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海峽導報4月5日訊 曾俊雄來自臺南,曾在臺南一中念書的他,戲稱自己是陳水扁的「學長」,不過他卻有著和陳水扁相去甚遠的理念。
從1991年就到大陸考察設廠開始,曾俊雄已經在廈門工作、生活20年。擔任中華兩岸文經觀光協會常務理事10年,當有大陸民間團體或媒體赴臺灣交流時,曾俊雄就擔當起臺灣接待站的任務,而當臺灣民間團體要到大陸交流時,曾俊雄又成為大陸的聯絡中心。在迎來送往的過程中,曾俊雄見證了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親情。近日,曾俊雄接受導報記者的訪問,談起自己在海西的創業歷程以及從事兩岸交流活動的感受。從事外貿 臺灣撈到「第一桶金」
從臺灣東吳大學政治系畢業後,曾俊雄就開始在臺北的一家貿易公司工作。雖然工作穩定、報酬豐厚,但生活的波瀾不驚和一成不變讓他深感苦悶。懷著闖一闖的心態,工作3年後,曾俊雄毅然辭職下海,創業經商。
自己當老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特別是對年輕時的曾俊雄來說,這樣的考驗更大。而當時的大環境也幫了曾俊雄很大的忙。「我剛好趕上臺灣十年經濟快速起飛的末班車,那時在臺灣做貿易真的很賺錢。」曾俊雄說,當時臺灣的外銷產品都很精緻,出口美國、日本,生意做得順風順水。「當時有句俗語,叫『臺灣錢淹腳目』(記者註:閩南語),那時臺灣簡直成了一個外銷島,錢好賺。」
好景不長,1988年前後,面對新臺幣升值的壓力,臺灣股票、房地產大跌,80%的傳統產業都外移到泰國、菲律賓或大陸等。在這樣的壓力下,曾俊雄也不得不重新尋找出路。欲建養老中心 找尋「第三春」
「事實證明,當時外移的傳統產業,移至大陸是發展最好的,其它許多地方,工廠都已早早倒閉了。」曾俊雄說。他把在臺灣創業的經歷稱為「第一春」,1991年第一次踏上大陸土地考察投資設廠則是他的「第二春」。
考察了廈門、上海、蘇州等地後,1994年,曾俊雄來到廈門,從事陶瓷、五金等外貿生意。「其實我也趕上了大陸改革開放經濟騰飛的列車,分享了這一成果。」
海西創業讓曾俊雄看到大陸發展的機會,如今,他說自己正尋找人生的 「第三春」。「我真正的志願是在海西建一個養老中心,讓老人有尊嚴,可以安享晚年。」曾俊雄介紹,目前在兩岸老齡化問題都越來越嚴重,他希望能借鑑臺灣經驗,將這樣的養老模式帶到大陸來。從事兩岸交流 感動同胞情
曾俊雄形容自己現在是「半退休」的狀態,從10年前開始,他就加入中華兩岸文經觀光協會,一直從事兩岸交流活動。
談起印象最深的事,曾俊雄說,去年清明節時,由全國臺聯組織的第一次大陸老臺胞返鄉祭祖,他參與了全過程。「這些臺胞大多都是老人,當時我到機場接機,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從兩岸分離後,第一次回到臺灣。」曾俊雄說,當看到許多老人從飛機上走下來,眼眶紅紅的,眼淚都要掉下來,他當時心裡真的很震撼。晚宴時,全場閩南語,許多老人很激動,還在宴會中合唱起《天黑黑》等童謠。「那樣的畫面,那樣的場景,也只有親身經歷者,才能體會到兩岸同胞濃濃的親情和鄉情。」
回顧自己往返於兩岸的經歷,曾俊雄說,現在是三分之二時間在廈門,剩下回臺灣。曾俊雄在廈門也有自己的家,「我很喜歡廈門的生活,也希望以後能長住廈門,為兩岸交流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導報記者 林江琳/文 梁張磊/圖