界, 法界存乎一心, 天地一指, 萬物一馬, 古今一時, 知宇宙為稊米, 毫末大於丘山, 殤子為壽, 彭祖為夭, 無物無我, 而後可以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人不知我, 我獨知人, 「工用一日, 技精一日, 漸至從心所欲, 罔不如意矣」(李亦畬《五字訣》)。至於具體修煉的秘法並不重要,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楞嚴經》), 心生而種種法生。
  • 佛教:學習佛法的關鍵在於這兩個字,做好了,才能早放下、早解脫
    自在是什麼?「自在」和「我覺故我在」,「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常樂我淨」有異曲同工之妙。自在就是只有自己原本生命的存在,只有清淨生命的存在。也就是說擺脫了內在和外在的幹擾,不與煩惱同在,不與一切的幹擾、相對同在,離開一切的存在,即是自在,也可以說我與安祥同在。這點《六祖壇經》亦曾用「外緣內擾」來表達生命的幹擾力。
  • 我見、我執、法執簡析
    二.斷我見、我執方法1.按小乘的十八界無我的觀行,或按緣起性空的觀行,產生無我的智慧,才能斷除我見、我執。四.法義抉擇不為法執1.定學和慧學易混淆處在定學止的過程中,意識作意取無分別影像,如照相機,保持一個畫面作意,故無變化,無抉擇,意識或作意於空、無相、無願等;在意識作意於觀的過程中
  • 馬未都:我的觀復博物館,和我的「觀復貓」
    花肥肥也是觀復博物館的第一任「貓館長」,元老級別的「人物」。馬未都說:花肥肥我打小就知道「男不玩貓,女不玩狗」這句諺語,可凡是能豢養的動物我都喜歡。在農村時還養了兩口大肥豬,由於迫於貧窮,必須賣給生豬收購站,趕去的路上,300多斤大肥豬讓老鄉嘖嘖稱奇:還是知青的泔水好啊!
  • 達摩祖師:什麼才能叫作善知識,易筋經不是我寫的
    有人說我供佛,也拜佛。這就是善知識啊。明確的說這只是一種善緣,善根而已,終是還得在輪迴中。《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中就言: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若不見真性,皆是虛妄造作諸苦行。所以說要真正地找到這個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解脫法。有人說我讀經,念佛,這樣是善知識嗎?
  • 《不淨觀圖片》非修不淨觀者慎入不淨觀
    多年以前我也曾如此,雖然多方克制,欲心還是不由自主地萌動。直到修習不淨觀後,慾念才頓時減輕。今天我終於開始醒悟,至誠歸依大慈大悲的佛陀,立誓於未來世掃盡魔軍,在無量的世界中化身無數,利益一切有情眾生。如今我這把降魔劍,也已百鍊成金,能斬盡一切妖媚容貌的誘惑,因為在我的眼中,人體不過是各部分肢體、器官的組合而已。即使是美女西施與我促膝而坐,在我眼中也不過是一具由韌帶連接的骨架,內外由頭髮、汗毛、指甲、牙齒、內臟,以及血、肉、痰、淚、屎、尿等三十六種器官、分泌物、排洩物組合而成,所有這些器官、物質,不僅形狀難看,而且氣味腥臭。古代魯國有一位君子名叫柳下惠,其坐懷不亂的美德為世人所讚頌。
  • 佛法的根本在於放下對此生的貪著
    觀  自  在  佛  教  音  樂  網、名聲的欲求,所以無法達成善妙行持的關鍵要點,使得佛法和自心背道而馳。這個時候,需要思維上師和三寶的功德,對修行人生起淨觀。看到對方的缺失時,知道這代表自己的業不清淨,想著有如髒臉映照在鏡子上的比喻。不要和凡俗的人為伍,也不要聽他們的話,還要想著欲樂的過患。一般而言,若沒有信心,善功德是一點也不會生起的。在修學一切法之前,要先有信心。信心有很多種分類,由於理解而相信和由衷地恭敬,含攝了一切。
  • 佛法故事(42)
    「釋迦牟尼佛說自己背痛時,其中有什麼樣的善巧方便」一次,釋迦牟尼佛講述了一個因緣,為什麼以前一次講法中告訴長老迦葉「我現在背痛
  • 《金剛經》:「佛法」只是個假名,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法叫「佛法」
    《金剛經》依法出生分中,世尊告訴須菩提:「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世尊為什麼這麼說呢?般若無形相、無佛相、無佛名,惟是佛從般若出,故佛即非佛;般若內亦無諸法的名相,但從般若而出生一切法相,所以佛法即非佛法。
  • 《金剛經》:佛法講修心,這是要點
    菩薩是心中無所住,所以清淨自在,而我們普通人心裡是有所住,相對就不那麼清淨自在,這就是區別。所以我們學佛,不需要改變生活的方式,尋求的是心境上的改變,心態改變過來了,生活還是原來那個生活,但內心清淨自在。菩薩為什麼得清淨自在?
  • 具足所有功德、善行和智慧的大菩薩,共赴法會,聆聽佛法
    維摩詰居士像接經文;這是我親自聽佛說的:當時,佛在毗耶離城附近的庵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多人在一起,同時在場的還有三萬二千個大菩薩。這些大比丘、大菩薩不但能承續慧命,而且能發「獅子吼」,使佛法廣為傳布;他們以大慈大悲之心,主動四處弘揚佛陀的教化,降伏眾魔障,制伏諸外道,使佛法世代相傳,不使斷絕;這些大比丘、大菩薩都已遠離煩惱惑障,心常清淨而毫無垢染,安住於自由自在的無礙境界;並能以其正念、正定而使諸惡不生,諸善增長,更因其有無上的智慧而辯才不斷;至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六度及方便隨機攝化眾生之本領,他們更是無不具足
  • 釋恆懿法師(贊佛寶爐)與大家分享佛法---每日開示(2021年1月9日)
    現在繼續跟大家講解分享彌勒菩薩所說《瑜伽師地論》:(承前……)列謂佛世尊難出現故;出已能成利他行故;亦能建立自利德故;於自他利離染心故。「謂佛世尊難出現故」,佛出現世間不容易,這是一種功德。「出已能成利他行故」,佛出現世間之後,能成就利益眾生的這些無量無邊的法門,依據法門去修行,能成就這件事,「亦能建立自利德故」,不光是利他,自利的功德也能建立,這是第三科,「於自他利離染心故」,自得到佛法功德,也令一切眾生得到佛法的功德,在這些功德上,沒有染汙心,沒有執著心,這是第四個功德,這是把這功能列出來。這是「顯義」,下面是「配頌」,分兩科,第一科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