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每一家好書店都有自己的主張
最近,我騎車去成都太古裡的方所書店。太古裡是一個仿古建築組成的商圈,就在千年古剎大慈寺旁邊,而方所書店在地下一層。在這個城市最核心的地方,這家巨型書店就像是一個精神象徵物。春節過後,它一直開著,而我則是節後第一次來。
太古裡是開放的商業區,但是為了防疫,四周都臨時封閉,只設了一個入口。工作人員在那裡測體溫。進去後,能直達方所的扶梯關閉了,不得不繞了幾步路,從另外一個電梯下去。書店門。再次遇到測體溫,等進門,發現了與往常的不同,整個書店,幾千平方米的營業面積,只有幾個人,都戴著口罩。
我在新書區轉悠,買了5本書,花了300多塊錢,會員價,享九折優惠。和網上相比,當然貴了不少。放在幾年前,我或許會用手機拍下照片,然後在網上購買。如今,每個月來方所買上幾本,算是我的一個儀式。
這一次儀式並不完整,按照往常,我還會在咖啡區坐下,點一杯美式咖啡,把新買的書塑封全部拆掉,翻看一會兒,再把書裝進背包,然後把購物袋還給店員。由於疫情,書店裡兩個咖啡館都關閉了,變成了純粹的購書場所,回到了10年前書店的形態。平常的方所,人流量很大,很多人在拍照,如今卻是異常安靜、冷清,但是又有著屬於書店的尊嚴。
成都的方所,在我看來可能是全國最好的實體書店。我仔細觀察過收銀臺,這裡仍有很多人為書埋單,有時候甚至需要排隊。它的營業額,有一半以上還是圖書銷售。它有自己的優勢,位置優越,有網紅氣質,而且有特定的渠道,可以銷售英語、日語和港臺版圖書,但是,這些都不是本質的。我認為,方所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它仍然堅持辦書店最初的理想,那就是努力把好書賣出去。
在一個書店論壇上,一個設計師曾經赤裸裸地說:「現在哪家書店還靠賣書呢,我送書給讀者都可以。」這裡有一種資本的傲慢,那個辦論壇的書店,有兩三米高的書架,據說追求的是十步一景的美學,方便人們拍照或者自拍。書牆高處的書籍,已經虛化為風景,根本看不到書名。這樣設計感十足的書店,目前非常流行,幾乎每個大城市都有這樣的「網紅店」,主要靠飲品和文創產品營利,賺取一些財政支持。
成都的方所,設計感非常強,但仍然以書為核心,它任何一排書架的書,都觸手可及,這對我這種視力欠佳的讀書人,真是一種體貼。方所除了有大面積的新書陳列,還有「店員推薦」,牌子上寫著「我們讀過」。這真是讓人感動的一幕,你能想像那些店員,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還去讀這些生僻的圖書,他們一定是非常熱愛這一行。每年,書店都會推出自己的「年度選書」,現在能有勇氣做自己書單的書店已經不多了。
有一次和後浪出版的創始人吳興元聊天。我說:「聽說你們後浪有一個很厲害的出版人,以前是萬聖書園管庫房的?」他咧嘴大笑:「那就是我。」說不定,在方所那些店員和庫房管理員中間,就有這麼一個未來的出版大鱷呢。只有在真正「以書為業」的書店裡,才可能有這種掃地僧式的人物。你不能輕視任何一個狂熱的愛書人,如果他們碰巧有創業的野心,能夠成功的概率一定會更大。
方所最初在成都開業的時候,正是成都特色小書店的死亡季節。我對方所這樣的怪獸心存警惕,在繁華市中心,裝修得像個巨大的洞穴,多少有點譁眾取寵的味道。我第一次去方所,就是帶著這樣批判的眼光,但是逛了10分鐘後,就去辦了會員卡。這裡的書實在太多了,你只有讚嘆的份兒,而且你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來自書店的「主張」。
這個「主張」就是書店的靈魂。任何一家好的書店,都有自己的主張,選擇哪些書,拒絕哪些書,其中有書店主理人的價值觀和審美判斷。小書店要有自己的主張和個性當然容易,像方所這樣的巨型書店,還要堅持某種「選書的原則」,就非常困難了。鬧市區的方所,天然帶有流量,是作家們舉辦新書沙龍的好地方,但是,據說這裡對「書」和「作家」都非常挑剔。
這種品味,要定義清楚並不容易,但是懂書的人,會在拿到書的一分鐘內判斷出來那是不是好書,是自費贊助出版,還是真的有價值。這是由裡到外的「氣質」,紙張,印刷,封面,標題,或者隨便翻開一頁,看上兩眼,就能馬上分出高下。方所的書量非常大,但在總體上保持了某種審美的水準,那種劣質的雞湯類和成功學讀物,在這裡並不受歡迎。他們有時候會大張旗鼓地宣傳一些厚重的生僻書籍,這種「挑釁」本身就具備一種力量。
從2008年開始,我逐漸養成在網上買書的習慣。網上買書便宜,又非常快捷,頭一天下單,第二天就可以收到。那時收入實在太低,去書店,只是為了記下書名,方便在網上查詢。不久前,在一家書店喝咖啡的時候,我順便在網上下了一單,當時心中竟然有一絲愧意。
經常在網上買書,弊端也非常明顯,你的視野會越來越窄。一本書會把你帶到另外的書面前,這當然是好事,但是這種通過網絡搜索進行擴展信息的方式,總是有局限的,有些新書,可能永遠都不會出現在你的視野中。我需要經常去書店,就像去大型百貨商場一樣,隨便逛一下,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對我來說,方所就是這樣的存在。我需要定期去逛,需要給自己刺激和驚喜。
在這個意義上,方所稱得上是「書店中的書店」。我認識的兩位書店從業者,都保持每月去逛一次的頻率,而且每次都會買上幾本。在那裡,他們短暫忘記了自己也是賣書的,而是回歸了「普通讀者」的身份。在書面前人人平等,作為「普通讀者」,偶遇到自己喜歡的書籍,大概就像是18歲時看到的心儀的女孩。和女孩相比,知識可以源源不斷地給人提供新鮮感,永遠不會厭倦,這是何等的幸福呢。
張豐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