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心理是懦弱的表現,做人應當學會獨立思考,勇敢表達不同觀點

2020-12-13 毛毛鍋

什麼是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是指個體在群體的影響或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或違背自己的觀點,使自己的言論、行為保持與群體一致的現象,即通常所說的「隨大流」。而從眾行為,一般表現為趨同和屈從,即當個體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大多數人有分歧時,因感受到壓力,自覺或不自覺的去跟群體保持一致。

從眾心理的基本表現:舉手是一種必須的態度

中國人歷來從眾愛隨大流,如今的網絡時代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隨大流的心態看似很複雜,其實原因很簡單,大多數中國人熱衷於「表態度」,尤其是看到很多人已經表態之後,就會迫不及待的去表態,生怕還沒表態的自己,被排除在主流之外,於是當社會發生什麼「重大」事件的時候,就會出現「一窩蜂」的,「旗幟鮮明」的舉手表態。

中國人熱衷於表態,卻又偏偏不善於表態

熱衷於表態的中國人,在表態的時候往往出於「立場」的考量,而並非「是非」,對錯不重要,立場正確才是首要選擇,於是你會從各種各樣的表態中,發現各種各樣的奇葩邏輯,比如:太長不看,但以前就發現你屁股歪,想必不是什麼好話!又比如:為什麼38°你就覺得熱了?你看人家駱駝,40°以下還以為是在北極,你為啥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類似的奇葩邏輯數不勝數,令人啼笑皆非不忍直視。

把名人名言當聖旨也是一種從眾行為

名人之所以有名,當然有其不同於常人的一面,但再優秀的名人也終究是個人,也免不了會說錯話做錯事,再爛的名人也總有說對做對的時候。對於這兩種名人,咱們最正確的態度應當是,不去把誰捧上天,也別去把誰踩入地!無論名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多用腦子去想一想,多問問自己幾個為什麼,即使無法作判斷,也不要盲目的跟在別人屁股後面捧誰踩誰,因為名人之所以有名,是香是臭只是表面體現,再香的名人也有陰暗的一面,再臭的名人往往也有常人不具備的能力。

思想應當是自己對生活的感悟,絕不是從眾心理下隨大流的表態度

腦子不用會生鏽,獨立思考是一個正常人應當具備的能力,人的思想就來自於獨立思考,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思想也就不再是自己的思想,一個不會獨立思考的人,從眾就變成了他為數不多的選擇。

從眾心理的根本在於怕犯錯、怕選錯、怕站錯,其實根本無需去怕,這世上從來就不存在不會犯錯的人,只要你的觀點並不違法,犯錯選錯站錯又如何?犯錯可以改正,選錯可以重選,站錯可以換隊伍,何怕之有?又何需怕之?

從眾心理會具有強大的社會破壞力

從眾的危害性就體現在一個「眾」字,眾代表人多勢眾,俗話說人多力量大,如果是正能量的話,當然應當提倡,然而一旦是負能量,它對社會的危害性就是極其強大的。咱們中國人歷來熱衷於弘揚正能量,而又普遍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於是對於能量的正負判斷往往依靠於,支持者人多勢眾還是孤掌難鳴,這就忽略了集體犯錯的可能性,我不敢說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但有時候真理真在少數人手上!

如今的網絡隨處可見人多勢眾的批判、聲討、甚至謾罵,網絡儼然成了道德的審判庭,暴力的狂歡場,沒有多少人能保持理性的態度討論問題,到處是忙著站隊表立場,很難看到有理有據的辯論,「大義凜然」的口號,倒是喊得一個比一個響亮,滿嘴跑火車的鼓動性言論倍受追捧,理性表達的觀點卻落得無人問津的下場,網絡幾乎成了一言堂,到處都是扣帽黨。

結語:做人應當堅持獨立思考,拒絕從眾

從眾心理是一種懦弱的表現,習慣性的從眾會讓人逐漸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失去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很容易淪為他人的思想傀儡,很容易被他人操控,並心甘情願的充當打手,還以助紂為虐為榮。做人應當學會獨立思考,勇於去表達自己獨立思考的觀點,要不怕犯錯說錯,不怕被噴挨罵,要去做一個會犯錯卻能獨立思考的人,不要去充當一個「英明神武」卻只會從眾隨大流的鬼!

——「說真話,說實話,說人話」的毛毛鍋,歡迎您關注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人從眾,從眾心理探究
    人在集體當中可能會表現出和自己性格完全不同的一面。一個團體可以把個人的能力最大化的聚集。也可能把一些溫和的人變成屠夫。例如二戰裡面的德國納粹,因為群體力量把一些普通人變成惡魔。從眾心理實際上是盲從,在一個集體裡放棄獨立思考能力。這樣做對個人來講有幾點好處。1.不用負責任。法不責眾。
  • 心理學家:首先學會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對於每個人都非常重要,但是一個人能否真正做到獨立思考,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因為獨立思考會被自己固有的認知和外界的聲音所幹擾。獨立思考是一個真正思考者的基礎,所以有沒有獨立思考能力,是證明一個人是否真正成熟的重要標誌。
  • 為什麼老百姓都喜歡「看熱鬧」-從眾心理
    可能節目並不對你的口味,但你還是會隨著人群鼓掌(除非節目讓你感到特別厭惡)這就是從眾行為。由此引發一下幾個問題1.從眾行為是一種錯誤的行為麼?什麼樣的行為稱為從眾行為?2.為什麼會產生從眾行為?3.影響從眾行為的因素什麼樣的表現是從眾行為?你與朋友有著共同的愛好這是從眾行為麼?
  • 為什麼人有從眾心理?
    很簡單啊,根據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來看人是社會性動物,進化在我們的基因裡做了這樣的設置,想像一下一個落單的原始人,他大概率上是獨立生存不下去,這種害怕被群體孤立的感受屬於人性最深層的部分。而且情況不明朗的時候,我們基於有限的信息,很難對複雜的環境做出有效的判斷,這個時候大概率上來說,從眾就是一種最理性的行為,有利於我們避開潛在的危險,獲得更高的生存率。另外,進化還在我們的基因裡刻下了另外一個特性,就是在人類早期食物比較匱乏的年代,我們的大腦為了節省能耗,是非常懶惰的,能不用腦的時候就不使用。
  • 購買衣服的人為什麼會有從眾心理
    經濟學裡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衝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 你真的很「獨立」嗎?——心理效應之「從眾效應」
    社會心理學家阿希(Solomon Asch, 1907-1996)做過一系列的驗證從眾效應的實驗,實驗結果令所有人都沮喪不已。 下圖中,X為標準線,A、B、C為比較線段,你認為比較線段中哪一條與標準線等長?
  • 心理測試:哪個氣球升得快,測你是一個在乎他人觀點的人?
    A您常常關心他人的想法你很在意別人怎麼看你,他們的心理狀態不時會影響到你的情緒,特別是那些對你時冷時熱的人,他們會使你的心理狀態就像垂直過山車一樣,使你的心力憔悴,所以你經常會表現出一種聽命於人的行為傾向,你竭盡全力去獲得大家的肯定和認可,但是你卻不知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你很難討好任何人。
  • 你是否也曾懦弱過?《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教會你如何變得勇敢?
    雖然關係好,但是你們性格差別很大,一個善良、懦弱,一個正直、勇敢,你一直保護他,或者他一直保護你,雖然你們的性格差異很大,但依然是當時最好的朋友,而你們是否有因為一些瑣事分道揚鑣、各奔東西,即使分開卻依然心系對方?《追風箏的人》便講述了這樣的故事。
  • 學會一個人生活,學會獨立思考——因為你終究會是一個人
    導語:學會一個人生活,學會獨立思考——你終究會是一個人從哲學上看,每個人與別人都會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聯繫,剪不斷理得還亂。很多人都在問我們就不能夠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生活嗎?就必須要依賴別人而活?沒錯,作為一個個體,你終究會一個人生活。其實我知道這是一種悲觀的說法,因為很多人會以「我們還有朋友,戀人和孩子」來反駁我的這句觀點,但是我想說的是,他們也不可能永遠地都陪伴你。
  • 自信勇敢微笑努力,改掉懦弱的內心!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小孩子過來,對於自己的家人我們都是非常熟悉,內心有什麼想法都會第一時間和自己的家人交流,但是對於外人,特別是那些讓自己懼怕的人,我們都會產生一些膽小怕事的心理現象,對於一些事情,我們甚至也會產生一些胡思亂想的行為,那麼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該如何改掉膽小怕事以及胡思亂想的性格呢?
  • 張愛玲《半生緣》:勇敢的女人擁有的是愛情,懦弱的人只有婚姻
    張愛玲的《半生緣》中說道:勇敢的人才配有愛情,懦弱的人只有婚姻。不管是現在的女子,還是以前的古代的女子,愛情永遠都是美好的,勝過了生活中的粗茶淡飯,或者是一生的錦衣玉食,女人,對於愛情,永遠都是渴望的。
  • 做人,要學會適時「低頭」,這才是智者該做的
    做人不要什麼時候都表現得極為強硬,這一點好處都沒有,還會處處碰壁,學會恰當適時的低頭,懂得藏其鋒芒,收其銳氣,這並不失為人生守弱用柔的智慧。學會低頭,這不是認輸,不是懦弱,而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老話說,君子之心,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人這一生,不可能總是意氣風發,生活也不會總是洋洋得意,失意和低俗也時有發生,所以在必要的時候我們要學會低頭、韜光養晦。
  • 深度思考有沒有用?如何讓自己學會深度思考?
    思考問題從來只有一面,無法接受他人看法 這個問題其實很常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遇見問題都是第一時間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觀點來進行,當遇到第二種或者相反的看法時,其實大部分人都無法接納的,因為心理上難以接受自己的舒適區被打破。
  • 刷微博,不能放棄獨立思考
    「網絡」作為一件新事物,憑藉自由表達、豐富多元等特點大放光彩。走到2020年的今天,每天回家刷刷微博,看看熱搜,已經成為多數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我們從微博獲得信息,被微博或其用戶牽著走時,我們的思考要理性周全而可靠,獨立不被左右,恐怕是很難的,這也是不少把微博當世界的用戶的悲哀。信息面狹窄單一的情況下,由於沒有反面觀點的碰撞與摩擦,思考會被大大局限,難以塑造自己的獨立觀點。
  • 社交心理學:從眾心理,權衡在自己!
    大多數人幹什麼,我們也跟著幹;大多數人認為什麼是正確的,我們也跟著學;其實這種現象歸根結底是心理作用的結果,即"從眾心理"。從心理學角度看,從眾是指個人的行為和觀念受群體的引導或壓力影響,從而向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在生活中,我們很多行動和思想都來自大眾。從眾心理對我們的決策起著重要作用。
  • 【心理教案】學會表達情緒
    學會表達情緒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人的情緒是豐富多彩的,認識每個人都有情緒,並善於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
  • 孩子遇事就喊「媽」,不思考就放棄,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學數學沒有數學思維能力,也不會自己思考問題,很多簡單的題目也不懂得自己思考。其實,有這種困擾的家長不在少數。在網上看到一個媽媽為了教育兒子,不遇事就喊媽,專門寫了一個「條約」的新聞。在這個「條約」上列了很多條生活和學習上的小事,告訴兒子遇到問題先學會自己思考解決。
  • 孩子膽小懦弱?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勇敢的人,試試這4種方法
    如果孩子從小心理比較膽小、懦弱,家長需要及時地進行指導和教育,培養孩子勇敢的性格。都說「性格決定命運。」一個勇敢的人,擁有著自信、堅強的性格。這樣孩子將來的人生道路上,即使遇到一些磕磕絆絆的困難,也會積極面對,從容應對,從而可以戰勝困難,獲得成功的。
  • 流行形勢下的從眾心理
    最明顯的特徵之一就是從眾。從眾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術語,從眾心理是指個體受到外界行為的影響,而表現在自己的感知、判斷和理解上是符合民意或大多數人的行為的,然而實驗表明,只有少數人保持獨立,不被跟蹤,因此從眾心理是一些個體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