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都市也「吃菜難」?東京汴梁地產正熱,哪有「閒地」種菜

2020-12-18 西風原上

#拍一拍宋朝#

《黃帝內經·素問》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禽為益,五菜為充」,自先秦以來,我國古代先民就十分注重合理的飲食結構,認識到了蔬菜可以使體內各種營養素更加完善、充實。不僅如此,《爾雅·釋天》曰:「谷不熟為飢,蔬不熟為饉」,可見在穀物歉收之時蔬菜便成為了重要的食物來源。

故而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蔬菜種植業的發展。但就是在東京這樣屈指可數的繁華都市中,居然出現了農副產品供應不足的情況。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聊聊北宋東京蔬菜為何供應短缺

一、東京城寸土寸金——何來「閒地」種菜?

宋朝建立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的面貌也煥然一新,東京作為我國封建社會中六大古都之一,其經濟之發達程度可想而知。為何在當時如此發達的城市中會出現蔬菜供應不足的情況呢?這一現象其實與東京城市經濟的發展密切關聯。

1、經濟視野下的東京——迎來送往,商業中心

東京作為北宋水陸交通中心,貿易往來發達是東京的一大特色。憑藉便利的漕運條件,與手工業的發達,在東京出現了許多手工加工作坊,沿汴河自城東虹橋再到東水門、陳州門以及北夷門山五丈河沿線,皆為私營商人的水磨加工業、織染業等手工業工廠所佔據,以加工處理各地轉運而來的商品,牟取更大的商業利潤。就這樣,留給蔬菜種植的土地面積越來越少,供應也自然出現不足。

2、種菜?不!經商才是「正道」

在唯利是圖的商人眼中,種植蔬菜所帶來的收益自然比不上從事商業加工帶來的利潤,因而城市中寶貴的地皮自然應該由蔬菜種植讓渡給其他各種貿易,以最大程度上發揮東京城中土地資源的價值。

這是東京城中蔬菜土地被侵佔的一大重要因素——勢不可擋的都市化浪潮,使得原就十分緊張的農業用地愈加顯得不足。

二、人口不斷膨脹:為城市規劃再添難題

1、人地矛盾下的東京——住人or種菜?

⑴住房需求對蔬菜種植土地的衝擊

北宋東京的人口眾多是當前學術界公認說法,那麼東京的人口規模到底有多大呢?《續資治通鑑長編》中描述東京的人口為:「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城市是人口最密集,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地方,城市人口的膨脹,必然會催生產大量的住房需求

在單位土地的面積一定的情況下,為了緩解不斷膨脹的人地矛盾,滿足百姓對城市建設用地的需要,北宋政府只能選擇加大單位土地面積所能承載人口數。換言之,就是不斷縮減人均佔地面積。

因而便出現了詩人楊侃描繪的「甲第星羅,比屋鱗次,坊無廣巷,市不通騎」,不難想像在當時的東京城內是一種怎樣棟宇密接的景象,這直接導致了土地供應緊張的局面出現。

⑵房地產熱下宅邸對種植土地的擠佔

宋代商品經濟發達,城鎮發展達到了一定的規模,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特別是京師的膨脹,帶來了東京房價的大幅度提升。北宋官員王禹偁曾形容當時的房價:「尺地寸土,與金同價,非勳戚之家,居無隙地」,可見當時京城的房價之高。

在城區土地資源供應緊張的情況下,東京房地產行業炙手可熱,可謂「一房難求」,哪裡還有多餘的地皮勻給種植行業呢?不僅如此,宅邸建設用地還要和種植用地搶佔寶貴的土地資源,蔬菜種植土地的面積就這樣被一擠再擠,不斷縮小。

⑶菜少人多,供不應求

除了蔬菜耕地面積縮減之外,東京蔬菜供應不足的另一因素同樣與人口有關,儘管東京城具有一定的蔬菜生產能力,但由於人口眾多,城內生產的蔬菜並不能滿足自身人口的需要,人口密度的擴大不僅會佔據耕地種植面積,還會加大蔬菜供應的負擔,而城內可供耕種的土地又少之又少,自然會造成蔬菜的供不應求。

2、冗兵制——士兵和戰馬也要分一杯羹

蔬菜土地種植面積不足還在一定程度上與北宋的政治有關。眾所周知,汴京地處平原,北無山險可依,而燕雲十六州相繼淪入遼朝之手後更是給北宋帶來了莫大的威脅。為了更好地抵禦北方少數民族入侵的威脅,鞏固本朝政治統治,宋歷代皇帝皆擴軍衛城,京城軍師常年達數十萬之多。

如宋人曾鞏曾在《隆平集》中提到,「今天下甲卒百千萬人,戰馬數十萬匹,萃在京師」如此眾多的禁軍圈在城中,不僅是北宋朝廷財政的一個沉重的包袱,還導致了東京高密度的城市空間格局,蔬菜種植用地更是被擠佔的所剩無幾。

三、自然因素——對蔬菜供應雪上加霜

1、冬月天寒,京師無蔬菜

宋朝恰逢全球暖期,在全球普遍高溫的大環境下,原本十分利於種植業發展的南方由於經常遭受水災旱災侵襲,蔬菜的供應也就難以穩定。

特別是到了冬季,由於東京城內的氣候較低,加之當時又沒有溫室大棚一類的保溫技術,畏懼寒冷的蔬菜難以越冬,因而冬季東京城市蔬菜的供應會顯得尤為不足。如《東京夢華錄·立冬》中記載的「京師地寒,冬月無蔬菜」一句便可佐證當時因冬季嚴寒而造成的城中蔬菜供應不足的情況。

2、天災頻發,地無人耕

作為宋人和前人對自然進行無序開發的結果,宋朝正處在自然對人類進行報復性反饋的一個高峰期,災害頻繁的爆發,對北宋社會農作物生產秩序的穩定性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也是北宋東京城蔬菜供應不足的又一重要的因素。作為北宋的心臟,都城東京的氣象幾乎年年都有異狀,甚至還出現過由於天災造成田地無人耕作的狀況,對本就供不應求的蔬菜種植行業無疑是雪上加霜。

四、結語

通過上文的敘述我們大致了解了北宋東京蔬菜供應短缺的原因,既有因城鎮化推進而顯現出的農業用地城市用地之間的矛盾,也有因城市經濟快速發展與人口激增造成的人地矛盾,與此同時,宋朝冗兵的軍事制度也是一項重要的誘因。

此外,北宋時期恰好遭遇到全球氣候的變化,自然環境在客觀上也不利於蔬菜種植業的發展。東京蔬菜供應短缺的情況,其背後反映出的是城市經濟發展傳統農業之間的矛盾,如何均衡二者之間的關係,至今仍值得我們關注。

參考文獻:

1、《黃帝內經》

2、《宋史》

3、《東京夢華錄》

4、《隆平集》

相關焦點

  • 北宋東京錯譯成Tokyo的背後 揭秘鮮為人知的北宋四京
    來源:微信公共號「灰灰說史」作者:惠夏輝12月12日,微博熱搜有一條#開封路牌把北宋東京譯成Tokyo#。Tokyo是日本首都東京的專用英語,絕對不能用在北宋東京"身上",此東京非彼東京。既然有東,自然還會有西、有南、有北,這樣東西南北就齊活了。
  • 北宋「靖康之變」這種滅頂之災是如何釀成的?原因竟然是這樣
    經數日再三商討,宋朝答應了金朝的請求,於是金軍解除對東京的包圍,撤軍北上,但同年八月,金軍又分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軍會師攻汴京。宋欽宗親自到金人軍營去談判,被金人扣留。除了徽欽二帝外,還有大批趙氏、後宮妃嬪、貴卿、朝臣等共計三千餘人北上,其中東京城內公私積蓄為一空,靖康之變導致北宋滅亡。
  • 中國有北京、南京,那西京和東京在哪?作為華夏子孫都要了解
    而我國自古地大物博,漫長歷史中出現四個方向的「京」並不奇怪,東京、西京、南京、北京一應俱全,不過,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只有北京和南京了。那西京和東京在哪呢?作為華夏子孫,這些基礎的地理歷史還是要了解的!
  • 北宋強盛的一面,看北宋先進的火器技術
    北宋時期,火球與火藥箭類火器,雖然有多種具體的用途,但是其主要和基本的用途依然是燃燒,即燒夷敵方的人馬和糧草積聚。因此,這些火器的創製,是對我國古代戰爭中所用火攻器具的繼承和發展,而這些火器在戰爭中的使用,也就為古代火攻技術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 北宋為何在金國攻擊兩年後就迅速滅亡?你看看徽欽二帝有多弱智
    結果宋軍大敗,金軍卻輕易攻取了遼國首都並藉此發現了北宋的虛弱無能,產生侵宋之心。從公元1125年到1127年兩次揮師南下,不過兩年多時間就滅掉了北宋,是為「靖康之恥」。北宋自與遼訂立《檀淵之盟》後歷經150多年修養生息,為何軍力如此不堪?都城東京汴梁(現為開封)城牆高大堅固,為何輕易就被攻陷,是人禍還是天意?
  • 燕雲十六州——遼宋的生死旋轉門,北宋為何一直想要收復此地?
    那麼,作為兩個王朝的缺憾,引發了一千多年的爭論點,燕雲十六州到底有多重要,北宋又為何非要收復這個地方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北面那塊糾結之地——燕雲十六州,看看北宋為何做夢都想要將之收復。燕雲十六州三維地形而北宋這邊,汴梁周邊,屬於四戰之地,沒多少可防禦的天險。遼國掌控著燕雲十六州,如果跟北宋交惡,就可以直接匯集兵力。或從幽州南下,在華北平原上一路向南馳騁,直抵澶州,進窺汴梁。或從雲州南下,直抵孟津,攻洛陽,夾擊汴梁(這兩條路線也是後來金滅宋的路線)。
  • 金國滅亡後,女真貴族們的下場到底有多慘?比北宋的靖康之難還慘
    同樣的,金國與南宋之間也有血海深仇,雖然曾有暫時的和平,可靖康之恥,已經讓宋人咬牙切齒了上百年。成吉思汗率領大軍進攻金中都(今北京附近),迫使金宣宗獻出了岐國公主、數百童男童女、3000匹戰馬,以及大量的黃金、寶物之後,才返回蒙古。金國這次雖然沒有北宋的靖康之難恥辱,卻也遭受了巨大震撼。
  • 老媽如今在家種菜不用土了!海綿剪剪插蔬菜苗,天天吃菜不花錢
    都說人閒得慌,啥亂七八糟的點子都能想出來,比如我家老媽,前兩天跟電視裡又學了2招在家種菜,搬個小板凳跟鄰居一起剪海綿,啥玩意?種菜都用海綿麼?哎呦,還真是,老媽還笑話我:頭髮長,見識短,現在種菜都不用土了,海綿裡插根苗水養,30天蹭蹭長都吃不完!
  • 南京美食:從汴梁到金陵,皮凍與半發麵,灌湯包的奇幻漂流
    南京美食:從汴梁到金陵,皮凍與包子皮,灌湯包的奇幻漂流  |「其實吃這種包子,其樂趣一大部分就在那一抓一吸之間。」  乃至於現今深深植根於南京本地的的湯包,也是與東京汴梁飲食交流的結果。  據《南京百科全書》與《飲食文化辭典》描述,在清末時期,南京的一家名叫「春園」的著名湯包店,所賣的湯包餡嫩滷多,十分可口。  而這家春園湯包店,很可能就是南京灌湯包的鼻祖。
  • 東京這座亞洲第一國際化大都市,現在真的已經被上海超越了嗎?
    行走記錄,觀察世界大家都知道,東京是亞洲、乃至世界範圍內數一數二的國際化大都市,也是日本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在東京,商業金融、流行文化、時尚潮流都高度發達,經濟發展度與富裕程度,在全球範圍內,都是排名領先。
  • 北宋你「知否」?聽聽歷史老師咋說
    看到螢屏中出現的東京汴梁,河南觀眾感到親切和好奇,千年前中原先民的生活果真如此嗎?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採訪了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宋史研究方向的惠冬副教授,對劇中場景和細節進行解析和指正。    尊稱高官為「相公」稱呼爸爸叫「大人」    劇中的當家人被稱為「主君」,妻子喊夫君不稱「相公」,而是以「官人」代替。
  • 《幽靈線:東京》製作人:打造全新的東京大都市
    木村憲司:我們主要的目標是確保玩家能夠樂在其中,在《幽靈線:東京》的世界中享受探索、行動與戰鬥的樂趣。 為能打造出我們心目中的東京,我們不僅想要增加各種標誌性的地標建築,還希望加入一些只有本地人才知曉的地點,比如一些讓人感到神秘莫測、有吸引力卻又不禁脊背發涼的地方。
  • 開封路牌把北宋東京譯成Tokyo
    近日,河南開封發生一件貽笑大方的事情,一路牌的英文翻譯錯得離譜,竟將「東京保衛戰」的「東京」翻譯成了「Tokyo」,「大梁路」的「大梁」譯成「Girder」。北宋國都成了日本東京,魏國國都變成房梁,如此低級的錯誤,讓網友憤慨:這文化水平就別宣傳文化了。
  • 平民燒烤始自北宋東京 或為效仿趙匡胤「御燒肉」
    燒烤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成為平民小吃,是從北宋東京開始的。這一方面源於經濟的繁榮,一方面源於北宋政府對夜市的解禁。記者 馬紅麗  燒烤曾是政治地位的象徵  北宋之前,燒烤主要在中產以上階層流行,是政治地位的象徵。
  • 北宋最後的王牌,他是种師道之弟,魯智深的上司,被文人斷送性命
    老種小種兄弟保大宋,趙佶趙桓父子齊誤國種(音同蟲)師道、种師中的祖父種世衡,是北宋西軍種家將的開山創始人。種世衡育有八子,均是上陣殺敵、赤心報國的熱血名將,其中以「種詁(種古)、種診、種諤」最為出名,被關中士人成為「三種」。
  • 一年四季吃上地產蔬菜
    聚焦身邊  □ 戚泥蓮 李天池  日前,在黑龍江哈爾濱市哈達果蔬批發市場從事蔬菜批發的王師傅說,自己入行已十年有餘,讓他感受最深的是不僅在夏秋旺季地產菜已佔領整個哈埠市場,在冬春淡季地產菜也逐漸多起來。
  • 15本穿越到宋朝的小說推薦,首推《北宋大丈夫》,全都不可錯過!
    主角穿越到北宋年間,成為一個落魄官宦之子,之後從小吃開始,進行原始資本的積累,然後走向朝堂,開始在官場上綻放光彩。爵士的書就是這個味道,看得很爽,但是又有不同的解讀。比如這本書中的包拯包青天,不再是那種完全正面的人物,他也有自己的立場,有情有欲,有忠有奸。皇帝也不再高高在上,他有自己的煩惱,會為子女發愁。就是一部很不錯的宋朝穿越小說,寫出了大宋的風姿!
  • 去開封遊玩,都有哪些好玩的景區和特色小吃值得推薦?
    到了北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開封便成為北宋的國都,直到靖康之難為止。大宋王朝是開封歷史上和中國封建史上最為輝煌的時代,經濟文化發達、社會生活繁榮,特別是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傳世之作《清明上河圖》,主要是描寫北宋都城東京市民的生活狀況和汴河上店鋪林立、市民熙來攘往的熱鬧場面,描繪了運載東南糧米財貨的漕船通過汴河橋涵緊張繁忙的景象。
  • 你我東京行:日本大都市的旅遊景點必經之地!(附攻略)
    東京下雨,淋溼巴黎..聽著李宇春的歌曲,我們也要一起來認識認識東京-日本這座古老而繁華的大都市了。在很多的電影裡,都會提及到東京,也是很多影視拍攝的場地。東京是作為日本的首都城市,與紐約、巴黎、倫敦並列被稱作是世界四大城市,也是全球最大的經濟中心之一,亞洲流行文化的傳播中心。那麼對於想要去旅遊的小夥伴們,該如何在東京這座城市很好的遊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