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語文學習是一條銀河,那麼作文學習便是這條銀河裡一顆閃亮的星。無疑,作文是語文考試的重中之重。一篇好的作文不僅讓人眼前一亮,還會讓人產生強烈的共鳴,引發無盡的遐想。然而,作文沒有東西寫怎麼辦?必須積累素材。那麼素材又是指什麼?素材就只是名人事例和時事新聞嗎?又要怎樣積累作文素材?只有閱讀才能積累素材嗎?其實不然,積累素材可以存在於生活與學習中的點點滴滴。
那麼如何在生活與學習的點滴中捕捉到我們可用的素材呢?下面聽小編娓娓道來吧!
1、 立足課本
南宋朱熹有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誠如斯言,語文課本正是我們寫作的源頭。眾所周知,課本裡的文章都是精華,比如詩歌方面有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舒婷的《致橡樹》;散文方面有老舍的《想北平》,曹文軒的《前方》;議論文方面有荀子的《勸學》,魯迅的《拿來主義》等等。從小學到高中,把那麼多本語文課本認真閱讀下來獲得的知識將成為一座巨大的金庫。它存儲在我們的大腦裡,隨時可以拿出來用,也正是寫作靈感的來源。所有的靈感都不是隨隨便便出現的,它一定是本身擁有大量知識後的靈光乍現。所以我們一定要精讀這些課文,用心體會,疏通結構,學習和模仿它們的語言風格和寫作手法。
2、 抓住課堂
語文課堂就是知識的殿堂。在老師講解課文或是評講試卷中的過程中,他們一定會談到大量的文學知識。詩句、典故、古代文化常識和名人軼事,抑或是電影臺詞或歌詞,這些都是高質量的寫作素材。而我們只要在課上認真聆聽,稍稍做做筆記,再靈活運用,就可以將這些轉化為我們寫作的囊中之物。例如,將老師講過的詩句和故事貼切地加進文章裡,恰當地改編歌詞,引用經典影視臺詞,都會讓文章更有文化性,更加生動有趣。這就要求我們課堂上要做到聚精會神,勤寫筆記。
3、 閱讀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想寫出優秀的作文離不開廣泛的閱讀。雨果說:「書籍是朋友,雖然沒有熱情,但是非常忠實。」閱讀自然是多多益善。通過課外閱讀,我們拓寬了眼界,增長了知識,豐富了語言。當然,在網絡如此發達的時代,紙質書已不是唯一的選擇,閱讀也並不單單指閱讀書本。我們可以定期觀看一些綜藝節目,比如《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主持人大賽》和《新聞周刊》等等。這些節目中,有大量的詩詞和美文,有記者的親生經歷,有社會的真實事件,有對名人大家的訪談,有最新新聞評論。通過觀看這些節目,我們能積累到很多的作文素材,收穫到新的思維方式,發現寫作的更多視角。
4、 多改多寫
一方面,好的文章是改出來的。勤於修改是提升作文質量的關鍵。我們可以向老師同學請教,認清自己寫作的不足之處對原作進行修改,再讓老師進行評價,再進行修改。這個多改的過程也是一個積累寫作手法與寫作素材的過程,而且能提高我們對文字的駕馭能力。另一方面,勤於練筆也很重要。每天可以寫寫日記,記錄心情,思考生活。為了迅速提高寫作成績,我們可以找一些作文題目練筆。只要堅持下去,養成多寫多改的好習慣,寫作水平自然會有所提高。
5、 感性生活
生活是我們寫作的另一大源泉。很多同學寫記敘文沒有材料是因為忽略生活中的細節。羅丹曾說:「世界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其實校園裡的花花草草,家裡的綠色植物,馬路上形形色色的人群,每天都在上演著精彩紛呈的故事。也許今天你沒有發現,但如果每天都留心觀察,會沒有嗎?隨著時間流逝,鬥轉星移,滄海桑田,物是人非,生活中那麼多喜與憂難道就沒有觸動心靈的那些瞬間嗎?如果用心生活,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就都能像刀刻般清晰印在腦海中,等到寫作時就會在眼前一一浮現。生活就是一本巨大的無字書,包含了人間萬象。人是富有感情的動物。只要熱愛生活,擁抱生活,每個人都會有很人生體悟。
高中生最常寫的應該是議論文。議論文強調邏輯性,文章中是否有辯證思考的部分就很重要。比如,看待一種現象要多角度,我們既要把它積極的一面分析出來,同時也要分析它消極的一面,。要想培養理性思考的意識,可以多看看時事新聞,多參與辯論賽,也可以多學習大家的作品,看別人是怎樣論證的然後去模仿。經常模仿就會有自己的感悟,摸索到路子寫起來也就不難了。
綜上,寫作素材並不只是事例與新聞,所有的美文美句、電影歌詞、人物訪談和社會實踐,只要能夠支撐自己的作文觀點,只要與自己寫作的主題符合,都可以拿來寫作。有時候也許只要運用一兩句,有些時候或許是一個片段,往往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作文就像一棵樹,一旦有了美句的點綴,有了新鮮素材的裝飾,便會搖曳生姿,婀娜多態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