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臺北法案》,說美國要支持臺灣取得不以主權國家為資格的國際組織會員與適當組織的觀察員身份,但是,《臺北法案》並未明確提到世衛組織和世衛大會的名字。
與《臺北法案》不同,2009年前,美國國會通過的,關於臺灣地區和世衛組織、世衛大會的法案一共有5個。這5個法案每一個,都在法案中明確提到「世衛組織」或者「世衛大會」。而且,這5個法案,每一個都是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通過,每一次都是總統籤署成為法律。但是事實證明,這5個法案最後都是空文一張。
我們整理了5次法案的相關信息,如圖所示。
從內容上看,第1次的重點是「寫報告」,要求國務卿給國會提交個報告,說明 「美國如何支持臺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第2、3、4、5次的重點是「支持臺灣成為世衛大會的觀察員」(endorse and obtain observer status for Taiwan at the annual week-long summit of the World Health Assembly)。細究起來,第3次與第2、4、5次又有點不一樣,增加了「延期」的內容。為什麼會「延期」,這與總統籤署法案的時間有關。
從時間上看,美國國會參眾議院通過「支持臺灣成為世衛大會的觀察員」的法案,是在世衛大會召開之前。但是總統都是等到世衛大會閉幕之後,才籤署法案。也就是說,法案成為美國法律的時候,世衛大會已經開完了。這才有第三次提案(H.R.2739)的「延期」。
2001年的H.R.428提案讓臺灣參與2001年的世衛大會,結果美國總統2001年5月28日籤署的時候,第54屆世衛大會早已於2001年5月22日閉幕了,也就是說雖然總統籤署了,但是這個法案註定無法落實。因此2001年8月2日,美國眾議員謝羅德布朗再度提案H.R.2739,把「支持臺灣成為世衛大會的觀察員」的年份從2001年改到2002年,這個法案參眾兩院通過後,送到白宮請總統籤署。不過,雖然總統在2002年世衛大會召開前籤署了這一法案,但是臺灣依然無法參加2002年的世衛大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延期」也就這一次,此後2003年、2004年兩次提案,繼續延續了法案「國會在世衛大會召開前通過,總統在世衛大會結束後籤署」的模式。
另外,從參與聯署的法案議員數(Cosponsors)看,呈現了一個逐漸遞減的情況,2001年提的法案,聯署人數有92人、24人,到了2003年、2004年再提案的時候,聯署人數就下降到10人、13人。
另外,除了國會立法之外,美國政府的官員、國會議員還曾使用發表演講、給世衛組織總幹事寫信等方式表達「支持臺灣成為世衛大會的觀察員」的想法。
發表演講方面,2002年5月14日,美國衛生部長湯普森在日內瓦世界醫學會發表演講,表示「美國支持臺灣成為世衛大會觀察員」,這是美國衛生部長首次做這樣的公開表態。2003年5月21日,美國衛生部長湯普森在日內瓦世界醫學會發表演講,再度表示「支持臺灣成為世衛大會的觀察員」。2004年5月17日世界衛生大會開會,美國在總務委員會發言,表示「美國支持臺灣成為世衛大會的觀察員」。
寫信方面,2003年5月14日美國衛生部長湯普森寫信給世衛組織總幹事布倫特蘭,2004年5月1日美國衛生部長湯普森寫信世衛組織總幹事李鍾鬱,2005年5月美國衛生部長萊維特寫信世衛總幹事李鍾鬱,表達「支持臺灣成為世衛大會的觀察員」的想法。國會議員方面,2003年5月5日,四個美國國會議員給世衛組織總幹事布倫特蘭寫信,2005年十幾位美國國會議員給世衛組織總幹事李鍾鬱寫信,表達「支持臺灣成為世衛大會的觀察員」的想法。
當時,美國還不像今天這樣拒不繳納世衛組織會費,也沒有像今天這樣不斷則指責世衛組織及其總幹事。但是十幾年前美國的行為,衛生部長寫信也好、國會議員寫信也罷,衛生部長發表演講也好,美國代表在總務委員會發言也罷,都無法讓臺灣成為世衛大會的觀察員。
十幾年來,中國和美國的實力對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十幾年前,臺灣方面不可能借美國的支持成為世衛大會觀察員,十幾年後,當然更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