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說過,雍正非常喜歡宋元畫風,這種愛好影響了朝堂之外。清初書畫四大家都以研習宋元畫風為主。王翬,字石谷,由於翬(hui)太生僻,現代人都稱王石谷,他將黃公望、王蒙的書法性用筆與巨然、範寬的構圖完美地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大氣渾厚、氣勢勃發的山水畫風格。
附圖
這是王石谷的水墨山水畫的局部截圖,典型的宋元畫風,這種風格直接影響到雍正時期瓷器山水畫。雍正彩瓷花鳥受惲壽平影響很大,而山水畫則受王石谷影響極深。今天介紹一件自己的藏品——藍料琺瑯彩山水詩文盌,我們一起看看,一起比對。
附圖
這是碗的一個側面山水,旁邊就是高峽平湖,結合後面發的圖片可以看出與王石谷的畫風完全一致。碗直徑14.8釐米,高8.2釐米,比館藏的兩件都大,儘管目前市場價是設色山水價格高於水墨山水,但是水墨山水更講究心意相通和繪畫技巧。水墨山水起源於唐,成行於宋,盛行於元,到明清得以延續。古人更講究心意相通,所以大畫家們都畫過水墨山水。山水畫特別講究一步一景,也叫移步異景,意思是欣賞山水畫的時候,有一種「人在畫中走,景在眼前過」的真實感受,再加上欣賞者對畫和景有著自己的解讀,讓人慾罷不能。古書畫對於現代人來說收藏太不容易,因為不好保存與修復,讓我們看看古瓷器上的水墨山水畫吧,先看看景致,整個畫面崇山峻岭、山中溪水穿林而過,拾階而上的叢林深處竟隱約有人家,真正應了那句詩「白雲深處有人家」啊。山的分層、畫面的布局特別講究,駕輕就熟的繪畫技巧讓人欽佩。
附圖
這是上幅畫的側面:高峽平湖,遠山近水給人無限遐想。我們一直在說雍正性格內斂,所以特別喜歡精緻小巧,構思精巧的東西。中國水墨山水畫最是講究這種精緻,所謂「疏能跑馬,密不透風」是中國山水畫的一種布局方式,上幅是「密不透風」,這幅就是「疏能跑馬」。這種疏密有致的畫風,精巧的構思,加上土與火的作用把山水畫燒制在瓷器上,用藍色琺瑯彩畫出水墨的效果。它能夠得雍正垂憐也就好理解了。
附圖
這是高峽平湖的側面,我們轉動碗的時候就是在移步異景, 山腳下也有人家,屋後高大挺拔的杉樹,處處體現出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真正的人間仙境。
附圖
這是御題詩「樹接南山近、煙含北渚遙」。說實在的,這兩句詩個人覺得比我朋友那件蘋果尊上的詩寫的好,也經常出其他雍正琺瑯彩瓷器上。左邊款不說了,陰刻「山高」、陽文「水長」,右邊是「佳麗」款。這個我解釋一下,雍正琺瑯彩以及一些特別漂亮的粉彩上經常出現「佳麗」款。清代文獻沒有任何關於這個款的說明,後來的收藏者卻是浮想翩翩。有人推測「佳麗」應該是指雍正最喜歡的妃子年貴妃。根據就是故宮館藏著名的雍正「十二仕女」畫像,還有文獻對年貴妃家族的一些記載得來的。
附圖
這就是「十二仕女」中的一幅,因為雍正有個愛好,喜歡讓宮廷畫師把自己畫成宋人的造型布局在各種畫裡。所以有人認為這幅畫裡畫的都是雍正的嬪妃們,並且根據衣著和擺設,推斷這是雍正最喜歡的年貴妃。因為她沒有穿紅色外套,所以等級不是皇后,但是屋裡的擺設卻是十二個女人中最好的。左上角最上面那個是天青釉汝窯水仙花盤,右邊上面那個紅色的壺是著名的宣德鮮紅釉僧帽壺。這兩件現在都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別的就不一一說了,也都是重器。有人推測「佳麗」就暗指這位年貴妃。到底是不是,看法不一,卻給收藏添了許多有趣的故事。
附圖
左邊是故宮館藏雍正琺瑯彩「綠竹長春碗」的「佳麗」款,這是書本上的印刷圖片,所以缺少雍正瓷器特有的漂亮光澤度。右邊是今天介紹的這件款。能看得出來,印章出自同一個人之手。
附圖
上面是臺北故宮館藏那把藍料琺瑯彩執壺,也是「樹接南山近」的御題詩。下面是北京故宮館藏中我認為最漂亮的一件雍正黃地洞石蘭花琺瑯彩碗。這件我特別特別喜歡。款是「壽古」「清香」款,就不貼圖片了。下面我們看看胎和底款。劉越老師說的琺瑯彩七絕,上一篇介紹了「詩書畫印」,還剩「胎釉型」,型就不用介紹了,直接看,能看得出雍正琺瑯彩的器型最美。
先看看胎吧,附圖
明清官窯的胎有一個俗稱叫「糯米胎」,到雍正時,官窯的胎特別細膩,琺瑯彩又是中間最細膩的胎。右邊是劉越老師文章中的保利琺瑯彩拍品的胎,這個拍的比較好,只取了中間的胎,繞過了圈足兩邊的火石紅,估計是針孔式放大鏡拍的,劉越老師說是五十倍,左邊是我的碗的胎,看中間那一塊,質感一樣,我只有三十倍放大鏡,還不是針孔式,繞不過火石紅。仔細看看,真的很糯。
看看款,根據文獻記載雍正所有的琺瑯彩底款都是一個叫徐國正的書法家寫的,他的字有點拘謹,不如戴臨大氣。
附圖
這就是劉越老師,手裡的杯子是保利的拍品。杯子非常小,所以這個款寫的特別不好能理解。
附圖
這是款的放大,根據劉越老師說的,徐國正的款有一個特點,每一個字的邊緣好像都有一個邊線,其實這並不是勾寫的。而是寫字的人非常認真恭謹的時候,特別是提著筆寫的時候,毛筆的中鋒其實是空的。用小心翼翼特別拘謹的力道,蘸著釉水所寫出來的字,反而會出現中間比較虛、釉水在邊緣聚集的效果,以此證明當時寫款人謹慎、拘謹之態。
附圖
這是我這件的底款,因為我這件比那件大的太多了,也便於書寫,明顯我這件比保利的那件寫的好,這是局部放大四十倍的。每一筆都有邊線,不過中鋒不是很虛,每一筆很有力度,頓筆、運筆、重筆非常清晰。 藍料琺瑯彩太美了,美得讓人心醉,我們一起看看局部放大的圖片吧。
附圖
左邊是筆者藏品的局部截圖,右邊是故宮館藏的局部,因為是印刷圖片,不僅色差嚴重,圖片也模糊不清。但是能看得出來柳樹畫風一致。在兩幅畫片中,柳樹的後面都有房屋。這是中國古人的講究——屋前栽柳:對普通人來說是「屋前一顆柳,金銀財寶往家走」的風水寶地。對於文人來說,那是「執柳相送」的風雅,客人要走了,摘一枝柳條表示「希望客人留下來」。陶淵明自稱「五柳先生」,就是屋前栽有五顆柳樹,文人風雅!左下角有一個非常小的標籤,我貼的,想問問有朋友知道標籤上面畫片是什麼嗎?套網絡一句話,認識那個器具的基本上都上年紀了。那是古人捕魚的工具,改革開放前江南一帶還有,讀音同「扳針」。
附圖
上面是奇松怪石,松柏蒼翠挺拔,不見瀑布卻見滾滾而下的流水,真正的江山如畫。
下面是晚歸的漁舟,獨自停泊在岸邊,寧靜致遠好居處。
參考資料 劉越 《琺瑯彩瓷器鑑賞》
下一篇雍正琺瑯彩粉彩五寸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