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很「獨立」嗎?——心理效應之「從眾效應」

2020-12-13 騰訊網

不知你是否聽過作家詹姆斯·瑟伯(James Thurber,1894~1961)的一段傳神描述:

突然,一個人跑了起來。也許是他猛然想起了與情人的約會,他已經遲到很長時間了。不管他想些什麼,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來,向東跑去。另一個人也跑了起來,這可能是個興致勃勃的報童。第三個人,一個有急事的胖胖的紳士,也小跑了起來……十分鐘之內,這條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來。嘈雜的聲音逐漸清晰了,可以聽清「大堤」這個詞。「決堤了!」這充滿恐怖的聲音,可能是電車上的一位老婦人喊的,或許是一個交警說的,也可能是一個男孩子叫的。沒有人知道是誰喊的,也沒有人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麼事。但是兩千多人突然都跑了起來。「向東!」人們喊叫了起來。「東邊遠離大河,東邊安全。向東去!向東去!……」

這段描述有沒有很熟悉?

我們的生活中,總有某些時刻是隨著眾人的行為來行動的。

這時候,你是否會說:這些人太沒有主見了吧,我就不會,馬路上發生什麼事情,我也不會去看。

那麼我們來看看心理學家的研究吧。

社會心理學家阿希(Solomon Asch, 1907-1996)做過一系列的驗證從眾效應的實驗,實驗結果令所有人都沮喪不已。

下圖中,X為標準線,A、B、C為比較線段,你認為比較線段中哪一條與標準線等長?

和你一起參加判斷的其他人,都是心理學家安排的「託兒」

假如,你是這個實驗裡真正的被試,前面5個人都選擇了正確答案C的時候,你選擇正確答案沒什麼奇怪。

但是,如果第一個讓你選了A,第二個人站起來盯著看了很久,最後還是選了A,第三個人也是這樣的選擇,這時,你的內心怎麼想?等第5個人也這樣選擇時,你還會堅持自己的選擇嗎?

實際上,參加實驗的真正被試幾乎都經歷了內心的衝突。

最後,實驗結果表明:

當真正的被試獨自判斷時,他們的正確率超過99%;

如果「託兒」均給出相同的錯誤選項時,有75%的被試屈從群體壓力,做出從眾的錯誤判斷。

想像一下,朋友聚會時,有一個人講了一個笑話,可是你覺得很無聊,或者沒有聽懂,大家都笑了,你會選擇「不和大家一起笑」嗎?

早在一百多年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1841-1931)就在《烏合之眾》中指出了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

深刻理解了「 從 眾 效 應 」,我們可以得到如下有效結論:

1、當一個人和多數人不一致時,通常更傾向於懷疑自己的觀點和行為,進而會將自己調整為與多數人趨於一致的狀態。

2、湊熱鬧和隨大流是人性的弱點,但並不一定會讓你做出正確的選擇。遇事冷靜,獨立思考,試著讓自己置身事外,換個角度看待問題。

做到「獨立」是一個需要付出努力的事情,我們要努力克服「被大眾化」的群體引力,保持自己的觀點,真正做到有獨立完整的自我。

相關焦點

  • 你不知道的人類難以避免的十大心理效應之:破窗效應
    從眾心理影響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在生活和職場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夠保持獨立,一個人如果缺少獨立人格,就容易人云亦云,隨大流,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於群體的引導和壓力,不知不覺或不由自主地與多數人保持一致。
  • 有趣的十個心理效應
    二、從眾心理(社會心理學) 學者阿希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僅有1/4~1/3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保持了獨立性。可見它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生活中有不少從眾的人,也有一些專門利用人們從眾心理來達到某種目的的人,某些商業廣告就是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熱,從而達到目的。生活中也確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會引起轟動效應,群眾競相傳播、議論、參與。但也有許多情況是人為的宣傳、渲染而引起大眾關注的。常常是輿論一「炒」,人們就易跟著「熱」。廣告宣傳、新聞媒介報導本屬平常之事,但有從眾心理的人常就會跟著「湊熱鬧」。
  • 積極的3大心理暗示效應:巴納姆效應、霍桑效應、期待效應
    有一句諺語說得好:越是認為自己行,你就會變得越高明,積極的心態會創造成功。積極的3大心理暗積極的3大心理暗示效應:巴納姆效應、霍桑效應、積極的心理暗示,能為你帶來積極的人生。可星座真的有那麼準嗎?法國的研究人員曾做過一個測試,他們先後將臭名昭著的殺人狂魔馬塞爾.貝迪德,以及二戰的發起者希特勒的出生日期(星座測試公司並不知道)等資料,寄給了一家自稱能藉助高科技軟體得出精準星座報告的公司,並支付了一筆測試費用。結果,星座公司對兩個人的性格測試一點不準。
  • 這些心理學效應,你中招了嗎?
    巴納姆效應: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但他仍然認為這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如何避免巴納姆效應,只有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3. 從眾效應:個體在受到真實或臆想的群體影響下,往往會在認知和行為上以多數人或者權威人物的行為準則,並且朝著與之一致的方向變化。
  • 掌握這12種心理效應,讓用戶對你的品牌「上癮」!
    營銷生態在變,但人性和消費心理不變。 為什麼直播間裡的主播會不停提示商品的剩餘量? 為什麼網紅店越是排隊、越能吸引你?為什麼很多月光族少女願意透支信用卡買名牌包?  答案即人性使然。  在我們身邊,利用心理效應做營銷的例子,比比皆是。掌握消費者的心理及行為模式,會讓營銷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為什麼老百姓都喜歡「看熱鬧」-從眾心理
    可能節目並不對你的口味,但你還是會隨著人群鼓掌(除非節目讓你感到特別厭惡)這就是從眾行為。由此引發一下幾個問題1.從眾行為是一種錯誤的行為麼?什麼樣的行為稱為從眾行為?2.為什麼會產生從眾行為?3.影響從眾行為的因素什麼樣的表現是從眾行為?你與朋友有著共同的愛好這是從眾行為麼?
  • 心理學知識之心理效應篇(二)「暗示效應」
    一、語言暗示:「好的,你做的非常好,你的頸部現在已經非常放鬆了,呼吸非常平穩,好的,繼續放鬆,現在將你的雙臂放鬆,好的,非常好,你的雙臂已放鬆到非常柔軟,非常好,繼續放鬆,非常好……」。這段話是正在運用催眠進行心理治療的暗示語。語言暗示,不僅在治療心理疾病方面經常使用。
  • 生活中有趣的心理效應
    問:「你學什麼專業的啊?」答:「我是心理學專業的」問:「哦?那你會催眠嗎?你知道我心裡在想什麼嗎?」答:「……」當有人對你說他是學心理學專業的時候,你千萬不要問上面的問題。因為學心理學的人不會催眠,更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麼。19世紀末,心理學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到了20世紀中期,心理學才有了相對統一的定義。由此可見,心理學其實是一門十分年輕的學科,它的許多理論都是不完備的,目前仍處於探索階段。
  • 「從眾效應」一個小策略讓這家鐵板燒利潤2000-5萬
    「從眾效應」一個小策略讓這家鐵板燒利潤2000-5萬哈嘍,大家好。分享了那麼多案例,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從中學到一些新的知識新的東西。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可以讓你的業績10倍百倍的增長裂變,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會讓你受益一生,為什麼有的店能盈利有的店在虧本,都是營銷模式上出現了問題。怎麼設計一個適合你的商業模式好讓你店鋪越來越好,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案例,希望大家可以能認真的閱讀這篇文章,從中能學習到更多的好的知識點,運用到自己的店鋪上面。
  • 影響你生活的10個心理效應,有些超級真實了啊
    關注並將「海薇美妝連鎖」設為星標每天 16 : 16 按時送心理效應是生活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
  • 有趣的21個心理學定律之——從眾效應
    剛沒走多久,有個中年人見狀,就對爺爺說:「你是個大人,怎麼讓小孩子走路,自己騎毛驢呢?你真不愛自己的孫子。要是我,我肯定讓自己孫子騎。」爺爺心裡想:這人說的也對,我怎麼就沒想到呢?於是爺爺下來,把孫子扶上毛驢,自己走路。可是剛走一段路,被一個青年人看見,青年人對孫子說:「你難道不知道尊重老人?
  • 戀愛之前你需要知道的心理效應
    有想脫單談戀愛的小夥伴嗎?你是不是擔心你喜歡的人不喜歡你?擔心表白被拒絕後的尷尬?你看不清自己的內心,也不確定對方是否有意,於是患得患失,為了心儀的他(她)常常不自覺的躁動、欣喜或者惴惴不安。其實表白並不是什麼難事,這只是單純表達自己的一份喜歡罷了,大多數人不敢表白怕的是表白之後連朋友都做不成,或者是以後見面會很尷尬。
  • 十大心理學效應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也稱樂隊花車效應,是指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
  • 「省考行測」定義當中效應知多少,心理效應大總結
    鯰魚效應鯰魚效應,鯰魚在攪動小魚生存環境的同時,也激活了小魚的求生能力。鯰魚效應是採取一種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業活躍起來投入到市場中積極參與競爭,從而激活市場中的同行業企業。其實質是一種負激勵,是激活員工隊伍之奧秘。7.
  • 星座學說背後的三大心理效應
    這是什麼心理呢?1.心理學中將關於星座等對號入座的心理稱為——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最早由心理學家伯特倫 · 福勒於 1948 年通過試驗證明的。他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達多項人格調查表後,拿出兩份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
  • 溜溜球效應,你造嗎?
    很多人以為減肥只能吃分量很少到不行的瘦身餐嗎?但是,真的有用嗎?在我們正在和美食苦苦戰鬥的時候,就有人會給我們說:「減肥不能節食的,沒有用的,說不定會更胖呢!」不知道這句話是誰先說出來的,自己下去研究了一下,還挺有道理的。節食減肥只會更肥,這就是傳說中的「溜溜球效應」。      「溜溜球效應(Yo-Yo Effect)」是一種現象,具體的表現是體重的波動變化。
  • 心理學效應之睡眠效應
    他又開始數落起鄰居的劣行:「今天,您一定要幫我評出個是非對錯,那個人簡直是……」牧師仍然不緊不慢地說:「你的怒氣還是沒有消除,等你心平氣和後再說吧!正好我的事情還沒有辦好。」牧師問道:「現在,你還需要我來評理嗎?」說完,微笑地看著他。那個人笑了笑,說:「我已經心平氣和了!現在想來也不是什麼大事,不值得生氣的,更不值得麻煩您了。」牧師仍然不緊不慢地說:「是啊!這就對了,我不急於和你說這件事情就是想給你時間消消氣啊!請記住,以後不要在氣頭上說話或行動。」
  • 足彩的五大心理效應你中了哪個
    網絡上一直流傳著所謂人類難以避免的十大心理效應,也不知是誰歸納出來的,不過但凡看到十大系列總覺得很牛逼的樣子,上大學那會兒我也學過一些心理學,現在看到這十大心理效應,還是有幾個熟悉的面孔的。
  • 知道五大心理學效應會讓你的婚姻更幸福
    心理學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因此掌握並利用心理效應,在人們的婚姻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一、從眾效應 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從眾效應是一種追隨別人行為最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盲目從眾,會給你婚姻帶來很大後遺症。
  • 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鯰魚效應、羊群效應、刺蝟法則、手錶定律、破窗理論、二八定律、木桶理論,值得收藏.
    它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企業要不斷補充新鮮血液,把那些富有朝氣、思維敏捷的年輕生力軍引入職工隊伍中甚至管理層,給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舊的懶惰員工和官僚帶來競爭壓力,才能喚起「沙丁魚」們的生存意識和競爭求勝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