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中國人不問什麼事情,都跟吃有關係。比方說,謀生做工作,叫「餬口」;工作崗位叫「飯碗」;做什麼事情叫「混飯吃」,還有說的這個人做事情做得好叫「吃得開」;這個人受別人歡迎叫「吃得香」,即使是說的被別人欺了,都叫「吃虧」,所以不問什麼事情,都跟吃有關係。
海門確實是個好地方,是個魚米之鄉。我倈這裡吃的東西多,天上飛的,地下長的,水裡遊的,我倈這裡的東西確確實實是不少。海門這裡最有名的是什麼東西呢?也就是海鮮。
河魚那敵海魚多,
本港海鮮勝比它;
假取魚名人不少,
買魚賣笑市婆娑 。
這是清道光年間姜靈煦先生的《漁灣竹枝詞》中的一首。其中「本港海鮮勝比它」說的是本港海貨比它處(外港)的要鮮美得多,這也道出了海門人吃海鮮的「本港」情結「。海門人餐桌上一年四季不離海鮮,海門人吃海鮮獨愛本港貨,海門人更講究「離水鮮」,因為靠海近,隨著潮頭捕上岸的漁貨常活蹦亂跳地出現在集市上,其鮮活度是那些用冰凍冷藏手段保鮮的外港貨所不可比擬的。「有比較,才有鑑別」,海門人海鮮吃得多,嘴也變「刁」(講究)了,即使冷藏冷凍的漁貨,也還覺得外港的不如本港的好吃,總覺得外港海貨口味不及本港好。在農貿市場總能聽到魚販們「本港貨,剛到的正宗本港貨!」的吆喝聲用來招徠顧客。許多城鄉居民購買海鮮時總愛問一句:「是本港的嗎?」這並非封閉、排外,而是有其客觀依據的。據有關專家介紹,「滾滾長江東逝水」,裹夾著大量的微生物、有機物這些魚類的豐富餌料,隨著長江水的出海向南北兩側分流,如東沿海恰恰處在這些食物餌料的緩衝沉澱地帶,因而魚類的食物與共他海域相比,得天獨厚的質優而又豐茂,「本港海鮮勝比它,海門海鮮味最美」就成為必然了。
海門本港海鮮
▲竹蟶
▲文蛤
▲梭子蟹
▲金鉤蝦
▲金鉤蝦米
▲蝦餅
▲小黃魚
▲大黃魚
▲黃姑魚
▲白姑魚
▲鰳魚
▲梅頭魚(梅童魚)
▲條魚
▲帶魚
▲鯧魚
▲鯔魚
▲板魚(舌鰨魚)
▲馬鮫魚
▲箭頭魚
▲鱸魚
▲海鰻
▲秤心鰻
▲馬面魨(麵包魚)
▲雅片魚
▲多寶魚
▲安康魚(賴寶魚、醜魚、魔鬼魚)
▲推沙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