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很忙,所以更新慢了些。整理照片時,發現春節前幫媽媽做蘿蔔丸時拍的照片,先寫一篇小文跟大家分享吧。稍帶講講,客家的美食,也是極其有特色的,很多食物及做法,我在其他地方沒有見過,究根溯源,還是因為客家保持了很多來自中古的飲食習慣。有件事很有意思,就是人類的科技可以很發達,但是飲食卻可以和兩千年前一樣,並不需要太多改進。客家人體質比較適合溫性、清淡(少辛辣)的食品,對此我深有體會,不可以亂吃的,所以,客家人做菜有適合環境和自身體質之道。今天我分享一個簡單健康的客家小美食——蘿蔔丸。
~ 尋味 ~
素、野、粗、樸、真、鮮
大概是因為遷徙歷史的緣故,客家人特別喜歡就地取材,取其新鮮,但也有豐富的醃菜品類,醃製過程和味道也很有特色,這個以後專門再說。客家菜用料講究鮮嫩,講究野生、家養、粗種;加工講究煮、煲、燉、蒸,講究粗刀大塊,不破壞食物營養與纖維;烹調講究原汁原味,不使過濃佐料,清淡可口,利於消化。客家人飲食傾向於素,素果青菜為多,當然也有人愛吃葷的野味,但習慣上每餐可無葷但必須有素,這是現在看來都是百草嘉品,都是養生之道,因為如此,客家地區長壽老者挺多。《黃帝內經》提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客名君覺著,客家的飲食習慣,符合了這一理念。
我走過很多地方,吃過很多地方的食物,發現,就單單我偏愛的素食而言,客家人有著全天下最獨特的味蕾,有著最天然的烹調靈性,獨特到很多人無法理解無法複製,吃過後卻讚不絕口,把那些不起眼的質樸食材,化為舌尖甘美。在食材搭配和烹調方式等方面,客家人獨特的搭配方法是天生的,好像種在潛意識裡面了。隨便一位鄉間客家小村姑,對食材搭配,包括葷素比例、食材的君臣比例,以及點綴的天然植物香料(絕少人工調料),沒有範式也不用教習,搭配起來天生妙手,令人稱奇。客家人的食材搭配,細思起來,竟然暗暗符合陰陽調和、清降補瀉、時令增減等規律,例如魚鮮田螺,搭配金不換和姜,但是做豬肉,卻少搭配姜,蓮藕絕不會和姜一起;狗爪豆或三月菜會和酒糟相伴,冬至吃羊肉會搭配陳皮,溫性百搭的客家鹹菜配炒茄子等。懂中醫的人大體會指出其中陰陽冷熱之理。客家人說什麼東西好吃,要麼直接說「靚味」,要麼用會「尋味」或者「尋尾」這個詞;尋味,就是吃過之後還想著娓娓尋找口中餘味,有一種孔子說的餘音繞梁、意味深長的感覺,想見這不經意語言裡面的纏綿古意,也是頗有味道了。
客名君隨手拍的山野小花
兩種都是青草藥
客家食材就如這沐浴著陽光的清新花葉,
蘊含著生命之力
客家宴幾乎都是熱菜,而且做法直來直去,除了油和鹽,很少加其他調料或者做成什麼花式,但是特別擅長將天然食物進行搭配,鹹而香,原味濃。我曾經很納悶為什麼客家人飲食這麼獨特這麼天然,最後結論是客家人用的是極其古老的烹調技藝,古老到溯本追源之下已經作為歷史記憶植入民系的基因裡面了。不知在哪本書上看到毛主席曾經提過吃菜要儘量取全取粗,可保持原味和纖維。客家菜也是如此,秉持中州古風,少放佐料,純厚質直,樸實無華,絕不是粵菜和淮揚菜那種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風格。但是不能說客家菜粗糙,客家菜裡面絕不缺少精的,比如說客家肉丸,是一種可以彈跳、口感脆佳、老少皆宜的食品,採用的是來自古中原的「搗珍」技法,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禮記注流》列有八珍,第五珍叫「搗珍」其法是:「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讀枚,脊側肉)。每物與牛若,捶反側之,去其餌(筋腱),熟出之,去其顫,揉其肉。」此法完全純手工,在南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稱為「跳丸炙」,是因其彈性能跳而名,就是客家人今天做的肉丸,梅州地區以丙村肉丸為最佳。這「搗珍」技法有極高的技術含量,客名君沒學過也不會,這種肉丸在北京從來沒有吃到過……
酒炙狗爪豆(用的是客家釀酒糟)
吃完再飲上蕉嶺黃坑的清茶,神清氣爽,美如神仙
客家人飲食是又璞又真(不止是返璞歸真),極重食材。先秦以來,漢人便有「吃野」的文化傳統,野菜、野果、野味,《詩經》裡面也有大量野菜。客家人繼承了這種傳統。野菜吃起來天然清新、風味特別,在我看來,也是極其美味的;在北京,野菜不多,主要是春天的薺菜、楊樹葉、柳樹葉兒等,所以我常常思念故鄉的野菜。做野菜,從辨認到烹調,都是有技術含量的,否則要不口感不好,要不可能會中微毒;做好了,就是藥食同源,足見客家祖先們的智慧。民國《武平縣誌》記載了一些野菜:樹豆(莖高五六尺,花黃,莢長二寸,性硬,非煮爛不能吃)、狗爪豆(又名虎爪豆,一莖五爪,含有麻醉性,多食令人頭暈,必先用沸水煮,清水漂之三四日,外膜有淺毛,必撕去外膜乃可食)、刀豆(一名挾劍豆,亦名刀鞘豆,俗稱當箕),苦齋(即苦菜,類似蒲公英)等等。還有野蕨、番薯葉、芍菜、竹筍、紅菇等等,都是我愛吃的,天天吃也不會膩,也不怕有些淡苦味,媽媽說過我莫非是天生吃齋的命。小時候有一次去姑姑家,她家原來在風水寶地陰那山,有一次給我做當地的一種瓜葉子,幾番炮製之後,微苦中泛甘,回味到今,但是再沒有吃過了。
~ 蘿蔔 ~
採菲採葑,下氣和中
採葑採菲,說的都是蘿蔔,民間也叫小人參
蘿蔔質樸之極,在客家人手裡,卻可化出神奇
說回蘿蔔丸,蘿蔔,又叫萊菔、蕪菁,在《詩經》裡面叫葑或者菲,可見中國人種植蘿蔔有很久遠的歷史了,從西周時候就有。蘿蔔性平微寒,具有清熱解毒、健胃消食、化痰止咳、生津止渴等功能。明代李時珍主張每餐必食,他在《本草綱目》中說:蘿蔔能「大下氣、消谷和中、去邪熱氣。」而蘿蔔(客家主要是白蘿蔔),是客家人桌上的常見美食。《本草經疏》中說:「萊菔根下氣消谷,去痰癖及溫中、補不足、寬胸膈、利大小便、化痰消導者,煮熟之用也;止消渴、制面毒、行風氣去邪熱氣,治肺痿吐血、肺熱痰咳下痢者,生食之用也」。現代醫學指出蘿蔔含有能誘導人體產生幹擾素的多種微量元素,能抑制癌細胞生長,蘿蔔中的B族維生素和鉀、鎂等礦物質可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排廢,所含植物蛋白、維生素C和葉酸可潔淨血液和皮膚、降低膽固醇,糖化酵素和芥子油成分對人體消化功能大有裨益……總之,保健效果很不錯的。
客家蘿蔔乾
用天然海鹽醃,在田間曬陽光而成
一大擔水嫩蘿蔔,只能曬出一點點蘿蔔乾
看似褐樸,卻有不可比擬的清香和真味,絢爛至極歸於平淡
在北方吃到這個味道,好似回到故鄉,駐足田園,暖暖一襟晚照
~ 蘿蔔丸 ~
丸丸粄粄圓圓,兩兩亮亮靚靚
蘿蔔丸,是我從小愛吃的美食,但是要做到好味道,卻不容易,第一做不好會保有蘿蔔的那種奇怪腥味;第二澱粉的量容易把握不好,導致口感不佳。媽媽做的蘿蔔丸得到不少人的稱讚,有些小細節,是網上很多做法中沒有提到的,也不難。難得下廚的客名君按媽媽指導,一邊製作一邊拍照,味道也很不錯。下面把過程給大家看看吧。先賦詩一首:
客家蘿蔔丸
清溪洗卻菁蕪泥,
素手刷出白玉絲。
熟柔全因熱湯浴,
鮮香當緣幹菇奇。
騰騰蒸作水晶丸,
笑看君子快朵頤。
第一步,準備食材,新鮮蘿蔔、肉糜、香菇、魷魚乾、木薯澱粉,有喜歡蝦米的可以買點。梅州的蘿蔔(尤其是蕉嶺)味道特別甜,據說富含硒元素。客家人做澱粉,一般來自兩種原料,一種木薯,一種是澱粉芭蕉的塊根,味道和口感是北方的土豆澱粉無法比擬的,應該也含有特別的微量元素。
第二步,把蘿蔔擦成絲。
第三步,用加鹽的熱水抄一下,去掉蘿蔔的澀腥味。用漏勺撈出。
第四步,儘可能多地擠掉水分。擠的過程,對客名君而言,可真是需要點內力。看這蘿蔔絲兒被我掐得瑩白如雪的。
第五步,準備好什錦,肉末,香菇丁,蝦米或魷魚末,鹽,白蘿蔔,薑末,胡椒粉,蒜梗或者蔥花或芹菜,加鹽和油炒熟。如果吃素食,可以不加肉糜和魷魚。
第六步,將一定比例澱粉,將什錦料放入盆和蘿蔔絲一起攪拌均勻。這個比例有講究,但是只可會意不可量化,有的人喜歡澱粉多,有人喜歡少些,因人而異。
第七步,搓成圓圓的丸子。媽媽說我這擺得太稀疏,來個盆盈缽滿的才爽,於是熱熱鬧鬧地擺成四季平安如下。
第七步,放蒸鍋中蒸十到十五分鐘左右。
第八步,十五分鐘後,聞到香味,開鍋,只見淼淼蒸汽中,晶瑩乍現。木薯粉的特別,就在於這種晶瑩。開吃!一道小小美食,全無人工佐料,而食材的色彩,白、黑、青、紅、褐,是不是五行俱全了?!全則全,卻有君臣主次,以白為主,因為白主肺,所以適合秋冬潤肺;蘿蔔寒性,冬時季節陰寒身體積火,正好祛火生津。營養調和而豐富,又溫和可口不上火,是不是中庸呢?哈哈,別被我故意搗鼓了,嘗試做做吃吃吧。
聲明:本文由客名君整理原創,圖片少數來自網絡,大部分由本人拍攝,版權歸原作者。歡迎關注、轉發!歡迎關注「全球客家名人堂」公眾號。
關聯閱讀——》》》
那些綻放在客家大門上的恢宏記憶 | 客家堂號及門聯掠影
想不到客家人會在椅子靠背刻上這些大字
化為千風 | 從客家人節日祭祖習俗說起
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研究客家文化 | 著名史學家郭華榕教授
客家人的長相是怎樣的?為什麼?
陽明子誕辰544周年,來看看這位曠世聖賢對客家人的影響
太平天國時代的客家人(綜述,下)
過去外國人對客家人的評價
李金髮筆下的故鄉——廣東梅縣(多圖預警)
客家名人堂公眾號的LOGO設計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