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若是到了西安,最不能接受的應該是「胡辣湯」裡加了肉丸。胡辣湯作為河南美食界的招牌之一,在河南老鄉眼裡只有家鄉的是「正統」,出了大中原,別地兒做的都是勾芡的滷子。
西安是有名的美食之都,肉丸糊辣湯卻是西安最受爭議的美食,沒有之一。涼皮、肉夾饃加冰峰「三秦套餐」名聲在外,成為西安的美食名片,還有網紅店裡的遊客不耐煩地把饃撕碎,哪怕吃不慣也堅信不吃羊肉泡饃等於白來西安,相比起來肉丸糊辣湯幾乎無人問津,但對於老西安們來說,肉丸糊辣湯仍是自己心中的星辰大海,喚醒每個清晨的不二之選。
出了西安城,再無肉丸糊辣湯
雖然西安糊辣湯和河南胡辣湯名字挺像的,其實卻是兩回事兒。西安的飲食文化當然受到中原影響,但關中平原獨具一番風味,所以胡辣湯傳入西安後被改成了截然不同的版本,完全是最地道的西安滋味。
光看名字,「胡」跟「糊」已經有了嚴格區分:河南的胡辣湯以胡椒為主要調料,芳香辛辣但不刺激味蕾,喝完後感覺像用神功打通了身體經脈,十分舒暢;西安的糊辣湯則更強調「糊」,除了添加土豆取其澱粉,湯汁更要勾濃芡。河南人做胡辣湯,勾芡就是大忌,更不用說黏稠的濃芡。關鍵是澱粉勾芡還不算完,吃的時候還要把熱乎的饃掰成塊狀,泡入碗中攪著吃,跟吃羊肉泡饃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正是濃濃的關中風味。
而從食材看,糊辣湯與胡辣湯更是毫無重合之處。河南人喝胡辣湯歷史已久,乃至流派眾多,每個城市甚至不同的縣之前都有味道之別,食材可葷可素,肉丁、麵筋、木耳、海帶、黃花菜等不同搭配,沒有一種味道可以一統中原。
西安糊辣湯則如同西安人的直爽:牛棒骨熬煮兩個小時以上構成湯底,其間必有蔬菜,土豆和蓮花白兩種是標配,土豆提供澱粉保證湯汁濃鬱,蓮花白則負責口感清甜,在一眾渾厚的味道裡是種中和。此外,胡蘿蔔、西葫蘆、豆角、菜花等則憑喜好添加,總之要保證濃厚中有清新,不至於令人難以下咽。
然後牛肉丸子作為主角出現,在濃湯中汆熟的牛肉丸筋道彈牙,同時又飽吸湯汁,入口就能讓各種味道在味蕾間綻放。調料也是獨樹一幟的,香飄八百裡秦川的油潑辣子,還有韓城花椒做輔助所以味道是香麻辣。配著如黃土地般厚重瓷實的饃,吃完碗底不留殘湯是西安人的態度。
在西安,美食往往由廚師和食客共同打造
在其他地方享受美食,只需靜坐著等食物上桌就行,但在西安,廚師只負責上半場,然後要食客親自完成這場美食接力。普通食客被糊辣湯的肉丸香氣吸引,老西安們則不動聲色地提前在碗底鋪滿饃。跟吃羊肉泡饃一樣,老饕們掰饃是均勻的蠶豆粒大小,「大碗三勺,小碗兩勺」,木勺舀起糊辣湯入碗後,小塊的饃就能吸收湯汁入味,同時變得鬆軟綿密。
當然,也有人先等湯入碗,扒拉兩口後再從容地掰饃。糊辣湯配的是半發酵的飥(tuō)飥饃,比羊肉泡用的饃軟,所以掰開來比羊肉泡裡的大一點。
糊辣湯的另一種搭配是臘牛肉夾饃,肥瘦相間的臘牛肉比純瘦的吃著更帶勁。煮得酥爛的臘牛肉混著牛油夾在饃裡,一口饃一口糊辣湯,胃充實的同時令人毛孔舒張,全身透著舒服勁兒。
另一項需要食客參與的事,是浮在湯上的那一撇油潑辣子。每一家賣糊辣湯的店,都擺著大盆的油潑辣子。平素慵懶、不著急的西安人,在喝糊辣湯這件事上卻非常積極,連帶著掌勺師傅的語言也變得簡潔,只輕飄飄問一句:「辣子要?」等到回答加少就用小勺隨意一挑;加多則手腕一翻,碗裡霎時紅開一片。
加多了油辣子的糊辣湯,會讓不吃辣的人望而卻步,其實陝西的辣跟湖南、江西的辣不一樣,不追求辣度而是對香有很高的要求。將辣椒曬乾後炒脆碾細,拿辣椒麵混著八角、茴香、桂皮等香料混著炒勻,重香不重辣。所以哪怕完全不吃辣,也可以挑上一抹,少了油辣子的糊辣湯真的沒有靈魂。
西安的糊辣湯老店,許多以店主名字或綽號命名,店齡在兩位數,有一批固定的食客。店家未必叫得出常客的名字,卻記得住他們的喜好,對他們的食量瞭若指掌,無需語言就打好湯並遞出半個饃。
相比起名揚天下的河南胡辣湯,西安糊辣湯可能連去過西安的遊客都沒嘗試過。把它們放在一起對比,只是說明它們之間的淵源,並不說哪種好喝不好喝,或正統不正統。別抬槓,槓就是你說的都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