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聖誕節,要不要給孩子過聖誕節,再一次成為了家長們爭論的焦點。
不知從何時起,洋節越來越多,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每個節日,到處都洋溢著節日的氣氛。對于洋節的繁榮,有人提出質疑,認為帶孩子過洋節是崇洋媚外,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我們看看洋節之所以被重視的原因。
1、商家為了引流而尋找的理由
眾所周知,節日是消費的高峰期,各種聚會,互相贈送禮品,所以一到節日,各大商圈真的是人山人海,車水馬龍。
作為商家怎麼會錯過這個好機會,他們必然會針對於節日大肆宣傳,這樣洋節也不會錯過,尤其是可以正大光明贈送禮物的聖誕節。
就像「雙十一」、「雙十二」一樣,洋節的繁榮大都是商家為自己引流而烘託出來的。
2、讓平淡的生活多一些樂趣
我們平時的工作繁忙,生活節奏很快,只有借著節日的由頭,才能正大光明地放鬆放鬆,和朋友聚會,狂歡。
為了讓平淡的生活多一些樂趣,節日,就變成了大家放鬆的藉口、
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喜歡過聖誕節的原因,就是可以送一個孩子期盼已久的禮物,想讓孩子體會到節日的儀式感,在他的成長中增加一分樂趣和難忘的回憶。
節日的儀式感
美國亞特蘭大日報社就曾做過一個社會調查,發現家庭傳統等儀式帶給孩子的幸福感遠勝於物質的滿足甚至學業事業的成功。
現在的年輕父母,越來越重視儀式感,希望留給孩子一個難忘的童年,實際上,除了聖誕節,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的儀式感更強。
而且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上千年歷史的沉澱,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不管從意義還是儀式感上,都秒殺洋節。
大年初一春節
春節,是中國人最古老、最重視的傳統節日,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在古代民間,人們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準備,直到正月十九日,年才算過完。
而在現代,年從正月初一開始,到正月十五結束。置辦年貨,打掃房屋,洗衣洗被、準備禮物......各家各戶忙忙碌碌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全新的一年。
舞獅舞龍、逛廟會趕大集、扭秧歌、踩高蹺......春節期間,各種民俗活動看得你眼花繚亂。
春節,背井離鄉的人們回到家鄉和親人團聚。除夕夜,全家歡聚一堂,吃年夜飯,看春晚,一起守歲,其樂融融。
春節,長輩要給孩子們發「壓歲錢」,親朋好友之間要相互走訪拜年。
可以說,春節的每一天,都充滿著儀式感。
正月十五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相傳元宵節是漢文帝為了紀念來之不易的盛世,與民同樂而定下的節日。
學者韓梅提出:元宵節的產生與農業生產密不可分,它起源於農業祭祀,表達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的農業豐收的美好盼望以及對生活美好的祝福。
在這一天,人們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遊龍燈、舞獅子、打太平鼓,吃上一碗甜甜糯糯的湯圓,象徵著全家團圓,日子甜蜜美好。
九九重陽節
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從1989年開始,我們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
帶孩子過重陽節,出了登高賞菊之外,還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尊老敬老的意識。
總有人抱怨,年味越來越淡,抱怨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少了些味道。
其實不是節日的味道淡了,而是我們將儀式感用錯了方向,不要總覺得外國的月亮圓,實際上中國的傳統節日更加有趣。
清明祭祀,端午划龍舟吃粽子,中秋賞月吃月餅.....就連中國的24節氣也都有自己的傳統習俗。
如果父母真的要注重儀式感,就多給孩子普及中國傳統節日的含義,認真對待每一個節日,讓孩子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
建立文化自信
感恩節時,哈爾濱工業大學一位宿管阿姨派發巧克力,被學生威脅舉報。
萬聖節時,一位學生家長怒斥培訓機構,「現在正能量的東西,就是在你們身上敗掉的。」
其實,就如我前文所講,現代人過洋節,主要是商業化的結果,老百姓也就是圖個熱鬧,沒必要過於上綱上線。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文化的融入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做的不是盲目狹隘地去排斥,而是應該冷靜接受。
幫孩子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用更為客觀的角度看待這些洋節,進一步弘揚我們自己的文化,建立起文化自信。
事實上,近幾年,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洋節遇冷,中國傳統節日正在崛起。
越來越多的國家也開始過上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比如中秋節,春節。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日,穿漢服、學國學、各種「漢服節」、「漢服走秀」也舉辦的如火如荼。
文化的交融是必然的,與其盲目排斥,不如冷靜對待,將我們的文化弘揚光大,讓世界也愛上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傳統節日!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