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在組建家庭時會講究門當戶對,這是有一定道理的。相似的家境和社會階層,可以在今後的婚姻生活中規避很多經濟和溝通上的問題。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的思想變得開放開明,社會階層的變化速度加劇,門當戶對似乎成了一種守舊、僵化的思維方式。那麼,門當戶對過時了嗎?
我認為,當今社會人們更應看重的,是精神上的門當戶對。
985女碩士,找對象要求至少是211本科,過分嗎?
有一位研究生二年級的單身女生,家裡一直著急她談婚論嫁的終身大事,便經常給她介紹相親。然而女生認為父母根本不懂她想要的是什麼樣的對象,給她介紹的都是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的男生,畢竟怕女生今後會吃苦。
可是女生是985學校裡排名比較靠前的,又是碩士學歷,因此會在學歷方面比較挑剔,要求對方至少也得是211大學的本科學歷,然而卻被媽媽批評「幼稚」。
有一次媽媽給介紹了一個在北京賣汽車的男生,非211大學本科畢業,長得非常帥。可是女生堅決不同意,因為她不看重長相,而更看重價值觀,認為學歷差得太多的話,價值觀不一樣,今後很難交流和相處。
那麼,這名985碩士女生要求對象至少是211本科學歷,過分嗎?
我的觀點是,雖然她在跟媽媽表達「價值觀不一樣真的很難交流」的時候加了一句「比如我跟你」,但我還是支持女碩士的觀點:找對象,一定要從自己內心需求出發,要求對方與自己學歷相當並沒有錯。
對象是給自己找的,婚後生活是要自己過的
現在的年輕一代都有自己的想法,特別是對於受到過良好高等教育的高學歷者。
而父母通常站在自己的角度,催促孩子找對象,趕快結婚別成為剩男剩女,結了婚趕快生孩子別讓人笑話。比如例子中的媽媽,女兒才研二,也就23、24歲左右的年紀,就著急相親,可是排名前列的985研究生,還愁畢業後不好找對象嗎?畢業後也不過25歲,等工作穩定了再找對象還晚嗎?
找對象,目光要「向前看」,雙方想要擁有美好的未來,就絕對應該以發展的眼光,放在可能會影響未來生活質量的因素上。
父母給孩子介紹對象的標準,只是他們眼中的「好對象」,但並不代表是孩子喜歡的類型,可以跟孩子過得幸福。年輕人找對象是給自己找的,而不是給爸媽找的;婚後的生活是自己與對象過,而不是父母和對象過,因此,找對象這件事,一定要自己做主,而父母的意見只能作為參考和補充。
例子中的媽媽,只知道給女兒找個帥的、有錢的男人,可是女兒並不在乎這些啊。女兒在意的是,即使男方多金又顏值高,可是如果學歷不高,與自己思維方式、文化修養都差距較大的話,可能連聊天都聊不到一塊兒去,這婚後的生活可怎麼過啊,那是多麼可悲的一件事!
找對象,精神上一定要門當戶對
有人說,找對象,只要求對方是白富美、高富帥就好了。有錢又有顏,生活一定會很美好。其實不然,如果精神上不能門當戶對,那麼即使有錢又有顏的伴侶,也不一定會過得幸福。
正如孔子《論語·衛靈公》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相當的教育程度,相似的成長經歷,是精神上門當戶對的重要體現。
找對象要求對方學歷與自己相當,其實是一種高效而快速的篩選適合自己的伴侶的方法。兩個人學歷上的不同,並不只是一紙文憑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文憑背後的成長經歷、教育背景等帶來的眼界視野、思維方式、情商認知和三觀等全方面的差異。
社會語言學的核心理論是:一個人一開口,就會不自覺地調用他所處的階級、社會閱歷等信息。只有三觀在線、想法相似的伴侶,才能在婚姻生活中感受到相處的暢快與默契,而經歷不同、性情不合、志趣不投的伴侶,體會到的只能是生活的乏味和溝通的無力,很難成就幸福的婚姻。
其實,在婚姻中,精神上的門當戶對與物質條件關係並不大,而與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當三觀不同時,雙方的感情之路也只會越來越窄。
結語
總之,在愛情中,精神上的「門當戶對」真的很重要,而學歷相當是雙方幸福婚姻重要保證。當然,過分看重和誇大學歷也是不對的,凡事不能絕對,畢竟學歷只能過濾學渣而並不能過濾部分人渣。
父母也要學會放下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孩子戀愛、結婚的問題上,尊重孩子內心的選擇,換位思考,不要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就像《囧媽》中的一句臺詞,「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