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超/圓桌觀察員
今天,蘇州自貿片區滿一歲。
一年時間,自貿區「長」了不少——
片區內新設立外資企業近200家,實際使用外資11.36億美元,新增備案境外投資機構62個,中方實際境外投資額2.47億美元,進出口總額4091.68 億元。僅「證照分離」改革一項,已經覆蓋園區全域,涵蓋354項涉企經營許可事項……
一年的變化,你有感覺嗎?
圓桌觀察員街頭隨機採訪了幾位市民,回答大致有這麼幾種:「蘇州的自貿區就在園區,面積差不多是江蘇自貿區的一半」,「見過牌子,就掛在中央公園」,「變化啊,還真說不上來」……
兩個場景,兩個角度。有感的數字,一筆一筆自然沉澱,自貿區設立前後的一年之變,觸手可及;人的感受也很真實,除了廣場上看得見的牌子,戶外傳單上的廣告詞,自貿區似乎「在,也不在」——這一年的生活裡,你能說得上幾件關於自貿區的事?又有幾件事能讓你跟自貿區扯上關係?
「這一年」,蘇州自貿片區真的「在,也不在」嗎?
自貿區在哪
2019年8月26日,江蘇自貿區蘇州片區消息發布的當天,中國銀行蘇州分行就針對片區內企業特點,率先啟動了金融服務,多項業務首發。而除了金融創新,蘇州自貿片區的重頭戲,都是圍繞城市電路、智能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載體的創新應用進行的。
這些「創新著」的產業園,與居民的生活區相隔不遠,最多「幾條街、幾條河」的距離,但「動靜」再大,在老百姓眼裡都幾乎是「一動不動」。
「優先圍繞企業的自貿區制度創新,最直接的『體感』自然不在『人』。加上一年的時間並不算長,制度創新的效應還在累積,服務的衍生功能並沒有充分顯現出來,大多數人對自貿區『無感』,可以說不足為奇。」有專家向「蘇州圓桌」(微信號ID:suzhouyuanzhuo)表示。
但實際上,除了舉措、制度創新「以企業為主」外,與老百姓關係更緊密的服務業,其開放動作並未像預期的那樣大、那樣快,也從一定程度上「壓抑」了人們對自貿區的期待。
「蘇州自貿片區設立後,原來以為光是健康險、醫療險,就會有很多選擇,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任職園區一家電子科技企業的章偉說,儘管考慮到這可能需要一個過程,但心裡還是有點失落。
在「上海經驗」的基礎上,我國的自貿區建設越來越強調功能的差異化,一方面,區位發展積累了相當的實踐經驗,另一方面,自帶特色的先行先試,也存在政策效應緩慢、創新碎片化等一系列問題。
顯效慢,看來是自貿區的普遍現象。沒等到「顯效」,蘇州自貿片區的這一年又忙了些啥?
東沙湖基金小鎮助推蘇州自貿片區建設「成績亮眼」:截至目前,入駐小鎮的股權投資機構所投企業中,已有7家在科創板上市,另有5家企業在科創板成功過會。
通、達、放……
2020年5月28日,「蘇州金槍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創新創業疫情防控債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發行。債券的名字很長,意義卻「短小精悍」:「知」變「資」,全國首單。
智慧財產權價值歷來評估難、處置難,位於蘇州自貿片區的這家新材料企業,偏偏就用6項專利權進行質押增信,在全國率先試水,成功發債2000萬元。
類似這樣一張「債券」的突破,如今已成園區的常態;常態化突破,則展示了蘇州自貿片區「開跑即衝刺」的狀態。
放寬外資準入,發布江蘇省內首個《設立外商獨資經營性職業技能培訓機構(非學制類)的實施辦法(試行)》;
蘇州虛擬空港SZV與全國7個實體機場聯動對接,開行中歐班列蘇州自貿片區專列;
成立全國首個物聯網金融科技研究機構;
深化完善進口研發(測試)用未註冊醫療器械分級管理;
設立江蘇首個外國高端人才工作許可證、居留證件辦理窗口;
首創產業用地分段彈性年期(10+N)掛牌出讓模式;
……
一年來,蘇州自貿片區出臺政策文件47項;推出涉及各領域改革創新舉措130餘項;形成制度創新成果案例62項,省級以上「首創率」達60%,其中2項案例獲評國務院「最佳實踐案例」,7項案例上報商務部,7項試點經驗在全省複製推廣,7項「創新實踐案例」在全省示範借鑑。
2019年9月29日,作為蘇州自貿片區推進「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工作的直接受益者,八五代理記帳(蘇州)有限公司領取了首張採用「告知承諾制」辦理的代理記帳許可證書,成為首家通過「證照分離」改革「告知承諾制」審批模式下獲取許可證的單位。
根據2019-2020年度「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排名,蘇州自貿片區在全國43個自貿試驗(片)區中列第16位,在第四批19個自貿試驗(片)區中位列第一。
不僅如此,蘇州自貿片區所在的蘇州工業園區,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中實現四連冠,在國家級高新區綜合排名中位列第五。
難事不少
數字說話,存在感很強。不過,蘇州自貿片區的這一年,過得也挺難。
生有壓力。
2019年,中國自貿區落子的第六個年頭,在「蘇州工業園區入圍自貿區」的小道消息傳了5年多之後,園區終於上位。「牌子」來得有點「晚」,但自貿區的「活」不遲到。既要高效借鑑、複製其他自貿區的成功做法,又要因地制宜地避開「雷區」——外界對蘇州自貿片區的「期望值」沒有半點打折,反而隨著製造業轉型的迫切性「水漲船高」。更新、創新,突破天花板,蘇州片區的每一步都在聚光燈下,不能慢更不能出岔。
環境變差。
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走深,部分外籍專家創業受阻,開始放棄申報國內人才政策,特別是國家級人才項目。國際差旅嚴重受限,海外合作方尚未完全恢復工作,海外離岸創新中心項目進展放緩,國際科技交流活動不確定因素增大。
資源趨緊。
「一個DNA質粒就可以卡脖子。」在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園,近90%的實驗室耗材直接或間接需要進口,研發設備、原輔料、檢測樣品的高度「進口依賴」,越來越影響生物醫藥的產業產業鏈安全,關鍵環節服務平臺缺乏以及制度創新力度有限,也越來越難適應產業的高速發展。
生物醫藥產業的這個「點」,也是蘇州自貿片區在創新集聚資源、研發創新、產業化等環節面臨的現實挑戰。新增招商項目不足、招商手段單一,自主品牌企業的產值貢獻度不高,產業增量及存量項目已經不足以支撐未來發展格局。
向「難」而試,勁往哪使?
身位
左突右進、有堵有痛。蘇州自貿片區,渾身「敏感」。
今年6月30日,姑蘇實驗室揭牌。除了姑蘇實驗室,自貿片區的重大創新平臺還有兩個: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
平臺創新,既是對新技術主導發展模式的一種適應,也是產業思路產業謀劃的一大突破。實驗室和創新中心,為產學研協同、上下遊協同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也作為重點項目列入蘇州自貿片區的建設規劃。
蘇州的城市發展正面臨越來越明顯的「天花板」效應,而突破「天花板」、提升城市能級,「自貿區」無疑是一大抓手。
目前,上海等地正謀劃爭取多樣化的綜合授權改革試點。有專家建議,蘇州自貿片區應推動自貿試驗區與中新合作功能、綜保區功能疊加,借力自貿區改革創新與中新聯合協調機制的融合,爭取國家綜合授權改革試點。
「一方面抓住自貿區改革賦權戰略機遇與時間窗口,同時,形成綜合授權改革的年度清單,確保改革訴求可落地,創新防線可管控,從而在改革賦權試驗中搶佔『身位』。」
專家還表示,除了利用好「中新理事會議事機制」這個獨特平臺,進行跨部門協同的制度創新外,蘇州自貿片區還可以發揮制度創新的後發優勢,開展系統集成性制度創新,結合蘇州的特色,提前謀劃蘇州方案。
「一年」走完,蘇州自貿片區將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它離「一區四高地」的目標也將再進一步。
「落」在地圖上,蘇州自貿片區就像一把「槍」。一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後,這把「槍」是否依然彈在膛上、油光鋥亮?
走著瞧。
編輯:奉超
原創不易,費心費力;
倘若看中,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