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記得小時候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買零食喝飲料了,隨著時代的推移,現在孩子們吃的也是越來越高級,不少80、90後的街坊發現, 童年經常喝的不少飲料突然間消失了。這是為什麼呢?
匯源果汁,我相信全國人民都熟悉,這個曾經一家獨大的果汁品牌,就在今年春節前的1月18號,港交所正式將匯源果汁摘牌退市。對於消費者來說,匯源果汁兩個字好像已經封存在記憶裡面很久,突然退市的消息不僅讓眾多消費者感嘆世事的無常。
記者:知道匯源果汁嗎?
街坊:知道。
記者:對它的印象是什麼?
街坊:過去很多人喝,現在好像沒人喝了。
其實不只是匯源果汁,仔細想來,在2000年左右,當時的飲料市場好像不只是匯源,很多極具地域性的飲料飲料品牌充斥著我們的生活。
北京的北冰洋,廣州的亞洲汽水,天津的山海關汽水,重慶的天府可樂,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幾乎每個大城市都有自己的專屬飲料。
以北冰洋為例,1毛5一瓶的橘子味汽水,在80年代初產值過億,甚至還出現在1983年的第1屆春晚上,嶗山汽水也不甘落後,85年全國市佔率一度達到20%,天府可樂甚至遠銷海外,一路買到可樂原產地美國,但是就這樣群雄各霸一方的盛況確是在一夜之間消失。
街坊:以前有一個叫做旭日升冰紅茶,然後有個牌子叫做夏天樂,夏天樂我沒有見過了,然後旭日升冰紅茶好像也已經不見了。
街坊:北冰洋現在感覺比較少了,以前會多一點,家庭聚會經常買,現在感覺都是買可樂、南國椰汁比較多。
一瓶小小的三塊錢的飲料,引發的可能是上百億的商業霸主之戰,隨著匯源果汁的退市,我們不難發現,曾經百花齊放的國產飲料之所以消失殆盡,或者難振雄風,或多或少都有面臨了跟匯源果汁一樣的困境。
國產飲料曾經一段時間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國外品牌,在國產匯源果汁,非常可樂等曾經的頭牌飲品落幕後,隨之崛起的則是酷兒,美汁源等品牌,而這些品牌或者是可口可樂的旗下產品,或者是百事可樂的旗下產品。其中我們熟知的美汁源,可口可樂依靠著這款產品穩坐中國果汁市場的最大份額。
國產飲料為何消失?外資品牌又是如何在中國做大做強?究其原因,記者發現,曾經紅極一時的國產飲料品牌消失,背後或多或少的都有全球飲料巨頭的影子。
以匯源果汁為例,作為當時家喻戶曉的國產飲料, 匯源的百分百果汁銷售量佔據了國內市場份額的百分之43.8%,也正因如此,匯源甚至有自信打出「有匯源才叫過年」的廣告標語。
90年代初期,隨著市場環境的改變以及改革開放政策的落實,國內企業掀起了與外資合作的合資潮,不少國產飲料企業也選擇與外資合作。 以天府可樂為例,1994 年與百事可樂合資,百事可樂出廣告資源,並從產品中抽成。
對於國產企業來說,這樣的合作方式終於有機會貼近頂級企業,學習管理和先進的技術, 但是百事可樂逐漸停掉天府可樂的廣告資源,天府可樂的市場份額暴跌,最後天府可樂徹底被百事取代。
隨後的幾年時間裡同樣的事情接連發生,百事可樂、可口可樂兩個公司先後以合資形式瓜分了我們熟知的7個汽水廠,其中可口可樂入股的是山海關,八王寺和二廠汽水,慢慢這些品牌都消失在了全國的大街小巷。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 周如南:我們注意到很多國際飲料公司進入到中國市場,他是通過和國產飲料企業合資的方式站穩腳跟,但是這個過程中,隨著他們不斷地股權增持, 不但是佔領了國產飲料企業的銷售渠道,同時佔領了品牌的渠道,從而產生了一種品牌的代替。
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後,卻並為停下對國內企業打擊的腳步。 一邊通過股權增持成為合資企業的實際股東,雪藏國內品牌。一邊低價收購國內品牌剩餘股權,抓住國內企業想要學技術的迫切心理,低價入股擠兌國內企業。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 周如南:另外,我們從消費人群的心態結構的角度來講,國人在改革開放的初期也會認為 「國外的月亮比較圓,國外的飲料比較好喝」這種某種意義上的「崇洋媚外」的消費心態,也給這種國際資本增持下的國際飲料代替國內的飲料市場。
據2019年的數據顯示,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佔據了國內碳酸飲料市場份額的百分之92.2%。此外巴黎水、三得利等國外品牌也在中國鋪開市場, 國產飲料在外資企業先進技術和生產成本的雙重打擊,漸漸淡出了消費市場。
來 源 | 一線消費者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