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舌尖3》出來之後,網友們發現了分辨真假「舌尖」的方法:有沒有貓。在《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貓咪隨處可見,空鏡來一隻,做飯來一隻,休閒時刻來一隻。而在《舌尖3》裡,貓咪已然成為了稀罕物種。
最近,《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的導演陳曉卿協《風味人間》歸來,看著旋轉跳躍不停歇的貓貓狗狗,和溢出屏幕的美食香氣,我十分確定,還是原來的配方!對比陳曉卿的這兩部作品,不難發現「貓」就是他獨特的秘密配方。
其實貓的生活一直被人類幻想和嚮往的,貓這種動物在人們的心中象徵著慵懶、美好和褒義的自我,所以這隻小小的動物給了《風味人間》和《舌尖上的中國》與其他紀錄片不一樣的生活意義——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風味人間》就不多贅述了,想必很多人已經流著口水看過了,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的是《風味人間》的衍生品《風味實驗室》。
看完《風味實驗室》之後,我的感受是:我作為一個吃貨,實在是太不努力了。
既然是《風味人間》的衍生品,那必然是美食類節目無疑。
其實美食類節目在很多年前大火一把之後,已經很久沒有新的形式了,《風味實驗室》確實與之前的美食類節目不太一樣。
每期節目,節目組會邀請兩位美食大家、一位美食體驗者和一位廚師來現場與主持人一起一邊吃一邊聊,當然廚師就是一邊做飯一邊聊了。
在節目的第一期,邀請到了《風味人間》的總導演陳曉卿、人類學家陳石和《讀庫》的主編張立憲,聊了「地道」這個問題。
這期的廚師是個廣東人,要給大家做生啫魚頭,可能來之前就知道嘉賓不好招呼,廚師不僅把食材從廣東帶來了,還把鍋一塊帶了過來。
為了吃口地道的菜,這個節目也是挺拼的。
既然要帶鍋,可見這個鍋和平時我們用的鍋不太一樣,它是非常傳統的泥燒砂鍋。
因為在料理的過程中,所有的食材都是無水的,所以做這個生啫魚頭必須要把鍋在水裡浸泡一天。
所謂「啫」就是通過油和食材當中噴發出來的水分讓魚頭變熟。而在這個過程中,魚頭已經充分吸收了食材的香氣。
是不是聽起來就要流口水了!一邊流口水一邊科普的效果還是挺受用的。
在節目的開篇,陳曉卿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曾在奉節吃過一家非常好吃的麵館,但是後來麵館換了地方,再去吃卻發現這面不是那個味了。
再說到重慶小面的時候,陳導更是一臉惋惜,還咽了咽口水:
這其實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也塑造了一地方的美食。
而鑑於我們對於「特色」的客觀印象,致使很多地方延生出了給外地人吃的「特色菜」。而這些特色菜可能是本地人不吃的。
如陳導所說,到了湖南的人幾乎都會被當地的朋友問要吃特色還是吃口味。
這就是這檔節目的另一個意義,防偷防盜防特色,那麼怎麼才能找到一個地方真正的美食呢?
人類學家陳石用他的專業知識做了分析,非常關鍵的一點在於你要找的「信息提供者」。
什麼是信息提供者呢?
就是給你介紹美食的那個人。如果你找的是導遊,可能就要面臨被宰又不好吃的危險。
如果你找的是陳曉卿這樣的「吃貨」,那麼可能吃到的就完全不一樣了。
那麼怎麼去找到那個信息提供者呢?
陳曉卿提供了自己的血淚史,以前他是問酒店的服務人員,後來沒想到酒店的服務人員都不是本地人了,所以他在無數的試錯中找到了一個規律:早點和夜宵一般都是保留了當地味道的美食。(劃重點)
整個節目在風味體驗員和主持人的提問、風味研究院的問答中歡快的結束~
如果說《風味人間》是吃貨們不可錯過的紀錄片,那《風味實驗室》就是吃貨寶典啊!
光看它的節目單就知道,這並不是一個只吃的節目,還有滿的乾貨。
流著口水科普也確實是件不錯的事。
從今天起,上班、睡覺、逗貓,做一個努力的「吃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