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般的人,對念佛法門的認識有所偏差,要麼認為很殊勝,但不容易,要麼認為雖然容易,但不殊勝。
大多數人覺得「念佛當然很容易了,三歲小孩都會念,但是就這樣子念念佛,也能往生嗎?如果不再加上其他的修行也可以嗎?
」他認為念佛雖然容易,但不殊勝,認為誦經很殊勝,超過念佛的功德,觀想也超勝念佛,修別的法超過念佛,「我沒有辦法修別的,如果有辦法,我就修別的了,沒辦法,只好修念佛」;也有的人認為念佛雖然殊勝,但是不容易。
「念佛當然殊勝了,可是要達到清淨心才殊勝,要達到禪定一心不亂、工夫成片才殊勝,不然的話,散心稱名不殊勝」。要麼許殊勝、不許容易,要麼許容易、不許殊勝,這都是有偏差的。
念佛法門不僅最殊勝,而且最容易,兩者是不能分開的,光殊勝,不容易,就不叫殊勝了,因為容易,才叫殊勝。
雖然殊勝,但是我們做不來,沒有利益,就沒有推廣的價值,就不殊勝了。
比如說農民選種優良品種,有兩個品種:一個品種呢,只要撒到地裡,不需要悉心照料,自然就會收穫很大;另一個品種,收穫也很大,但是必須要專門護理,白天晚上都要照料它,專家才能做得到,一般的人做不到。
那麼,這兩個品種,哪一個更是優良品種呢?大家沒做過農民也知道,第一種才是真正的優良品種,種子好,撒下去就可以豐收。
念佛就是這個道理,不但殊勝,而且容易,殊勝和容易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殊勝。單是殊勝,不容易,就不能稱為殊勝——好是很好,但是與我們無關。
如果單是容易,而不能了脫我們的生死,這個容易有什麼意義呢?
又容易、又殊勝的法門,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人人可念,人人可證,人人可離生死,善中之善無過此善。
彌陀名號,攝盡一切功德,故最勝;
稱名念佛,不論任何根機,故最易。
這整個一部書可以說就從「勝」和「易」兩方面開展念佛。如果我們懂得了念佛有「勝」和「易」這兩個功能,自然就一向專念了。
為什麼有的人除了念佛之外,還要修別的雜行雜修呢?就是認為念佛不殊勝,不如誦經,不如坐禪,不如拜懺,甚至把念佛作為輔助,把別的作為主要的,或者說「念佛是主要的,但是還不夠,要別的來補助」,不能體會到念佛的殊勝。
如果真正知道念佛是「極善最上」,沒有超過念佛的善,沒有比念佛更上的功德,那你所有的時間,都會拿來念佛了。
你正要拜懺,一想「念佛極善最上,來念佛吧!」這個不是觀念,是在我們心中形成一種意志。
「彌陀名號,攝盡一切功德」,「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已經把所有的功德都攝在裡邊。單單六字,怎麼能攝盡一切功德呢?
這個我想通過比喻來說明,比如說,銀行現在都辦理信用卡,我們辦一張卡,儲存一百萬,甚至一千萬,那麼,這小小的一張卡,就把你的財富攝在裡邊了,收起來是一張小卡,但放出來可以有樓房、有汽車。
阿彌陀佛的功德法財,三明六通、無量智慧、無量慈悲等,通通攝在六字名號這張「卡」裡邊。
又好比國家機關的大印,它是代表權力,它能把所有的權力攝在印章當中。
同樣的道理,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神力,都攝在六字名號裡邊,說「阿彌陀佛有不可思議威神力」,從哪裡表現呢?就表現在六字名號當中。所以,不可以在六字名號之外,再去尋找佛的救度。只要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就行。
單純易行
「稱名念佛,不論任何根機,故最易。」從眾生的角度講,任何人都可以念佛,沒有說哪一種人不能念佛,當然,先天聾啞的人是特例,他雖然不能口稱,仍然可以在心中憶念佛恩,仍然可以知道彌陀的慈悲救度,這也是念佛。
一般來講,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是最容易的方法,如果念佛要達到某種功夫,就不太容易了。
——念佛勝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