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客家蘿蔔丸為例,漫談客家美食裡面的中古哲學

2021-02-12 全球客家名人堂

這兩天很忙,所以更新慢了些。整理照片時,發現春節前幫媽媽做蘿蔔丸時拍的照片,先寫一篇小文跟大家分享吧。稍帶講講,客家的美食,也是極其有特色的,很多食物及做法,我在其他地方沒有見過,究根溯源,還是因為客家保持了很多來自中古的飲食習慣。有件事很有意思,就是人類的科技可以很發達,但是飲食卻可以和兩千年前一樣,並不需要太多改進。客家人體質比較適合溫性、清淡(少辛辣)的食品,對此我深有體會,不可以亂吃的,所以,客家人做菜有適合環境和自身體質之道。今天我分享一個簡單健康的客家小美食——蘿蔔丸。

~ 尋味 ~

素、野、粗、樸、真、鮮

大概是因為遷徙歷史的緣故,客家人特別喜歡就地取材,取其新鮮,但也有豐富的醃菜品類,醃製過程和味道也很有特色,這個以後專門再說。客家菜用料講究鮮嫩,講究野生、家養、粗種;加工講究煮、煲、燉、蒸,講究粗刀大塊,不破壞食物營養與纖維;烹調講究原汁原味,不使過濃佐料,清淡可口,利於消化。客家人飲食傾向於素,素果青菜為多,當然也有人愛吃葷的野味,但習慣上每餐可無葷但必須有素,這是現在看來都是百草嘉品,都是養生之道,因為如此,客家地區長壽老者挺多。《黃帝內經》提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客名君覺著,客家的飲食習慣,符合了這一理念。

我走過很多地方,吃過很多地方的食物,發現,就單單我偏愛的素食而言,客家人有著全天下最獨特的味蕾,有著最天然的烹調靈性,獨特到很多人無法理解無法複製,吃過後卻讚不絕口,把那些不起眼的質樸食材,化為舌尖甘美。在食材搭配和烹調方式等方面,客家人獨特的搭配方法是天生的,好像種在潛意識裡面了。隨便一位鄉間客家小村姑,對食材搭配,包括葷素比例、食材的君臣比例,以及點綴的天然植物香料(絕少人工調料),沒有範式也不用教習,搭配起來天生妙手,令人稱奇。客家人的食材搭配,細思起來,竟然暗暗符合陰陽調和、清降補瀉、時令增減等規律,例如魚鮮田螺,搭配金不換和姜,但是做豬肉,卻少搭配姜,蓮藕絕不會和姜一起;狗爪豆或三月菜會和酒糟相伴,冬至吃羊肉會搭配陳皮,溫性百搭的客家鹹菜配炒茄子等。懂中醫的人大體會指出其中陰陽冷熱之理。客家人說什麼東西好吃,要麼直接說「靚味」,要麼用會「尋味」或者「尋尾」這個詞;尋味,就是吃過之後還想著娓娓尋找口中餘味,有一種孔子說的餘音繞梁、意味深長的感覺,想見這不經意語言裡面的纏綿古意,也是頗有味道了。

客名君隨手拍的山野小花

兩種都是青草藥

客家食材就如這沐浴著陽光的清新花葉,

蘊含著生命之力

客家宴幾乎都是熱菜,而且做法直來直去,除了油和鹽,很少加其他調料或者做成什麼花式,但是特別擅長將天然食物進行搭配,鹹而香,原味濃。我曾經很納悶為什麼客家人飲食這麼獨特這麼天然,最後結論是客家人用的是極其古老的烹調技藝,古老到溯本追源之下已經作為歷史記憶植入民系的基因裡面了。不知在哪本書上看到毛主席曾經提過吃菜要儘量取全取粗,可保持原味和纖維。客家菜也是如此,秉持中州古風,少放佐料,純厚質直,樸實無華,絕不是粵菜和淮揚菜那種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風格。但是不能說客家菜粗糙,客家菜裡面絕不缺少精的,比如說客家肉丸,是一種可以彈跳、口感脆佳、老少皆宜的食品,採用的是來自古中原的「搗珍」技法,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禮記注流》列有八珍,第五珍叫「搗珍」其法是:「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讀枚,脊側肉)。每物與牛若,捶反側之,去其餌(筋腱),熟出之,去其顫,揉其肉。」此法完全純手工,在南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稱為「跳丸炙」,是因其彈性能跳而名,就是客家人今天做的肉丸,梅州地區以丙村肉丸為最佳。這「搗珍」技法有極高的技術含量,客名君沒學過也不會,這種肉丸在北京從來沒有吃到過……

酒炙狗爪豆(用的是客家釀酒糟)

吃完再飲上蕉嶺黃坑的清茶,神清氣爽,美如神仙

客家人飲食是又璞又真(不止是返璞歸真),極重食材。先秦以來,漢人便有「吃野」的文化傳統,野菜、野果、野味,《詩經》裡面也有大量野菜。客家人繼承了這種傳統。野菜吃起來天然清新、風味特別,在我看來,也是極其美味的;在北京,野菜不多,主要是春天的薺菜、楊樹葉、柳樹葉兒等,所以我常常思念故鄉的野菜。做野菜,從辨認到烹調,都是有技術含量的,否則要不口感不好,要不可能會中微毒;做好了,就是藥食同源,足見客家祖先們的智慧。民國《武平縣誌》記載了一些野菜:樹豆(莖高五六尺,花黃,莢長二寸,性硬,非煮爛不能吃)、狗爪豆(又名虎爪豆,一莖五爪,含有麻醉性,多食令人頭暈,必先用沸水煮,清水漂之三四日,外膜有淺毛,必撕去外膜乃可食)、刀豆(一名挾劍豆,亦名刀鞘豆,俗稱當箕),苦齋(即苦菜,類似蒲公英)等等。還有野蕨、番薯葉、芍菜、竹筍、紅菇等等,都是我愛吃的,天天吃也不會膩,也不怕有些淡苦味,媽媽說過我莫非是天生吃齋的命。小時候有一次去姑姑家,她家原來在風水寶地陰那山,有一次給我做當地的一種瓜葉子,幾番炮製之後,微苦中泛甘,回味到今,但是再沒有吃過了。

~ 蘿蔔 ~ 

採菲採葑,下氣和中

採葑採菲,說的都是蘿蔔,民間也叫小人參

蘿蔔質樸之極,在客家人手裡,卻可化出神奇

說回蘿蔔丸,蘿蔔,又叫萊菔、蕪菁,在《詩經》裡面叫葑或者菲,可見中國人種植蘿蔔有很久遠的歷史了,從西周時候就有。蘿蔔性平微寒,具有清熱解毒、健胃消食、化痰止咳、生津止渴等功能。明代李時珍主張每餐必食,他在《本草綱目》中說:蘿蔔能「大下氣、消谷和中、去邪熱氣。」而蘿蔔(客家主要是白蘿蔔),是客家人桌上的常見美食。《本草經疏》中說:「萊菔根下氣消谷,去痰癖及溫中、補不足、寬胸膈、利大小便、化痰消導者,煮熟之用也;止消渴、制面毒、行風氣去邪熱氣,治肺痿吐血、肺熱痰咳下痢者,生食之用也」。現代醫學指出蘿蔔含有能誘導人體產生幹擾素的多種微量元素,能抑制癌細胞生長,蘿蔔中的B族維生素和鉀、鎂等礦物質可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排廢,所含植物蛋白、維生素C和葉酸可潔淨血液和皮膚、降低膽固醇,糖化酵素和芥子油成分對人體消化功能大有裨益……總之,保健效果很不錯的。

客家蘿蔔乾

用天然海鹽醃,在田間曬陽光而成

一大擔水嫩蘿蔔,只能曬出一點點蘿蔔乾

看似褐樸,卻有不可比擬的清香和真味,絢爛至極歸於平淡

在北方吃到這個味道,好似回到故鄉,駐足田園,暖暖一襟晚照

~ 蘿蔔丸 ~

丸丸粄粄圓圓,兩兩亮亮靚靚

蘿蔔丸,是我從小愛吃的美食,但是要做到好味道,卻不容易,第一做不好會保有蘿蔔的那種奇怪腥味;第二澱粉的量容易把握不好,導致口感不佳。媽媽做的蘿蔔丸得到不少人的稱讚,有些小細節,是網上很多做法中沒有提到的,也不難。難得下廚的客名君按媽媽指導,一邊製作一邊拍照,味道也很不錯。下面把過程給大家看看吧。先賦詩一首:

客家蘿蔔丸  

清溪洗卻菁蕪泥,

素手刷出白玉絲。

熟柔全因熱湯浴,

鮮香當緣幹菇奇。

騰騰蒸作水晶丸,

笑看君子快朵頤。


第一步,準備食材,新鮮蘿蔔、肉糜、香菇、魷魚乾、木薯澱粉,有喜歡蝦米的可以買點。梅州的蘿蔔(尤其是蕉嶺)味道特別甜,據說富含硒元素。客家人做澱粉,一般來自兩種原料,一種木薯,一種是澱粉芭蕉的塊根,味道和口感是北方的土豆澱粉無法比擬的,應該也含有特別的微量元素。

第二步,把蘿蔔擦成絲。

第三步,用加鹽的熱水抄一下,去掉蘿蔔的澀腥味。用漏勺撈出。

第四步,儘可能多地擠掉水分。擠的過程,對客名君而言,可真是需要點內力。看這蘿蔔絲兒被我掐得瑩白如雪的。

第五步,準備好什錦,肉末,香菇丁,蝦米或魷魚末,鹽,白蘿蔔,薑末,胡椒粉,蒜梗或者蔥花或芹菜,加鹽和油炒熟。如果吃素食,可以不加肉糜和魷魚。

第六步,將一定比例澱粉,將什錦料放入盆和蘿蔔絲一起攪拌均勻。這個比例有講究,但是只可會意不可量化,有的人喜歡澱粉多,有人喜歡少些,因人而異。

第七步,搓成圓圓的丸子。媽媽說我這擺得太稀疏,來個盆盈缽滿的才爽,於是熱熱鬧鬧地擺成四季平安如下。

第七步,放蒸鍋中蒸十到十五分鐘左右。

第八步,十五分鐘後,聞到香味,開鍋,只見淼淼蒸汽中,晶瑩乍現。木薯粉的特別,就在於這種晶瑩。開吃!一道小小美食,全無人工佐料,而食材的色彩,白、黑、青、紅、褐,是不是五行俱全了?!全則全,卻有君臣主次,以白為主,因為白主肺,所以適合秋冬潤肺;蘿蔔寒性,冬時季節陰寒身體積火,正好祛火生津。營養調和而豐富,又溫和可口不上火,是不是中庸呢?哈哈,別被我故意搗鼓了,嘗試做做吃吃吧。

聲明:本文由客名君整理原創,圖片少數來自網絡,大部分由本人拍攝,版權歸原作者。歡迎關注、轉發!歡迎關注「全球客家名人堂」公眾號。

關聯閱讀——》》》

那些綻放在客家大門上的恢宏記憶  | 客家堂號及門聯掠影

想不到客家人會在椅子靠背刻上這些大字

化為千風 | 從客家人節日祭祖習俗說起

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研究客家文化  |  著名史學家郭華榕教授
客家人的長相是怎樣的?為什麼?

陽明子誕辰544周年,來看看這位曠世聖賢對客家人的影響

太平天國時代的客家人(綜述,下)

過去外國人對客家人的評價

李金髮筆下的故鄉——廣東梅縣(多圖預警)

客家名人堂公眾號的LOGO設計說明

相關焦點

  • 客家蘿蔔丸有特色的客家菜 做法簡單易操作
    客家蘿蔔丸是一道廣東省的特色傳統名菜,屬於粵菜系客家菜。
  • 客家味道—清蒸蘿蔔丸
    清蒸蘿蔔丸清蒸蘿蔔丸是客家人非常喜歡的家常菜餚,逢年過節或上酒樓飯店請客吃飯必點之菜,圓圓的蘿蔔丸,意寓著大家的平安團圓;蘿蔔丸是特色傳統客家名菜
  • 清蒸、油炸都讓人回味無窮,客家蘿蔔丸詳細製作過程
    二、客家蘿蔔丸的幾種吃法①清蒸梅州的農村流行蒸素蘿蔔丸,以前貧窮的日子裡好多人家都這樣做,只加入一些芹菜和香蔥,有的人家會加入一些蘿蔔乾丁,不放肉,這種做法木薯粉佔大部分,口感稍有些黏稠,勝在清爽可口又健康!
  • 客家蘿蔔丸
    客家蘿蔔丸是一道廣東省的漢族傳統名菜,屬於粵菜系客家菜。白蘿蔔:白蘿蔔是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見的一道美食,含有豐富的維A、維C、澱粉酶、氧化酶、錳等元素。另外,所含的糖化酶素,可以分解其他食物中的致癌物亞硝胺,從而起到抗癌作用。對於胸悶氣喘,食慾減退、咳嗽痰多等都有食療作用。
  • 《發現美食》:龍居圍客家餐廳 客家美食天堂
    但不是所有人對美食的標準都是一樣的,其實美食是不分貴賤的,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可以稱之為美食。美食遭遇心情的時候,美食已不僅僅是簡單的味覺感受,更是一種精神享受。「衣食住行」向來是一體,作為人們生活的基本需要,這四項元素向來始終伴隨我們身邊。曬房網一直以來秉承著方便贛州人衣、食、住、行的理念,讓贛州人不僅要住好,更要吃好。
  • 廣東美食 客家碌鵝
    土鵝又以體重為三四公斤的為最佳,因為過重的鵝肉質過於粗糙,沒有鮮嫩的口感,過輕的鵝在烹飪過程中容易失去油分、水分,缺乏香潤的口感。 客家鵝是客家最傳統的美食,家家戶戶都會做,在當地的大小食肆也都能吃到,除了當地婦女都會做之外,甚至有不少烹得一手好鵝的男性。
  • 在廣東,客家美食被低估了!
    如果說在廣東廣府美食是文化,潮汕美食是紀錄片那「土得掉渣」的客家菜就像媽媽親手做出來的食物是生活客家味,傳承著客家魂一方面秉承祖居地傳統,另一方面又容納了遷徙所到之地的美食精華,以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造就了極具特色的客家飲食文化。
  • 看客家舞蹈、聽儀隴清音、品德鄉美食……第二屆客家餐飲文化美食...
    客家水席開席。陳思濤 攝客家美食大品碗。農特產品展銷。南充新聞網訊(李斌 張明)看客家舞蹈、聽儀隴清音、品德鄉美食……12月2日,以「遊朱德故裡 品德鄉美食」為主題的朱德故裡第二屆客家餐飲文化美食節在朱德故裡景區川北院子廣場舉行,吸引遊客及附近居民近千人品嘗特色美食,觀看客家民俗文藝匯演。上午9時許,遊客紛至沓來,整個廣場熱鬧非凡。
  • 世界美食看中國,中國美食看客家,客家美食看新泉!
    中國美食文化源遠流長,各大菜系百花齊放,精彩紛呈。客家美食融合南北之所長,選用山野天然食材,傳統古法烹製,健康又美味。新泉是龍巖的一個鎮,有山有水有溫泉,自然資源得天獨厚,新泉美食也堪稱一絕,有「美食之鄉」之稱。除了傳統客家美食,新泉的溪魚、豆腐更是聞名遐邇。
  • 學會客家人的神仙蘿蔔丸,沒胃口也能吃10個!
    【客家蘿蔔丸】蘿蔔還能怎麼吃?今天再教你一道神仙吃法!
  • 客家美食,才不是只有「釀」!
    廣東美食,無處不在。作為吃貨之城,這裡有三大菜系:廣府美食,溫柔鮮甜潮汕美食,生鮮沉澱客家美食,原味古樸三大美食散發自己強大的魅力,三足鼎立。讓廣東美食聞名於國內外,今天就來講講經常被大家遺忘的客家美食!
  • 【客家菜】客家鹹雞的做法
    光雞放入砂煲,加水沒過雞身,大火燒開,加一塊姜,不加蓋煮5分鐘後,關火蓋上蓋子,雞在原湯裡浸30分鐘2.浸熟的雞撈出,擦乾水分,趁熱全身抹鹽,裡面也都要抹到,稍作按摩,晾至涼透並且完全沒有水分後包保鮮膜放入冰箱冷藏醃製10小時以上3.吃之前從冰箱取出,斬塊裝盤,下面墊數片姜,上鍋蒸約10分鐘即可食用菜品特色
  • 客家釀豆腐,感受增城客家人的美食文化!
    ,在探訪美食的同時也在爭取吃貨福利和分享美食製作教程。傳說有一個五華人和一個興寧人,因為點菜而爭吵,一個要吃豬肉,另一個要吃豆腐,最後店老闆的女兒想出一個妙計,就是把豬肉塞進豆腐裡面做成一道菜,這就是客家釀豆腐的由來!
  • 客家苦筍煲、客家鹽水鴨、客家姜酒雞,推薦3道客家特色菜,好吃過癮!
    很高興和大家認識,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小編每天會給大家推薦幾道美味佳餚以及烹飪方法,我對於美食的熱愛,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唯美食與愛不可辜負。我熱愛與他人分享美食,因為傳遞美食就是傳遞快樂,我非常真誠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一起製作美食,嘗試美味,讓我們一起加油吧!今天第一道美食:客家苦筍煲 推薦指數:5星 操作指數:2星
  • 方言與美食(音頻)| 食在客家(客家話)
    ▲宋永芳談到客家美食,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都是釀豆腐、鹽焗雞、醃面這些常見的客家菜餚。不過我今天想要介紹的是一道開胃菜,它的名字我想很多人都不會陌生,那就是蘿蔔爽。家鄉地區的人大概都知道,最正宗的蘿蔔爽是產自河源連平忠信的。
  • 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的甘坑客家小鎮,到底有什麼好玩的呢?
    而今天就帶大家,一起走進甘坑客家小鎮,看看這裡到底有什麼好玩的。當你穿過深圳甘坑客家小鎮的古城樓以後,沿著街道往前走,你會看到和發現一個叫做甘味巷的地方。這裡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美食一條街。遊走在這個充滿古色古香的小巷子裡面,一邊欣賞古建築之美,一邊品嘗著客家特色美食。是不是想一想,都會覺得很有畫面感呢?在甘味巷裡面,有一個手工磨豆腐的店面。
  • 客家三及第湯
    其實,客家還有道傳統的及第湯,用細嫩的枸杞葉與新鮮豬雜搭配而成的生滾湯,口感清淡鮮美。枸杞葉特殊的草葉味道,清新略帶一點點苦,豬雜或軟嫩或柔韌,因新鮮都帶著幾分鮮甜。這樣一碗湯水配上傳統的客家醃面能讓清晨的胃口逐漸打開。及第湯還因豬雜種類的多寡分為三及第湯、五及第湯、六及第湯。最常見的三及第湯,原料是豬瘦肉、豬肝、粉腸。再加上豬肚、豬腰、豬心等,則成就了五、六及第湯。
  • 客家美食源遠流長 平遠「名小吃」再添新香
    客家美食的誘惑似乎擋也擋不住,現在又來一波讓人垂誕欲滴的美食。有十種小吃在平遠百種美食中脫穎而出,被評選為「平遠十大傳統小吃」;也有一些小吃,在傳統小吃的基礎上,開發了獨具特色的創新吃法,被評選為「平遠縣十大創新小吃」。快看看,當中有沒有你的摯愛。
  • 尋味舌尖上的梅州客家風味美食
    梅州是一個擁有許多特色美食的城市。一些曾經在梅州工作或上學的人,在離開梅州後,仍念念不忘梅州美食。梅州是客家人的聚居區,客家菜以口味醇重、火候老到著稱,與潮州菜、廣州菜一起,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客家釀豆腐 ,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炸成金黃色,把豬肉魚肉做成的餡「釀」入其中,放進蔥花,香油,盛在雞湯瓦煲內燜著,直到香氣四溢。據說客家釀豆腐,是由五華長樂鎮(現華城鎮)的一對兄妹首創,故客家釀豆腐原名也叫做「長樂釀豆腐」。
  • 客家黃粿
    ▲黃粿       客家美食種類繁多、風味獨特。客家黃粿是客家美食之一。因其色澤金黃、可口柔韌、味淳清香、營養豐富等特點,長期以來,為客家人所喜愛,更是他們待客的傳統美食。       客家黃粿製作工藝非常講究。選米、燒灰、瀝灰、蒸米、杵打、保存,每道工藝都不能草率,這樣才能做出純正地道的黃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