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讓孩子過聖誕節?想讓孩子體會儀式感,「中國節」就足夠了

2020-12-26 騰訊網

明天是聖誕節,要不要給孩子過聖誕節,再一次成為了家長們爭論的焦點。

不知從何時起,洋節越來越多,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每個節日,到處都洋溢著節日的氣氛。對于洋節的繁榮,有人提出質疑,認為帶孩子過洋節是崇洋媚外,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我們看看洋節之所以被重視的原因。

1、商家為了引流而尋找的理由

眾所周知,節日是消費的高峰期,各種聚會,互相贈送禮品,所以一到節日,各大商圈真的是人山人海,車水馬龍。

作為商家怎麼會錯過這個好機會,他們必然會針對於節日大肆宣傳,這樣洋節也不會錯過,尤其是可以正大光明贈送禮物的聖誕節。

就像「雙十一」、「雙十二」一樣,洋節的繁榮大都是商家為自己引流而烘託出來的。

2、讓平淡的生活多一些樂趣

我們平時的工作繁忙,生活節奏很快,只有借著節日的由頭,才能正大光明地放鬆放鬆,和朋友聚會,狂歡。

為了讓平淡的生活多一些樂趣,節日,就變成了大家放鬆的藉口、

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喜歡過聖誕節的原因,就是可以送一個孩子期盼已久的禮物,想讓孩子體會到節日的儀式感,在他的成長中增加一分樂趣和難忘的回憶。

節日的儀式感

美國亞特蘭大日報社就曾做過一個社會調查,發現家庭傳統等儀式帶給孩子的幸福感遠勝於物質的滿足甚至學業事業的成功。

現在的年輕父母,越來越重視儀式感,希望留給孩子一個難忘的童年,實際上,除了聖誕節,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的儀式感更強。

而且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上千年歷史的沉澱,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不管從意義還是儀式感上,都秒殺洋節。

大年初一春節

春節,是中國人最古老、最重視的傳統節日,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在古代民間,人們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準備,直到正月十九日,年才算過完。

而在現代,年從正月初一開始,到正月十五結束。置辦年貨,打掃房屋,洗衣洗被、準備禮物......各家各戶忙忙碌碌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全新的一年。

舞獅舞龍、逛廟會趕大集、扭秧歌、踩高蹺......春節期間,各種民俗活動看得你眼花繚亂。

春節,背井離鄉的人們回到家鄉和親人團聚。除夕夜,全家歡聚一堂,吃年夜飯,看春晚,一起守歲,其樂融融。

春節,長輩要給孩子們發「壓歲錢」,親朋好友之間要相互走訪拜年。

可以說,春節的每一天,都充滿著儀式感。

正月十五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相傳元宵節是漢文帝為了紀念來之不易的盛世,與民同樂而定下的節日。

學者韓梅提出:元宵節的產生與農業生產密不可分,它起源於農業祭祀,表達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的農業豐收的美好盼望以及對生活美好的祝福。

在這一天,人們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遊龍燈、舞獅子、打太平鼓,吃上一碗甜甜糯糯的湯圓,象徵著全家團圓,日子甜蜜美好。

九九重陽節

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從1989年開始,我們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

帶孩子過重陽節,出了登高賞菊之外,還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尊老敬老的意識。

總有人抱怨,年味越來越淡,抱怨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少了些味道。

其實不是節日的味道淡了,而是我們將儀式感用錯了方向,不要總覺得外國的月亮圓,實際上中國的傳統節日更加有趣。

清明祭祀,端午划龍舟吃粽子,中秋賞月吃月餅.....就連中國的24節氣也都有自己的傳統習俗。

如果父母真的要注重儀式感,就多給孩子普及中國傳統節日的含義,認真對待每一個節日,讓孩子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

建立文化自信

感恩節時,哈爾濱工業大學一位宿管阿姨派發巧克力,被學生威脅舉報。

萬聖節時,一位學生家長怒斥培訓機構,「現在正能量的東西,就是在你們身上敗掉的。」

其實,就如我前文所講,現代人過洋節,主要是商業化的結果,老百姓也就是圖個熱鬧,沒必要過於上綱上線。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文化的融入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做的不是盲目狹隘地去排斥,而是應該冷靜接受。

幫孩子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用更為客觀的角度看待這些洋節,進一步弘揚我們自己的文化,建立起文化自信。

事實上,近幾年,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洋節遇冷,中國傳統節日正在崛起。

越來越多的國家也開始過上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比如中秋節,春節。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日,穿漢服、學國學、各種「漢服節」、「漢服走秀」也舉辦的如火如荼。

文化的交融是必然的,與其盲目排斥,不如冷靜對待,將我們的文化弘揚光大,讓世界也愛上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傳統節日!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給孩子過兒童節?儀式感和金錢無關,對孩子卻很重要
    文:育兒十月說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一年中,孩子除了過自己的生日外,最讓他期待的莫過於兒童節,而且有時候,孩子對於兒童節的期待要比自己的生日更高。生日是一個人,而兒童節是所有的孩子都一起過,是專屬於孩子的節日,在這天孩子會特別的開心。
  • 聖誕節,讓孩子這麼過最有意義
    大家都知道生活需要有儀式感 情人節、結婚紀念日、 七夕節,聖誕節,元旦等等 只要你想的節日 都應該有滿滿的儀式感 這樣生活才有趣
  • 給孩子送禮物,就是老母親過聖誕節的儀式感
    元宵節的湯圓、清明節的青團、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中國的節日講究不同的日子吃不同的食物,其實不管是傳統的節日,還是國外的洋節,最開心的就是那個期盼的過程,真正到了那一天跟其他的平常日子也沒什麼不同。 不過說到過節的氛圍,聖誕節一定是一年中最有氣氛的節日。
  • 給孩子送禮物,是老母親過聖誕節最後的儀式感
    元宵節的湯圓、清明節的青團、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中國的節日講究不同的日子吃不同的食物,其實不管是傳統的節日,還是國外的洋節,最開心的就是那個期盼的過程,真正到了那一天跟其他的平常日子也沒什麼不同。不過說到過節的氛圍,聖誕節一定是一年中最有氣氛的節日。
  • 樂享教室|有儀式感的家庭,培養孩子製造幸福的能力
    紐約留著太多美好的記憶,為此她還決定,以後要去那座城市讀大學。 小小的儀式感,滿是父親對女兒的愛。 在分享的15張照片裡,看女兒越來越陽光的笑容就知道,被珍視的孩子有多幸福。
  • 儀式感對孩子有哪些影響?父母不要小看生活中的小儀式
    包書皮既能防止課本被磨損,也是新學期開始前的小儀式,讓孩子意識到,從現在起,要端正態度,好好迎接新學期,之後,孩子每次看到書皮,都會聯想到自己開學時的決心。那麼,培養孩子的儀式感對孩子會有哪些影響呢?首先,培養孩子的儀式感,有利於提高孩子的生活幸福程度。培養儀式感就是用心對待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
  • 聖誕節要到了,聰明的父母可以陪孩子這樣度過
    我是佑佑兜兜媽媽,一年一度的聖誕節馬上要到了,父母有沒有為那一天的到來做好準備呢?自從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我就會關注各方面的一些節日,培養孩子的儀式感。雖然這是一個西方的節日,但是在我們中國也越來越流行了,並且很多的商家在12月初就開始做了聖誕節的預熱。
  • 家庭要有「儀式感」,養出的孩子才幸福,不然孩子長大難成大器
    1、感受到被重視家長關注孩子的每一個成長瞬間,並記錄下這些值得紀念的時刻,讓這一時刻永遠留在孩子的記憶中,這樣營造出的儀式感,使孩子體會到被愛的感覺,孩子感受到愛,才會給予愛,同時孩子會認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並從中感受到的是父母對自己的重視,被父母重視的孩子會更有自信。
  • 孩子:聖誕節快到了,我想給老師送蘋果;家長:我鼓勵還是制止?
    現在聖誕節快到了,孩子提出來想要給老師送蘋果作為聖誕禮物,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是鼓勵?還是制止呢?要說洋節,聖誕節是名副其實的洋節,說不該過分推崇過洋節,也是有道理的。但是,過個節,就要上綱上線,說成是崇洋媚外,不愛國,這對孩子來說,未免也過於嚴肅和緊張了。在孩子們的眼裡,過節意味著會放假,能收禮物,可以和爸媽或者小夥伴們一起慶祝、玩耍。孩子的世界很單純,但是成人的世界卻很複雜,很糾結。
  • 給孩子過一個有儀式感的兒童節,究竟有多重要?
    遙遙媽說:「剛過完年,我家胖小子看中一款玩具汽車,直接問我,怎麼還沒到六一兒童節?」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聊到最後,分成兩大陣營:送禮物的和不送禮物的。給孩子送禮物的,在糾結送什麼、價位幾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孩子儀式感,就如同給孩子生命,注入了無限的希望,替孩子保持著珍貴的童真,這是父母給孩子的終身禮物。
  • 要不要過聖誕節?洋節遭遇空前清冷 年輕人說「中國節」更有意思
    要不要過聖誕節?洋節遭遇空前清冷 年輕人說「中國節」更有意思時間:2020-12-24 15:2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要不要過聖誕節?洋節遭遇空前清冷 年輕人說中國節更有意思 聖誕節最初起源於宗教,是西方最盛大的節日之一,其重要程度類似於我國的春節。
  • 適合孩子聽的聖誕古典音樂,讓孩子聖誕節過得更有儀式感。
    今天,小編帶大家聆聽優美的聖誕歌曲,感受下滿滿的節日氣氛,讓聖誕節過得更有儀式感~ Merry Christmas 讓我們一起來重溫那些最受歡迎的聖誕樂曲, 去發現古典音樂是如何從傳統的頌歌到 你從未聽說過的晦澀難懂的佳作去影響聖誕節的……
  • 生活需要儀式感——何不協助孩子做一份父親節禮物
    都說生活需要儀式感,但很多爸爸都沒有這種意識,這不,父親節要到了,我這樣的人,肯定要抓住這個機會,給孩子的爸爸好好上一課,在潛移默化中讓他感受倒儀式感帶來的幸福和感動是多麼的難能可貴!我們的寶寶還不到2周歲,我想了很久都沒有想到到底該怎麼準備這個禮物。各種設想很多,但一一都被PASS 了。比如錄一段孩子的成長記錄,最後以感謝父親結尾——他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實在覺得有點不必要。讓孩子在視頻裡祝爸爸父親節快樂——但去年已經錄了一段寶寶作揖的小視頻了,沒什麼意思。
  • 過有儀式感的六一兒童節,送給0-6歲孩子的禮物書單,推薦給你!
    「六一六一小朋友的節日……」一年一度的兒童節快到了,在這個講究儀式感的時代,很多爸爸媽媽都應該早早的有意識的在給孩子準備這個專屬於孩子的節日的禮物了,送孩子什麼禮物合適呢?我習慣在兒童節給孩子們送書。選什麼樣的書更適合孩子呢?
  • 孩子的生日需要儀式感,孩子生日中,這幾個年齡段的生日要隆重!
    對孩子來說,每年除了過六一兒童節,最期待的節日是自己的生日了。雖然孩子的生日是母親的母難日,但在孩子簡單的意識裡,生日就是用來慶祝的,因為生日那天可以收到禮物,可以穿漂亮的衣服,可以吃到蛋糕,這些足以讓孩子開心好久。
  • 孩子過生日,家長要不要送禮物?研究發現:收到禮物的孩子更自信
    在《小王子》中,小王子問狐狸,儀式感到底是什麼意思。狐狸對小王子說,儀式感,就是每天過得都不一樣,我們對每一天都充滿了很多期待。01 儀式感有多重要?儀式感的重要性可謂不言而喻,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儀式感可以讓孩子的生活充滿希望,讓孩子重拾生活的樂趣。
  • 孩子也需要儀式感?這不是矯情,而是一種「富養」
    文|淘媽馬上就要過平安夜,聖誕節了,這幾天在想要給孩子選什麼禮物。淘爸卻不理解「人家外國人的節日,有必要給孩子送禮物嗎?」沒錯,這兩個節日確實是外國的,但是近些年來國內也很盛行。我之所以要給孩子準備禮物,主要是想給孩子一種儀式感。其實我一直都覺得生活需要儀式感,不管是夫妻之間還是親子之間,儀式感的存在會讓彼此間的關係更加融洽、親近。什麼是儀式感?其實儀式感就是說,讓稀疏平常的某一天或某個時刻變得與之前不同。
  • 羨慕「別人家孩子」的聖誕節?萊讀教你過專屬你的聖誕節!
    12月25號,聖誕節。這是一個被全球人熟知的節日。「聖誕節」又稱是「基督彌撒」。彌撒是教會的一種禮拜儀式。我們把它當作耶穌的誕辰來慶祝,因而又名耶誕節。耶誕節是一個宗教節。這一天,全世界的基督教會都舉行特別的禮拜儀式。但是有很多聖誕節的歡慶活動和宗教並無半點關聯。那麼,應該怎麼跟孩子過一個意義非凡的「聖誕節」呢?
  • 孩子的每個生日都要過嗎?李玫瑾建議:這3個生日,要給足儀式感
    因為工作忙碌的關係,每次回家的時候孩子基本都已經睡著了,有時候還會忙到忘記孩子的生日而忘記給孩子慶生。就這樣過了十幾年,孩子幾歲了小吳也不是很清楚,只是跟我們說過幾年孩子就要高考了。畢竟一個給孩子過生日次數屈指可數的人,要讓他記起孩子的歲數確實比較為難。而同事的這個行為到底是不是正確的?其實知名育兒教授李玫瑾教授有這樣的建議:有人問孩子的每個生日都要過嗎?
  • 李玫瑾教授忠告:孩子這3個生日,最好別隨便過,要過得有儀式感
    懵懵懂懂的孩子,也會認為生日是自己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所以格外期待當天如何過。父母不要以為給孩子過生日是過家家,它是育兒中的重要課題,關於成長的二三事可以在今天展開來談,孩子也能聽得更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