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民都知道,廣東是紅包屆裡的一股清流,風格獨特,自成一派,全然不受周邊的輻射影響。可是關於廣東紅包的更多「內幕」,大家又是否足夠了解呢?
今天,我們便來說一說關於廣東人「逗利是」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無論是過年包的紅包還是平日裡隨份子錢包的紅包,廣東人都講究一個「意頭」,就是好兆頭的意思,所以廣東人習慣上把紅包叫做利是,取其大吉大利、好運連連之意。
利是的由來和發展
「利是」一詞最早寫作「利市」,為本少利多的意思,亦取其有利於做任何事情的寓意。由於「事」和「是」兩字相通,所以很多人也寫作「利事」。
很早的時候,利是只是人們用寓意吉祥的鮮紅色紙包著一張寫滿祝福字句的字條,送給親戚朋友,以表心意。而到了清朝,人們則把一大張紅紙切成一個個小方塊,然後把銅錢包在裡面封成利是,所以到現在還有很多老人家仍舊把利是稱作「紅紙」。大約清光緒末年,由於印刷技術的普及,第一代「利是封」才得以問世。當時的做法是用紅紙印上黃油,趁油墨未乾時撒上金粉,製成一些吉利的字句和簡單圖案,效果就如同今天燙了金字的利是封一般。
「利是」雖小,逢人就派
在廣東有過年 「派利是」、「 逗利是」 的習慣,長輩向小孩「派利是」,已婚人士向未婚人士「派利是」,從大年初一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都可派發。只要是沒結婚,就算到了五六十歲,過年時你都可以向長輩、同輩或是晚輩中的已婚人士「逗利是」,討一個吉利。但往往大多數時候人家都會主動給你「派利是」,希望你來年心想事成,順順利利(趕緊結婚)。除了親戚朋友,還有小區保安、清潔阿姨、茶樓服務員等凡是見面能打上招呼說一句「新年快樂」、「恭喜發財」的都會派發一個利是,可以說是逢人就派,而且是派得開心,派得高興。
對於「派利是」這件事兒,廣東人是很講究的,長輩們在「派利是」時都會說「一個利是仔,利利是是」,有些老人家則會說「一張紅紙,大吉大利」,都是謙卑地表示紅包不大,不要嫌棄,並祝願對方新的一年裡吉祥如意。
在廣東,人們並不在乎「利是」內容是多少,但沒有「利是」就會顯得很無禮,所以廣東人春節期間到親戚朋友家裡做客一般都會準備足夠多的紅包,見到小孩或未婚的靚仔靚女們無論認不認識都會派一個「利是」。有些講究的人更是會派雙封,因為民間有「好事成雙」的說法,喜慶的日子裡喜歡講究雙雙對對,而這一點對於新婚夫妻來說尤為重要,所以剛結婚的夫妻第一年「派利是」兩個人都要派雙份,這是一定不能省的。
喜逐顏開「逗利是」
洗邋遢,貼揮春,行花街,逗利是……「逗利是」是廣東地區眾多春節傳統習俗當中最為喜慶的一項。就像西方過萬聖節小朋友們會逐家逐戶地去敲門討糖果一樣,除夕那天晚上,小孩們可以家家戶戶地去給人們拜年,雙手合十作揖說些吉利的話,恭祝大人們「發財」、「添丁」等,伸手討要利是。春節期間大家最常聽到的一句「逗利是」話語便是「恭喜發財,利是逗來」。
「開工利是」人氣旺
一般到了年初六,很多人就要開始準備返程上班了,因為年初七是春節法定假期之後的第一個上班日。不過因為「7」的「意頭」不好,所以大部分廣東人會選擇在年初八這一天開工,因為「8」諧音「發」,對於講究「意頭」的廣東人來說這一天絕對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好日子,尤其是做生意的人都會選擇在這一天開門營業。
而春節後上班的第一天,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生物鐘調不過來、鬧鐘鬧不醒、不想起床等「假期後綜合症」症狀,但是對於廣東的上班一族來說,「春節後綜合症」是不存在的!因為「開工利是」這四個字可以戰勝所有的不適應症。
如今許多企業都流行春節後上班的第一天向員工派發「開工利是」,這一講究最初便是從廣東地區流傳開來的。春節過後重新上班的第一天,企業主們為了讓員工歡歡喜喜、熱熱鬧鬧地開啟新一年的工作,會主動向眾人派發「開工利是」,以象徵開工大吉,生意興隆。
與此同時,領導主動向員工拜年,派「利是」,發福利,讓員工內心感受到溫暖,感受到關懷,這也是一種增加員工歸屬感的行為,有利於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掃樓」技術哪家強?
開工當天,除了領boss們派發的「開工利是」外,未婚的小年輕們還有額外的「福利」,那就是組團向已婚人士們拜年「逗利是」!只要是同個單位的,不管認不認識都可以上前去說一句「恭喜發財,利是逗來」。因為很多人是逐個部門逐層樓地去拜年「討利是」,所以這一行為又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掃樓」。
「掃樓大軍」一來,地動山搖,已婚叔叔阿姨們瑟瑟發抖,個個搶著上洗手間……
一天下來,有的人可能會收穫堆積如山的利是封,然而,在一向奉行勤儉節約優良傳統美德的廣東地區,可能那如山高的利是封最後拆出來的數額還沒其他省份一個紅包來得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